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天镇县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及后续扶持的做法

时间:2019-07-03 14:36:10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天镇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对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所作的重要批示,按照总书记“科学确定安置点,尽量搬迁到县城或交通便利的乡镇和中心村,促进就近就地转移,可以转为市民的就转为市民”的要求,立足“新时代社区”“新农民小镇”的建设理念,以集“生产、生活、生态、生意、生机,美化、亮化、绿化、文化、教化”于一体为规划设计理念,投资5.2亿元,建成55幢、总面积21.7万平米的住宅楼,对28个贫困村10232人进行集中搬迁,打造出容纳万人住户的“万家乐移民新区”,探索出了一条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子。

一、不拔高标准,不吊高胃口

严守红线。搬迁户人均住房面积21.2平方米,自筹资金人均不超3000元、户均不超1万元,在严格执行住房面积标准、不加重贫困群众负担的基础上,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节约土地。28个整体搬迁村集中在县城安置,人均用地0.042亩,比乡村安置人均用地0.279亩节约0.237亩,总共可节约土地2283亩。28个整村搬迁后,扩大拆除复垦面积4000亩,可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拟跨省域交易500亩,省内交易3500亩,依照现行深度贫困县土地政策,指标交易全部完成,可获得6.75亿元土地极差收益。

节省投资。28个整体搬迁村集中在县城安置,人均造价比在乡村安置人均造价少18269元,节省投资1.76亿元;在乡村提质方面,县城安置全部完成污水、垃圾、厕所革命,按照天镇县乡村提质人均2000元标准,又可节省投资1926万元,总共可节约投资1.95亿元。

二、户户有就业,扶贫又扶志

坚持把做好搬迁群众后续扶持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力推进产业培育、土地流转、就业帮扶等各项工作,大力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产业园区牵头发展。投资1亿元,在住宅区东侧配套建设扶贫产业园,已与京津冀劳动密集型转移产业签约入住协议13家,可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产业园一期占地98亩,建设标准化厂房7栋6万平米;二期占地83亩,建设标准化厂房4栋3.8万平米。标准化厂房作为28个整体搬迁村的固定资产,通过出租,获得资产性收益。搬迁群众的脱贫梦在这里实现,小康梦从这里起飞。

土地流转断后促迁。依托通航粮贸、博诚蔬菜、山西锦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专业合作社等农业龙头企业,推进搬迁户的耕地流转4.2万亩,发展“飞地经济”,增加农民资产性收益,彻底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县城商圈创新创业。依托县城商机环境与住宅区1.1万平米的临街门店,为“新农民”过渡为“新市民”提供创业空间,促进发展集贸产业、特色餐饮和陶艺加工家庭作坊,增加农民经营性收益。目前,已有2130人在县城就业,带动辐射效应不断扩大。

黄花基地增收保稳。为避免搬迁群众初进县城“水土不服”,在“万家乐移民新镇”附近的李家庄村流转土地2214亩,规划建设黄花扶贫种植基地,按照户均1亩黄花划分给搬迁贫困户,让他们在家门口从事熟悉的农活,实现长期稳定增收。

村企挂钩以工哺农。在移民新区东北3公里处,建设正方利民建材产业园东区,增设28条生产线,通过组织引导,将企业发展与28个搬迁村群众就业相挂钩,开发1000个门槛较低的普工岗位、300个要求较高的技工岗位,吸纳大龄劳动力和妇女就地就近务工就业。

公益岗位扶助老弱。除16—25周岁在校生1151人充分享受教育扶贫外,为年老体弱等特殊帮扶对象“量身定制”造林员、护林员、保洁员、治安员等公益岗位558个,让搬迁群众人人撸袖奋斗,个个勤劳致富。

政策兜底保障病残。把因病返贫、因病致贫作为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将符合条件的359名因病、因残群众纳入农村低保和城乡医疗救助范围,防止“断崖式”返贫。

三、党建领全局,新区大振兴

坚持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设到哪里,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五个要素,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先试“新社区”。

打造产业振兴高地。主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吸引箱包、黑陶、制衣等八大类产业25家企业入驻产业园,实现扶贫产业“小鸟成群”,凸显出洼地效应和高地作用,推动企民共富,县企同兴。

打造人才振兴熔炉。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国家人社部给予资金政策支持,山西省人社厅派驻挂职干部入县指导,部厅县三级合力打造占地5.4亩的扶贫技能培训基地。按照“定岗培训、以工代训”的订单培训模式,确保培训合格立刻上岗。让这方天地成为吸引外来人才、孵化本土技能型员工的摇篮,成为锻造“天镇工匠”的熔炉。

打造文化振兴示范。依托3000平米社区活动中心和公益性服务窗口,开展道德讲堂、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公约宣传展示,引领家风、民风、社风,使红色文化、德孝文化、乡贤文化全面激发、升华、传承、发展,滋养群众心灵,激发内生动力。

打造生态振兴样板。坚持“系统规划、高低搭配、见缝插绿、彰显特色”的理念,大力推进住宅区和产业区增绿扩绿,绿化总面积180亩,绿化率34%,以生态涵养擦亮新区原生色,让美化、绿化、亮化成为居民群众宜居、宜业、养心、养眼的生态福地。

打造组织振兴堡垒。创新“三联党建”工作法,采取“组织联建、党员联管、社区联治”的办法,把28个村和入驻扶贫产业园的非公企业党支部整合起来,组建联合党委,对党员实行“双重管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体制机制,构建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矛盾调处、治安联防综合服务体系,最大化发挥密切党群关系、服务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作用。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观察思考    
观察思考

天镇县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及后续扶持的做法

时间:2019-07-03 14:36:10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天镇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对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所作的重要批示,按照总书记“科学确定安置点,尽量搬迁到县城或交通便利的乡镇和中心村,促进就近就地转移,可以转为市民的就转为市民”的要求,立足“新时代社区”“新农民小镇”的建设理念,以集“生产、生活、生态、生意、生机,美化、亮化、绿化、文化、教化”于一体为规划设计理念,投资5.2亿元,建成55幢、总面积21.7万平米的住宅楼,对28个贫困村10232人进行集中搬迁,打造出容纳万人住户的“万家乐移民新区”,探索出了一条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子。

一、不拔高标准,不吊高胃口

严守红线。搬迁户人均住房面积21.2平方米,自筹资金人均不超3000元、户均不超1万元,在严格执行住房面积标准、不加重贫困群众负担的基础上,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节约土地。28个整体搬迁村集中在县城安置,人均用地0.042亩,比乡村安置人均用地0.279亩节约0.237亩,总共可节约土地2283亩。28个整村搬迁后,扩大拆除复垦面积4000亩,可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拟跨省域交易500亩,省内交易3500亩,依照现行深度贫困县土地政策,指标交易全部完成,可获得6.75亿元土地极差收益。

节省投资。28个整体搬迁村集中在县城安置,人均造价比在乡村安置人均造价少18269元,节省投资1.76亿元;在乡村提质方面,县城安置全部完成污水、垃圾、厕所革命,按照天镇县乡村提质人均2000元标准,又可节省投资1926万元,总共可节约投资1.95亿元。

二、户户有就业,扶贫又扶志

坚持把做好搬迁群众后续扶持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力推进产业培育、土地流转、就业帮扶等各项工作,大力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产业园区牵头发展。投资1亿元,在住宅区东侧配套建设扶贫产业园,已与京津冀劳动密集型转移产业签约入住协议13家,可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产业园一期占地98亩,建设标准化厂房7栋6万平米;二期占地83亩,建设标准化厂房4栋3.8万平米。标准化厂房作为28个整体搬迁村的固定资产,通过出租,获得资产性收益。搬迁群众的脱贫梦在这里实现,小康梦从这里起飞。

土地流转断后促迁。依托通航粮贸、博诚蔬菜、山西锦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专业合作社等农业龙头企业,推进搬迁户的耕地流转4.2万亩,发展“飞地经济”,增加农民资产性收益,彻底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县城商圈创新创业。依托县城商机环境与住宅区1.1万平米的临街门店,为“新农民”过渡为“新市民”提供创业空间,促进发展集贸产业、特色餐饮和陶艺加工家庭作坊,增加农民经营性收益。目前,已有2130人在县城就业,带动辐射效应不断扩大。

黄花基地增收保稳。为避免搬迁群众初进县城“水土不服”,在“万家乐移民新镇”附近的李家庄村流转土地2214亩,规划建设黄花扶贫种植基地,按照户均1亩黄花划分给搬迁贫困户,让他们在家门口从事熟悉的农活,实现长期稳定增收。

村企挂钩以工哺农。在移民新区东北3公里处,建设正方利民建材产业园东区,增设28条生产线,通过组织引导,将企业发展与28个搬迁村群众就业相挂钩,开发1000个门槛较低的普工岗位、300个要求较高的技工岗位,吸纳大龄劳动力和妇女就地就近务工就业。

公益岗位扶助老弱。除16—25周岁在校生1151人充分享受教育扶贫外,为年老体弱等特殊帮扶对象“量身定制”造林员、护林员、保洁员、治安员等公益岗位558个,让搬迁群众人人撸袖奋斗,个个勤劳致富。

政策兜底保障病残。把因病返贫、因病致贫作为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将符合条件的359名因病、因残群众纳入农村低保和城乡医疗救助范围,防止“断崖式”返贫。

三、党建领全局,新区大振兴

坚持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设到哪里,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五个要素,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先试“新社区”。

打造产业振兴高地。主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吸引箱包、黑陶、制衣等八大类产业25家企业入驻产业园,实现扶贫产业“小鸟成群”,凸显出洼地效应和高地作用,推动企民共富,县企同兴。

打造人才振兴熔炉。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国家人社部给予资金政策支持,山西省人社厅派驻挂职干部入县指导,部厅县三级合力打造占地5.4亩的扶贫技能培训基地。按照“定岗培训、以工代训”的订单培训模式,确保培训合格立刻上岗。让这方天地成为吸引外来人才、孵化本土技能型员工的摇篮,成为锻造“天镇工匠”的熔炉。

打造文化振兴示范。依托3000平米社区活动中心和公益性服务窗口,开展道德讲堂、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公约宣传展示,引领家风、民风、社风,使红色文化、德孝文化、乡贤文化全面激发、升华、传承、发展,滋养群众心灵,激发内生动力。

打造生态振兴样板。坚持“系统规划、高低搭配、见缝插绿、彰显特色”的理念,大力推进住宅区和产业区增绿扩绿,绿化总面积180亩,绿化率34%,以生态涵养擦亮新区原生色,让美化、绿化、亮化成为居民群众宜居、宜业、养心、养眼的生态福地。

打造组织振兴堡垒。创新“三联党建”工作法,采取“组织联建、党员联管、社区联治”的办法,把28个村和入驻扶贫产业园的非公企业党支部整合起来,组建联合党委,对党员实行“双重管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体制机制,构建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矛盾调处、治安联防综合服务体系,最大化发挥密切党群关系、服务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作用。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共济大厦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84297683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