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陈少平:罗汉山“烈士村”里的村主任

时间:2019-12-25 19:50:49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王会光

微信图片_20191225195245.png

巍巍大别山,郁郁罗汉尖。这里曾是红色根据地,红28军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红军路、兵工厂、被服厂、红军山林医院……革命遗址,见证了当年高敬亭、汪少川、朱育祺等革命先辈和朱赛英、廖瑞荣、吴先应……英烈抛头颅、洒热血不知多少传奇的故事。这就是安徽省宿松县北浴乡罗汉山村,有18名本村烈士长眠于此的“烈士村”,现任村主任叫陈少平。

做好“烈士村”的人。

步入天命之年的陈少平,家在被称为红色西乡北浴乡罗汉山村的阳冲组。身在大山深处的他,沐浴着大山的伟岸,耳濡目染烈士的故事。多少年来,他在心里装着一个念想,要做一个善良、正派、正能量的人。这种思想一直陪伴着他,成为他的座右铭,支撑着他的人生路。

罗汉山村是大山旯旮里的一个村,与四吉、迎宾、廖河、马厂毗连,由过去的赵岭、黄山、八斗三村合并而成。境内罗汉尖海拔1015米,是该县最高的山峰。全村19.96平方公里,29个村民小组,876户3183人。耕地面积1053亩,其中水田869亩,旱地184亩。山场1.4万亩。这里明显山多地少人稀,在陈少平眼里,自己生活地方是全县最贫困的地方。

那年月,山里的人除了靠山吃山,别无选择就是养猪、养牛、养羊、养家禽,平日或年底出售,补贴家用,维持生计。不像现在大规模如产业、健康、教育、易地搬迁、居家就业……等脱贫攻坚政策。

微信图片_20191225195305.png

初中毕业,陈少平到该县凉亭兽医站学习兽医,回到家乡,成为当地十里八村乡亲们眼中的“兽医王”。每天翻山越岭,奔波于赵山、黄山、八斗……山村群山之间,他就像不知疲倦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转,忙碌着上门为群众服务。当年旳山区物质生活匮乏,群众生活贫穷,付不起一头猪的诊费是家常便饭,要到卖完猪才能付钱。

1988年,苏岭组苏留发家一头母猪难产,那时由于没有电话,苏留发步行2个小时到他家。“记得那是三月份,下午5点多,天下大雨,我母亲担心我出诊安全,打心底不想让我去门”陈少平忆及当年那件事,不知所措的苏留发,当时急得眼泪都流下来了。“我孩子还在上学,如果猪死了,所有的指望就全落空了。”着急的苏留发无奈地说。

“身为一天‘医者’,必须履行一天‘医德’”看到无所适从的苏留发,陈少平当场立刻答道“我们马上出发”,回过头用“儿子大了,您放心”一句话去安慰母亲。在前往苏岭的路途中,他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教导:“兽医是医,‘医德’二字大于天,不能光为了自己挣钱,要为他人解忧。”到他家时,已经是晚上7点多,他没顾得上吃饭,立刻仔细观察难产猪娘,据他平日经验,为母猪打了一针,就一边守候,一边推拿,11点产下12头小猪仔。见到猪娘、猪仔平安,苏留发高兴得拉着陈少平的手,激动得流着泪说“谢谢”!

第二天回家,依然下着大雨,陈少平刚走过一个隐患点,就发生了山体塌方,“只要迟2分钟,我就真的没命了”。回到家,他将此事告知母亲,其母只讲了一句话:“好人有好报。”

微信图片_20191225195318.png

讲好烈士旳故事

“防疫到村不漏户,户不漏只(头),只(头)不漏针。……”陈少平对村里烈士熟稔于心,以此为荣为人处世,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由于他出色表现,群众满意度高,2010年他被请到了乡防疫站,有了更好的用武空间。

那时的陈少平虽不是党员和村委班子成员,但他处处以罗汉山烈士村里的村民严格要求自己。总是鼓励自己,不能给烈士村脸上摸黑。

期间,他边给周边的百姓服务,边收集、传播烈士村里的故事,不知不觉成了一名当地的红色宣传员。

群众基础好的他,不久被乡里重点培养作为村委后备对象。2015年经群众公推公选进村,他除做好村务工作,还为打造红色乡村,建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讲好烈士故事,跑前忙后,谋划、协调、联落……样样少不了他的身影。

2017年11月,陈少平终于圆梦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次年8月在村级换届选举中当选村委会主任,他更忙了。

“今年8月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开馆,到这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党员和社会各界人士是络绎不绝,一波接一波,迎来参观热潮。”北浴乡党委宣传委员吴旭华说:“陈少平既是接待者又当解说员,讲述‘思恩洞’坚贞不屈女交通员等反映军民浓浓鱼水情的感人故事,介绍罗汉尖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和汪少川、廖瑞荣、朱育祺、吴应典等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目前累计接待54个单位1000多人。

弘扬烈士精神

陈少平罗汉山烈士村里的村主任,骨子里有一股正能量的基因。他做事雷厉风行,敢说敢当,谋划在前,做事在后。

2018年是宿松县脱贫摘帽攻坚年,而罗汉山村是全县重点的贫困村。针对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对此,全村最难的任务他主动认领,最棘手的事情他主动去做,最难突破的问题他去突破,最难化解的矛盾他去化解……

“不管脱贫攻坚这仗如何‘硬’,骨头如何‘难啃’,与战争年代英雄烈士们所处残酷环境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陈少平在日记中透出了自己干工作的心迹,他把长眠于家乡罗汉山下烈士的精神,当成是飘在心中的一面旗帜,是他工作行动的指南。

兴建组贫困户陈文高,40多岁右手残疾,做事能力有限,外出打工又不行,生活没有来源。如何解决他的实际困难,让他家脱贫。陈少平不仅从精神上鼓励他、物质上帮助他,而且找乡扶贫办给他安排了环卫工和护林员公益性的岗位,他家日子逐渐好起来。“感谢共产党,感谢村主任!”陈文高高兴地说。

虞桥组的虞习文,五口之家,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家不仅享受了就业、教育、健康、资产受益扶贫,陈少平还帮他家发展茶叶、光伏特色产业。2017年他家人均年收入7200元,顺利脱贫。

“您不用担心,您家虽然脱了贫,但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陈少平一番话,打消了虞习文心里的顾虑。“作为一名村干,做好自己工作,就要多与群众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

据了解,陈少平对自己片区内的58户贫困户,每家制定了一份扶贫方案。全村270户贫困户595人,他片区的五个组58户均已脱贫。

陈少平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不忘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利用本村丰富的毛竹资源,建有一村一品毛竹加工厂,解决了当地毛竹销售难问题;与村“文立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创办罗汉山红茶、绿茶生产基地,带动14家贫困户入股,30多人就业。同时,该村大力发展板栗、柑橘、湖桑、杉木加工、雨花菜、天麻、大理市、滑石和纯净水、发电……等产业。

微信图片_20191225195333.png

近年来,该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路通了、灯亮了、村庄美了。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室、电教室成为乡亲们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好地方。23户72人异地搬迁,告别了昔日在穷山沟生活的困境。水泥路村连着村、组连着组……是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桥梁,5个组达省级规范中心组建设,群众的幸福指数是逐年攀升。

一串串成绩单背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处处呈现出旧貌变新颜旳勃勃生机。是驻村扶贫和罗汉山村支两委像陈少平这样一群人,不畏艰难,心系群众,弘扬罗汉山红色精神的写照。


作者:宿松县作家协会 王会光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林凡建
标签经验交流    
观察思考

陈少平:罗汉山“烈士村”里的村主任

时间:2019-12-25 19:50:49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王会光

微信图片_20191225195245.png

巍巍大别山,郁郁罗汉尖。这里曾是红色根据地,红28军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红军路、兵工厂、被服厂、红军山林医院……革命遗址,见证了当年高敬亭、汪少川、朱育祺等革命先辈和朱赛英、廖瑞荣、吴先应……英烈抛头颅、洒热血不知多少传奇的故事。这就是安徽省宿松县北浴乡罗汉山村,有18名本村烈士长眠于此的“烈士村”,现任村主任叫陈少平。

做好“烈士村”的人。

步入天命之年的陈少平,家在被称为红色西乡北浴乡罗汉山村的阳冲组。身在大山深处的他,沐浴着大山的伟岸,耳濡目染烈士的故事。多少年来,他在心里装着一个念想,要做一个善良、正派、正能量的人。这种思想一直陪伴着他,成为他的座右铭,支撑着他的人生路。

罗汉山村是大山旯旮里的一个村,与四吉、迎宾、廖河、马厂毗连,由过去的赵岭、黄山、八斗三村合并而成。境内罗汉尖海拔1015米,是该县最高的山峰。全村19.96平方公里,29个村民小组,876户3183人。耕地面积1053亩,其中水田869亩,旱地184亩。山场1.4万亩。这里明显山多地少人稀,在陈少平眼里,自己生活地方是全县最贫困的地方。

那年月,山里的人除了靠山吃山,别无选择就是养猪、养牛、养羊、养家禽,平日或年底出售,补贴家用,维持生计。不像现在大规模如产业、健康、教育、易地搬迁、居家就业……等脱贫攻坚政策。

微信图片_20191225195305.png

初中毕业,陈少平到该县凉亭兽医站学习兽医,回到家乡,成为当地十里八村乡亲们眼中的“兽医王”。每天翻山越岭,奔波于赵山、黄山、八斗……山村群山之间,他就像不知疲倦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转,忙碌着上门为群众服务。当年旳山区物质生活匮乏,群众生活贫穷,付不起一头猪的诊费是家常便饭,要到卖完猪才能付钱。

1988年,苏岭组苏留发家一头母猪难产,那时由于没有电话,苏留发步行2个小时到他家。“记得那是三月份,下午5点多,天下大雨,我母亲担心我出诊安全,打心底不想让我去门”陈少平忆及当年那件事,不知所措的苏留发,当时急得眼泪都流下来了。“我孩子还在上学,如果猪死了,所有的指望就全落空了。”着急的苏留发无奈地说。

“身为一天‘医者’,必须履行一天‘医德’”看到无所适从的苏留发,陈少平当场立刻答道“我们马上出发”,回过头用“儿子大了,您放心”一句话去安慰母亲。在前往苏岭的路途中,他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教导:“兽医是医,‘医德’二字大于天,不能光为了自己挣钱,要为他人解忧。”到他家时,已经是晚上7点多,他没顾得上吃饭,立刻仔细观察难产猪娘,据他平日经验,为母猪打了一针,就一边守候,一边推拿,11点产下12头小猪仔。见到猪娘、猪仔平安,苏留发高兴得拉着陈少平的手,激动得流着泪说“谢谢”!

第二天回家,依然下着大雨,陈少平刚走过一个隐患点,就发生了山体塌方,“只要迟2分钟,我就真的没命了”。回到家,他将此事告知母亲,其母只讲了一句话:“好人有好报。”

微信图片_20191225195318.png

讲好烈士旳故事

“防疫到村不漏户,户不漏只(头),只(头)不漏针。……”陈少平对村里烈士熟稔于心,以此为荣为人处世,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由于他出色表现,群众满意度高,2010年他被请到了乡防疫站,有了更好的用武空间。

那时的陈少平虽不是党员和村委班子成员,但他处处以罗汉山烈士村里的村民严格要求自己。总是鼓励自己,不能给烈士村脸上摸黑。

期间,他边给周边的百姓服务,边收集、传播烈士村里的故事,不知不觉成了一名当地的红色宣传员。

群众基础好的他,不久被乡里重点培养作为村委后备对象。2015年经群众公推公选进村,他除做好村务工作,还为打造红色乡村,建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讲好烈士故事,跑前忙后,谋划、协调、联落……样样少不了他的身影。

2017年11月,陈少平终于圆梦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次年8月在村级换届选举中当选村委会主任,他更忙了。

“今年8月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开馆,到这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党员和社会各界人士是络绎不绝,一波接一波,迎来参观热潮。”北浴乡党委宣传委员吴旭华说:“陈少平既是接待者又当解说员,讲述‘思恩洞’坚贞不屈女交通员等反映军民浓浓鱼水情的感人故事,介绍罗汉尖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和汪少川、廖瑞荣、朱育祺、吴应典等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目前累计接待54个单位1000多人。

弘扬烈士精神

陈少平罗汉山烈士村里的村主任,骨子里有一股正能量的基因。他做事雷厉风行,敢说敢当,谋划在前,做事在后。

2018年是宿松县脱贫摘帽攻坚年,而罗汉山村是全县重点的贫困村。针对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对此,全村最难的任务他主动认领,最棘手的事情他主动去做,最难突破的问题他去突破,最难化解的矛盾他去化解……

“不管脱贫攻坚这仗如何‘硬’,骨头如何‘难啃’,与战争年代英雄烈士们所处残酷环境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陈少平在日记中透出了自己干工作的心迹,他把长眠于家乡罗汉山下烈士的精神,当成是飘在心中的一面旗帜,是他工作行动的指南。

兴建组贫困户陈文高,40多岁右手残疾,做事能力有限,外出打工又不行,生活没有来源。如何解决他的实际困难,让他家脱贫。陈少平不仅从精神上鼓励他、物质上帮助他,而且找乡扶贫办给他安排了环卫工和护林员公益性的岗位,他家日子逐渐好起来。“感谢共产党,感谢村主任!”陈文高高兴地说。

虞桥组的虞习文,五口之家,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家不仅享受了就业、教育、健康、资产受益扶贫,陈少平还帮他家发展茶叶、光伏特色产业。2017年他家人均年收入7200元,顺利脱贫。

“您不用担心,您家虽然脱了贫,但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陈少平一番话,打消了虞习文心里的顾虑。“作为一名村干,做好自己工作,就要多与群众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

据了解,陈少平对自己片区内的58户贫困户,每家制定了一份扶贫方案。全村270户贫困户595人,他片区的五个组58户均已脱贫。

陈少平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不忘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利用本村丰富的毛竹资源,建有一村一品毛竹加工厂,解决了当地毛竹销售难问题;与村“文立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创办罗汉山红茶、绿茶生产基地,带动14家贫困户入股,30多人就业。同时,该村大力发展板栗、柑橘、湖桑、杉木加工、雨花菜、天麻、大理市、滑石和纯净水、发电……等产业。

微信图片_20191225195333.png

近年来,该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路通了、灯亮了、村庄美了。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室、电教室成为乡亲们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好地方。23户72人异地搬迁,告别了昔日在穷山沟生活的困境。水泥路村连着村、组连着组……是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桥梁,5个组达省级规范中心组建设,群众的幸福指数是逐年攀升。

一串串成绩单背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处处呈现出旧貌变新颜旳勃勃生机。是驻村扶贫和罗汉山村支两委像陈少平这样一群人,不畏艰难,心系群众,弘扬罗汉山红色精神的写照。


作者:宿松县作家协会 王会光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林凡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