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山东临沭:文化扶贫“三步走” 脱贫路上劲头足

时间:2019-07-11 09:40:29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季德山

——山东省临沭县创新文化精准扶贫“三步工作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图片3.png

一、背景和问题

临沭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与江苏省接壤,是全国著名的“中国杞柳之乡”、“柳编之都”,也是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柳编产业基地。2014年,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3305人、重点贫困村75个。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临沭县视察时说:“我们这一代、下一代都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总书记满带期望与祝福的话语,让临沭人民信心满满、干劲百增。截至2018年底,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重点贫困村全部摘帽,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在实施精准扶贫中,发现有老弱病残极度困难群体和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文化生活困乏,没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缺乏设施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更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慵懒散”的现象,部分贫困户更是“有了一顿充,没有了敲米桶”的靠天吃饭的依赖思想严重。对此,临沭县聚力聚焦“如何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掘传承传统文化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如何在精准帮扶、精准脱贫过程中进行技能培训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自力更生奔小康?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弘扬新时代沂蒙精神和培育固有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引导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奔小康?”三个方面发力文化精准扶贫脱贫,破解贫困对象“脱贫无门路、致富无项目”难题,进行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根据临沭实际,创新出文化精准扶贫“三步工作法”。

2016年6月22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香港文汇报等国内20多家主流媒体来沭集中采访文化精准扶贫工作。2016年到2018年连续三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先后以“山东临沭:传承传统,精细精准扶贫”、“山东临沭:一技之长确保不返贫”、“山东: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为题报道了临沭扶贫工作。

QQ截图20190711103303.png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注重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两结合,在确保物质扶贫到位的基础下,扶贫扶智、扶心,充分发挥文化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强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乐民体系、文化培训开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精品推荐和文化春风惠民”等六项工程,进一步发掘了当地文化资源,聚力文化扶贫,实现了贫困对象物质脱贫、精神富足,让困难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一)“三步走”打基础

第一步:文化惠民先扶志

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起来,既送温暖,更送志气、送信心。通过健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激情四季·唱响临沭”、文化志愿者服务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用优秀的文化作品来鼓舞人、感染人,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最终达到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摆脱贫困的目的。 

图片1.png

挂职第一书记正在走访慰问群众

2018年8月13日傍晚,在临沭县玉山镇李庄村,乡亲们吃过晚饭后都相继来到村中心的乡村大舞台。在这里,一场热闹的送文化下乡演出正在举行。快板《十九大精神放光芒》、新编柳琴戏《春》、小品《双喜临门》等节目获得了现场观众们的阵阵掌声。村里的贫困户李庆信在看了柳琴戏中村民创业的故事后,深受启发。他想,与其跟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于是,他联系了本村的宗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在他们的帮助下,成立了装裱厂,负责公司部分装裱业务,同时又开拓了更多的业务,迈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2014至2018年度,临沭县共举行了“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1352场,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与此同时,临沭县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在脱贫攻坚中进一步加强改进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十九大后,习总书记看望过的王克昌老人做为年龄最大的基层“十九大精神宣讲员”时刻把党的好政策挂在嘴边。“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句句离不开群众,处处想着让咱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你看,现在咱村里成立了艺术团,每天晚上都有跳广场舞的,政府扶贫开发让咱过上了好日子,文化下乡让咱精神生活更富足。生活好了,心情就好了,日子就有奔头。”王克昌说。

第二步:文化培训再扶智

2017年7月14日,央视新闻播出了“山东临沭强化技能培训 “一技之长”确保不返贫”的新闻报道。

报道中介绍了“山东临沭县抓住文化产业扶贫的“牛鼻子”,强化技能培训,让掌握一技之长的贫困户通过创业、就业走出贫困”的故事。而在临沭,脱贫攻坚进程中,通过文化精准扶贫、开展技能培训自己致富后带动他人致富的例子举不胜举、遍地花开。

一是实施能人培训带动工程。在山东省临沭县陈林村,贫困残疾人刘晓华在县里的脱贫培训班学习服装裁剪后,利用扶贫小额贷款在村里开办了一家服装加工车间,并由当地的服装厂提供设备和加工订单,刘晓华从临近村招聘了20多个贫困户当工人,服装加工车间的生意慢慢红火起来;刘晓华成了村里第一批脱贫的人,刘晓华不但实现了创业脱贫,还带动了周边贫困人口实现就业脱贫。

二是开展传统手工艺培训。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非遗资源,深入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利用“星辰计划”基层文化人才培训品牌,举办“非遗传承、手工艺助力扶贫培训班”,大力培育乡土文化人才。同时,充分利用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夜校等基层文化阵地,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精准培训各种致富技能,并连续三年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免费举办柳编、绒绣培训班6期,培训贫困人员100多名,为他们提供脱贫致富的门路。李庄村李秀菊就是通过这次项目学会并从事绒绣。公司也成为山东省残疾人文化从业创业基地,市、县优秀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公司法人莫宗荣被临沂市文旅局聘为“临沂市文化扶贫工艺导师”。

三是开展网络创业培训。自2015年临沭县青云镇电商孵化中心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26期电子商务培训班,培训学员7000人次,充分发挥平台“电商创客”功能,逐渐为电商发展培训相关急需人才。

一人富小幸福,大家富大幸福。目前,临沭县在通过产业带动、收益分红、孝善养老、医疗救助、政策兜底等多措并举的同时,始终坚持把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教育、引导、鼓励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特色种养加产业、居家就业、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先后投入1800多万元培训资金,帮助三万多贫困人口通过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或创业脱贫,返贫率仅为0.26%。

“脱贫最终还是要靠辛勤劳动来实现,工作中我们把扶贫和扶智紧密的结合起来,目的就是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筑牢扶贫的根基。”临沭县县委书记刘飞说道。

第三步:文化项目助脱贫

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丰富的非遗资源,深入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传承弘扬临沭柳编、莫氏绒绣、东盘石雕等优秀传统技艺,展示临沭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助力扶贫。

一是推进实施“文化产业”工程。着眼于解决群众反映的“脱贫无门路、致富无项目”问题,因地制宜发展一批产业,进行精准帮扶。高度重视柳编产业发展,临沭县把“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柳编企业,组建柳编联合体,设置多个分散加工的居家式扶贫车间,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就业。2018年,临沭县柳编制品实现出口13.6亿元,同比增长5.3%,占全市柳编制品出口的55.6%,全国柳编制品出口的22%。

二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拓宽产品营销渠道。大力推进“互联网+传统工艺”,壮大临沭柳编、莫氏绒绣等优秀文化产业,拉动贫困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围绕工业品和电商服务下乡,着力构建覆盖县镇村三级的电商服务体系,推动柳编等特色农产品实现上行。目前,县内已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处,镇级服务站2处,村级服务点100余个;拥有电商企业1000多家,电商孵化园区2个,市级电商示范企业4家,培育电商交易支撑平台5个,专职网商2000余人。2018年实现柳编国内线上零售额过2亿元。

三是扶贫厂房助力扶贫。本着宜工宜商、宜农则农的原则,临沭县从当地优势产业筛选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便于群众发家致富的项目建设扶贫车间。先后建成手工加工类、农产品深加工、劳保用品、鞋帽服装等工业品来料加工车间68家,覆盖了全县省级重点贫困村和贫困偏远地区,年产生值过千万元。其中,临沭县青云镇华山社区刘夫利扶贫厂房开办以来,已经吸收柳编加工人员60余人,22名贫困人员在这里通过自己劳动脱贫致富。村里的贫困户庞元英,85岁寡居,靠柳编一天能收入二、三十元;还有老龄补贴、低保,享受劳保,并得到不少社会救助。老人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还是新社会好,还是共产党好。”

(二)“六项工程”抓提升

一是实施“文化家园”工程。对接贫困村居“缺少文化活动场所、缺乏文体器材、收听收视难”问题,全方位健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帮助群众树立信心,立志脱贫。75个省定贫困自然村文化设备全覆盖。通过政府采购,为每个村标准配送电脑、电影放映架、阅览桌椅、书架,演出音响、锣鼓家什、彩电,着力改善贫困村文体活动条件;投入260万元用于“村村响”工程建设。共安装2000多支喇叭、200套音柱,覆盖全县包括所有75个贫困村在内的511个自然村。

文化家园工程:郑山街道琅东村“百姓电影”放映架

二是实施“文化乐民”工程。着眼于解决群众反映的“文化活动单一”问题,突出“中国梦”、沂蒙精神主题,全力提升和宣传“激情四季·唱响临沭”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县里开展送文化下乡,2018年开展“一年一村一场戏”演出264场、“一月一村一场电影”放映2832场,覆盖所有贫困村,让群众有戏、电影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先后举办第十六届“钻石之乡”广场文化艺术节、广场舞比赛多场,扶持建设贫困村广场舞队伍30支。 

图片2.png

扶贫办工作人员到社区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活动

三是实施“文化培训”工程。对接“学习教育少、农村文艺人才缺乏”问题,根据群众所需所求,进行精准培训。先后实施了“乡村儒学”、“星辰计划”、“乡村记忆”三大文化培训活动,共巡回讲课30多场,年均培训30名农村放映员、100名文艺人才、200名乡村文化工作者、200名农家书屋管理员、300名乡村文艺骨干、1000名少儿艺术之星。建设提升了9个镇街历史文化纪念室,36处村情民俗展示室,引导干部群众在今夕对比中厘清发展思路、增强脱贫致富信心。 

文化培训工程:“星辰计划”基层广场舞培训班,培训了来自全县524个自然村的广场舞领队

四是实施“文化产业”工程。对接贫困对象“脱贫无门路、致富无项目”问题,因地制宜发展一批产业,进行精准帮扶。大力推进“互联网+传统工艺”,壮大临沭柳编、莫氏绒绣等优秀文化产业,拉动贫困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分别在大兴、石门、店头举办了6期莫氏绒绣、柳编技艺培训班,培训贫困人口120多人。 

五是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对接“艰苦创业典型少、脱贫致富榜样少”问题,创作一批文艺作品,树立典型榜样,激发脱贫斗志,先后组织创作了小品《补瓢》、《新编墙头记》,微电影《争父》等作品,编纂出版《时代放歌——“激情四季·唱响临沭”品牌文化活动集》、《沭水流韵——临沭民歌专辑》,同时以“画临沭·展临沭”为主题,扎实开展“临沭画风”成果展、“幸福临沭·美丽家园”创作展等活动,极大鼓舞了贫困群众的斗志,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

六是实施“文化春风”工程。对接基层个别“儿孙不尽孝、关心不够多”问题,大力推行孝德扶贫,在各村居成立道德评议会和道德扶贫促进会,设立“赡养基金”账户。规定子女每年至少为每位老人提供200斤粮食、15斤油料,1200元以上生活费。通过道德文化引导、村规民约约束,让贫困老人子女履行赡养义务。

三、经验与启示

(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基础。实施文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领导重视、支持是首要保障,重点工作在基层,主要任务在镇街村居,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是高标准完成文化精准扶贫的根基。临沭县在实施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先后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各主管部门、协同单位为副组长,各镇街一把手为主要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在乡镇、街道和村居逐级设立领导机构,一层抓一层、一级抓一级,事事有人做、件件有落实,为工作开展铺平了道路。

(二)强大的精神支撑是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临沭县作为沂蒙革命老区的腹地,拥有“新华社旧址”、“滨海革命烈士陵园”、“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朱村红色村史馆”等一系列红色文化遗留和革命遗址,是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发源地之一。沂蒙精神的第一要义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群之间血肉联系。完成脱贫攻坚重任,实施文化精准扶贫就必须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做到忠诚担当、一心为民;必须用沂蒙精神激发自强之志,强化生产发展要素保障,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牢固树立“宁愿苦干、决不苦熬”的信念,艰苦奋斗,勤劳致富、自主脱贫,做到党政军民一条心,全力以赴拔穷根。

(三)高效的部门统筹是保障。在实施文化精准扶贫过程中,资金是第一要素。临沭扶贫办与县文广新局密切配合,对内协调项目专项资金,整合扶贫优势资源,对外积极向国家、省、市相关部门汇报对接,借助国家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扶持政策,争取上级公共文化服务、广播电视村村通、数字电影、农家书屋、文化遗产保护等各类政策、资金、设备等扶持,支持贫困村文化建设。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共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形成了各方广泛参与、内外促进的文化精准扶贫大格局。

(四)做好结合文章是关键。实施文化精准扶贫,必须做好结合文章,注重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结合,善于找好切入点、搭建多方协同发展的平台,在新农村建设中融入文化精准扶贫元素,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传播凡人善举,营造出“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的良好风气。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王获羽
标签文化扶贫    
观察思考

山东临沭:文化扶贫“三步走” 脱贫路上劲头足

时间:2019-07-11 09:40:29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季德山

——山东省临沭县创新文化精准扶贫“三步工作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图片3.png

一、背景和问题

临沭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与江苏省接壤,是全国著名的“中国杞柳之乡”、“柳编之都”,也是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柳编产业基地。2014年,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3305人、重点贫困村75个。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临沭县视察时说:“我们这一代、下一代都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总书记满带期望与祝福的话语,让临沭人民信心满满、干劲百增。截至2018年底,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重点贫困村全部摘帽,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在实施精准扶贫中,发现有老弱病残极度困难群体和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文化生活困乏,没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缺乏设施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更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慵懒散”的现象,部分贫困户更是“有了一顿充,没有了敲米桶”的靠天吃饭的依赖思想严重。对此,临沭县聚力聚焦“如何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掘传承传统文化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如何在精准帮扶、精准脱贫过程中进行技能培训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自力更生奔小康?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弘扬新时代沂蒙精神和培育固有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引导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奔小康?”三个方面发力文化精准扶贫脱贫,破解贫困对象“脱贫无门路、致富无项目”难题,进行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根据临沭实际,创新出文化精准扶贫“三步工作法”。

2016年6月22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香港文汇报等国内20多家主流媒体来沭集中采访文化精准扶贫工作。2016年到2018年连续三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先后以“山东临沭:传承传统,精细精准扶贫”、“山东临沭:一技之长确保不返贫”、“山东: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为题报道了临沭扶贫工作。

QQ截图20190711103303.png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注重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两结合,在确保物质扶贫到位的基础下,扶贫扶智、扶心,充分发挥文化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强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乐民体系、文化培训开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精品推荐和文化春风惠民”等六项工程,进一步发掘了当地文化资源,聚力文化扶贫,实现了贫困对象物质脱贫、精神富足,让困难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一)“三步走”打基础

第一步:文化惠民先扶志

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起来,既送温暖,更送志气、送信心。通过健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激情四季·唱响临沭”、文化志愿者服务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用优秀的文化作品来鼓舞人、感染人,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最终达到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摆脱贫困的目的。 

图片1.png

挂职第一书记正在走访慰问群众

2018年8月13日傍晚,在临沭县玉山镇李庄村,乡亲们吃过晚饭后都相继来到村中心的乡村大舞台。在这里,一场热闹的送文化下乡演出正在举行。快板《十九大精神放光芒》、新编柳琴戏《春》、小品《双喜临门》等节目获得了现场观众们的阵阵掌声。村里的贫困户李庆信在看了柳琴戏中村民创业的故事后,深受启发。他想,与其跟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于是,他联系了本村的宗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在他们的帮助下,成立了装裱厂,负责公司部分装裱业务,同时又开拓了更多的业务,迈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2014至2018年度,临沭县共举行了“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1352场,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与此同时,临沭县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在脱贫攻坚中进一步加强改进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十九大后,习总书记看望过的王克昌老人做为年龄最大的基层“十九大精神宣讲员”时刻把党的好政策挂在嘴边。“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句句离不开群众,处处想着让咱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你看,现在咱村里成立了艺术团,每天晚上都有跳广场舞的,政府扶贫开发让咱过上了好日子,文化下乡让咱精神生活更富足。生活好了,心情就好了,日子就有奔头。”王克昌说。

第二步:文化培训再扶智

2017年7月14日,央视新闻播出了“山东临沭强化技能培训 “一技之长”确保不返贫”的新闻报道。

报道中介绍了“山东临沭县抓住文化产业扶贫的“牛鼻子”,强化技能培训,让掌握一技之长的贫困户通过创业、就业走出贫困”的故事。而在临沭,脱贫攻坚进程中,通过文化精准扶贫、开展技能培训自己致富后带动他人致富的例子举不胜举、遍地花开。

一是实施能人培训带动工程。在山东省临沭县陈林村,贫困残疾人刘晓华在县里的脱贫培训班学习服装裁剪后,利用扶贫小额贷款在村里开办了一家服装加工车间,并由当地的服装厂提供设备和加工订单,刘晓华从临近村招聘了20多个贫困户当工人,服装加工车间的生意慢慢红火起来;刘晓华成了村里第一批脱贫的人,刘晓华不但实现了创业脱贫,还带动了周边贫困人口实现就业脱贫。

二是开展传统手工艺培训。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非遗资源,深入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利用“星辰计划”基层文化人才培训品牌,举办“非遗传承、手工艺助力扶贫培训班”,大力培育乡土文化人才。同时,充分利用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夜校等基层文化阵地,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精准培训各种致富技能,并连续三年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免费举办柳编、绒绣培训班6期,培训贫困人员100多名,为他们提供脱贫致富的门路。李庄村李秀菊就是通过这次项目学会并从事绒绣。公司也成为山东省残疾人文化从业创业基地,市、县优秀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公司法人莫宗荣被临沂市文旅局聘为“临沂市文化扶贫工艺导师”。

三是开展网络创业培训。自2015年临沭县青云镇电商孵化中心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26期电子商务培训班,培训学员7000人次,充分发挥平台“电商创客”功能,逐渐为电商发展培训相关急需人才。

一人富小幸福,大家富大幸福。目前,临沭县在通过产业带动、收益分红、孝善养老、医疗救助、政策兜底等多措并举的同时,始终坚持把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教育、引导、鼓励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特色种养加产业、居家就业、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先后投入1800多万元培训资金,帮助三万多贫困人口通过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或创业脱贫,返贫率仅为0.26%。

“脱贫最终还是要靠辛勤劳动来实现,工作中我们把扶贫和扶智紧密的结合起来,目的就是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筑牢扶贫的根基。”临沭县县委书记刘飞说道。

第三步:文化项目助脱贫

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丰富的非遗资源,深入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传承弘扬临沭柳编、莫氏绒绣、东盘石雕等优秀传统技艺,展示临沭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助力扶贫。

一是推进实施“文化产业”工程。着眼于解决群众反映的“脱贫无门路、致富无项目”问题,因地制宜发展一批产业,进行精准帮扶。高度重视柳编产业发展,临沭县把“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柳编企业,组建柳编联合体,设置多个分散加工的居家式扶贫车间,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就业。2018年,临沭县柳编制品实现出口13.6亿元,同比增长5.3%,占全市柳编制品出口的55.6%,全国柳编制品出口的22%。

二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拓宽产品营销渠道。大力推进“互联网+传统工艺”,壮大临沭柳编、莫氏绒绣等优秀文化产业,拉动贫困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围绕工业品和电商服务下乡,着力构建覆盖县镇村三级的电商服务体系,推动柳编等特色农产品实现上行。目前,县内已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处,镇级服务站2处,村级服务点100余个;拥有电商企业1000多家,电商孵化园区2个,市级电商示范企业4家,培育电商交易支撑平台5个,专职网商2000余人。2018年实现柳编国内线上零售额过2亿元。

三是扶贫厂房助力扶贫。本着宜工宜商、宜农则农的原则,临沭县从当地优势产业筛选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便于群众发家致富的项目建设扶贫车间。先后建成手工加工类、农产品深加工、劳保用品、鞋帽服装等工业品来料加工车间68家,覆盖了全县省级重点贫困村和贫困偏远地区,年产生值过千万元。其中,临沭县青云镇华山社区刘夫利扶贫厂房开办以来,已经吸收柳编加工人员60余人,22名贫困人员在这里通过自己劳动脱贫致富。村里的贫困户庞元英,85岁寡居,靠柳编一天能收入二、三十元;还有老龄补贴、低保,享受劳保,并得到不少社会救助。老人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还是新社会好,还是共产党好。”

(二)“六项工程”抓提升

一是实施“文化家园”工程。对接贫困村居“缺少文化活动场所、缺乏文体器材、收听收视难”问题,全方位健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帮助群众树立信心,立志脱贫。75个省定贫困自然村文化设备全覆盖。通过政府采购,为每个村标准配送电脑、电影放映架、阅览桌椅、书架,演出音响、锣鼓家什、彩电,着力改善贫困村文体活动条件;投入260万元用于“村村响”工程建设。共安装2000多支喇叭、200套音柱,覆盖全县包括所有75个贫困村在内的511个自然村。

文化家园工程:郑山街道琅东村“百姓电影”放映架

二是实施“文化乐民”工程。着眼于解决群众反映的“文化活动单一”问题,突出“中国梦”、沂蒙精神主题,全力提升和宣传“激情四季·唱响临沭”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县里开展送文化下乡,2018年开展“一年一村一场戏”演出264场、“一月一村一场电影”放映2832场,覆盖所有贫困村,让群众有戏、电影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先后举办第十六届“钻石之乡”广场文化艺术节、广场舞比赛多场,扶持建设贫困村广场舞队伍30支。 

图片2.png

扶贫办工作人员到社区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活动

三是实施“文化培训”工程。对接“学习教育少、农村文艺人才缺乏”问题,根据群众所需所求,进行精准培训。先后实施了“乡村儒学”、“星辰计划”、“乡村记忆”三大文化培训活动,共巡回讲课30多场,年均培训30名农村放映员、100名文艺人才、200名乡村文化工作者、200名农家书屋管理员、300名乡村文艺骨干、1000名少儿艺术之星。建设提升了9个镇街历史文化纪念室,36处村情民俗展示室,引导干部群众在今夕对比中厘清发展思路、增强脱贫致富信心。 

文化培训工程:“星辰计划”基层广场舞培训班,培训了来自全县524个自然村的广场舞领队

四是实施“文化产业”工程。对接贫困对象“脱贫无门路、致富无项目”问题,因地制宜发展一批产业,进行精准帮扶。大力推进“互联网+传统工艺”,壮大临沭柳编、莫氏绒绣等优秀文化产业,拉动贫困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分别在大兴、石门、店头举办了6期莫氏绒绣、柳编技艺培训班,培训贫困人口120多人。 

五是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对接“艰苦创业典型少、脱贫致富榜样少”问题,创作一批文艺作品,树立典型榜样,激发脱贫斗志,先后组织创作了小品《补瓢》、《新编墙头记》,微电影《争父》等作品,编纂出版《时代放歌——“激情四季·唱响临沭”品牌文化活动集》、《沭水流韵——临沭民歌专辑》,同时以“画临沭·展临沭”为主题,扎实开展“临沭画风”成果展、“幸福临沭·美丽家园”创作展等活动,极大鼓舞了贫困群众的斗志,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

六是实施“文化春风”工程。对接基层个别“儿孙不尽孝、关心不够多”问题,大力推行孝德扶贫,在各村居成立道德评议会和道德扶贫促进会,设立“赡养基金”账户。规定子女每年至少为每位老人提供200斤粮食、15斤油料,1200元以上生活费。通过道德文化引导、村规民约约束,让贫困老人子女履行赡养义务。

三、经验与启示

(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基础。实施文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领导重视、支持是首要保障,重点工作在基层,主要任务在镇街村居,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是高标准完成文化精准扶贫的根基。临沭县在实施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先后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各主管部门、协同单位为副组长,各镇街一把手为主要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在乡镇、街道和村居逐级设立领导机构,一层抓一层、一级抓一级,事事有人做、件件有落实,为工作开展铺平了道路。

(二)强大的精神支撑是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临沭县作为沂蒙革命老区的腹地,拥有“新华社旧址”、“滨海革命烈士陵园”、“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朱村红色村史馆”等一系列红色文化遗留和革命遗址,是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发源地之一。沂蒙精神的第一要义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群之间血肉联系。完成脱贫攻坚重任,实施文化精准扶贫就必须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做到忠诚担当、一心为民;必须用沂蒙精神激发自强之志,强化生产发展要素保障,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牢固树立“宁愿苦干、决不苦熬”的信念,艰苦奋斗,勤劳致富、自主脱贫,做到党政军民一条心,全力以赴拔穷根。

(三)高效的部门统筹是保障。在实施文化精准扶贫过程中,资金是第一要素。临沭扶贫办与县文广新局密切配合,对内协调项目专项资金,整合扶贫优势资源,对外积极向国家、省、市相关部门汇报对接,借助国家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扶持政策,争取上级公共文化服务、广播电视村村通、数字电影、农家书屋、文化遗产保护等各类政策、资金、设备等扶持,支持贫困村文化建设。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共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形成了各方广泛参与、内外促进的文化精准扶贫大格局。

(四)做好结合文章是关键。实施文化精准扶贫,必须做好结合文章,注重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结合,善于找好切入点、搭建多方协同发展的平台,在新农村建设中融入文化精准扶贫元素,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传播凡人善举,营造出“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的良好风气。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王获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