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情洒库木西力克 ——新疆农科院“访惠聚”驻村工作纪实

时间:2019-11-27 17:14:18来源:中国农村网作者:夏树 刘秀峰 宋杰

微信图片_20191127171435.jpg

新疆农科院驻村工作队总领队赵德提·阿不都哈德尔骑着电动三轮车,拉着记者去农民家采访。

个头不高,头发花白,高鼻梁,蓝眼睛。今年56岁的维吾尔族干部赵德提·阿不都哈德尔,从新疆农科院副院长的岗位上,被选派到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任“访惠聚”工作队总领队兼7村第一书记,已经4年了。得知我们要到村里采访时,他戴上鸭舌帽、穿上红色羽绒服,骑上三轮摩托车,拉着我们来到了村民艾麦提·伊斯马伊力的家里。

艾麦提·伊斯马伊力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妻子是新疆农业科学院办公室女干部姜婷婷的“维吾尔族亲戚”。2016年12月,姜婷婷随同新疆农科院结亲工作队,首次从乌鲁木齐来到这里,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认亲活动。第一次到艾麦提家,这位年轻的女干部惊呆了,破旧低矮的土墙房屋,没有窗户,没有门,房顶上铺的是茅草。姜婷婷向这个刚刚结对的亲戚打听厕所在哪里?亲戚不好意思地用手指向房子的后面,意思是屋后的空地就是她家的厕所。晚上,姜婷婷就住在这个亲戚家里,因为没有门,吓得她一夜都没好好睡觉。艾麦提·伊斯马伊力看到记者一行,走进他家的院子里,高兴地迎了出来。把我们几个人让到他家吃饭的餐桌旁坐下,忙着去泡茶招待我们。这时,赵书记介绍了他家的情况:艾麦提2016年到教育培训中心学习,他的爱人图尔荪古丽·库杜斯一人,带着3个年幼的孩子在家里生活,因为缺乏劳动力,家庭收入很低,是村里典型的特困户。

       工作队入户核实情况后,针对他家的实际情况,制定帮扶方案,首先把原来的土坯房拆除,申请了富民安居房补贴,工作队把村里干部、党员、团员、工作队员组成志愿服务队,帮助她家盖房子、建院墙、安装大门,新房建成后还安装了集成吊顶,对房子内外墙进行了粉刷。姜婷婷一次捐款3000元,帮助新建厕所,还贴了瓷砖,安装了抽水马桶和淋浴器。

       艾麦提说:“我在培训中心学习2年多,拿到了泥瓦工上岗证,赵书记为解决我家的困难,让我在村合作社工作,负责建菜窖、粉刷围墙等,妻子在村委会公益卫生岗位,我们两人每月工资有2800元,再加上6亩地的土地流转收入和合作社年底分红,3个孩子上学都是免费义务教育,中午吃饭也不要钱,生活慢慢好起来了。这一切的变化,要感谢赵书记带领党派来的工作队给我家的帮助。”赵书记听了艾麦提的感激之言,也很有感触:“我们开展精准扶贫,就要一户一策,把党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只要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们多吃一点苦不算什么!”

发挥科技特长,产业助力脱贫

新疆农科院党委高度重视“访惠聚”驻村工作,精挑细选47名管理干部和科技人员,长年驻扎在4个村,就连春节也不回乌鲁木齐,每个队都配了优秀的维族干部。工作队成员中具有高级职称18人、博士9人、硕士10人。驻9村第一书记、粮食作物所所长金平,这个达斡尔族的甘薯研究专家,和记者开玩笑说,“我这个本科生是工作队里学历最低的。”

由于时差的原因,早上9点多钟,天才亮。10点多钟,我们在15村工作队的驻地,和他们一起吃早饭。驻村第一书记、品种资源所所长徐麟,带我们参观队员们自己腌制的各种泡菜,足足有十几个大玻璃瓶。走廊上挂着一面面农民送来的锦旗。

早饭后,徐麟把我们领到马路对面的设施农业园区。10栋温室大棚依次排开,“5G物联网智慧大棚”的牌子映入我们的眼帘。队员们介绍说,大棚主要搞蔬菜、葡萄、无花果、花卉的育苗,每到冬天驻村干部都会带领村里的育苗能手和贫困户,到大棚里搞育苗,为开春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准备好种苗。

       徐麟介绍说,2018年建成的2个温室大棚,已繁育蔬菜苗32万株,扦插葡萄5万株,繁育特色花卉2万株,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开展现场育苗技能培训23场,面对面、手把手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2019年新建的8栋大棚,将建成集蔬菜、花卉、果树为一体的大型繁育基地,每次育苗将达百万株以上,促进本村庭院经济发展并辐射到周边乡镇,可以带动30多个贫困户脱贫。同时成立果蔬育苗合作社,让育苗产业成为带动发展的新引擎。  

       驻村工作队的背后,是新疆农科院强大的科技专家队伍,可以说随叫随到。徐麟说,“除了本院的专家,我们还和其他兄弟省农业专家合作,把科研与扶贫结合起来,首次从山西农科院引进羊肚菌种植技术,如果试种成功,经济效益特别高,每公斤可产生800-1000元的收入。同时,还开展了哈密瓜栽培、黄菌菇种植等研究。”

       在9村,新建的果蔬烘干加工厂、颗粒饲料加工厂拔地而起,农机、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合作社红红火火。每到一处,金平书记都非常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依靠科技助力农业产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做法。在参观好梦农产品贮藏加工合作社时,金平说,“农业还是农民的老本行!人均耕地只有1.7亩,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充分利用农户庭院后面的空闲土地,发展‘1+N’模式庭院经济(‘1’代表无核白鸡心葡萄,‘N’代表多种种植方式),累计整理庭院种植区315亩,实现每户4周葡萄、1座拱棚、1畦菜地,按照规模化生产模式,让村民统一种植,订单收购,统一由合作社进行深加工,保证农民在卖得出的同时,实现二次收益。”

       天色有点阴沉。农民艾海提·阿不都瓦依提和妻子一起,正在地里忙着收恰玛古(学名芜菁,一种维吾尔族喜爱的特色蔬菜),电动三轮车停在田埂上。看到我们走来,他热情地用维语向我们打招呼,主动介绍收入情况:后院的1.5亩核桃地,春天套种双膜西瓜,卖了1500多元,西瓜收完后,又种了恰玛古,主要是自家吃和送给亲戚朋友,核桃卖了1500元,一亩多地的庭院,一年就收入3000元,还解决了吃菜问题,多亏了金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技术指导。

       在7村村委会副主任艾合买提·麦海提家里采访,他一上来就说:“赵书记带领工作队,帮助村里成立了‘疏勒县玉鲜蔬菜鲜食玉米种植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48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种植鲜食玉米、胡萝卜、大白菜、紫甘蓝,用项目资金建设蔬菜保鲜库,让社员错季销售,增加很大一块收入,目前经营状况特别好,年底家家都有分红,过去这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赵书记说:“我们在帮扶中,要培育一批这样的带头人,让他们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我们指导他们经营,走产业化发展路子。目的就是留下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驻村工作队按照“稳粮、优棉、发展特色”的思路,打造“一村一品”种植基地,发挥新疆农科院的品种、技术、人才优势,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7村村民艾合买提·麦海提说:“工作队来了以后,村里的变化很大,村民穿的衣服也漂亮了,生活条件也好了,还经常到巴扎买羊肉吃了。主要原因就是提升了农业产业效益。改良棉花品种,一亩地就增产100多公斤,今年我家32亩棉花,收了9吨,卖了5万多块钱。”

倡导“三新”,让愚昧远离农民

从地上、炕上到床上,外人眼里的一小步,却是南疆乡村的一大步。我们每到一户农民家,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土炕拆了,换成木板床,有了餐桌、椅子,厨房配上了煤气灶,厕所贴了瓷砖,有了冲水马桶,我们农民也用上了热水器。”这现代化农村生活的新画卷,缘于“倡导新风尚、树立新气象、建立新秩序”(以下称“三新”)系列活动。

微信图片_20191127171519.jpg

拆掉土炕以后的农民板床

15村农民艾尼瓦尔·依米提今年41岁,家里有8口人,与父母一起生活,育有4个女儿,两个女儿读高中,两个双胞胎女儿读初中,虽然都是女儿,但他没有旧思想,鼓励女儿上学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他还非常自豪地跟我们说,两个上高中的女儿,成绩特别优秀,一定能上很好的大学。

       艾尼瓦尔·依米提特别能说,从一进他家门,到我们离开,他就一直说个不停。后来一问才知道,他过去搞长途运输,到过内地好多个大城市。他热情地讲述家中发生的变化:工作队来了以后,让我们改造庭院,把生活区、养殖区和种植区分离,新建拱棚温室发展庭院经济,开展了“三新”活动。现在来看家里的样子,和以前比变化太大了。原来房里又黑又脏,现在铺了地砖,墙面也粉刷了。原来睡觉都在土炕上,现在换成了木板床。原来厨房在外面的墙角,现在搬到房间里还配了橱柜,使用了煤气灶和抽油烟机。原来都是旱厕,现在移到了室内,墙面贴了瓷砖,安了冲水马桶和电热水器,起夜也不要到外面去了。

       艾尼瓦尔·依米提说,不是我一家变化大,村里变化都大。这真要感谢工作队,他们把党的恩情带来了。2016年开展结亲活动,自己也有了乌鲁木齐的汉族亲戚——新疆农科院农产品贮藏加工所党支部书记孔建军,每次亲戚过来,都指导我科学种植,发展庭院特色经济,孔书记非常关心我家的生活,知道我父母有高血压病,每次来都带一大包降压药,母亲年龄大了,走路不方便,就送来轮椅,这都是孔书记自己掏钱给买的。他是县级干部,我是一个农民,他对我这样好,真让我们全家都非常感动。

       出门的时候,艾尼瓦尔·依米提拉着记者的手,久久不松。他说,做梦也没有想到,在村里也能过上城市一样的生活,每天都可以洗热水澡,就连马桶刷也是工作队送给我们的,帮我一家还修了这个桥,以前没想到的事情都发生了。

       老党员阿不力孜·萨德尔,今年70岁,是15村的党员示范户,他家祖孙三代都是共产党员,是一个红色家庭,在村里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支书。

       他带我们参观他的家,一面鲜艳的党旗挂在正面的墙上,记者提出要在党旗前跟他合个影,他显得特别高兴,还下意识地整了一下衣角。照完像他又带我们去地里看看。他说,全村的土炕都拆了,改成木床了。我们这里的土炕,没有热气管道,就是外面用砖头砌个墙,里面填上土,上面铺个毡子就睡在上面,跳蚤特别多,现在换成木板床,既干净又舒服。

       他说,工作队真正为老百姓办好事,以前村里还有不少土坯房,又黑又潮,现在都住上砖混结构的富民安居房,既宽敞又明亮。

       在老书记家羊圈旁,记者看到,羊耳朵上都打着标牌。他说,工作队来了以后,老百姓的思想变化了。以前一天就吃一个馕,就去念经了,宗教极端思想非常严重。开展去极端化教育,倡导现代文明生活,开展“三新”活动,我这个老党员,感到特别高兴,感恩党和政府对我们民族地区的关心和帮助。

       一进村民木合塔尔·亚森家,就被墙上“爱祖国、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巨幅宣传画吸引了。这是驻15村第一书记徐麟为他乔迁新居,特地从乌鲁木齐订制的,这也是工作队要求每位村民都必须做到的。

       木合塔尔·亚森擅长木工、钳工等技术,依靠勤劳的双手改变生活,目前生活条件比较富裕,正准备投资开一个农家乐。他说:“现在社会稳定了,生活好了,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工作队的帮助。看到党为我们农民做了那么多,我对党有了深刻的认识,知道共产党是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我一直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如果能加入我感到很自豪,这也是我最大的梦想。”记者当即表示愿意做他的入党介绍人。

转变观念,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这也是新疆农科院“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任务。

       工作队把“扶智”作为重要工程来抓,激发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变他们“只有这一生受穷,下辈子才能进天堂”的错误想法。9村第一书记金平介绍:“我们开展扶智工程,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实现从幼儿园到大学帮扶全覆盖,防止因贫辍学、因学致贫返贫的问题,确保适龄儿童100%入学率。营造尊师重教好风尚,9村在校大学生由2014年以前不足10人,到2019年增加至74人,2014年至今累计为考入大学的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奖学金、助学金等30余万元。”

微信图片_20191127171502.jpg

当地维吾尔族农民家里的感恩墙

疏勒县副县长唐炜琦说,通过这几年做思想工作,老百姓的观念发生了转变,过去认为上学没有用,现在都支持和鼓励孩子上学。9村农民艾海提·阿不都瓦依提的女儿考入新疆师范大学,他高兴得不得了,逢人就说“知道吧,我女儿到乌鲁木齐上大学了!”

驻村工作队建立奖学金制度,只要考上大学,都要进行奖励,还给家长戴大红花进行表彰,召开隆重的欢送会。通过抓教育,开办夜校,倡导社会新风尚,鼓励农民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改变命运,学文化、学科技,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工作队打造文化广场,让维族群众把能歌善舞的特长发挥出来,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15村香妃驿站(音乐广场)参观时,工作队员介绍说,依托田园综合体项目,着力提升村容村貌,打造4个主题广场:脱贫攻坚广场、香妃驿站(音乐广场)、健康运动广场和民族团结一家亲广场(儿童乐园)。开展文体活动,尤其是民族团结一家亲广场,每次乌鲁木齐的亲戚过来,村民在广场上把拿手的烤肉、抓饭、烤包子等美食做出来,让亲戚们品尝,强化了亲戚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消费,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通过勤劳摆脱贫困,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9村农民纳斯普古丽·托合提,是养蜂专业户,家里有86个蜂箱,每年纯收入4万多元,她的儿子负责养蜂。我们见到了这个帅小伙,问他什么时候结婚时,他很腼腆地说:“等再多挣点钱,买上小轿车以后再结婚。”陪同我们采访的金平书记说,一个农村小伙对自己今后的美好生活,已经有了明确的设想,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生活一定会到来。

59岁穆萨·太外库力2014年被确定为贫困户,2016年实现脱贫。食品营养专业博士、驻10村第一书记、农产品贮藏加工所所长张平说,他们一家人都勤劳肯干,通过发展养殖业、搞运输,还销售煤炭,目前全家人均年收入1.3万元。

知道我们要到他家里做客,一家人正在做南瓜羊肉馅的薄皮包子,受到气氛感染,记者也过去同她们一起包包子,虽然外形包得不好看,还是受到了维族兄弟的称赞。他拿出一个本子让我们看他写的文章:“非常感恩党的好政策,为我们派来了驻村工作队,把原来的土路修成柏油路,安装了路灯,盖了富民安居房,原来的土渠改造成防渗渠,我们的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我们一行人都称赞他写得好,他特别高兴。

       告别了穆萨·太外库力一家,我们沿着干净的水泥路向前走,路边的防渗渠里流水潺潺。来到热合曼·米吉提家门口,他热情地迎上来同我们握手。他今年56岁,家里收拾得非常干净,走道上放了十几盆绿植,是村委会评出的“最美庭院”。热合曼·米吉提说:“非常感谢你们能到家里来看我,现在我们家生活条件好了。张平书记带领工作队干了很多工作,也对我们进行了思想教育,过去我们认为贫困是‘胡大’安排的,现在脑子开窍了,只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

       就在大家聊得热乎的时候,刚刚走访的热合曼·米吉提的爱人端了一碗煮好的鸡蛋,他儿子跟在后面,把刚出笼的薄皮包子送来让我们品尝。张平书记说:“乡亲们发自内心的感恩,不管去哪一家,他们都会准备手抓饭、煮羊肉,让客人品尝,打破极端宗教对他们的束缚之后,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有了对美好生活强烈的向往。”

微信图片_20191127171454.jpg

                                                      记者在热合曼·米吉提家采访后合影

       新疆农科院“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围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重点工作,发挥农业科技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切实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用科学技术对冲愚昧,用科学技术战胜贫困,用科学技术引导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广大维吾尔族农民过上了坐有凳、睡有床、吃饭有餐桌,厨房亮堂堂、厕所有下水、房间暖洋洋的现代农村生活,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库木西力克乡党委书记张长庆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新疆农科院自2014年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以来,和乡党委紧密配合,全心全意开展帮扶工作,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社会稳定和谐。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驻村队员们一茬接着一茬干,7村第一书记赵德提作为一个副厅级领导干部,已经连续驻村4年,平时不能回去,正常休假也不能保证。10村第一书记张平,90多岁的老父亲去世,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9村第一书记金平,驻村3年仅在女儿结婚、女儿生小孩、外孙1周岁生日等时间匆匆回家团聚过。这些驻村干部为了南疆维吾尔族农民的幸福生活,舍小家为大家,远离亲人,来到农村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是可敬可爱的人。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纪实综述    
资讯播报

情洒库木西力克 ——新疆农科院“访惠聚”驻村工作纪实

时间:2019-11-27 17:14:18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夏树 刘秀峰 宋杰

微信图片_20191127171435.jpg

新疆农科院驻村工作队总领队赵德提·阿不都哈德尔骑着电动三轮车,拉着记者去农民家采访。

个头不高,头发花白,高鼻梁,蓝眼睛。今年56岁的维吾尔族干部赵德提·阿不都哈德尔,从新疆农科院副院长的岗位上,被选派到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任“访惠聚”工作队总领队兼7村第一书记,已经4年了。得知我们要到村里采访时,他戴上鸭舌帽、穿上红色羽绒服,骑上三轮摩托车,拉着我们来到了村民艾麦提·伊斯马伊力的家里。

艾麦提·伊斯马伊力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妻子是新疆农业科学院办公室女干部姜婷婷的“维吾尔族亲戚”。2016年12月,姜婷婷随同新疆农科院结亲工作队,首次从乌鲁木齐来到这里,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认亲活动。第一次到艾麦提家,这位年轻的女干部惊呆了,破旧低矮的土墙房屋,没有窗户,没有门,房顶上铺的是茅草。姜婷婷向这个刚刚结对的亲戚打听厕所在哪里?亲戚不好意思地用手指向房子的后面,意思是屋后的空地就是她家的厕所。晚上,姜婷婷就住在这个亲戚家里,因为没有门,吓得她一夜都没好好睡觉。艾麦提·伊斯马伊力看到记者一行,走进他家的院子里,高兴地迎了出来。把我们几个人让到他家吃饭的餐桌旁坐下,忙着去泡茶招待我们。这时,赵书记介绍了他家的情况:艾麦提2016年到教育培训中心学习,他的爱人图尔荪古丽·库杜斯一人,带着3个年幼的孩子在家里生活,因为缺乏劳动力,家庭收入很低,是村里典型的特困户。

       工作队入户核实情况后,针对他家的实际情况,制定帮扶方案,首先把原来的土坯房拆除,申请了富民安居房补贴,工作队把村里干部、党员、团员、工作队员组成志愿服务队,帮助她家盖房子、建院墙、安装大门,新房建成后还安装了集成吊顶,对房子内外墙进行了粉刷。姜婷婷一次捐款3000元,帮助新建厕所,还贴了瓷砖,安装了抽水马桶和淋浴器。

       艾麦提说:“我在培训中心学习2年多,拿到了泥瓦工上岗证,赵书记为解决我家的困难,让我在村合作社工作,负责建菜窖、粉刷围墙等,妻子在村委会公益卫生岗位,我们两人每月工资有2800元,再加上6亩地的土地流转收入和合作社年底分红,3个孩子上学都是免费义务教育,中午吃饭也不要钱,生活慢慢好起来了。这一切的变化,要感谢赵书记带领党派来的工作队给我家的帮助。”赵书记听了艾麦提的感激之言,也很有感触:“我们开展精准扶贫,就要一户一策,把党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只要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们多吃一点苦不算什么!”

发挥科技特长,产业助力脱贫

新疆农科院党委高度重视“访惠聚”驻村工作,精挑细选47名管理干部和科技人员,长年驻扎在4个村,就连春节也不回乌鲁木齐,每个队都配了优秀的维族干部。工作队成员中具有高级职称18人、博士9人、硕士10人。驻9村第一书记、粮食作物所所长金平,这个达斡尔族的甘薯研究专家,和记者开玩笑说,“我这个本科生是工作队里学历最低的。”

由于时差的原因,早上9点多钟,天才亮。10点多钟,我们在15村工作队的驻地,和他们一起吃早饭。驻村第一书记、品种资源所所长徐麟,带我们参观队员们自己腌制的各种泡菜,足足有十几个大玻璃瓶。走廊上挂着一面面农民送来的锦旗。

早饭后,徐麟把我们领到马路对面的设施农业园区。10栋温室大棚依次排开,“5G物联网智慧大棚”的牌子映入我们的眼帘。队员们介绍说,大棚主要搞蔬菜、葡萄、无花果、花卉的育苗,每到冬天驻村干部都会带领村里的育苗能手和贫困户,到大棚里搞育苗,为开春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准备好种苗。

       徐麟介绍说,2018年建成的2个温室大棚,已繁育蔬菜苗32万株,扦插葡萄5万株,繁育特色花卉2万株,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开展现场育苗技能培训23场,面对面、手把手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2019年新建的8栋大棚,将建成集蔬菜、花卉、果树为一体的大型繁育基地,每次育苗将达百万株以上,促进本村庭院经济发展并辐射到周边乡镇,可以带动30多个贫困户脱贫。同时成立果蔬育苗合作社,让育苗产业成为带动发展的新引擎。  

       驻村工作队的背后,是新疆农科院强大的科技专家队伍,可以说随叫随到。徐麟说,“除了本院的专家,我们还和其他兄弟省农业专家合作,把科研与扶贫结合起来,首次从山西农科院引进羊肚菌种植技术,如果试种成功,经济效益特别高,每公斤可产生800-1000元的收入。同时,还开展了哈密瓜栽培、黄菌菇种植等研究。”

       在9村,新建的果蔬烘干加工厂、颗粒饲料加工厂拔地而起,农机、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合作社红红火火。每到一处,金平书记都非常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依靠科技助力农业产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做法。在参观好梦农产品贮藏加工合作社时,金平说,“农业还是农民的老本行!人均耕地只有1.7亩,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充分利用农户庭院后面的空闲土地,发展‘1+N’模式庭院经济(‘1’代表无核白鸡心葡萄,‘N’代表多种种植方式),累计整理庭院种植区315亩,实现每户4周葡萄、1座拱棚、1畦菜地,按照规模化生产模式,让村民统一种植,订单收购,统一由合作社进行深加工,保证农民在卖得出的同时,实现二次收益。”

       天色有点阴沉。农民艾海提·阿不都瓦依提和妻子一起,正在地里忙着收恰玛古(学名芜菁,一种维吾尔族喜爱的特色蔬菜),电动三轮车停在田埂上。看到我们走来,他热情地用维语向我们打招呼,主动介绍收入情况:后院的1.5亩核桃地,春天套种双膜西瓜,卖了1500多元,西瓜收完后,又种了恰玛古,主要是自家吃和送给亲戚朋友,核桃卖了1500元,一亩多地的庭院,一年就收入3000元,还解决了吃菜问题,多亏了金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技术指导。

       在7村村委会副主任艾合买提·麦海提家里采访,他一上来就说:“赵书记带领工作队,帮助村里成立了‘疏勒县玉鲜蔬菜鲜食玉米种植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48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种植鲜食玉米、胡萝卜、大白菜、紫甘蓝,用项目资金建设蔬菜保鲜库,让社员错季销售,增加很大一块收入,目前经营状况特别好,年底家家都有分红,过去这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赵书记说:“我们在帮扶中,要培育一批这样的带头人,让他们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我们指导他们经营,走产业化发展路子。目的就是留下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驻村工作队按照“稳粮、优棉、发展特色”的思路,打造“一村一品”种植基地,发挥新疆农科院的品种、技术、人才优势,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7村村民艾合买提·麦海提说:“工作队来了以后,村里的变化很大,村民穿的衣服也漂亮了,生活条件也好了,还经常到巴扎买羊肉吃了。主要原因就是提升了农业产业效益。改良棉花品种,一亩地就增产100多公斤,今年我家32亩棉花,收了9吨,卖了5万多块钱。”

倡导“三新”,让愚昧远离农民

从地上、炕上到床上,外人眼里的一小步,却是南疆乡村的一大步。我们每到一户农民家,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土炕拆了,换成木板床,有了餐桌、椅子,厨房配上了煤气灶,厕所贴了瓷砖,有了冲水马桶,我们农民也用上了热水器。”这现代化农村生活的新画卷,缘于“倡导新风尚、树立新气象、建立新秩序”(以下称“三新”)系列活动。

微信图片_20191127171519.jpg

拆掉土炕以后的农民板床

15村农民艾尼瓦尔·依米提今年41岁,家里有8口人,与父母一起生活,育有4个女儿,两个女儿读高中,两个双胞胎女儿读初中,虽然都是女儿,但他没有旧思想,鼓励女儿上学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他还非常自豪地跟我们说,两个上高中的女儿,成绩特别优秀,一定能上很好的大学。

       艾尼瓦尔·依米提特别能说,从一进他家门,到我们离开,他就一直说个不停。后来一问才知道,他过去搞长途运输,到过内地好多个大城市。他热情地讲述家中发生的变化:工作队来了以后,让我们改造庭院,把生活区、养殖区和种植区分离,新建拱棚温室发展庭院经济,开展了“三新”活动。现在来看家里的样子,和以前比变化太大了。原来房里又黑又脏,现在铺了地砖,墙面也粉刷了。原来睡觉都在土炕上,现在换成了木板床。原来厨房在外面的墙角,现在搬到房间里还配了橱柜,使用了煤气灶和抽油烟机。原来都是旱厕,现在移到了室内,墙面贴了瓷砖,安了冲水马桶和电热水器,起夜也不要到外面去了。

       艾尼瓦尔·依米提说,不是我一家变化大,村里变化都大。这真要感谢工作队,他们把党的恩情带来了。2016年开展结亲活动,自己也有了乌鲁木齐的汉族亲戚——新疆农科院农产品贮藏加工所党支部书记孔建军,每次亲戚过来,都指导我科学种植,发展庭院特色经济,孔书记非常关心我家的生活,知道我父母有高血压病,每次来都带一大包降压药,母亲年龄大了,走路不方便,就送来轮椅,这都是孔书记自己掏钱给买的。他是县级干部,我是一个农民,他对我这样好,真让我们全家都非常感动。

       出门的时候,艾尼瓦尔·依米提拉着记者的手,久久不松。他说,做梦也没有想到,在村里也能过上城市一样的生活,每天都可以洗热水澡,就连马桶刷也是工作队送给我们的,帮我一家还修了这个桥,以前没想到的事情都发生了。

       老党员阿不力孜·萨德尔,今年70岁,是15村的党员示范户,他家祖孙三代都是共产党员,是一个红色家庭,在村里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支书。

       他带我们参观他的家,一面鲜艳的党旗挂在正面的墙上,记者提出要在党旗前跟他合个影,他显得特别高兴,还下意识地整了一下衣角。照完像他又带我们去地里看看。他说,全村的土炕都拆了,改成木床了。我们这里的土炕,没有热气管道,就是外面用砖头砌个墙,里面填上土,上面铺个毡子就睡在上面,跳蚤特别多,现在换成木板床,既干净又舒服。

       他说,工作队真正为老百姓办好事,以前村里还有不少土坯房,又黑又潮,现在都住上砖混结构的富民安居房,既宽敞又明亮。

       在老书记家羊圈旁,记者看到,羊耳朵上都打着标牌。他说,工作队来了以后,老百姓的思想变化了。以前一天就吃一个馕,就去念经了,宗教极端思想非常严重。开展去极端化教育,倡导现代文明生活,开展“三新”活动,我这个老党员,感到特别高兴,感恩党和政府对我们民族地区的关心和帮助。

       一进村民木合塔尔·亚森家,就被墙上“爱祖国、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巨幅宣传画吸引了。这是驻15村第一书记徐麟为他乔迁新居,特地从乌鲁木齐订制的,这也是工作队要求每位村民都必须做到的。

       木合塔尔·亚森擅长木工、钳工等技术,依靠勤劳的双手改变生活,目前生活条件比较富裕,正准备投资开一个农家乐。他说:“现在社会稳定了,生活好了,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工作队的帮助。看到党为我们农民做了那么多,我对党有了深刻的认识,知道共产党是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我一直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如果能加入我感到很自豪,这也是我最大的梦想。”记者当即表示愿意做他的入党介绍人。

转变观念,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这也是新疆农科院“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任务。

       工作队把“扶智”作为重要工程来抓,激发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变他们“只有这一生受穷,下辈子才能进天堂”的错误想法。9村第一书记金平介绍:“我们开展扶智工程,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实现从幼儿园到大学帮扶全覆盖,防止因贫辍学、因学致贫返贫的问题,确保适龄儿童100%入学率。营造尊师重教好风尚,9村在校大学生由2014年以前不足10人,到2019年增加至74人,2014年至今累计为考入大学的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奖学金、助学金等30余万元。”

微信图片_20191127171502.jpg

当地维吾尔族农民家里的感恩墙

疏勒县副县长唐炜琦说,通过这几年做思想工作,老百姓的观念发生了转变,过去认为上学没有用,现在都支持和鼓励孩子上学。9村农民艾海提·阿不都瓦依提的女儿考入新疆师范大学,他高兴得不得了,逢人就说“知道吧,我女儿到乌鲁木齐上大学了!”

驻村工作队建立奖学金制度,只要考上大学,都要进行奖励,还给家长戴大红花进行表彰,召开隆重的欢送会。通过抓教育,开办夜校,倡导社会新风尚,鼓励农民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改变命运,学文化、学科技,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工作队打造文化广场,让维族群众把能歌善舞的特长发挥出来,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15村香妃驿站(音乐广场)参观时,工作队员介绍说,依托田园综合体项目,着力提升村容村貌,打造4个主题广场:脱贫攻坚广场、香妃驿站(音乐广场)、健康运动广场和民族团结一家亲广场(儿童乐园)。开展文体活动,尤其是民族团结一家亲广场,每次乌鲁木齐的亲戚过来,村民在广场上把拿手的烤肉、抓饭、烤包子等美食做出来,让亲戚们品尝,强化了亲戚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消费,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通过勤劳摆脱贫困,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9村农民纳斯普古丽·托合提,是养蜂专业户,家里有86个蜂箱,每年纯收入4万多元,她的儿子负责养蜂。我们见到了这个帅小伙,问他什么时候结婚时,他很腼腆地说:“等再多挣点钱,买上小轿车以后再结婚。”陪同我们采访的金平书记说,一个农村小伙对自己今后的美好生活,已经有了明确的设想,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生活一定会到来。

59岁穆萨·太外库力2014年被确定为贫困户,2016年实现脱贫。食品营养专业博士、驻10村第一书记、农产品贮藏加工所所长张平说,他们一家人都勤劳肯干,通过发展养殖业、搞运输,还销售煤炭,目前全家人均年收入1.3万元。

知道我们要到他家里做客,一家人正在做南瓜羊肉馅的薄皮包子,受到气氛感染,记者也过去同她们一起包包子,虽然外形包得不好看,还是受到了维族兄弟的称赞。他拿出一个本子让我们看他写的文章:“非常感恩党的好政策,为我们派来了驻村工作队,把原来的土路修成柏油路,安装了路灯,盖了富民安居房,原来的土渠改造成防渗渠,我们的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我们一行人都称赞他写得好,他特别高兴。

       告别了穆萨·太外库力一家,我们沿着干净的水泥路向前走,路边的防渗渠里流水潺潺。来到热合曼·米吉提家门口,他热情地迎上来同我们握手。他今年56岁,家里收拾得非常干净,走道上放了十几盆绿植,是村委会评出的“最美庭院”。热合曼·米吉提说:“非常感谢你们能到家里来看我,现在我们家生活条件好了。张平书记带领工作队干了很多工作,也对我们进行了思想教育,过去我们认为贫困是‘胡大’安排的,现在脑子开窍了,只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

       就在大家聊得热乎的时候,刚刚走访的热合曼·米吉提的爱人端了一碗煮好的鸡蛋,他儿子跟在后面,把刚出笼的薄皮包子送来让我们品尝。张平书记说:“乡亲们发自内心的感恩,不管去哪一家,他们都会准备手抓饭、煮羊肉,让客人品尝,打破极端宗教对他们的束缚之后,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有了对美好生活强烈的向往。”

微信图片_20191127171454.jpg

                                                      记者在热合曼·米吉提家采访后合影

       新疆农科院“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围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重点工作,发挥农业科技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切实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用科学技术对冲愚昧,用科学技术战胜贫困,用科学技术引导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广大维吾尔族农民过上了坐有凳、睡有床、吃饭有餐桌,厨房亮堂堂、厕所有下水、房间暖洋洋的现代农村生活,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库木西力克乡党委书记张长庆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新疆农科院自2014年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以来,和乡党委紧密配合,全心全意开展帮扶工作,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社会稳定和谐。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驻村队员们一茬接着一茬干,7村第一书记赵德提作为一个副厅级领导干部,已经连续驻村4年,平时不能回去,正常休假也不能保证。10村第一书记张平,90多岁的老父亲去世,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9村第一书记金平,驻村3年仅在女儿结婚、女儿生小孩、外孙1周岁生日等时间匆匆回家团聚过。这些驻村干部为了南疆维吾尔族农民的幸福生活,舍小家为大家,远离亲人,来到农村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是可敬可爱的人。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