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小民宿 大产业 ——以湖北省利川市民宿产业发展为例

时间:2019-09-02 08:32:03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胡福先 曾维权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利川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神秘北纬30°线上,林海苍茫,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被誉为“天然氧吧,凉爽之城”,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天赐福地,也是休闲康养避暑胜地。近年来,利川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顺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乡村民宿旅游,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短短几年,利川民宿旅游产业发展涉及到80多个村,民宿经营户近1500户,客房12000多间,床位22000多张。2015年以来,民宿接待客人730多万人次,年均经营性收入近2亿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32亿元。在利川乡村民宿旅游发展中,该市的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探索一套新机制——政府扶持与市场主体合力推进

党委政府主导。对利川乡村民宿的发展,利川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党政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成立了全市乡村民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组建了政府投资公司——龙船调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从民宿旅游建设、经营、管理入手,将发展旅游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市委七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大力实施旅游扶贫的意见》,出台《利川市“十村百企万户”乡村民宿旅游启动工作实施方案》《利川市“十村百企万户”乡村民宿旅游暂行扶持办法》和《利川市民宿基本标准》。对农民给予40%的房屋改造补助资金,对全市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各项改建补助上浮20%,并按每户1万元的标准,给予基础设施的配套补助。市政府投入资金1亿多元用于水、电、路、气、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及民居改造补贴。

部门合力推进。整合部门资源,服务民宿旅游村建设,市规划局、财政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环保局、民宗局、住建局、自规局、文旅局、扶贫办、发改局等单位主动作为,参与指导,筹资3000多万元,完善民宿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金融部门为民宿改造的困难户解决小额信贷资金,有力地支持了民宿旅游发展,市文旅局在11个民宿旅游示范村实施“五个一”工程,组建了文艺健身队,配备了文体活动器材,建起家农家书屋。通过发展民宿旅游,首批11个民宿旅游示范村建立生态停车场6个、游客接待中心11个、文化活动广场11个、旅游厕所16座、便民商店42个、便民卫生室(含药房)13个。民宿旅游村基本实现了通讯、网络、wifi全覆盖。有条件的村开通了天然气,白鹊山、栏堰等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各地组织公安、司法、卫生、市场监管等部门在民宿旅游村经常性开展安全、卫生、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各民宿旅游村建立了村庄环境常态化保洁机制,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专人管理,民宿旅游改变了乡村生产生活环境。

全民共建共享。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和农民发展民宿旅游的积极性,构建民宿旅游发展大格局,确保民宿旅游上规模、上档次、有市场。首批民宿旅游示范村建设中,8个市场主体、930家农户参与民宿旅游经营。全市民宿市场主体和农户实施民居改造、购置设施设备、开发旅游相关产品投资达4亿多元。各乡镇围绕民宿配套产业,引导市场主体建设了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葡萄、草莓、梨子、茶叶、莼菜等农事体验园和花海观光园,既丰富了游客活动内容,又增加了农业附加值。民宿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及民宿旅游服务文明公约,多形式开展民宿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和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村民文明素质及服务技能明显提高。通过民宿经营活动,农民在家就能开阔视野,提升文明素质,实现了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直接相融,加快了农民从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民宿产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批外出务农民回乡创业,转变了农民创业就业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二、打出一套组合拳——标准、文化、营销三位一体

以规范标准突出民宿特色。2015年出台《利川市民宿基本标准》,共42条,对经营场所、经营用房、客房设施、卫浴、厨房和餐厅、消防安全、服务要求和规范管理等八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2018年,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发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要求,出台了《关于促进民宿产业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利川市民宿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利川市民宿星级评定细则》等一系列标准,并按标准建设、按标准管理。市文旅局、各乡镇及市场主体联合,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民宿从业人员培训,不断提升民宿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同时,市文旅、市场监管、公安、卫健、环保等部门对民宿经营户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常态化检查指导,促进民宿产业健康、持续发展。2018年,我市丽森民宿和白鹊山民宿被评为湖北金宿级民宿、大美土家被评为湖北银宿级民宿,市文旅局评定首批三星级及以上民宿19家。2019年,该市龙船调·湖居民宿和侠客寨民宿被评为恩施州十佳精品民宿,龙船调·湖居民宿被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荐申报国家五星级民宿,并得到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民宿星级评定专家组的好评。

以民族文化丰富民宿内涵。我们注重乡村民宿旅游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充分挖掘民族建筑、歌舞、民俗以及美食、特色商品的文化内涵,提升民宿旅游的吸引力。如东城白鹊山的“民宿+农耕文化”、元堡朝阳村的“民宿+红色文化”、忠路老屋基村的“民宿+吊脚楼文化”等,都具有浓郁的特色,正在形成品牌。各地民宿村皆通过立足资源禀赋,将民宿改造与地域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人文风情结合。同时在接待过程中,示范村因地制宜,举办篝火晚会、美食节、狮王争霸赛、粽子节、广场舞大赛、棋王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邀请游客亲身体验参与推石磨、鏫土、插秧、钓鱼等农耕活动,感受篾匠、木匠、石匠等百工百匠的手艺,享受“十碗八扣”百家宴的传统美食,传唱织西兰卡普的阿妹、掐菜苔、绣香袋、龙船调等山民歌,体验利川灯歌、肉连响、摆手舞等古老歌圩等,真正把利川民宿建成土苗文化风情及文化生活“体验店”,实现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民宿旅游复兴了乡土文化,培育了文化人才,增强了文化自信,促进了文旅融合。

以精准营销拓展民宿旅游市场。在开展民宿旅游营销时,针对不同市场、不同人群、不同产品实行差异营销,打造各具特色的民宿旅游品牌形象。如针对避暑、养生休闲游的老年群体,采取进社区的营销方式。针对特色各异的民宿产品,则邀请中央电视台拍摄旅游形象宣传片和招商引资宣传片。2017年9月,央视《乡村大世界》走进利川,以“凉城利川·康美胜地”为主题全方位展示利川,进一步提升了利川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适应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将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特色美食和民宿融为一体,精心策划并推出多条各具特色的精品民宿旅游线路,受到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等数十家主流媒体关注、转载。今年开展了首批民宿上线OTA平台工作,在携程、美团等平台上线500余家,逐步实现民宿营销电商化。

三、创立一套新模式——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创立了“市场主体+村集体组织+农户”的多元发展模式。各乡镇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和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聚集社会力量配合政府搞好乡村民宿旅游的协调、建设和推介。民宿旅游村村支两委牵头通过成立公司、合作社等组织,为游客提供餐饮、娱乐、土特产品销售服务,多形式发展旅游相关产业,为村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平台。凉雾马前村委成立了“利川市马前康家寨民宿旅游发展公司”,为游客吃、住、行、游、购、娱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了每年5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汪营兴盛、都亭羊子岭村委创办了食堂,柏杨栏堰村委以入股方式成立了“利川市栏堰民宿旅游发展公司”,经营45套客房,既发挥了发展、管理民宿的作用,又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创立了“旅游发展公司+民宿协会+经营户”的立体管理模式。市龙船调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旗下成立民宿旅游发展公司(国企),负责全市民宿旅游管理工作,对全市民宿旅游实行“统一宣传、统一接团、统一标准、统一定价”。各乡镇相应成立乡村民宿旅游协会,直接负责民宿经营户的管理、培训,目前已成立民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旅游专业合作社、旅游协会等民宿旅游管理组织16个。如都亭办事龙潭村对民宿旅游采取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营销的“村委+民宿协会+农户”合作建设经营模式,推动民宿旅游的快速发展。

创立了“种养业+特色产品+就业”的带动脱贫模式。依托民宿旅游,让贫困户提供原生态健康农产品、包装售卖土特产品或者直接参与就业的方式实现脱贫。如南坪营上丽森民宿与营上、柴林两村的137户农户签订协议发展冬桃产业,辐射22户贫困户,人均收入增加3000元,安置农民就业70多人,为20户贫困户免费提供猪仔、鸡、鸭养殖,签订收购合同,帮扶贫困户脱贫。据统计,利川民宿旅游产业创造直接就业岗位6000多个,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就业700余人,间接带动30000多农民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间接就业4000余人,实现贫困户增收近亿元,民宿旅游已经成为利川扶贫攻坚的新动能。

利川民宿旅游现还处于起步阶段,该市还将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助力乡村振兴、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充分依托独特气候资源、良好生态环境、绿色农业基础和浓厚人文底蕴,按照“量质并举、合理布局、集聚发展、特色彰显”的工作思路,强化政策引领,激励农民参与,培育市场主体,全力推进民宿产业化、规范化、特色化发展,促进农业升级、农村变美、农民致富。突出“乡愁”、“生态”、“民俗”等特色主题,普惠性乡村民宿和标杆性精品民宿同步建设,力争到2022年,涉及民宿产业村达到100个以上,打造民宿旅游示范村30个,民宿经营户达到3000户以上,民宿床位达到30000张以上,民宿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0000人以上,带动50000人就业,打响利川民宿品牌,把利川建成国内知名的民宿旅游目的地。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调查研究    
观察思考

小民宿 大产业 ——以湖北省利川市民宿产业发展为例

时间:2019-09-02 08:32:03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胡福先 曾维权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利川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神秘北纬30°线上,林海苍茫,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被誉为“天然氧吧,凉爽之城”,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天赐福地,也是休闲康养避暑胜地。近年来,利川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顺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乡村民宿旅游,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短短几年,利川民宿旅游产业发展涉及到80多个村,民宿经营户近1500户,客房12000多间,床位22000多张。2015年以来,民宿接待客人730多万人次,年均经营性收入近2亿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32亿元。在利川乡村民宿旅游发展中,该市的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探索一套新机制——政府扶持与市场主体合力推进

党委政府主导。对利川乡村民宿的发展,利川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党政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成立了全市乡村民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组建了政府投资公司——龙船调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从民宿旅游建设、经营、管理入手,将发展旅游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市委七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大力实施旅游扶贫的意见》,出台《利川市“十村百企万户”乡村民宿旅游启动工作实施方案》《利川市“十村百企万户”乡村民宿旅游暂行扶持办法》和《利川市民宿基本标准》。对农民给予40%的房屋改造补助资金,对全市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各项改建补助上浮20%,并按每户1万元的标准,给予基础设施的配套补助。市政府投入资金1亿多元用于水、电、路、气、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及民居改造补贴。

部门合力推进。整合部门资源,服务民宿旅游村建设,市规划局、财政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环保局、民宗局、住建局、自规局、文旅局、扶贫办、发改局等单位主动作为,参与指导,筹资3000多万元,完善民宿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金融部门为民宿改造的困难户解决小额信贷资金,有力地支持了民宿旅游发展,市文旅局在11个民宿旅游示范村实施“五个一”工程,组建了文艺健身队,配备了文体活动器材,建起家农家书屋。通过发展民宿旅游,首批11个民宿旅游示范村建立生态停车场6个、游客接待中心11个、文化活动广场11个、旅游厕所16座、便民商店42个、便民卫生室(含药房)13个。民宿旅游村基本实现了通讯、网络、wifi全覆盖。有条件的村开通了天然气,白鹊山、栏堰等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各地组织公安、司法、卫生、市场监管等部门在民宿旅游村经常性开展安全、卫生、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各民宿旅游村建立了村庄环境常态化保洁机制,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专人管理,民宿旅游改变了乡村生产生活环境。

全民共建共享。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和农民发展民宿旅游的积极性,构建民宿旅游发展大格局,确保民宿旅游上规模、上档次、有市场。首批民宿旅游示范村建设中,8个市场主体、930家农户参与民宿旅游经营。全市民宿市场主体和农户实施民居改造、购置设施设备、开发旅游相关产品投资达4亿多元。各乡镇围绕民宿配套产业,引导市场主体建设了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葡萄、草莓、梨子、茶叶、莼菜等农事体验园和花海观光园,既丰富了游客活动内容,又增加了农业附加值。民宿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及民宿旅游服务文明公约,多形式开展民宿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和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村民文明素质及服务技能明显提高。通过民宿经营活动,农民在家就能开阔视野,提升文明素质,实现了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直接相融,加快了农民从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民宿产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批外出务农民回乡创业,转变了农民创业就业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二、打出一套组合拳——标准、文化、营销三位一体

以规范标准突出民宿特色。2015年出台《利川市民宿基本标准》,共42条,对经营场所、经营用房、客房设施、卫浴、厨房和餐厅、消防安全、服务要求和规范管理等八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2018年,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发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要求,出台了《关于促进民宿产业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利川市民宿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利川市民宿星级评定细则》等一系列标准,并按标准建设、按标准管理。市文旅局、各乡镇及市场主体联合,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民宿从业人员培训,不断提升民宿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同时,市文旅、市场监管、公安、卫健、环保等部门对民宿经营户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常态化检查指导,促进民宿产业健康、持续发展。2018年,我市丽森民宿和白鹊山民宿被评为湖北金宿级民宿、大美土家被评为湖北银宿级民宿,市文旅局评定首批三星级及以上民宿19家。2019年,该市龙船调·湖居民宿和侠客寨民宿被评为恩施州十佳精品民宿,龙船调·湖居民宿被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荐申报国家五星级民宿,并得到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民宿星级评定专家组的好评。

以民族文化丰富民宿内涵。我们注重乡村民宿旅游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充分挖掘民族建筑、歌舞、民俗以及美食、特色商品的文化内涵,提升民宿旅游的吸引力。如东城白鹊山的“民宿+农耕文化”、元堡朝阳村的“民宿+红色文化”、忠路老屋基村的“民宿+吊脚楼文化”等,都具有浓郁的特色,正在形成品牌。各地民宿村皆通过立足资源禀赋,将民宿改造与地域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人文风情结合。同时在接待过程中,示范村因地制宜,举办篝火晚会、美食节、狮王争霸赛、粽子节、广场舞大赛、棋王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邀请游客亲身体验参与推石磨、鏫土、插秧、钓鱼等农耕活动,感受篾匠、木匠、石匠等百工百匠的手艺,享受“十碗八扣”百家宴的传统美食,传唱织西兰卡普的阿妹、掐菜苔、绣香袋、龙船调等山民歌,体验利川灯歌、肉连响、摆手舞等古老歌圩等,真正把利川民宿建成土苗文化风情及文化生活“体验店”,实现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民宿旅游复兴了乡土文化,培育了文化人才,增强了文化自信,促进了文旅融合。

以精准营销拓展民宿旅游市场。在开展民宿旅游营销时,针对不同市场、不同人群、不同产品实行差异营销,打造各具特色的民宿旅游品牌形象。如针对避暑、养生休闲游的老年群体,采取进社区的营销方式。针对特色各异的民宿产品,则邀请中央电视台拍摄旅游形象宣传片和招商引资宣传片。2017年9月,央视《乡村大世界》走进利川,以“凉城利川·康美胜地”为主题全方位展示利川,进一步提升了利川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适应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将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特色美食和民宿融为一体,精心策划并推出多条各具特色的精品民宿旅游线路,受到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等数十家主流媒体关注、转载。今年开展了首批民宿上线OTA平台工作,在携程、美团等平台上线500余家,逐步实现民宿营销电商化。

三、创立一套新模式——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创立了“市场主体+村集体组织+农户”的多元发展模式。各乡镇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和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聚集社会力量配合政府搞好乡村民宿旅游的协调、建设和推介。民宿旅游村村支两委牵头通过成立公司、合作社等组织,为游客提供餐饮、娱乐、土特产品销售服务,多形式发展旅游相关产业,为村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平台。凉雾马前村委成立了“利川市马前康家寨民宿旅游发展公司”,为游客吃、住、行、游、购、娱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了每年5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汪营兴盛、都亭羊子岭村委创办了食堂,柏杨栏堰村委以入股方式成立了“利川市栏堰民宿旅游发展公司”,经营45套客房,既发挥了发展、管理民宿的作用,又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创立了“旅游发展公司+民宿协会+经营户”的立体管理模式。市龙船调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旗下成立民宿旅游发展公司(国企),负责全市民宿旅游管理工作,对全市民宿旅游实行“统一宣传、统一接团、统一标准、统一定价”。各乡镇相应成立乡村民宿旅游协会,直接负责民宿经营户的管理、培训,目前已成立民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旅游专业合作社、旅游协会等民宿旅游管理组织16个。如都亭办事龙潭村对民宿旅游采取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营销的“村委+民宿协会+农户”合作建设经营模式,推动民宿旅游的快速发展。

创立了“种养业+特色产品+就业”的带动脱贫模式。依托民宿旅游,让贫困户提供原生态健康农产品、包装售卖土特产品或者直接参与就业的方式实现脱贫。如南坪营上丽森民宿与营上、柴林两村的137户农户签订协议发展冬桃产业,辐射22户贫困户,人均收入增加3000元,安置农民就业70多人,为20户贫困户免费提供猪仔、鸡、鸭养殖,签订收购合同,帮扶贫困户脱贫。据统计,利川民宿旅游产业创造直接就业岗位6000多个,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就业700余人,间接带动30000多农民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间接就业4000余人,实现贫困户增收近亿元,民宿旅游已经成为利川扶贫攻坚的新动能。

利川民宿旅游现还处于起步阶段,该市还将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助力乡村振兴、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充分依托独特气候资源、良好生态环境、绿色农业基础和浓厚人文底蕴,按照“量质并举、合理布局、集聚发展、特色彰显”的工作思路,强化政策引领,激励农民参与,培育市场主体,全力推进民宿产业化、规范化、特色化发展,促进农业升级、农村变美、农民致富。突出“乡愁”、“生态”、“民俗”等特色主题,普惠性乡村民宿和标杆性精品民宿同步建设,力争到2022年,涉及民宿产业村达到100个以上,打造民宿旅游示范村30个,民宿经营户达到3000户以上,民宿床位达到30000张以上,民宿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0000人以上,带动50000人就业,打响利川民宿品牌,把利川建成国内知名的民宿旅游目的地。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共济大厦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84297683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