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云南东川:健全机制 就业扶贫模式亮点纷呈

时间:2020-05-26 18:30:17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杨萍

“有事干 穷根断”,就业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来,为精准援助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及时就业,给乡村振兴增添有生力量,东川区多举措多渠道稳就业保民生。作为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东川就业形势复杂、就业任务繁重。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就业扶贫”领域“挥毫泼墨”,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摸索出一条东川特色的就业扶贫路子。通过建立健全“1+6+N”就业扶贫政策体系,创新“3554”就业模式,即三级书记抓就业、小服务搭建易地搬迁就业大平台、“五化”助力打造“五型”基地、四个精准帮扶,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截至目前,东川区12.5万农村劳动力中,已实现就业10万人。东川区就业扶贫荣获全国“优秀项目奖”,组建的“百人就业扶贫队”抓实务工增收典型案例入选全国、全省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小基地搭起易地搬迁就业大平台”经验做法在云南省推广。

“1+6+N”系列政策保就业

东川区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出台了较为完备的就业扶贫配套制度,形成“1+6+N”系列政策体系,即制定1个就业扶贫工作总方案,着力实施春风行动、城乡居民基础信息统计、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就业技能提升、劳务协作和服务保障“6大行动”子方案,完善13个就业扶贫配套政策,形成了环环相扣、有机衔接的政策支撑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三级书记抓就业

东川区高位推动工作责任落实,形成了区委书记亲自督促抓,区委副书记、区长亲自安排部署,分管领导带头靠前指挥,乡镇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一线指导、一线抓、村支部书记一线落实的“三级书记抓就业”的工作格局,为顺利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小服务搭建易地搬迁就业大平台促就业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原则,搭建五个沟通平台,即外出务工人员服务联络站、区内外对口帮扶平台、区级易地搬迁人员就业创业服务站、村级就业扶贫工作队员、村级易地搬迁就业服务小分队。统筹“五个平台”力量,优化就业服务质量,实现搬迁群众从就业登记、培训、面试、输出的“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实现“线上招聘”与“线下招聘”无缝对接,搭建远程面试平台,求职者不出小区就能与省外用工企业“面对面”交流沟通,实现服务“零距离”。

“五化”助力打造“五型”基地稳就业

为做好全区贫困劳动力转移到昆明主城区及省外就业工作,在昆明、东莞、浏阳等东川籍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方建立流动党支部和劳务协作基地,跟踪做好提供就业岗位、技能培训和技能提升、维权和稳岗等服务工作,把基地建成东川籍务工人员学习之家、民主之家、温暖之家、联谊之家,打造“五型”基地。五化即:军事化管理、常态化教育、系统化转变、组织化输送、一体化服务,五型即:打造行为习惯养成基地、技能素质提升基地、智志双扶品牌基地、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政企联动示范基地。

“四个精准”助就业

精准摸底。成立由涉及易地扶贫搬迁村的包村干部为队长,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为副队长,驻村扶贫队员、就业扶贫队员为68个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服务小分队队员,采取属地负责、分片包干的方式,对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信息,就业未就业情况进行精准核查,全面摸清每个搬迁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做到“调查一户、精准一户、不漏一人、不漏一项”。精准对接。在精准摸底的基础上,加强与区外对口帮扶地区、区属职能部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和重点用工单位的沟通对接,做好岗位需求和用工信息摸排,及时发布招工信息,针对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需求特点,收集区内外岗位信息,“面对面”送到搬迁户家中供选择,做到户均送岗送政策上门不低于3次。同时做好所输送人员的思想稳定工作和教育管理。精准培训。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意向、培训意愿以及区内外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分类制定实名制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方式,以工代训、定岗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精准就业。对达成就业意向的搬迁人员,由就业服务小分队同步做好面试、体检、入职手续办理等对接服务工作,快速输送到用工单位上岗,切实提高就业帮扶成功率。针对部分搬迁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人或患重病等情况,通过安排在安置小区从事保洁、门卫等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对于家庭中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暂时不能外出的,一方面鼓励区内用工企业定向招用,通过整合区级各行业、重点工程领域的岗位资源,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一方面建设扶贫车间,引进代加工企业帮助在“家门口”就业。

此外,分级分类分批“五步走”推进返岗就业、把转移就业纳入重点工作考核“红黑榜”、五个一批、“逢五工作制”等措施不断推出,东川想方设法,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努力做好就业扶贫这篇大文章。据统计,截止2020年4月底, 东川区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就业115108人(建档立卡50232人),其中省外转移8735人(建档立卡3829人),转移就业率达92.26%。

未来三年,东川区将按照“近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远期靠教育”的发展思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着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激活就业扶贫的“造血”功能 ,在精准、精细、精心上下功夫,打好就业扶贫“组合拳”,多渠道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区县声音    
部委省市

云南东川:健全机制 就业扶贫模式亮点纷呈

时间:2020-05-26 18:30:17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杨萍

“有事干 穷根断”,就业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来,为精准援助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及时就业,给乡村振兴增添有生力量,东川区多举措多渠道稳就业保民生。作为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东川就业形势复杂、就业任务繁重。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就业扶贫”领域“挥毫泼墨”,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摸索出一条东川特色的就业扶贫路子。通过建立健全“1+6+N”就业扶贫政策体系,创新“3554”就业模式,即三级书记抓就业、小服务搭建易地搬迁就业大平台、“五化”助力打造“五型”基地、四个精准帮扶,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截至目前,东川区12.5万农村劳动力中,已实现就业10万人。东川区就业扶贫荣获全国“优秀项目奖”,组建的“百人就业扶贫队”抓实务工增收典型案例入选全国、全省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小基地搭起易地搬迁就业大平台”经验做法在云南省推广。

“1+6+N”系列政策保就业

东川区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出台了较为完备的就业扶贫配套制度,形成“1+6+N”系列政策体系,即制定1个就业扶贫工作总方案,着力实施春风行动、城乡居民基础信息统计、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就业技能提升、劳务协作和服务保障“6大行动”子方案,完善13个就业扶贫配套政策,形成了环环相扣、有机衔接的政策支撑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三级书记抓就业

东川区高位推动工作责任落实,形成了区委书记亲自督促抓,区委副书记、区长亲自安排部署,分管领导带头靠前指挥,乡镇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一线指导、一线抓、村支部书记一线落实的“三级书记抓就业”的工作格局,为顺利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小服务搭建易地搬迁就业大平台促就业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原则,搭建五个沟通平台,即外出务工人员服务联络站、区内外对口帮扶平台、区级易地搬迁人员就业创业服务站、村级就业扶贫工作队员、村级易地搬迁就业服务小分队。统筹“五个平台”力量,优化就业服务质量,实现搬迁群众从就业登记、培训、面试、输出的“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实现“线上招聘”与“线下招聘”无缝对接,搭建远程面试平台,求职者不出小区就能与省外用工企业“面对面”交流沟通,实现服务“零距离”。

“五化”助力打造“五型”基地稳就业

为做好全区贫困劳动力转移到昆明主城区及省外就业工作,在昆明、东莞、浏阳等东川籍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方建立流动党支部和劳务协作基地,跟踪做好提供就业岗位、技能培训和技能提升、维权和稳岗等服务工作,把基地建成东川籍务工人员学习之家、民主之家、温暖之家、联谊之家,打造“五型”基地。五化即:军事化管理、常态化教育、系统化转变、组织化输送、一体化服务,五型即:打造行为习惯养成基地、技能素质提升基地、智志双扶品牌基地、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政企联动示范基地。

“四个精准”助就业

精准摸底。成立由涉及易地扶贫搬迁村的包村干部为队长,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为副队长,驻村扶贫队员、就业扶贫队员为68个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服务小分队队员,采取属地负责、分片包干的方式,对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信息,就业未就业情况进行精准核查,全面摸清每个搬迁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做到“调查一户、精准一户、不漏一人、不漏一项”。精准对接。在精准摸底的基础上,加强与区外对口帮扶地区、区属职能部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和重点用工单位的沟通对接,做好岗位需求和用工信息摸排,及时发布招工信息,针对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需求特点,收集区内外岗位信息,“面对面”送到搬迁户家中供选择,做到户均送岗送政策上门不低于3次。同时做好所输送人员的思想稳定工作和教育管理。精准培训。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意向、培训意愿以及区内外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分类制定实名制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方式,以工代训、定岗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精准就业。对达成就业意向的搬迁人员,由就业服务小分队同步做好面试、体检、入职手续办理等对接服务工作,快速输送到用工单位上岗,切实提高就业帮扶成功率。针对部分搬迁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人或患重病等情况,通过安排在安置小区从事保洁、门卫等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对于家庭中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暂时不能外出的,一方面鼓励区内用工企业定向招用,通过整合区级各行业、重点工程领域的岗位资源,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一方面建设扶贫车间,引进代加工企业帮助在“家门口”就业。

此外,分级分类分批“五步走”推进返岗就业、把转移就业纳入重点工作考核“红黑榜”、五个一批、“逢五工作制”等措施不断推出,东川想方设法,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努力做好就业扶贫这篇大文章。据统计,截止2020年4月底, 东川区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就业115108人(建档立卡50232人),其中省外转移8735人(建档立卡3829人),转移就业率达92.26%。

未来三年,东川区将按照“近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远期靠教育”的发展思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着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激活就业扶贫的“造血”功能 ,在精准、精细、精心上下功夫,打好就业扶贫“组合拳”,多渠道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