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四川巴中:“旅游+扶贫”打造脱贫攻坚绿色引擎

时间:2020-05-06 09:49:56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四川省巴中市地处秦巴山腹地,位于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中国南北旅游圈最佳对接地带和成都、重庆、西安旅游“金三角”区域中心,旅游资源富集。近年来,巴中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指引,立足境内山水田园优势资源,把乡村旅游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旅游+扶贫”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帮助240个贫困村、18237户贫困户、73684人吃上“旅游饭”,旅游带贫效益充分显现。

突出精准定位,因地制宜打好旅游攻坚“组合拳”

       坚持先行谋划。按照“全市一盘棋、一村一规划”总体思路,创新推行“景区辐射型、园区依托型、城郊带动型、旅游商品开发型”四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全市699个贫困村人文、自然资源逐一调查摸底,筛选252个具有潜力的贫困村作为乡村旅游重点发展对象,因村施策编制旅游规划大纲,确保乡村资源充分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

       坚持多规合一。以旅游规划统领交通建设、新村建设、园区配套建设等项目规划,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1+4+N”工程,以重点村落为核心,带动配套周边道路、餐饮、厕所、停车场等设施,不断改善乡村风貌和人居环境,确保“建一个景区、促一片发展”。

       坚持错位发展。按照“巴山新居+特色产业+生态旅游”和“产业园区、新型社区、田园景区”三区同建总体思路,深度挖掘村落农耕文化、孝道文化、礼仪文化、法治文化等民风民俗,打造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村、民俗文化村、生态文化村,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坚持多点发力,三位联动铆紧旅游带贫“利益链”


       景区促进多元增收。采取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等方式,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带20余条,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3个,引导沿线贫困户通过旅游服务、工艺品制作、餐饮售卖等途径参与旅游项目经营,延伸消费链条,促进农副产品、手工制品快速变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市新建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4A级景区5个、3A级景区4个,辐射带动周边沿线35个乡镇、43个贫困村、47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项目推动产业升级。立足市域人文、自然资源环境,引进南江县花海百坪古村落乡愁旅游综合体、三十二梁旅游康养综合体等乡村旅游扶贫项目16个,实施黄石旅游区、光雾和谷康养度假小镇等市级重点旅游扶贫项目34个,带动传统农业生产逐步向以观光体验为主的现代化农业转变,鼓励周边农户通过兴办康养山庄、花果人家、生态渔庄提供休闲、采摘、垂钓等多元化旅游服务,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全市发展农家乐1900余家,带动贫困人口就业4.2万人,人均增收近千元。

       品牌带动提质扩量。实施“巴山民宿”品牌带动工程,引导农户利用传统民居,通过环境整治和景观培塑,植入地方文化,开发特色餐饮,打造农家特色餐饮品牌。运用南江黄羊、通江银耳等11个“四川扶贫”标识产品进行原创菜品研发,开发以何大妈豆瓣、杨势风干鱼等为代表的旅游化农副土特产品30余种,成功打造了正直大酥肉、镇龙罐罐汤、白衣全鱼宴等特色农家餐饮品牌,带动1.33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加强机制创新,持续培育旅游增收“新动能”


       注重政策保障。印发《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的实施意见》《巴中市旅游扶贫专项实施方案》,成立旅游扶贫专项发展基金,支持乡村旅游合作社不断提升规模、做大做强,引导农户以闲置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务工收入等方式入股、入社深度参与互动,共享乡村旅游发展红利。全市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135家,70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经营,实现脱贫致富。

       注重基础配套。开展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六小工程”(建好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集中收集站、医疗急救站、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和旅游标牌),推进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进景区、进园区、进院户,对从事经营的贫困户实施“三改一整”(改厨、改厕、改房、整理院落),农村旅游接待条件不断提升。旅游扶贫带动乡村道路延伸5000余公里,建成乡村旅游环线客运招呼站147个、停车场320个,农村风貌显著改善。

       注重人才支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旅游全要素保障,深入实施能人带动工程,采取专家授课、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组织村社干部、经营业主、从业人员和回乡创业人员,围绕乡村旅游创业项目计划,对食品安全、环境卫生、服务礼仪与标准、提升经营档次等内容,分级、分类、分批开展培训,开展“两师一员”试点工作,培育“懂旅游、爱农村、会经营”的新型旅游职业农民队伍。累计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2.8万人次,培训乡村旅游管理人员3000余人次,组织60名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台湾培训学习,乡村旅游人才支撑体系不断健全。

       注重营销推广。以茶文化节、水果采摘节等各种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举办农事采摘、美食品尝、民俗文化体验等各具特色的农旅活动,拉动农村消费。在有条件的旅游扶贫村积极发展智慧乡村游,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试点建立“乡村旅游超市”,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商品购物场所和互联网电商平台、下销售网络建设精准对接,实现产品互补、营销互动、客源互送一体化发展。(四川省巴中市脱贫攻坚办供稿)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区县声音    
部委省市

四川巴中:“旅游+扶贫”打造脱贫攻坚绿色引擎

时间:2020-05-06 09:49:56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四川省巴中市地处秦巴山腹地,位于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中国南北旅游圈最佳对接地带和成都、重庆、西安旅游“金三角”区域中心,旅游资源富集。近年来,巴中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指引,立足境内山水田园优势资源,把乡村旅游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旅游+扶贫”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帮助240个贫困村、18237户贫困户、73684人吃上“旅游饭”,旅游带贫效益充分显现。

突出精准定位,因地制宜打好旅游攻坚“组合拳”

       坚持先行谋划。按照“全市一盘棋、一村一规划”总体思路,创新推行“景区辐射型、园区依托型、城郊带动型、旅游商品开发型”四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全市699个贫困村人文、自然资源逐一调查摸底,筛选252个具有潜力的贫困村作为乡村旅游重点发展对象,因村施策编制旅游规划大纲,确保乡村资源充分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

       坚持多规合一。以旅游规划统领交通建设、新村建设、园区配套建设等项目规划,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1+4+N”工程,以重点村落为核心,带动配套周边道路、餐饮、厕所、停车场等设施,不断改善乡村风貌和人居环境,确保“建一个景区、促一片发展”。

       坚持错位发展。按照“巴山新居+特色产业+生态旅游”和“产业园区、新型社区、田园景区”三区同建总体思路,深度挖掘村落农耕文化、孝道文化、礼仪文化、法治文化等民风民俗,打造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村、民俗文化村、生态文化村,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坚持多点发力,三位联动铆紧旅游带贫“利益链”


       景区促进多元增收。采取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等方式,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带20余条,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3个,引导沿线贫困户通过旅游服务、工艺品制作、餐饮售卖等途径参与旅游项目经营,延伸消费链条,促进农副产品、手工制品快速变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市新建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4A级景区5个、3A级景区4个,辐射带动周边沿线35个乡镇、43个贫困村、47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项目推动产业升级。立足市域人文、自然资源环境,引进南江县花海百坪古村落乡愁旅游综合体、三十二梁旅游康养综合体等乡村旅游扶贫项目16个,实施黄石旅游区、光雾和谷康养度假小镇等市级重点旅游扶贫项目34个,带动传统农业生产逐步向以观光体验为主的现代化农业转变,鼓励周边农户通过兴办康养山庄、花果人家、生态渔庄提供休闲、采摘、垂钓等多元化旅游服务,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全市发展农家乐1900余家,带动贫困人口就业4.2万人,人均增收近千元。

       品牌带动提质扩量。实施“巴山民宿”品牌带动工程,引导农户利用传统民居,通过环境整治和景观培塑,植入地方文化,开发特色餐饮,打造农家特色餐饮品牌。运用南江黄羊、通江银耳等11个“四川扶贫”标识产品进行原创菜品研发,开发以何大妈豆瓣、杨势风干鱼等为代表的旅游化农副土特产品30余种,成功打造了正直大酥肉、镇龙罐罐汤、白衣全鱼宴等特色农家餐饮品牌,带动1.33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加强机制创新,持续培育旅游增收“新动能”


       注重政策保障。印发《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的实施意见》《巴中市旅游扶贫专项实施方案》,成立旅游扶贫专项发展基金,支持乡村旅游合作社不断提升规模、做大做强,引导农户以闲置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务工收入等方式入股、入社深度参与互动,共享乡村旅游发展红利。全市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135家,70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经营,实现脱贫致富。

       注重基础配套。开展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六小工程”(建好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集中收集站、医疗急救站、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和旅游标牌),推进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进景区、进园区、进院户,对从事经营的贫困户实施“三改一整”(改厨、改厕、改房、整理院落),农村旅游接待条件不断提升。旅游扶贫带动乡村道路延伸5000余公里,建成乡村旅游环线客运招呼站147个、停车场320个,农村风貌显著改善。

       注重人才支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旅游全要素保障,深入实施能人带动工程,采取专家授课、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组织村社干部、经营业主、从业人员和回乡创业人员,围绕乡村旅游创业项目计划,对食品安全、环境卫生、服务礼仪与标准、提升经营档次等内容,分级、分类、分批开展培训,开展“两师一员”试点工作,培育“懂旅游、爱农村、会经营”的新型旅游职业农民队伍。累计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2.8万人次,培训乡村旅游管理人员3000余人次,组织60名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台湾培训学习,乡村旅游人才支撑体系不断健全。

       注重营销推广。以茶文化节、水果采摘节等各种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举办农事采摘、美食品尝、民俗文化体验等各具特色的农旅活动,拉动农村消费。在有条件的旅游扶贫村积极发展智慧乡村游,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试点建立“乡村旅游超市”,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商品购物场所和互联网电商平台、下销售网络建设精准对接,实现产品互补、营销互动、客源互送一体化发展。(四川省巴中市脱贫攻坚办供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