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走出大山天地宽 易地搬迁谱新篇 ——云南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

时间:2020-06-05 16:11:09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马仲玉

云南省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以工程规模大、搬迁人口多、推进速度快而创造了“东川速度”,但“如何搬、怎么搬、搬得出”仅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前半篇文章”,如何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才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中之重。

一、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基本情况

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任务指标为18112人。结合东川实际,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共涉及8740户32771人,其中建档立卡4987户18745人,同步搬迁3753户14026人。迁出点涉及7个乡镇(街道)68个行政村240个村民小组,共有15个安置点,其中集中安置点13个(进城安置点5个,集镇和中心村安置点8个),分散安置点2个,城镇化率达到95.67%。目前,搬迁群众已全部入住。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破解“三个难题”,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

1.扣好精准识别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第一粒扣子”,着力破解“搬迁对象确定难”问题。严格迁出条件: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是居住在资源承载力严重不足地区、公共服务严重滞后且建设成本过高地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和国家禁止或限制开发地区符合“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六类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以及需要整村、整组搬迁的同步搬迁人口。聘请第三方对迁出区进行调查核实,并出具调查报告,符合条件的列为搬迁对象。严守住房红线:安置住房面积按照“保障基本”的原则,城镇安置的按人均不超过20平方米,乡村旅游区集中安置的按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户型根据家庭实际人口合理设计。

2.采用EPC模式快速建设,着力破解“搬迁工程建设难”问题。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任务重、时间紧等困难,东川区创新方式,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EPC)模式,推进两个大型安置点建设。在设计上统一组织,采取最优方案;在采购上统一组织,减少流程;在施工上统一组织,加快进度。通过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实现了各阶段工作的合理衔接,最大限度的降低项目成本、缩短建设周期。EPC总承包方云南建投集团尽锐出战,克服对门山、起嘎两个地块高差超过30米,地质情况极其复杂、抗震为9+1设防的巨大矛盾困难,边设计、边拆迁、边建设,严控质量,严保安全,采用超常规手段,抢晴天、战雨天,抢抓时机、抢抓进度,全力以赴推进项目进度,创造了一个月建设七层楼房的“东川速度”,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建成17+2的高层楼房50栋,约55万平米的安置房,确保群众能够按时搬迁入住。

3.落实全过程搬家服务,着力破解“搬迁过程组织难”问题。严格落实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包村科级干部包村,村委会干部包村民小组,村组干部、驻村队员、挂钩帮扶责任人包户包人三级包保责任制,做细做实群众工作,确保搬迁工作平稳有序推进。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成立搬家服务队,“一条龙”服务帮助群众销售农产品、处置物资、保管寿材、流转或托管土地、搬家运输,着力破解路途遥远搬家难问题。

(二)做到“三个到位”,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

1.把支部建在楼栋上,做到党的组织覆盖到位。把党的建设摆在易地扶贫搬迁首要位置,以党的建设带动搬迁社区建设。成立移民新区党工委和移民新区管委会,托管新成立的移民搬迁居民社区,全面统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医、就学、就业等工作。在原有村级行政体系不变的基础上,设置片区管理员、楼栋长、楼层长,理顺“移民新区党工委—社区(小区)联合大党委—楼栋党组织—楼层(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四级组织体系建设,把党员组织起来、群众发动起来、思想动员起来、人心凝聚起来。按照“便于党员活动、便于发挥作用、便于加强管理”的原则,移民新区党工委下设3个社区党委,28个楼栋党支部,118个楼层(单元)党小组,管理党员1028名。

2.“一站式”提供服务,做到公共服务保障到位。按照一站式服务的标准要求,组建安置点为民服务中心,为搬迁群众就业、社保、就医、教育等提高全方位服务。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将搬迁群众户籍转为城镇居民,转入新组建社区管理,农村低保对象按程序转为城镇低保对象,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按程序申请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安置点集中配套卫生服务站、农贸市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公厕、公交车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小区物业管理设置过渡期三年(按0.5元/㎡/月收取物管费),三年后逐步靠拢市场价格。统筹划片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就近就学,共安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250人(小学1568人,中学682人),并争取资金开办学生食堂,协调公交公司免费开通安置点到就读学校公交车,进一步减轻搬迁家庭经济负担。

3.帮扶干部一包到底,做到党员干部包保到位。全面整合帮扶资源,精准选派包保干部,确保所有搬迁群众都有干部包保对接。帮扶干部一包到底,包动态、包稳定、包就业、包满意度提升,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疏导情绪,切实增强归属感、提高幸福感。

(三)稳定“三个收入”,确保搬迁群众“能致富”

1.“保姆式”就业帮扶,确保搬迁群众有工资性收入。精准找岗、引岗、送岗、稳岗到户到人,建立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服务站,采取“服务窗口+劳务公司+企业(合作社)+易地搬迁农民工”的模式,由劳务中介企业统一对易地搬迁人员统一管理和组织安排就业。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在每个安置点至少建设1个就业扶贫车间,通过组织开展网络创业、刺绣等培训班,引导搬迁劳动力学习电商、淘宝等知识,为居家创业奠定基础,消除“零就业”家庭,实现了“户有一人就业”的目标。

2.产业扶贫全覆盖,确保搬迁群众有经营性收入。按户均3000元的标准发放产业发展补助资金,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3年以上的利益联结分成机制,搬迁群众每年可获得不少于10%的利益分成。群众搬迁后的土地主要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发展产业为补充,退耕还林原则上以经济林果为主,做到了应退尽退。制定出台土地流转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种养殖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和种养殖大户搬迁群众土地实施流转。对于已实施退耕还林和群众自主流转后剩余的土地,由各乡镇扶贫开发公司按100元/亩的标准兜底流转,实现了搬迁群众土地流转全覆盖。

3.强化经营管理,确保搬迁群众有财产性收入。稳步推进迁出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搬迁群众的集体资产权益,享受迁出区耕地地力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生态保护等各项国家惠农政策补贴。鼓励组建合作社或平台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安置点商铺、车间、仓库、集贸市场、停车场等营利性物业,让搬迁群众享有1份稳定的资产收益。

(四)开展“新时代新民风”建设,确保搬迁群众“可融入”

1.抓教育引导。以“讲感恩、讲诚信、讲法治”和“比发展、比和谐”为主要内容,开展“新时代新民风”建设。通过开展“三讲三评”、文化表演、学习培训、风采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将“感恩、诚信、法治、发展、和谐”的新民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推动搬迁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让群众知晓恩从何来、惠在何处,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党的感恩之心,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觉意愿和行动。

2.抓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从原搬迁村(社区)干部中优选了92名楼栋长,并签订楼栋长责任书,明确楼栋长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时代新民风”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在移民新区党工委的统一领导下,健全完善了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指导成立了业主委员会、文体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实现了党的领导、政府管理和社会调节、基层自治良性互动,构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社区。

3.抓载体建设。建立激励奖惩机制,以“五星家庭”“法治文明小区”创建为载体,把握申报、评定、兑换三个环节,通过开展积分制管理星级化评定工作,实行积分兑换商品制,调动搬迁群众参与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搬迁群众对小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快速融入城市社区生活,形成“对党感恩、人人诚信、户户争星、邻里和谐民主法治”的良好氛围。

三、经验启示

东川区是昆明市3个国家级贫困县区之一,也是全省确定的27个深度贫困县区之一。全区有9个乡镇(街道)共有146个村有脱贫任务,截止2019年底,全区28731户10428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建档时的52.88%下降到0,圆满通过了贫困县退出省级专项评估检查和国家抽查。

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重、起步晚,占昆明市搬迁任务的77.6%,是全省城镇化安置率最高、后续保障最完善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是一个不得不为的措施,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难度大。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帮助群众挪开穷窝,只是走完“万里长征第一步”,让群众稳定就业、融入城市,过上幸福生活,才是我们的工作落脚点。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融入”目标,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抓实抓细、抓出亮点。(作者单位云南省东川区发改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经验交流    
观察思考

走出大山天地宽 易地搬迁谱新篇 ——云南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

时间:2020-06-05 16:11:09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马仲玉

云南省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以工程规模大、搬迁人口多、推进速度快而创造了“东川速度”,但“如何搬、怎么搬、搬得出”仅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前半篇文章”,如何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才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中之重。

一、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基本情况

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任务指标为18112人。结合东川实际,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共涉及8740户32771人,其中建档立卡4987户18745人,同步搬迁3753户14026人。迁出点涉及7个乡镇(街道)68个行政村240个村民小组,共有15个安置点,其中集中安置点13个(进城安置点5个,集镇和中心村安置点8个),分散安置点2个,城镇化率达到95.67%。目前,搬迁群众已全部入住。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破解“三个难题”,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

1.扣好精准识别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第一粒扣子”,着力破解“搬迁对象确定难”问题。严格迁出条件: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是居住在资源承载力严重不足地区、公共服务严重滞后且建设成本过高地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和国家禁止或限制开发地区符合“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六类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以及需要整村、整组搬迁的同步搬迁人口。聘请第三方对迁出区进行调查核实,并出具调查报告,符合条件的列为搬迁对象。严守住房红线:安置住房面积按照“保障基本”的原则,城镇安置的按人均不超过20平方米,乡村旅游区集中安置的按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户型根据家庭实际人口合理设计。

2.采用EPC模式快速建设,着力破解“搬迁工程建设难”问题。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任务重、时间紧等困难,东川区创新方式,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EPC)模式,推进两个大型安置点建设。在设计上统一组织,采取最优方案;在采购上统一组织,减少流程;在施工上统一组织,加快进度。通过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实现了各阶段工作的合理衔接,最大限度的降低项目成本、缩短建设周期。EPC总承包方云南建投集团尽锐出战,克服对门山、起嘎两个地块高差超过30米,地质情况极其复杂、抗震为9+1设防的巨大矛盾困难,边设计、边拆迁、边建设,严控质量,严保安全,采用超常规手段,抢晴天、战雨天,抢抓时机、抢抓进度,全力以赴推进项目进度,创造了一个月建设七层楼房的“东川速度”,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建成17+2的高层楼房50栋,约55万平米的安置房,确保群众能够按时搬迁入住。

3.落实全过程搬家服务,着力破解“搬迁过程组织难”问题。严格落实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包村科级干部包村,村委会干部包村民小组,村组干部、驻村队员、挂钩帮扶责任人包户包人三级包保责任制,做细做实群众工作,确保搬迁工作平稳有序推进。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成立搬家服务队,“一条龙”服务帮助群众销售农产品、处置物资、保管寿材、流转或托管土地、搬家运输,着力破解路途遥远搬家难问题。

(二)做到“三个到位”,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

1.把支部建在楼栋上,做到党的组织覆盖到位。把党的建设摆在易地扶贫搬迁首要位置,以党的建设带动搬迁社区建设。成立移民新区党工委和移民新区管委会,托管新成立的移民搬迁居民社区,全面统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医、就学、就业等工作。在原有村级行政体系不变的基础上,设置片区管理员、楼栋长、楼层长,理顺“移民新区党工委—社区(小区)联合大党委—楼栋党组织—楼层(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四级组织体系建设,把党员组织起来、群众发动起来、思想动员起来、人心凝聚起来。按照“便于党员活动、便于发挥作用、便于加强管理”的原则,移民新区党工委下设3个社区党委,28个楼栋党支部,118个楼层(单元)党小组,管理党员1028名。

2.“一站式”提供服务,做到公共服务保障到位。按照一站式服务的标准要求,组建安置点为民服务中心,为搬迁群众就业、社保、就医、教育等提高全方位服务。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将搬迁群众户籍转为城镇居民,转入新组建社区管理,农村低保对象按程序转为城镇低保对象,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按程序申请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安置点集中配套卫生服务站、农贸市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公厕、公交车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小区物业管理设置过渡期三年(按0.5元/㎡/月收取物管费),三年后逐步靠拢市场价格。统筹划片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就近就学,共安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250人(小学1568人,中学682人),并争取资金开办学生食堂,协调公交公司免费开通安置点到就读学校公交车,进一步减轻搬迁家庭经济负担。

3.帮扶干部一包到底,做到党员干部包保到位。全面整合帮扶资源,精准选派包保干部,确保所有搬迁群众都有干部包保对接。帮扶干部一包到底,包动态、包稳定、包就业、包满意度提升,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疏导情绪,切实增强归属感、提高幸福感。

(三)稳定“三个收入”,确保搬迁群众“能致富”

1.“保姆式”就业帮扶,确保搬迁群众有工资性收入。精准找岗、引岗、送岗、稳岗到户到人,建立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服务站,采取“服务窗口+劳务公司+企业(合作社)+易地搬迁农民工”的模式,由劳务中介企业统一对易地搬迁人员统一管理和组织安排就业。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在每个安置点至少建设1个就业扶贫车间,通过组织开展网络创业、刺绣等培训班,引导搬迁劳动力学习电商、淘宝等知识,为居家创业奠定基础,消除“零就业”家庭,实现了“户有一人就业”的目标。

2.产业扶贫全覆盖,确保搬迁群众有经营性收入。按户均3000元的标准发放产业发展补助资金,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3年以上的利益联结分成机制,搬迁群众每年可获得不少于10%的利益分成。群众搬迁后的土地主要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发展产业为补充,退耕还林原则上以经济林果为主,做到了应退尽退。制定出台土地流转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种养殖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和种养殖大户搬迁群众土地实施流转。对于已实施退耕还林和群众自主流转后剩余的土地,由各乡镇扶贫开发公司按100元/亩的标准兜底流转,实现了搬迁群众土地流转全覆盖。

3.强化经营管理,确保搬迁群众有财产性收入。稳步推进迁出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搬迁群众的集体资产权益,享受迁出区耕地地力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生态保护等各项国家惠农政策补贴。鼓励组建合作社或平台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安置点商铺、车间、仓库、集贸市场、停车场等营利性物业,让搬迁群众享有1份稳定的资产收益。

(四)开展“新时代新民风”建设,确保搬迁群众“可融入”

1.抓教育引导。以“讲感恩、讲诚信、讲法治”和“比发展、比和谐”为主要内容,开展“新时代新民风”建设。通过开展“三讲三评”、文化表演、学习培训、风采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将“感恩、诚信、法治、发展、和谐”的新民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推动搬迁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让群众知晓恩从何来、惠在何处,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党的感恩之心,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觉意愿和行动。

2.抓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从原搬迁村(社区)干部中优选了92名楼栋长,并签订楼栋长责任书,明确楼栋长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时代新民风”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在移民新区党工委的统一领导下,健全完善了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指导成立了业主委员会、文体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实现了党的领导、政府管理和社会调节、基层自治良性互动,构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社区。

3.抓载体建设。建立激励奖惩机制,以“五星家庭”“法治文明小区”创建为载体,把握申报、评定、兑换三个环节,通过开展积分制管理星级化评定工作,实行积分兑换商品制,调动搬迁群众参与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搬迁群众对小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快速融入城市社区生活,形成“对党感恩、人人诚信、户户争星、邻里和谐民主法治”的良好氛围。

三、经验启示

东川区是昆明市3个国家级贫困县区之一,也是全省确定的27个深度贫困县区之一。全区有9个乡镇(街道)共有146个村有脱贫任务,截止2019年底,全区28731户10428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建档时的52.88%下降到0,圆满通过了贫困县退出省级专项评估检查和国家抽查。

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重、起步晚,占昆明市搬迁任务的77.6%,是全省城镇化安置率最高、后续保障最完善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是一个不得不为的措施,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难度大。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帮助群众挪开穷窝,只是走完“万里长征第一步”,让群众稳定就业、融入城市,过上幸福生活,才是我们的工作落脚点。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融入”目标,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抓实抓细、抓出亮点。(作者单位云南省东川区发改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