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河南南召:创新“林+N”模式 助推脱贫攻坚

时间:2020-05-15 23:59:19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王福庆

南召县位于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全县国土总面积441万亩,辖16个乡镇340个行政村64万人,基本格局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林地面积326万亩,森林覆盖率66.74%,是林业生态大县;境内的鸭河口水库蓄水量13亿立方米,是南阳市水源地和南水北调的备用水源地,属重淹没县;“一山一淹”的县情,致使全县的贫困人口多数集中在深山区和库区淹没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山特困片区县。

近年来,南召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山区做文章,“走山路、唱山歌、念林经”,创新出“林+苗、林+果、林+药、林+菌、林+游、林+禽、林+蚕”等‘林+N’产业扶贫新模式,共带动1.19万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93万人参与林业产业经营,54%的贫困户通过特色产业多重覆盖而脱贫,全县实现了生态建设和脱贫“摘帽”双赢目标。

“林苗景”一体化:美丽乡村更加多彩

林苗景一体化,就是在通道绿化、山区生态林建设、村镇绿化、农田林网等造林绿化中,按照建立苗圃的技术要求,苗木适当密植,既达到造林绿化、景观打造、美化环境的生态效果,又作为绿化苗圃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让参与的林农和贫困户得到最大的经济利益,实现造林绿化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果的多赢。该县按照“户有致富项目、村有特色产业、乡有主导产业、县有支柱产业”的要求和“基地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理念,通过“园区引领、品牌创建、龙头带动、科技创新、政策激励”等措施,走“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合理布局林业扶贫产业,通过扶贫项目建设,鼓励引导广大林农和贫困户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动员贫困群众融入特色产业,依靠特色产业致富增收。目前,全县种植以辛夷、玉兰为主的花卉苗木种植面积38万亩,花木生产专业村55个、专业合作社200余家,形成了从育苗、嫁接到种植、矮化盆景、管护务工、起球运输、销售、绿化施工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业人员达12000多人;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安置就业、合作经营、入股分红模式带动贫困群众9000多人。

南河店镇郭营村2016年前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县林业局驻村帮扶以来,引入锦宇园林有限公司、丹霞园林、万景园林有限公司3家公司,在全村共流转土地1200余亩,总投资1300万元,种植玉兰、五角枫等高档绿化苗木,林下种植黄精、白及等中药材,吸纳周边几个村贫困户60余户在基地劳务就业或土地入股分红,人均年增收1.2万元。崔庄乡景晟石榴园有限公司,流转张庄土地500亩,种植石榴3万株,年产石榴7万斤,产值超千万元;该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务工等帮扶模式,带动20余户贫困户增收致富,贫困群众月增收2500元以上。

“林果药”一体化:田园村庄淌金流银

林果药一体化,就是因地制宜,通过引导广大山区群众发展木本中药材林、名特优经济林果和林下中药材种植等,大力培育特色林业经济产业,实现山区群众“靠山吃山、靠林致富”的目的,最终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双赢。该县按照“林业产业生态化、林业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以大力发展种植基地为重点,通过政策倾斜、典型引路、能人带动等方式,动员贫困户发展林果药一体化种植,并采取农户入股、土里流转、劳务用工等多种措施,引导广大山区群众和贫困户发展中药材种植和高效林果业,山区群众依靠发展中药材、林果业找到一剂致富“良方”、一条光明“钱途”。  据统计,已经建成林果药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24处,发展林果基地14万亩、专业村21个、农民合作社26家、种植大户200多人;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递增,初具规模的种植基地24个,获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总面积达52万亩,中药材合作社110家、经营主体达295家,年产量7000余吨,产值达3亿多元。在带贫方式上,通过“全域党建中药材联合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实施流转管护、基地务工、入股分红、带动种植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等带贫模式,带动贫困户2130余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2019年河南省在该县召开中药材产业扶贫现场会,推广、学习南召经验。“南召县中药材示范基地辐射扶贫模式”被评为“河南省农业产业扶贫十大典型模式”之一。

位于城郊乡的河南联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租赁土地、劳务用工、提供种苗、保护价收购等多种形式帮扶7个乡镇20个村722户贫困户,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同时,通过返还租赁费的方式,向罗坪、史庄等6个村缴纳村集体收入30万元。

“林蚕菌”一体化:传统产业续写新篇章

南召县是全国唯一的一化性优质柞蚕出口基地县,被国家命名为 “中国柞蚕之乡”、全国首家有机柞蚕生产基地县和全国首家“东桑西移”柞蚕试点县,“南召一化性柞蚕、茧、丝绸”通过世界原产地保护认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全县共有柞林125万亩,年产柞蚕 25万公斤,产量占全国的40%、河南省的70%,全县15个乡镇有200余个行政村78%的农户从事柞蚕生产,拥有养蚕专业村近百个,素有“召半省”之称。在林蚕菌产业发展上,一方面通过技术培训、免费向贫困户发放蚕种等激励措施,鼓励贫困户直接饲养增加收入;通过企业、基地带动贫困户务工、柞坡租赁等形式,使贫困户直接增收;另一方面,通过建标准化大棚、利用柞木修剪、抚育的剩余物种植香菇,变废为宝,综合利用。近年来,林蚕菌产业累计带动2000多户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户均增收2100元。仅城郊乡东庄村林蚕菌一体化基地2019年建成标准化香菇种植大棚123个,年产香菇45万公斤,销售额520余万元,纯利润380万元,带动了贫困户560人脱贫致富。

“林养游”一体化:乡村旅游托举致富希望

乡村旅游是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该县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地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农家乐等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产业,依托全域景区化建设,以乡村田园为基础,以绿色产业为依托,整修传统村落,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体验农家生活”的农家餐饮和游乐项目,建设有产业基础、有地方特色、有文化韵味的乡村旅游示范点125个。在利用乡村旅游扶贫的过程中,一是对有一技之长或具备岗位条件的贫困户家庭劳动力,优先聘用为长期员工。二是对因家中有病人、老人需要照顾,不具备长期用工条件的贫困户家庭劳动力,优先安排季节性、临时工劳动岗位。三是结合景区建设需要,由经营公司牵头,组织景区范围内各村有建筑施工经验的贫困户劳动力参加,成立了景区贫困户专业施工队,承担景区工程建设任务。依靠旅游业杠杆撬动扶贫重担,使之成为带动贫困群众致富的新兴产业。目前,全县拥有全国生态文化村1个、省级生态文明村20多个、森林村庄105个、省级生态乡镇10个、市级生态休闲旅游农庄5个,先后为景区周边贫困群众安排工作岗位上万人次,年累计用工时间不低于3个月,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云阳镇铁佛寺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里很多房子依然是石头房,全部用山上开凿的片石干砌而成。在林业产业扶贫过程中,在林业局的帮扶下,铁佛寺村充分发挥自己保留的原生态农耕文明的优势,其古韵悠长的田园风光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游客醉心于寻找旧时的“乡愁”,乐在其中,流连忘返。村“两委”不失时机的发动景区附近农户参与旅游开发,群众纷纷开办农家乐宾馆、客栈,建设农家乐,日接待能力最高达到了3000多人次,经营农家乐已成为该村贫困人口致富增收的主要来源。目前,铁佛寺这个曾经贫困的穷山村,抖掉往日的“满身尘埃”,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名村。(作者为河南省南召县中药材中心主任)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区县声音    
部委省市

河南南召:创新“林+N”模式 助推脱贫攻坚

时间:2020-05-15 23:59:19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王福庆

南召县位于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全县国土总面积441万亩,辖16个乡镇340个行政村64万人,基本格局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林地面积326万亩,森林覆盖率66.74%,是林业生态大县;境内的鸭河口水库蓄水量13亿立方米,是南阳市水源地和南水北调的备用水源地,属重淹没县;“一山一淹”的县情,致使全县的贫困人口多数集中在深山区和库区淹没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山特困片区县。

近年来,南召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山区做文章,“走山路、唱山歌、念林经”,创新出“林+苗、林+果、林+药、林+菌、林+游、林+禽、林+蚕”等‘林+N’产业扶贫新模式,共带动1.19万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93万人参与林业产业经营,54%的贫困户通过特色产业多重覆盖而脱贫,全县实现了生态建设和脱贫“摘帽”双赢目标。

“林苗景”一体化:美丽乡村更加多彩

林苗景一体化,就是在通道绿化、山区生态林建设、村镇绿化、农田林网等造林绿化中,按照建立苗圃的技术要求,苗木适当密植,既达到造林绿化、景观打造、美化环境的生态效果,又作为绿化苗圃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让参与的林农和贫困户得到最大的经济利益,实现造林绿化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果的多赢。该县按照“户有致富项目、村有特色产业、乡有主导产业、县有支柱产业”的要求和“基地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理念,通过“园区引领、品牌创建、龙头带动、科技创新、政策激励”等措施,走“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合理布局林业扶贫产业,通过扶贫项目建设,鼓励引导广大林农和贫困户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动员贫困群众融入特色产业,依靠特色产业致富增收。目前,全县种植以辛夷、玉兰为主的花卉苗木种植面积38万亩,花木生产专业村55个、专业合作社200余家,形成了从育苗、嫁接到种植、矮化盆景、管护务工、起球运输、销售、绿化施工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业人员达12000多人;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安置就业、合作经营、入股分红模式带动贫困群众9000多人。

南河店镇郭营村2016年前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县林业局驻村帮扶以来,引入锦宇园林有限公司、丹霞园林、万景园林有限公司3家公司,在全村共流转土地1200余亩,总投资1300万元,种植玉兰、五角枫等高档绿化苗木,林下种植黄精、白及等中药材,吸纳周边几个村贫困户60余户在基地劳务就业或土地入股分红,人均年增收1.2万元。崔庄乡景晟石榴园有限公司,流转张庄土地500亩,种植石榴3万株,年产石榴7万斤,产值超千万元;该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务工等帮扶模式,带动20余户贫困户增收致富,贫困群众月增收2500元以上。

“林果药”一体化:田园村庄淌金流银

林果药一体化,就是因地制宜,通过引导广大山区群众发展木本中药材林、名特优经济林果和林下中药材种植等,大力培育特色林业经济产业,实现山区群众“靠山吃山、靠林致富”的目的,最终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双赢。该县按照“林业产业生态化、林业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以大力发展种植基地为重点,通过政策倾斜、典型引路、能人带动等方式,动员贫困户发展林果药一体化种植,并采取农户入股、土里流转、劳务用工等多种措施,引导广大山区群众和贫困户发展中药材种植和高效林果业,山区群众依靠发展中药材、林果业找到一剂致富“良方”、一条光明“钱途”。  据统计,已经建成林果药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24处,发展林果基地14万亩、专业村21个、农民合作社26家、种植大户200多人;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递增,初具规模的种植基地24个,获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总面积达52万亩,中药材合作社110家、经营主体达295家,年产量7000余吨,产值达3亿多元。在带贫方式上,通过“全域党建中药材联合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实施流转管护、基地务工、入股分红、带动种植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等带贫模式,带动贫困户2130余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2019年河南省在该县召开中药材产业扶贫现场会,推广、学习南召经验。“南召县中药材示范基地辐射扶贫模式”被评为“河南省农业产业扶贫十大典型模式”之一。

位于城郊乡的河南联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租赁土地、劳务用工、提供种苗、保护价收购等多种形式帮扶7个乡镇20个村722户贫困户,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同时,通过返还租赁费的方式,向罗坪、史庄等6个村缴纳村集体收入30万元。

“林蚕菌”一体化:传统产业续写新篇章

南召县是全国唯一的一化性优质柞蚕出口基地县,被国家命名为 “中国柞蚕之乡”、全国首家有机柞蚕生产基地县和全国首家“东桑西移”柞蚕试点县,“南召一化性柞蚕、茧、丝绸”通过世界原产地保护认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全县共有柞林125万亩,年产柞蚕 25万公斤,产量占全国的40%、河南省的70%,全县15个乡镇有200余个行政村78%的农户从事柞蚕生产,拥有养蚕专业村近百个,素有“召半省”之称。在林蚕菌产业发展上,一方面通过技术培训、免费向贫困户发放蚕种等激励措施,鼓励贫困户直接饲养增加收入;通过企业、基地带动贫困户务工、柞坡租赁等形式,使贫困户直接增收;另一方面,通过建标准化大棚、利用柞木修剪、抚育的剩余物种植香菇,变废为宝,综合利用。近年来,林蚕菌产业累计带动2000多户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户均增收2100元。仅城郊乡东庄村林蚕菌一体化基地2019年建成标准化香菇种植大棚123个,年产香菇45万公斤,销售额520余万元,纯利润380万元,带动了贫困户560人脱贫致富。

“林养游”一体化:乡村旅游托举致富希望

乡村旅游是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该县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地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农家乐等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产业,依托全域景区化建设,以乡村田园为基础,以绿色产业为依托,整修传统村落,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体验农家生活”的农家餐饮和游乐项目,建设有产业基础、有地方特色、有文化韵味的乡村旅游示范点125个。在利用乡村旅游扶贫的过程中,一是对有一技之长或具备岗位条件的贫困户家庭劳动力,优先聘用为长期员工。二是对因家中有病人、老人需要照顾,不具备长期用工条件的贫困户家庭劳动力,优先安排季节性、临时工劳动岗位。三是结合景区建设需要,由经营公司牵头,组织景区范围内各村有建筑施工经验的贫困户劳动力参加,成立了景区贫困户专业施工队,承担景区工程建设任务。依靠旅游业杠杆撬动扶贫重担,使之成为带动贫困群众致富的新兴产业。目前,全县拥有全国生态文化村1个、省级生态文明村20多个、森林村庄105个、省级生态乡镇10个、市级生态休闲旅游农庄5个,先后为景区周边贫困群众安排工作岗位上万人次,年累计用工时间不低于3个月,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云阳镇铁佛寺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里很多房子依然是石头房,全部用山上开凿的片石干砌而成。在林业产业扶贫过程中,在林业局的帮扶下,铁佛寺村充分发挥自己保留的原生态农耕文明的优势,其古韵悠长的田园风光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游客醉心于寻找旧时的“乡愁”,乐在其中,流连忘返。村“两委”不失时机的发动景区附近农户参与旅游开发,群众纷纷开办农家乐宾馆、客栈,建设农家乐,日接待能力最高达到了3000多人次,经营农家乐已成为该村贫困人口致富增收的主要来源。目前,铁佛寺这个曾经贫困的穷山村,抖掉往日的“满身尘埃”,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名村。(作者为河南省南召县中药材中心主任)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