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河南三门峡:聚焦“四类”重点户 科学精准施策挂牌督战保全胜

时间:2020-03-05 23:16:27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今年以来,河南省三门峡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坚持战“疫”与战“贫”“两手抓”,坚决把完成减贫任务、防止返贫和新致贫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首要任务,聚焦剩余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含缺劳动力)户、有劳动能力(含弱劳动力)户和脱贫监测户、边缘户“四类”重点户,按照“科学、精准”要求,根据致贫原因、健康状况、年龄状况、劳动力状况、收入结构等逐户综合分析研判,列出“四类”重点对象,采取一户一台账、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一户一帮(包)责任,分类建立管理台账,精准施策、挂牌督战,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

efaca5f08234d6f54e1c4dd9c38390a1.jpeg

一、聚焦未脱贫户中因病因残和缺劳动力户,实施全面脱贫。全市5528户10231人剩余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和缺劳力致贫5238户9682人,占比94.75%(其中,因病致贫2175户,占比39.35%;因残致贫2589户,占比46.83%;缺劳力致贫474户,占8.57%)。针对此类对象,主要采取“兜底政策+公益性岗位”措施,确保9月底前实现全面脱贫。一是紧盯基本医疗有保障,实施健康扶贫政策全覆盖。用足用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大病兜底补充保险“五道防线”及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先治疗后付费等健康扶贫政策,最大限度降低用药治疗个人负担,确保健康政策落实全覆盖。二是紧盯增加转移性收入,实施直接增收类政策全覆盖。列出国家、省、市、县等各级出台的种粮直补、产业带贫收益、特困供养金、低保金、养老金、生态补偿金、种粮补贴、农机补贴、计划生育金、两残补贴、社会救济和补助、救灾款等贫困人口直接获取的各类现金性收入政策清单,逐人逐项“点对点”落实,提高转移性收入比重,确保应得尽得、应兜尽兜、应保尽保,一分不少、一人不落。三是紧盯深度贫困群体,实施“三个一批”全覆盖。对于未脱贫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老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特大病人、重度智障和精神病患者等深度贫困群体,积极创造条件,在确保各类综合性保障措施落实的基础上,依托乡镇敬老院、村康养院,实施集中供养一批、集中救治一批,通过委托监护人监护,实施分散托养一批,确保实现在“保底”基础上的“保富”。目前,未脱贫人口中,已集中供养163人、集中救治41人、分散托养2331人。

二、聚焦未脱贫户中有劳动能力或弱劳力户,突出“产业+就业+公益性岗位”脱贫。全市剩余未脱贫贫困人口中,除因病因残户外,还有5.25%(290户549人)有劳动力或弱劳力。针对此类对象,在抓好“三保障”、安全饮水保障等保障性措施全面落实的同时,紧盯收入“一达标”,采取“一对一”方式,三管齐下抓脱贫。一是紧盯生产经营性收入增加抓产业。针对三门峡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较高且排第一的格局,在当前劳动力外出务工急剧下降的形势下,加大以特色农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收入的各项措施落实,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坚持因户施策,以短期见效产业为主导,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当年投入、当年见效,市级财政投资4000万元用于扶贫产业奖补资金,各县(市、区)均出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奖补政策,积极引导贫困群众,特别是有劳动能力和弱劳动力的未脱贫户掀起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烟叶、蔬菜、养殖业、林果业等特色产业高潮。精准统计贫困群众农特产品43类1930吨滞销,通过多渠道开展消费扶贫增加收入,目前已销售滞销农产品739.48吨。二是紧盯工资性收入增加抓就业。本着就近就地务工、因人设岗原则,针对不同对象有序有效组织务工就业,做好人岗对接。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出台农民工外出就业奖补政策,对于带贫企业、扶贫车间,根据带贫规模财政给予相应奖励,同时对外出务工贫困人员也给予相应补贴。春节后,全市已组织贫困人口外出务工31667人,其中县内务工25675人、县外省内务工1508人、省外务工4484人。三是设置公益性岗位抓增收。以县乡为单元,以财政投资为主,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单位设立公益性岗位,实现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将村级光伏扶贫电站80%以上收益调整用于公益岗位。目前,全市共设置扶贫公益性岗位12540个,其中安排未脱贫人员969人。

三、聚焦边缘户,紧盯收入持续增加防新致贫。全市有边缘户829户2347人,目前年人均纯收入虽超过现行扶贫标准线,但由于受疫情影响,收入持续增加面临诸多困难。为此,由各县(市、区)负责,全部纳入帮扶范畴,主要采取“就业+产业+帮扶”,防止因收入不达标而造成新致贫。各县(市、区)明确乡村干部作为边缘户帮(包)责任人,加强产业、就业帮扶及日常收入监测,建立风险防控预警机制,明确每季度针对边缘户风险日常监测情况集中开展会商,实施动态管理。将边缘户农特产品纳入消费扶贫范围,帮助解决产品卖难问题。

四、聚焦脱贫监测户,落实“四不摘”防返贫。全市有脱贫监测户352户1251人。针对此类对象,主要采取“产业+就业+四个不摘”巩固提升措施防返贫。持续加大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聚集,持续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政策,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金融扶贫融合发展,把“政府支持、市场推动、社会帮扶”等各方力量整合起来,全方位增加收入,实施动态监测管理,防止出现返贫现象。

工作推进中,主要做到“三个精准”:一是摸底数,做到基本信息精准。卢氏县、灵宝市、渑池县、陕州区、湖滨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充分发挥各村脱贫攻坚责任组的作用,利用每月“结对帮扶周”、“结对帮扶日”、“党员活动日”等时间,深入乡村户开展排查,摸准“四类”重点户基本信息,确保“户、卡、机”信息相一致,同时还掌握重点户产业发展需求、就业务工需求、医疗救治需求、技能培训需求等。灵宝市利用“帮扶通”软件,指导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特别是“四类”重点户进行电话调查,与国家和省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比对,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二是定对策,做到措施制定精准。各县(市、区)研究制定挂牌督战工作方案和施工图,明确重点乡(镇)、重点村和重点户,特别针对“四类”重点对象分别建立台账,有针对性制定未脱贫户兜底政策类措施和产业类、就业类、公益性岗位等帮扶措施、边缘户帮(包)措施和脱贫监测户巩固提升措施。卢氏县增派12个县直单位结对帮扶重点对象,明确县乡村扶贫干部从2月19日起全部下沉进村入户,以重点对象台账建立为抓手推进工作;渑池县对未脱贫的1410户已全部填写《未脱贫户脱贫措施统计表》,并组织扶贫骨干力量对县级台账等资料进行集中审核;陕州区明确资金、项目、帮扶力量等资源要素向“四类”重点户和剩余贫困人口10户以上21个村进行倾斜。三是重质量,做到分类施策精准。陕州区针对贫困重度残疾人兜底问题,研究出台《开展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工作指导意见》;渑池县对574户特困供养户中无劳动能力的,引导进行集中供养,不愿意供养的实行分散托养并适当提高光伏收益、集体产业项目收益分红比例,通过代种代养方式实现增收;灵宝市对未脱贫户中具备保洁员公益性岗位的450人全部设置;湖滨区针对9户11人无病无灾未脱贫户积极帮助落实小额信贷、蔬菜等产业发展、就近就地务工等措施增加收入;渑池县明确脱贫监测户103户由定点帮扶单位科级干部帮扶,边缘户315户由乡镇科级干部帮扶,及时采取跟进措施。陕州区、湖滨区建立风险防控预警机制,明确每季度针对边缘户、脱贫监测户风险日常监测情况集中开展会商,实施动态管理。

与此同时,对已脱贫户(除脱贫监测户)采取“产业+就业+四个不摘”的措施,确保收入持续增加,实现稳定脱贫。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标签部委省市    
部委省市

河南三门峡:聚焦“四类”重点户 科学精准施策挂牌督战保全胜

时间:2020-03-05 23:16:27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今年以来,河南省三门峡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坚持战“疫”与战“贫”“两手抓”,坚决把完成减贫任务、防止返贫和新致贫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首要任务,聚焦剩余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含缺劳动力)户、有劳动能力(含弱劳动力)户和脱贫监测户、边缘户“四类”重点户,按照“科学、精准”要求,根据致贫原因、健康状况、年龄状况、劳动力状况、收入结构等逐户综合分析研判,列出“四类”重点对象,采取一户一台账、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一户一帮(包)责任,分类建立管理台账,精准施策、挂牌督战,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

efaca5f08234d6f54e1c4dd9c38390a1.jpeg

一、聚焦未脱贫户中因病因残和缺劳动力户,实施全面脱贫。全市5528户10231人剩余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和缺劳力致贫5238户9682人,占比94.75%(其中,因病致贫2175户,占比39.35%;因残致贫2589户,占比46.83%;缺劳力致贫474户,占8.57%)。针对此类对象,主要采取“兜底政策+公益性岗位”措施,确保9月底前实现全面脱贫。一是紧盯基本医疗有保障,实施健康扶贫政策全覆盖。用足用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大病兜底补充保险“五道防线”及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先治疗后付费等健康扶贫政策,最大限度降低用药治疗个人负担,确保健康政策落实全覆盖。二是紧盯增加转移性收入,实施直接增收类政策全覆盖。列出国家、省、市、县等各级出台的种粮直补、产业带贫收益、特困供养金、低保金、养老金、生态补偿金、种粮补贴、农机补贴、计划生育金、两残补贴、社会救济和补助、救灾款等贫困人口直接获取的各类现金性收入政策清单,逐人逐项“点对点”落实,提高转移性收入比重,确保应得尽得、应兜尽兜、应保尽保,一分不少、一人不落。三是紧盯深度贫困群体,实施“三个一批”全覆盖。对于未脱贫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老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特大病人、重度智障和精神病患者等深度贫困群体,积极创造条件,在确保各类综合性保障措施落实的基础上,依托乡镇敬老院、村康养院,实施集中供养一批、集中救治一批,通过委托监护人监护,实施分散托养一批,确保实现在“保底”基础上的“保富”。目前,未脱贫人口中,已集中供养163人、集中救治41人、分散托养2331人。

二、聚焦未脱贫户中有劳动能力或弱劳力户,突出“产业+就业+公益性岗位”脱贫。全市剩余未脱贫贫困人口中,除因病因残户外,还有5.25%(290户549人)有劳动力或弱劳力。针对此类对象,在抓好“三保障”、安全饮水保障等保障性措施全面落实的同时,紧盯收入“一达标”,采取“一对一”方式,三管齐下抓脱贫。一是紧盯生产经营性收入增加抓产业。针对三门峡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较高且排第一的格局,在当前劳动力外出务工急剧下降的形势下,加大以特色农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收入的各项措施落实,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坚持因户施策,以短期见效产业为主导,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当年投入、当年见效,市级财政投资4000万元用于扶贫产业奖补资金,各县(市、区)均出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奖补政策,积极引导贫困群众,特别是有劳动能力和弱劳动力的未脱贫户掀起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烟叶、蔬菜、养殖业、林果业等特色产业高潮。精准统计贫困群众农特产品43类1930吨滞销,通过多渠道开展消费扶贫增加收入,目前已销售滞销农产品739.48吨。二是紧盯工资性收入增加抓就业。本着就近就地务工、因人设岗原则,针对不同对象有序有效组织务工就业,做好人岗对接。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出台农民工外出就业奖补政策,对于带贫企业、扶贫车间,根据带贫规模财政给予相应奖励,同时对外出务工贫困人员也给予相应补贴。春节后,全市已组织贫困人口外出务工31667人,其中县内务工25675人、县外省内务工1508人、省外务工4484人。三是设置公益性岗位抓增收。以县乡为单元,以财政投资为主,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单位设立公益性岗位,实现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将村级光伏扶贫电站80%以上收益调整用于公益岗位。目前,全市共设置扶贫公益性岗位12540个,其中安排未脱贫人员969人。

三、聚焦边缘户,紧盯收入持续增加防新致贫。全市有边缘户829户2347人,目前年人均纯收入虽超过现行扶贫标准线,但由于受疫情影响,收入持续增加面临诸多困难。为此,由各县(市、区)负责,全部纳入帮扶范畴,主要采取“就业+产业+帮扶”,防止因收入不达标而造成新致贫。各县(市、区)明确乡村干部作为边缘户帮(包)责任人,加强产业、就业帮扶及日常收入监测,建立风险防控预警机制,明确每季度针对边缘户风险日常监测情况集中开展会商,实施动态管理。将边缘户农特产品纳入消费扶贫范围,帮助解决产品卖难问题。

四、聚焦脱贫监测户,落实“四不摘”防返贫。全市有脱贫监测户352户1251人。针对此类对象,主要采取“产业+就业+四个不摘”巩固提升措施防返贫。持续加大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聚集,持续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政策,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金融扶贫融合发展,把“政府支持、市场推动、社会帮扶”等各方力量整合起来,全方位增加收入,实施动态监测管理,防止出现返贫现象。

工作推进中,主要做到“三个精准”:一是摸底数,做到基本信息精准。卢氏县、灵宝市、渑池县、陕州区、湖滨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充分发挥各村脱贫攻坚责任组的作用,利用每月“结对帮扶周”、“结对帮扶日”、“党员活动日”等时间,深入乡村户开展排查,摸准“四类”重点户基本信息,确保“户、卡、机”信息相一致,同时还掌握重点户产业发展需求、就业务工需求、医疗救治需求、技能培训需求等。灵宝市利用“帮扶通”软件,指导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特别是“四类”重点户进行电话调查,与国家和省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比对,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二是定对策,做到措施制定精准。各县(市、区)研究制定挂牌督战工作方案和施工图,明确重点乡(镇)、重点村和重点户,特别针对“四类”重点对象分别建立台账,有针对性制定未脱贫户兜底政策类措施和产业类、就业类、公益性岗位等帮扶措施、边缘户帮(包)措施和脱贫监测户巩固提升措施。卢氏县增派12个县直单位结对帮扶重点对象,明确县乡村扶贫干部从2月19日起全部下沉进村入户,以重点对象台账建立为抓手推进工作;渑池县对未脱贫的1410户已全部填写《未脱贫户脱贫措施统计表》,并组织扶贫骨干力量对县级台账等资料进行集中审核;陕州区明确资金、项目、帮扶力量等资源要素向“四类”重点户和剩余贫困人口10户以上21个村进行倾斜。三是重质量,做到分类施策精准。陕州区针对贫困重度残疾人兜底问题,研究出台《开展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工作指导意见》;渑池县对574户特困供养户中无劳动能力的,引导进行集中供养,不愿意供养的实行分散托养并适当提高光伏收益、集体产业项目收益分红比例,通过代种代养方式实现增收;灵宝市对未脱贫户中具备保洁员公益性岗位的450人全部设置;湖滨区针对9户11人无病无灾未脱贫户积极帮助落实小额信贷、蔬菜等产业发展、就近就地务工等措施增加收入;渑池县明确脱贫监测户103户由定点帮扶单位科级干部帮扶,边缘户315户由乡镇科级干部帮扶,及时采取跟进措施。陕州区、湖滨区建立风险防控预警机制,明确每季度针对边缘户、脱贫监测户风险日常监测情况集中开展会商,实施动态管理。

与此同时,对已脱贫户(除脱贫监测户)采取“产业+就业+四个不摘”的措施,确保收入持续增加,实现稳定脱贫。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