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西藏尼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辟扶贫新路

时间:2019-10-25 00:52:46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朱峰

IMG_20191010_164643.jpg

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工作的贫困户。

“感谢党、感谢政府,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让我有了满满的幸福感。”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塔荣镇雪拉村次仁罗布说。近日,记者随着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中国手艺网承办的“非遗+扶贫”主题采风活动走进了西藏自治区尼木县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

尼木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系前后藏结合部,作为藏文字的发源地,文化氛围浓厚,民风淳朴,现有国家级文化遗产项目4个。作为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注重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培育,截止9月底,全县10个非遗扶贫工坊为1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传授技艺,提供就业岗位,受益群众达556人,帮助他们顺利地实现了脱贫。

工作稳了 工资高了

“自从县里有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后,我再也不外出找工作了,实现稳定就业,既照顾了家庭、收入也增加了。”尼木县塔荣镇雪拉村索朗次旺在非遗就业工坊里高兴地对记者说。

索朗次旺家8口人,两个老人、四个学生,去年底脱贫摘帽。以前自己在家附近打零工,工作极不稳定,收入也不高。近年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下,他加入了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现在既是工人又是股东,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去年底还有1500元的分红,家里四个学生全都享受到教育扶贫政策。妻子还是村里的护林员,一年有3000元的收入,目前已经实现了稳定脱贫。

在尼木,像他这样的家庭还很多。续寺乡山岗村索朗觉旦也是其中受益者。今年58岁的他,小时候的一次意外让他腿残疾了,2010年前他还是一位藏文老师,由于本村学校撤走并入其他学校没有了工作岗位,他便到西藏尼木古宝商贸有限公司从事藏香生产工作。

“以前一个月就1000多元钱,现在每月能挣到3000多了。去年底还得到分红3000多元,公司还奖励我一台冰箱。感谢党的好政策,是党给了我幸福的生活。如今工资高了,这都是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正在制作香的他说。

筑起带贫好机制

“在这以前我也带领贫困户就业,仅2016年我就帮了四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可大家都不知道,但我有时候觉得做好事也要被认可才有劲。”尼木县吞巴镇吞达村净土藏香合作社理事长普布次仁说。

一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就是一个非遗扶贫志愿服务队,传承人有了新身份,带贫信心大增。他说,今年,我成了非遗扶贫志愿服务队队长,我感觉责任大了,带贫的使命感强了。这不,3个刚刚脱贫户又到我合作社工作,帮助他们实现稳定就业增收,他们现在每个月能收入3000多元,我有满满的成就感。

今年以来,尼木县以非遗扶贫志愿服务队为载体,通过发放非遗扶贫服务卡,开展“非遗扶贫一对一服务”活动,以集中宣讲和一对一讲解的方式,宣传非遗扶贫政策,分享传承人自身致富经验,吸纳了一批真正对这门技艺感兴趣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送到拉萨市进行集中培训、在工坊内部各自培训、工坊之间相互交流,充分调动了贫困户对学好一门传统技艺的决心和信心了,靠一技之长达到巩固脱贫成果的成效。

“志智”双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有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我扶贫方向更明确了。公司成立以来一直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传承和传播,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成长,让企业不断做大做强。”西藏尼木古宝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藏香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旦增曲扎说。

他自幼酷爱尼木藏香制作技艺,系统学习5年藏医药学,丰富了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早年在拉萨开办了藏香制作工坊,2010年返乡成立了西藏尼木古宝商贸有限公司,热心公益事业,多次受到政府表彰,2017年获得拉萨市脱贫攻坚贡献奖。公司现有28名员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现在都已经脱贫了。

“这几年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思想扶贫很重要,对贫困户不仅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有些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不求上进主动干活,容易满足。他们刚来的一二个月我先不给他们传承技艺,主要从思想改变他们的观念,刚开始效益不高,他们不爱学,我就等下班以后,到他们宿舍讲笑话和故事,讲我的创业经历,讲藏文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慢慢的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就发生变化,自己主动学习技艺,工作效率高了挣钱也就自然多了,如今贫困户工人的内生动力真正激活起来了,我有满满的成就感。”旦增曲扎说。

搭建消费扶贫新平台

“以前是我自己找市场,现在是政府帮着找市场,哪里有展示展销都推荐我们去,知名度上去了销售收入增加了不少,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作用可大了。”雪拉传统藏鼓手工制作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洛桑旦增说。

他说,通过政府组织的手工创意大赛改变了我对藏鼓制作的方式,从传统的实用性到现在的观赏性,藏鼓比较畅销,以前做的都是使用的藏鼓,通过参加培训启迪,现在正朝着旅游产品方向开发,他指着展台上刚制作好的藏鼓系列旅游产品说,过几天将去参加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我这些产品肯定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近两年,尼木县充分利用拉萨文化品牌‘藏戏演出季’,在拉萨非遗成果展示区专为尼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提供产品展示和销售的舞台。以藏戏演出季为载体,提升消费者对尼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信誉度,并且预留消费反馈方式,检验各工坊产品的消费情况,为尼木非遗扶贫‘总结推广阶段和非遗+扶贫+品牌模式’累积了最具有说服力的基础数据。仅在藏戏演出季期间,尼木工坊产品的销售总额达到41万多元。”尼木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米玛介绍说。

据了解,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以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为重点,大力推进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截止今年6月,各地已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作坊156家,组织开展传统工艺技能培训840人次,培训学员1.9万余人,仅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5177户5855人,帮助他们实现了稳定增收,极大的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通过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这个载体,有效的将精准帮扶与文化传习紧密结合,同时也帮助贫困群众建立起就业脱贫的自尊和自信。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王获羽
标签本刊专稿    
部委省市

西藏尼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辟扶贫新路

时间:2019-10-25 00:52:46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朱峰

IMG_20191010_164643.jpg

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工作的贫困户。

“感谢党、感谢政府,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让我有了满满的幸福感。”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塔荣镇雪拉村次仁罗布说。近日,记者随着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中国手艺网承办的“非遗+扶贫”主题采风活动走进了西藏自治区尼木县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

尼木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系前后藏结合部,作为藏文字的发源地,文化氛围浓厚,民风淳朴,现有国家级文化遗产项目4个。作为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注重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培育,截止9月底,全县10个非遗扶贫工坊为1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传授技艺,提供就业岗位,受益群众达556人,帮助他们顺利地实现了脱贫。

工作稳了 工资高了

“自从县里有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后,我再也不外出找工作了,实现稳定就业,既照顾了家庭、收入也增加了。”尼木县塔荣镇雪拉村索朗次旺在非遗就业工坊里高兴地对记者说。

索朗次旺家8口人,两个老人、四个学生,去年底脱贫摘帽。以前自己在家附近打零工,工作极不稳定,收入也不高。近年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下,他加入了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现在既是工人又是股东,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去年底还有1500元的分红,家里四个学生全都享受到教育扶贫政策。妻子还是村里的护林员,一年有3000元的收入,目前已经实现了稳定脱贫。

在尼木,像他这样的家庭还很多。续寺乡山岗村索朗觉旦也是其中受益者。今年58岁的他,小时候的一次意外让他腿残疾了,2010年前他还是一位藏文老师,由于本村学校撤走并入其他学校没有了工作岗位,他便到西藏尼木古宝商贸有限公司从事藏香生产工作。

“以前一个月就1000多元钱,现在每月能挣到3000多了。去年底还得到分红3000多元,公司还奖励我一台冰箱。感谢党的好政策,是党给了我幸福的生活。如今工资高了,这都是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正在制作香的他说。

筑起带贫好机制

“在这以前我也带领贫困户就业,仅2016年我就帮了四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可大家都不知道,但我有时候觉得做好事也要被认可才有劲。”尼木县吞巴镇吞达村净土藏香合作社理事长普布次仁说。

一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就是一个非遗扶贫志愿服务队,传承人有了新身份,带贫信心大增。他说,今年,我成了非遗扶贫志愿服务队队长,我感觉责任大了,带贫的使命感强了。这不,3个刚刚脱贫户又到我合作社工作,帮助他们实现稳定就业增收,他们现在每个月能收入3000多元,我有满满的成就感。

今年以来,尼木县以非遗扶贫志愿服务队为载体,通过发放非遗扶贫服务卡,开展“非遗扶贫一对一服务”活动,以集中宣讲和一对一讲解的方式,宣传非遗扶贫政策,分享传承人自身致富经验,吸纳了一批真正对这门技艺感兴趣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送到拉萨市进行集中培训、在工坊内部各自培训、工坊之间相互交流,充分调动了贫困户对学好一门传统技艺的决心和信心了,靠一技之长达到巩固脱贫成果的成效。

“志智”双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有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我扶贫方向更明确了。公司成立以来一直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传承和传播,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成长,让企业不断做大做强。”西藏尼木古宝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藏香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旦增曲扎说。

他自幼酷爱尼木藏香制作技艺,系统学习5年藏医药学,丰富了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早年在拉萨开办了藏香制作工坊,2010年返乡成立了西藏尼木古宝商贸有限公司,热心公益事业,多次受到政府表彰,2017年获得拉萨市脱贫攻坚贡献奖。公司现有28名员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现在都已经脱贫了。

“这几年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思想扶贫很重要,对贫困户不仅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有些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不求上进主动干活,容易满足。他们刚来的一二个月我先不给他们传承技艺,主要从思想改变他们的观念,刚开始效益不高,他们不爱学,我就等下班以后,到他们宿舍讲笑话和故事,讲我的创业经历,讲藏文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慢慢的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就发生变化,自己主动学习技艺,工作效率高了挣钱也就自然多了,如今贫困户工人的内生动力真正激活起来了,我有满满的成就感。”旦增曲扎说。

搭建消费扶贫新平台

“以前是我自己找市场,现在是政府帮着找市场,哪里有展示展销都推荐我们去,知名度上去了销售收入增加了不少,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作用可大了。”雪拉传统藏鼓手工制作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洛桑旦增说。

他说,通过政府组织的手工创意大赛改变了我对藏鼓制作的方式,从传统的实用性到现在的观赏性,藏鼓比较畅销,以前做的都是使用的藏鼓,通过参加培训启迪,现在正朝着旅游产品方向开发,他指着展台上刚制作好的藏鼓系列旅游产品说,过几天将去参加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我这些产品肯定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近两年,尼木县充分利用拉萨文化品牌‘藏戏演出季’,在拉萨非遗成果展示区专为尼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提供产品展示和销售的舞台。以藏戏演出季为载体,提升消费者对尼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信誉度,并且预留消费反馈方式,检验各工坊产品的消费情况,为尼木非遗扶贫‘总结推广阶段和非遗+扶贫+品牌模式’累积了最具有说服力的基础数据。仅在藏戏演出季期间,尼木工坊产品的销售总额达到41万多元。”尼木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米玛介绍说。

据了解,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以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为重点,大力推进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截止今年6月,各地已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作坊156家,组织开展传统工艺技能培训840人次,培训学员1.9万余人,仅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5177户5855人,帮助他们实现了稳定增收,极大的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通过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这个载体,有效的将精准帮扶与文化传习紧密结合,同时也帮助贫困群众建立起就业脱贫的自尊和自信。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王获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