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谢佳清:高原孤岛的“领头雁”

时间:2020-04-09 16:54:56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周旭敏

“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全力以赴打赢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眺望着竹元村长势正好的核桃树苗,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芝麻镇竹元村驻村第一书记谢佳清神情充满坚定。

自2016年驻村以来,这位“60后”第一书记总是一刻不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成功带领省级一类深度贫困村——竹元村脱贫出列。

今春的她,依然守护着竹元这片土地,把夺取“双胜利”作为又一个攻坚的目标。

高原孤岛“领头雁”,奋战扶贫一线

2015年7月,谢佳清受组织安排,到汇川区芝麻镇新民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7个月后,新民村成功摘帽出列。

完成扶贫任务后,按正常情况是回单位继续工作。然而,因帮扶成绩显著,谢佳清再次被选中,被问及可否到更贫困的竹元村扶贫。

竹元村是遵义市汇川区最偏远的村落,山高坡陡,沟谷纵横。三山夹两沟的地势条件,让这里成了一座“高原孤岛”。

此时,恰遇单位遴选员额制检察官这一机会的谢佳清,内心有些犹豫,但她还是决定到竹元村走一趟。

“一定要把谢佳清留下,她能为村民干实事儿!”听闻谢佳清要到竹元村,芝麻镇原党委副书记杨俊飞赶紧联系村委干部,陪谢佳清到村走访。

“从芝麻镇到汇川区总共只有不到2个小时的车程,从镇到村却要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去竹元的路上,谢佳清第一感受是“出行难”。

“村里的厕所脏得无处落脚,吃饭都能听到阁楼里老鼠的吱吱声……”刚进村转了一会儿,谢佳清神色严肃:“难道要让老百姓一直穷下去?如果就这么走了,良心肯定会不安。我要留下来,改变这个地方!”

2016年3月,谢佳清正式担任竹元村驻村第一书记。

脱贫攻坚“第一枪”:通路兴百业

驻村第一周,把937户村民挨家挨户走访后,谢佳清拿出一份竹元村详细脱贫攻坚发展计划,很快得到汇川区委、区政府支持。

如何打响脱贫攻坚战第一枪?谢佳清将目光投向了路。

“以前到镇上赶集,步行来回需要大约一天。如果打摩托车,晴天往返一趟200元,雨天要300元。”一提起进出村的路,村民左安长内心酸楚。

听闻谢佳清要修路的消息,村民们积极响应,或出钱,或出力,或出土地。在当时,大型机械无法通行,修路困难重重,谢佳清就带着村民一点一点挖路,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

两年多时间,他们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19.8公里的通村公路、21条总长近41公里的通组公路。“幸好来了谢书记,带领我们早日修了路。”公路通车后,村民们连连点赞谢佳清。

路通百业兴。在修建公路的同时,在谢佳清的牵线搭桥下,竹元村因地制宜,引进有机红高粱、核桃、满山红干辣椒、脱毒马铃薯等产业。

谢佳清还支持村民创业。“多亏了谢书记,我才获得5万元低息贷款。”以前常外出务工的村民张明康,如今在村子里办起了生猪养殖基地。

带病坚守,让贫困村实现脱贫

2017年底,谢佳清转隶到了遵义市纪委监委,但仍继续驻村。

长时间高负荷工作,她的身体亮起了红灯。“当时去医院检查,查出癌前病变,医生建议马上手术。”谢佳清回忆说,可村里几十个项目正在推进,一旦停滞就很难继续进行。

思前想后,她决定保守治疗:“无论发生什么,村子发展不能停,不然好不容易聚起的民心就散了。”谢佳清的这份坚持打动了医生,同意为其进行9个月的保守治疗。如果没有好转,就立刻手术。

那段时间,谢佳清满脑子都是扶贫工作,就连父母搬家、丈夫生病住院都不知道。

好在病情最后得到了控制,村里的项目也没耽搁,谢佳清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2019年,竹元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08户1865人全部脱贫“摘帽”,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876元提高到1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达42.2万元。谢佳清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接续扶贫战“疫”,守护群众“生命线”

2020年,正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春节前,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

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这是摆在谢佳清面前的新难题。

“既要守好群众‘生命线’,也要全力护好群众‘钱袋子’。”谢佳清表示,按照中央、省、市、区、镇安排部署,全村将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确保疫情防控、春耕生产两手抓、两手硬、两不误。

针对疫情防控,村里成立联防大队、中队、小队,紧紧围绕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要求,以户为单位,人为单元进行强制性排查,将排查出的湖北籍返(来)村人员进行居家隔离观察,在进村的六个路口,对外来人车进行劝返,同时采取广播、小喇叭、锣鼓、流动摩托车、宣传车、张贴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宣传防疫知识,增强群众防疫意识,疫情防控取得实效。

春节期间,当广播员、当宣传员……贴传单、敲锣打鼓、拉横幅……谢佳清忙个不停。

“要戴好口罩,不要聚在一起。”当遇上村民不理解时,谢佳清就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解疫情防控知识。

初春,竹元雨雾蒙蒙,笼罩整个大山,村内可见度极低,有些泥泞的山路十分难行,但谢佳清依然一个不落。“有很多村民从外省务工回村,每天都得进行仔细排查、观察。”谢佳清解释说。

“这是我们的微信群,所有村民组长都在内。”翻看群里的信息,谢佳清介绍说,“有些村民看不到微信,我们就通过村民组长进行‘一对一’宣传。”

在成立联防大队、中队、小分队基础上,谢佳清还发动村民建立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动员本地在外实习医生及护士、教师、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壮大疫情防控队伍力量,并联动社会力量捐赠消毒液、口罩等物资。

“物资主要用于防疫一线人员、返乡农民工和学生及春耕生产的群众。”谢佳清说,目前,竹元村已先后接到社会各界爱心捐赠的200斤消毒液、3000只口罩、2000双医用手套等,目前均已发放完毕。

防疫不松劲,春耕不耽搁

立春后,谢佳清带着村支两委,重点聚焦有返贫风险的脱贫户和非贫困户,全面摸排全村脱贫户就业、产业发展计划,对因疫情防控影响的贫困户,对应制定帮扶措施。

如今,按照村里制定的产业布局,村民们戴着口罩,分时、分区域忙春耕。“谢书记叮嘱过我们,要时刻注意防护,近距离操作时一定要戴好口罩。”村民易科琴告诉记者,当前,出门戴口罩、常洗手已经成了她家的好习惯。

芝麻镇生态肉鸡放养场是由竹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实施的一个扶贫项目,于2020年1月9日正式启动,现喂养肉鸡3000羽,年出栏3万羽,净收益约20万元,按照“三七”比例,该项目收益后,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可获百分之七十的利益分红,即14万,预计今年底将带动408户户均增收340元。

“疫情发生后,我们积极督促相关负责人和养殖员做好一天两次消毒、三天一次清洗,保证养殖安全,让生态养殖项目能稳定发展,带动大家持续增收。”谢佳清说。

今年,竹元村将种植辣椒1800亩,满山红干辣椒2000亩。为顺利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疫情防控期间,谢佳清一边对外联系签订订单种植项目,一边带着村干部,组织群众有序开展育苗工作,如今,全村辣椒、高粱育苗任务已基本完成。

此外,按照村里之前制定的“3335+”(户均3亩红高粱、3亩土豆、3亩经果林,户均年养5头猪)产业发展模式,1600亩的高粱种已发到群众手中,“户均3亩”的土豆已完成耕种,至于“户均3亩”的经果林目标,从2017年开始,全村已种植核桃1880亩、李子3500亩,目标已经实现。“户均养殖5头猪”的目标,已按照增种增养的方式进行补助。”

“疫情防控不松劲,春耕生产不落后。”谢佳清说,这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场大考,更是一种机遇,全村干部群众信心强、干劲足,一定能实现夺取“双胜利”的目标。

如今,放眼竹元,一块块黄土地上,村民们分散在田间地头,热火朝天地种下新希望,这幅遍及全村的春耕战“疫”图汇聚着磅礴的力量,正书写着竹元人与全国人民共同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帮扶楷模    

谢佳清:高原孤岛的“领头雁”

时间:2020-04-09 16:54:56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周旭敏

“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全力以赴打赢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眺望着竹元村长势正好的核桃树苗,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芝麻镇竹元村驻村第一书记谢佳清神情充满坚定。

自2016年驻村以来,这位“60后”第一书记总是一刻不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成功带领省级一类深度贫困村——竹元村脱贫出列。

今春的她,依然守护着竹元这片土地,把夺取“双胜利”作为又一个攻坚的目标。

高原孤岛“领头雁”,奋战扶贫一线

2015年7月,谢佳清受组织安排,到汇川区芝麻镇新民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7个月后,新民村成功摘帽出列。

完成扶贫任务后,按正常情况是回单位继续工作。然而,因帮扶成绩显著,谢佳清再次被选中,被问及可否到更贫困的竹元村扶贫。

竹元村是遵义市汇川区最偏远的村落,山高坡陡,沟谷纵横。三山夹两沟的地势条件,让这里成了一座“高原孤岛”。

此时,恰遇单位遴选员额制检察官这一机会的谢佳清,内心有些犹豫,但她还是决定到竹元村走一趟。

“一定要把谢佳清留下,她能为村民干实事儿!”听闻谢佳清要到竹元村,芝麻镇原党委副书记杨俊飞赶紧联系村委干部,陪谢佳清到村走访。

“从芝麻镇到汇川区总共只有不到2个小时的车程,从镇到村却要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去竹元的路上,谢佳清第一感受是“出行难”。

“村里的厕所脏得无处落脚,吃饭都能听到阁楼里老鼠的吱吱声……”刚进村转了一会儿,谢佳清神色严肃:“难道要让老百姓一直穷下去?如果就这么走了,良心肯定会不安。我要留下来,改变这个地方!”

2016年3月,谢佳清正式担任竹元村驻村第一书记。

脱贫攻坚“第一枪”:通路兴百业

驻村第一周,把937户村民挨家挨户走访后,谢佳清拿出一份竹元村详细脱贫攻坚发展计划,很快得到汇川区委、区政府支持。

如何打响脱贫攻坚战第一枪?谢佳清将目光投向了路。

“以前到镇上赶集,步行来回需要大约一天。如果打摩托车,晴天往返一趟200元,雨天要300元。”一提起进出村的路,村民左安长内心酸楚。

听闻谢佳清要修路的消息,村民们积极响应,或出钱,或出力,或出土地。在当时,大型机械无法通行,修路困难重重,谢佳清就带着村民一点一点挖路,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

两年多时间,他们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19.8公里的通村公路、21条总长近41公里的通组公路。“幸好来了谢书记,带领我们早日修了路。”公路通车后,村民们连连点赞谢佳清。

路通百业兴。在修建公路的同时,在谢佳清的牵线搭桥下,竹元村因地制宜,引进有机红高粱、核桃、满山红干辣椒、脱毒马铃薯等产业。

谢佳清还支持村民创业。“多亏了谢书记,我才获得5万元低息贷款。”以前常外出务工的村民张明康,如今在村子里办起了生猪养殖基地。

带病坚守,让贫困村实现脱贫

2017年底,谢佳清转隶到了遵义市纪委监委,但仍继续驻村。

长时间高负荷工作,她的身体亮起了红灯。“当时去医院检查,查出癌前病变,医生建议马上手术。”谢佳清回忆说,可村里几十个项目正在推进,一旦停滞就很难继续进行。

思前想后,她决定保守治疗:“无论发生什么,村子发展不能停,不然好不容易聚起的民心就散了。”谢佳清的这份坚持打动了医生,同意为其进行9个月的保守治疗。如果没有好转,就立刻手术。

那段时间,谢佳清满脑子都是扶贫工作,就连父母搬家、丈夫生病住院都不知道。

好在病情最后得到了控制,村里的项目也没耽搁,谢佳清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2019年,竹元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08户1865人全部脱贫“摘帽”,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876元提高到1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达42.2万元。谢佳清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接续扶贫战“疫”,守护群众“生命线”

2020年,正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春节前,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

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这是摆在谢佳清面前的新难题。

“既要守好群众‘生命线’,也要全力护好群众‘钱袋子’。”谢佳清表示,按照中央、省、市、区、镇安排部署,全村将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确保疫情防控、春耕生产两手抓、两手硬、两不误。

针对疫情防控,村里成立联防大队、中队、小队,紧紧围绕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要求,以户为单位,人为单元进行强制性排查,将排查出的湖北籍返(来)村人员进行居家隔离观察,在进村的六个路口,对外来人车进行劝返,同时采取广播、小喇叭、锣鼓、流动摩托车、宣传车、张贴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宣传防疫知识,增强群众防疫意识,疫情防控取得实效。

春节期间,当广播员、当宣传员……贴传单、敲锣打鼓、拉横幅……谢佳清忙个不停。

“要戴好口罩,不要聚在一起。”当遇上村民不理解时,谢佳清就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解疫情防控知识。

初春,竹元雨雾蒙蒙,笼罩整个大山,村内可见度极低,有些泥泞的山路十分难行,但谢佳清依然一个不落。“有很多村民从外省务工回村,每天都得进行仔细排查、观察。”谢佳清解释说。

“这是我们的微信群,所有村民组长都在内。”翻看群里的信息,谢佳清介绍说,“有些村民看不到微信,我们就通过村民组长进行‘一对一’宣传。”

在成立联防大队、中队、小分队基础上,谢佳清还发动村民建立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动员本地在外实习医生及护士、教师、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壮大疫情防控队伍力量,并联动社会力量捐赠消毒液、口罩等物资。

“物资主要用于防疫一线人员、返乡农民工和学生及春耕生产的群众。”谢佳清说,目前,竹元村已先后接到社会各界爱心捐赠的200斤消毒液、3000只口罩、2000双医用手套等,目前均已发放完毕。

防疫不松劲,春耕不耽搁

立春后,谢佳清带着村支两委,重点聚焦有返贫风险的脱贫户和非贫困户,全面摸排全村脱贫户就业、产业发展计划,对因疫情防控影响的贫困户,对应制定帮扶措施。

如今,按照村里制定的产业布局,村民们戴着口罩,分时、分区域忙春耕。“谢书记叮嘱过我们,要时刻注意防护,近距离操作时一定要戴好口罩。”村民易科琴告诉记者,当前,出门戴口罩、常洗手已经成了她家的好习惯。

芝麻镇生态肉鸡放养场是由竹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实施的一个扶贫项目,于2020年1月9日正式启动,现喂养肉鸡3000羽,年出栏3万羽,净收益约20万元,按照“三七”比例,该项目收益后,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可获百分之七十的利益分红,即14万,预计今年底将带动408户户均增收340元。

“疫情发生后,我们积极督促相关负责人和养殖员做好一天两次消毒、三天一次清洗,保证养殖安全,让生态养殖项目能稳定发展,带动大家持续增收。”谢佳清说。

今年,竹元村将种植辣椒1800亩,满山红干辣椒2000亩。为顺利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疫情防控期间,谢佳清一边对外联系签订订单种植项目,一边带着村干部,组织群众有序开展育苗工作,如今,全村辣椒、高粱育苗任务已基本完成。

此外,按照村里之前制定的“3335+”(户均3亩红高粱、3亩土豆、3亩经果林,户均年养5头猪)产业发展模式,1600亩的高粱种已发到群众手中,“户均3亩”的土豆已完成耕种,至于“户均3亩”的经果林目标,从2017年开始,全村已种植核桃1880亩、李子3500亩,目标已经实现。“户均养殖5头猪”的目标,已按照增种增养的方式进行补助。”

“疫情防控不松劲,春耕生产不落后。”谢佳清说,这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场大考,更是一种机遇,全村干部群众信心强、干劲足,一定能实现夺取“双胜利”的目标。

如今,放眼竹元,一块块黄土地上,村民们分散在田间地头,热火朝天地种下新希望,这幅遍及全村的春耕战“疫”图汇聚着磅礴的力量,正书写着竹元人与全国人民共同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