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让更多的乡亲们露出笑容

时间:2019-09-03 17:51:39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陈宾宾

清晨薄雾还未散去,年近70家住安徽蚌埠市固镇县陡沟村的秦声宝早早吃了饭来到距离他家一公里的土鸡养殖基地,熟练地在鸡棚里添水拌料。趁着休息的间隙,看到笔者在基地周边散步,老秦打开了话匣子。

“俺原来患有癫痫病,靠着国家的好政策脱了贫。后来计亮让俺到这里来干活,每天有80块钱的收入,每年还有好几千块的土地流转收入,这让俺全家很安心。”秦声宝笑着告诉笔者。

秦声宝口中的计亮,今年38岁,安徽省固镇县石湖乡人。中专毕业时年19岁的他,孤身一人来到上海,先后从事过企业管理培训工作,经营过石油设备进出口业务.......经过18年的打拼,企业发展的有声有色,从一个农村娃实现在大都市定居生活的梦想。

2016年春节期间,回家探亲的黄计亮结识了驻村第一书记童俊杰。在童俊杰的介绍下,黄计亮了解了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和村里的基本情况,也触动了藏在内心深处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的那根弦。“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在高速发展,但农村还是这么贫困落后。”黄计亮用这样的话回忆那时的心情。他决定暂时放弃在上海的优越条件反哺家乡,带领村里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

留下来的黄计亮投资600余万元注册成立了一家农业公司,依托电商扶贫政策在固镇县电子商务产业园设立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农粮驿站’电商平台,并在陡沟村试点实行“农粮驿站电商+基地+农产品收集点+贫困户”的帮扶模式,解决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农产品信息不畅通、销售难的问题。

“黑花生、粉丝、牛肉等等,我们这里很多地方的农产业在周边都已经有了好口碑,但由于农村地区物流成本比较高,农民信息不畅通,很多村民家中的优质产品无法对接市场。”黄计亮告诉笔者,公司先在‘农粮驿站’电商平台将贫困户家中农产品分类,统一上架后向市场推介,消费者可以在APP上将准备采购的商品直接下单确认,客服按类区分,采购人员直接上门收购贫困户家中农产品,在进入检测包装处理中心后,然后快递送到消费者手中。

通过“农粮驿站+贫困户”这种帮扶模式,陡沟村的村民顺利将家中的农商产品销售一空,受益的贫困群众越来越多,当年全村117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000元。为了进一步扩大帮扶成效,激发贫困群众投身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黄计亮来到固镇县扶贫局,提出了“乡村产业发展+电商扶贫深度融合”的帮扶思路,得到了县扶贫局局长苏永松的大力支持。

在县扶贫局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下,2018年下半年,黄计亮在电商销售平台上构架“兴农扶贫”版块,打造“电商扶贫”升级版。陆续将全县11724户贫困户发展需求和自家农产品信息全覆盖录入“农粮驿站”平台系统,为全县每一户自愿发展家庭种养殖产业和手工加工产业的贫困户架起联系市场和消费者的“桥梁”。

与此同时,黄计亮借助安徽省“四带一自”、“三有一网”等多项民生工程的“政策东风”,进一步扩大投资,在流转的1800亩土地上,建立农稻田综合种养、大棚蔬菜、林下鸡和农业产品加工等多种产业试验示范基地。让贫困户收入由单一的农产品销售增加为“土地流转收入+订单生产收入+务工收入+分红收入”,多渠道拓宽村民增收路径,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动力不断被激发。石湖乡村民黄计课,以前是村里公认的“懒汉”,依靠“农粮驿站”电商平台特色大棚菜产业引导和销售对接帮扶,他从管理一个大棚发展到承包7个大棚,甩掉了“人穷志短身子懒”的臭名,更成为全县脱贫示范户。“种植蔬菜品种选择上,种植规模上都有专家来规划,种植技术上还有人来指导。每茬菜出来后价格高,不愁销,现在我每年纯收入至少能达到6万元。” 黄计课说道。

依托电商扶贫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提升电商服务的良性循环发展,固镇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销两旺,农产品抗击市场风险,贫困群众增收动能不断提升。黄计亮又联合全县20家农产品种养合作社、农产产业带头人、企业,利用农展会、超市等平台积极推介农产品,建立起贫困户农产品扩大再生产、技术培训、产品深加工、网络销售以及产品质量化监测体系的“全产业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黄计亮在全县布局建起了电商销售运营中心,通过签订种养订单,整合农产品资源,组织规模化生产,电商平台销售的农产品达到500余种,日均发货订单500份,帮助全县2200余名贫困户实现增收330万元。今年下半年,黄计亮将全面启动供应链体系建设,利用他在上海做企业培训过程中多年积累的企业资源,全面实现农副产品在大城市的对接销售和跨境销售。他说:“曾经作为这里一名地地道道农家走出来的孩子,吃着农家饭,走着农家路,从小就深刻体会到贫困的痛楚,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我要让更多的乡亲们和像黄计课一样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扶贫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标签帮扶楷模    

让更多的乡亲们露出笑容

时间:2019-09-03 17:51:39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陈宾宾

清晨薄雾还未散去,年近70家住安徽蚌埠市固镇县陡沟村的秦声宝早早吃了饭来到距离他家一公里的土鸡养殖基地,熟练地在鸡棚里添水拌料。趁着休息的间隙,看到笔者在基地周边散步,老秦打开了话匣子。

“俺原来患有癫痫病,靠着国家的好政策脱了贫。后来计亮让俺到这里来干活,每天有80块钱的收入,每年还有好几千块的土地流转收入,这让俺全家很安心。”秦声宝笑着告诉笔者。

秦声宝口中的计亮,今年38岁,安徽省固镇县石湖乡人。中专毕业时年19岁的他,孤身一人来到上海,先后从事过企业管理培训工作,经营过石油设备进出口业务.......经过18年的打拼,企业发展的有声有色,从一个农村娃实现在大都市定居生活的梦想。

2016年春节期间,回家探亲的黄计亮结识了驻村第一书记童俊杰。在童俊杰的介绍下,黄计亮了解了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和村里的基本情况,也触动了藏在内心深处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的那根弦。“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在高速发展,但农村还是这么贫困落后。”黄计亮用这样的话回忆那时的心情。他决定暂时放弃在上海的优越条件反哺家乡,带领村里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

留下来的黄计亮投资600余万元注册成立了一家农业公司,依托电商扶贫政策在固镇县电子商务产业园设立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农粮驿站’电商平台,并在陡沟村试点实行“农粮驿站电商+基地+农产品收集点+贫困户”的帮扶模式,解决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农产品信息不畅通、销售难的问题。

“黑花生、粉丝、牛肉等等,我们这里很多地方的农产业在周边都已经有了好口碑,但由于农村地区物流成本比较高,农民信息不畅通,很多村民家中的优质产品无法对接市场。”黄计亮告诉笔者,公司先在‘农粮驿站’电商平台将贫困户家中农产品分类,统一上架后向市场推介,消费者可以在APP上将准备采购的商品直接下单确认,客服按类区分,采购人员直接上门收购贫困户家中农产品,在进入检测包装处理中心后,然后快递送到消费者手中。

通过“农粮驿站+贫困户”这种帮扶模式,陡沟村的村民顺利将家中的农商产品销售一空,受益的贫困群众越来越多,当年全村117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000元。为了进一步扩大帮扶成效,激发贫困群众投身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黄计亮来到固镇县扶贫局,提出了“乡村产业发展+电商扶贫深度融合”的帮扶思路,得到了县扶贫局局长苏永松的大力支持。

在县扶贫局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下,2018年下半年,黄计亮在电商销售平台上构架“兴农扶贫”版块,打造“电商扶贫”升级版。陆续将全县11724户贫困户发展需求和自家农产品信息全覆盖录入“农粮驿站”平台系统,为全县每一户自愿发展家庭种养殖产业和手工加工产业的贫困户架起联系市场和消费者的“桥梁”。

与此同时,黄计亮借助安徽省“四带一自”、“三有一网”等多项民生工程的“政策东风”,进一步扩大投资,在流转的1800亩土地上,建立农稻田综合种养、大棚蔬菜、林下鸡和农业产品加工等多种产业试验示范基地。让贫困户收入由单一的农产品销售增加为“土地流转收入+订单生产收入+务工收入+分红收入”,多渠道拓宽村民增收路径,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动力不断被激发。石湖乡村民黄计课,以前是村里公认的“懒汉”,依靠“农粮驿站”电商平台特色大棚菜产业引导和销售对接帮扶,他从管理一个大棚发展到承包7个大棚,甩掉了“人穷志短身子懒”的臭名,更成为全县脱贫示范户。“种植蔬菜品种选择上,种植规模上都有专家来规划,种植技术上还有人来指导。每茬菜出来后价格高,不愁销,现在我每年纯收入至少能达到6万元。” 黄计课说道。

依托电商扶贫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提升电商服务的良性循环发展,固镇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销两旺,农产品抗击市场风险,贫困群众增收动能不断提升。黄计亮又联合全县20家农产品种养合作社、农产产业带头人、企业,利用农展会、超市等平台积极推介农产品,建立起贫困户农产品扩大再生产、技术培训、产品深加工、网络销售以及产品质量化监测体系的“全产业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黄计亮在全县布局建起了电商销售运营中心,通过签订种养订单,整合农产品资源,组织规模化生产,电商平台销售的农产品达到500余种,日均发货订单500份,帮助全县2200余名贫困户实现增收330万元。今年下半年,黄计亮将全面启动供应链体系建设,利用他在上海做企业培训过程中多年积累的企业资源,全面实现农副产品在大城市的对接销售和跨境销售。他说:“曾经作为这里一名地地道道农家走出来的孩子,吃着农家饭,走着农家路,从小就深刻体会到贫困的痛楚,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我要让更多的乡亲们和像黄计课一样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扶贫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