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驻村第一书记徐金海:两载扶贫史 一生“三农”情

时间:2020-06-16 21:45:34来源:安徽日报客户端作者:李韦东

半年多前,徐金海书记离开萧县庄里乡陶墟村、卸任驻村第一书记时,百位村民、老党员紧握他的手,泪流满面的情景,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每当回想起两年的驻村扶贫经历,徐金海总是充满着深深的眷恋和自豪。令他欣慰的是,通过依托“党建+产业+基建”扶贫措施,全村415户892名贫困户脱了贫,同时村集体每年还有25多万元经济收益,全村环境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到现在,徐金海还不时打电话回村,依旧关心和挂念着全村的发展。

“我们是服务‘三农’的央企,要有深厚的‘三农’情怀才行 ,你服从组织安排主动选择去农村扶贫是正确的,我全力支持你,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收获,等你凯旋!”这段充满期盼的谈话,是2017年9月徐金海即将来陶墟村上任前,中国农发集团董事长余涤非送给他的临行别言,既是要求,也是嘱托,更是充满关爱的谆谆教诲,徐金海一直记在心上,诠释在行动中。

“骨感”的现实,没有退路可言

庄里乡陶墟村是省定贫困村,位于萧县东南与淮北市交界地带,全村1273户4475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2000元左右,贫困发生率19.3%,属于典型的基础设施落后、农业基础薄弱、缺乏产业支撑、党组织软弱涣散的贫困村。 

上任前,徐金海自认为自己从小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认识和理解还很乐观,但随着自己的脚步靠近,村内房屋聚集无序、巷道交错、沟渠杂乱纵横、土路坑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

尽快摸清贫困家底成了他的工作第一步,到村第一天,他就带着压力来到了低保户家中,通过面对面走访,认真记录每户的致贫情况和设想今后的帮扶打算。陶墟村因东汉名将陶谦葬于此地而得名,偏远、临山的特殊环境,村情社情十分复杂。但严酷的现实没有吓退他,他始终记得董事长的话:“我们是央企,代表的是集团形象和国家责任,决不能辜负组织的厚望,干出点名堂来。”

党建聚力,是扶贫工作的关键所在

贫困村之所以贫困,除了自然的、历史的、客观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班子、队伍、人的问题,是观念、信心、能力的问题,抓住党建这个“牛鼻子”紧紧不松劲是关键所在。有人说:“徐书记,您刚来,先给大家干点实惠的事,站稳脚跟再说!”也有人满是疑问:“这个书记从北京来肯定是来混个资历,回去好升官!”大家对这个身材单薄,戴眼镜的“书生”更多的是没当一回事。

如何抓党建,徐金海心里有自己的“算盘”:要让党员有归属感和责任感。结合农村党员队伍的特点规律,他带头创建了党员学习读书班,凡是在家的党员,没有特殊情况,每月到村部集中学习1至2次,开展读书看报、听辅导讲课、集中讨论交流等活动,亲自给大家授课的同时,还从外面邀请讲师、劳模、致富带头人等到村讲课,先后共计80多次;在此基础上,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和部分党员代表分批赴山东、河南、湖北、江苏、安徽其他地市县考察学习扶贫项目,到县城有关单位机关、部队参观见学,让大家开拓了眼界,找到了差距,增强了信心;与此同时,利用春节、党的生日等重大节日,积极通过集团捐赠的慰问金,购买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代表组织送到贫困党员、贫困群众的身边,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最大温暖。“我老了不中用了,组织还把我放在心上,感谢党、感谢中国农发集团、感谢徐书记!”一名长年卧病在床的老党员感动地说。

随着党建深入人心,徐金海开始全力推进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作为检验党建成果的最佳方式。全村4个自然村,分散不连片,占地11平方公里,要想把环境卫生治理好,并非容易的事。“只有让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带头冲在一线,给群众作出表率,才能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建议一出,很快就与村“两委”达成了共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片区域就是一个“战场”,采取划片网格化管理模式,让村干部和责任心强的党员包干负责,不到三个月时间,整个村庄亮了、净了、美了,成为全乡环境卫生整治的样板村。在获得肯定的同时,还争取到了8万多元奖金。尤其重要的是,干群关系也逐步得到了修复,一些党员从群众的口碑中也找回了自己的身份感和认同感。2018年陶墟村党组织由软弱涣散党组织升级为四星级党组织;2019年村党组织连续2次被县委组织部评为“季度先锋榜”;20名党员被乡和村党组织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发展预备党员1名,3名党员被列为全县年轻后备干部。

徐金海常说:“只要我们抓好党建,就会得到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只要我们符合民意,不管有多大困难,都能开拓出一条前进发展之路。”

产业带动,引领全村走上脱贫之路

“我们村要想真正摆脱贫穷,必须从发展产业入手,光靠‘输血’不是长远之计,要有让钱‘生’钱的本领。”这样的观点得到了大家一致赞成。

陶墟村地理位置特殊,三面环山,一条由南向北流淌千年的“倒流河”从村庄正中位置穿过,土地肥沃,非常适宜发展种植产业。怎么才能把5000多亩的荒山充分利用起来,是徐金海到村里不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向荒山要效益、向地源要产业,就是带着说干就干的理念,结合他带领村干部和党员村民代表分赴外地考察了三个多月的认识,通过“四议两公开”反复研究论证与综合研判,最终确定优先发展中药材艾草种植加工和干果榛子种植两个扶贫项目。

立项申报、争取资金、流转土地、采购种苗、栽种打药、跟踪市场......项目一旦启动,每个环节都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然而,项目启动并非一帆风顺,一些群众的牢骚话时不时的传到徐金海的耳中。他没有懈怠,通过调查把脉,终于找出了原因根结,为了消除这些根结,“机械租赁、劳务用工、材料单价......一律按当地市场价公开招标,选派村监委会成员和群众代表现场全程监督”被放在了台面上,落实到制度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底,艾草种植加工产业扶贫项目通过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正式投入生产,20万元收益成为了村集体最大的收入,10余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带动部分贫困户自主种植艾草500余亩,每亩增收2000元左右变成了现实。2019年启动的榛子种植项目,第一批开发村集体荒山200余亩,每年都能带动30余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同时,经过核算,随着榛子盛果期的到来,仅此项村集体每年纯收入就可以达到60万元以上,也为后一步继续扩种1000余亩、2000余亩打下了可观的基础。        

一心为民,全力解决村民生活困难

2018年8月17日,陶墟村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温比亚”台风袭击,全村受灾严重,面对困难挑战,徐金海不顾个人安危,带领村干部在雷雨交加的黑夜中转移孤寡老人16名,走访受灾严重住户400余户,疏通积水严重路段20余处,帮助50余户地势低洼住户及时排干积水,全村在大灾面前无一人伤亡。

2019,徐金海到萧县水利部门将桥涵洞设计图纸跨度由4米变更为6米,消除了汛期防洪安全隐患;到县电力部门协调给村里新增安装一台200kw变压器,解决了240余户村民长期夏天电压过低的问题;针对被冲毁的32条37公里生产路和10座桥涵,主动向集团汇报了情况,争取了帮扶资金,保障了村民的玉米收割以及今后的春耕秋收。两年来,通过他申请的192.8万元帮扶资金,不仅让扶贫产业得到了落实,还让民生帮扶得到了落地,随着陶墟农贸市场、数百盏太阳能路灯等帮扶项目变成现实,陶墟村摆脱贫困,走向乡村振兴的路也越来越宽、越来越厚实。

徐金海临别陶墟村时,村书记薛周向对前来考核的县委组织部负责同志说:“全村老百姓很想联名按手印把徐书记留下来,但我们又怕影响了他的前程,真舍不得让他走!”

徐金海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上写道:有一个梦想叫乡村振兴;有一个目标叫全面小康;有一种精神叫不忘初心;有一场战役叫脱贫攻坚;有一段岁月叫扶贫任职;有一种职务叫第一书记;有一种感情叫“三农”情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扶贫人物    

驻村第一书记徐金海:两载扶贫史 一生“三农”情

时间:2020-06-16 21:45:34

来源:安徽日报客户端

作者:李韦东

半年多前,徐金海书记离开萧县庄里乡陶墟村、卸任驻村第一书记时,百位村民、老党员紧握他的手,泪流满面的情景,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每当回想起两年的驻村扶贫经历,徐金海总是充满着深深的眷恋和自豪。令他欣慰的是,通过依托“党建+产业+基建”扶贫措施,全村415户892名贫困户脱了贫,同时村集体每年还有25多万元经济收益,全村环境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到现在,徐金海还不时打电话回村,依旧关心和挂念着全村的发展。

“我们是服务‘三农’的央企,要有深厚的‘三农’情怀才行 ,你服从组织安排主动选择去农村扶贫是正确的,我全力支持你,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收获,等你凯旋!”这段充满期盼的谈话,是2017年9月徐金海即将来陶墟村上任前,中国农发集团董事长余涤非送给他的临行别言,既是要求,也是嘱托,更是充满关爱的谆谆教诲,徐金海一直记在心上,诠释在行动中。

“骨感”的现实,没有退路可言

庄里乡陶墟村是省定贫困村,位于萧县东南与淮北市交界地带,全村1273户4475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2000元左右,贫困发生率19.3%,属于典型的基础设施落后、农业基础薄弱、缺乏产业支撑、党组织软弱涣散的贫困村。 

上任前,徐金海自认为自己从小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认识和理解还很乐观,但随着自己的脚步靠近,村内房屋聚集无序、巷道交错、沟渠杂乱纵横、土路坑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

尽快摸清贫困家底成了他的工作第一步,到村第一天,他就带着压力来到了低保户家中,通过面对面走访,认真记录每户的致贫情况和设想今后的帮扶打算。陶墟村因东汉名将陶谦葬于此地而得名,偏远、临山的特殊环境,村情社情十分复杂。但严酷的现实没有吓退他,他始终记得董事长的话:“我们是央企,代表的是集团形象和国家责任,决不能辜负组织的厚望,干出点名堂来。”

党建聚力,是扶贫工作的关键所在

贫困村之所以贫困,除了自然的、历史的、客观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班子、队伍、人的问题,是观念、信心、能力的问题,抓住党建这个“牛鼻子”紧紧不松劲是关键所在。有人说:“徐书记,您刚来,先给大家干点实惠的事,站稳脚跟再说!”也有人满是疑问:“这个书记从北京来肯定是来混个资历,回去好升官!”大家对这个身材单薄,戴眼镜的“书生”更多的是没当一回事。

如何抓党建,徐金海心里有自己的“算盘”:要让党员有归属感和责任感。结合农村党员队伍的特点规律,他带头创建了党员学习读书班,凡是在家的党员,没有特殊情况,每月到村部集中学习1至2次,开展读书看报、听辅导讲课、集中讨论交流等活动,亲自给大家授课的同时,还从外面邀请讲师、劳模、致富带头人等到村讲课,先后共计80多次;在此基础上,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和部分党员代表分批赴山东、河南、湖北、江苏、安徽其他地市县考察学习扶贫项目,到县城有关单位机关、部队参观见学,让大家开拓了眼界,找到了差距,增强了信心;与此同时,利用春节、党的生日等重大节日,积极通过集团捐赠的慰问金,购买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代表组织送到贫困党员、贫困群众的身边,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最大温暖。“我老了不中用了,组织还把我放在心上,感谢党、感谢中国农发集团、感谢徐书记!”一名长年卧病在床的老党员感动地说。

随着党建深入人心,徐金海开始全力推进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作为检验党建成果的最佳方式。全村4个自然村,分散不连片,占地11平方公里,要想把环境卫生治理好,并非容易的事。“只有让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带头冲在一线,给群众作出表率,才能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建议一出,很快就与村“两委”达成了共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片区域就是一个“战场”,采取划片网格化管理模式,让村干部和责任心强的党员包干负责,不到三个月时间,整个村庄亮了、净了、美了,成为全乡环境卫生整治的样板村。在获得肯定的同时,还争取到了8万多元奖金。尤其重要的是,干群关系也逐步得到了修复,一些党员从群众的口碑中也找回了自己的身份感和认同感。2018年陶墟村党组织由软弱涣散党组织升级为四星级党组织;2019年村党组织连续2次被县委组织部评为“季度先锋榜”;20名党员被乡和村党组织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发展预备党员1名,3名党员被列为全县年轻后备干部。

徐金海常说:“只要我们抓好党建,就会得到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只要我们符合民意,不管有多大困难,都能开拓出一条前进发展之路。”

产业带动,引领全村走上脱贫之路

“我们村要想真正摆脱贫穷,必须从发展产业入手,光靠‘输血’不是长远之计,要有让钱‘生’钱的本领。”这样的观点得到了大家一致赞成。

陶墟村地理位置特殊,三面环山,一条由南向北流淌千年的“倒流河”从村庄正中位置穿过,土地肥沃,非常适宜发展种植产业。怎么才能把5000多亩的荒山充分利用起来,是徐金海到村里不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向荒山要效益、向地源要产业,就是带着说干就干的理念,结合他带领村干部和党员村民代表分赴外地考察了三个多月的认识,通过“四议两公开”反复研究论证与综合研判,最终确定优先发展中药材艾草种植加工和干果榛子种植两个扶贫项目。

立项申报、争取资金、流转土地、采购种苗、栽种打药、跟踪市场......项目一旦启动,每个环节都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然而,项目启动并非一帆风顺,一些群众的牢骚话时不时的传到徐金海的耳中。他没有懈怠,通过调查把脉,终于找出了原因根结,为了消除这些根结,“机械租赁、劳务用工、材料单价......一律按当地市场价公开招标,选派村监委会成员和群众代表现场全程监督”被放在了台面上,落实到制度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底,艾草种植加工产业扶贫项目通过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正式投入生产,20万元收益成为了村集体最大的收入,10余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带动部分贫困户自主种植艾草500余亩,每亩增收2000元左右变成了现实。2019年启动的榛子种植项目,第一批开发村集体荒山200余亩,每年都能带动30余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同时,经过核算,随着榛子盛果期的到来,仅此项村集体每年纯收入就可以达到60万元以上,也为后一步继续扩种1000余亩、2000余亩打下了可观的基础。        

一心为民,全力解决村民生活困难

2018年8月17日,陶墟村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温比亚”台风袭击,全村受灾严重,面对困难挑战,徐金海不顾个人安危,带领村干部在雷雨交加的黑夜中转移孤寡老人16名,走访受灾严重住户400余户,疏通积水严重路段20余处,帮助50余户地势低洼住户及时排干积水,全村在大灾面前无一人伤亡。

2019,徐金海到萧县水利部门将桥涵洞设计图纸跨度由4米变更为6米,消除了汛期防洪安全隐患;到县电力部门协调给村里新增安装一台200kw变压器,解决了240余户村民长期夏天电压过低的问题;针对被冲毁的32条37公里生产路和10座桥涵,主动向集团汇报了情况,争取了帮扶资金,保障了村民的玉米收割以及今后的春耕秋收。两年来,通过他申请的192.8万元帮扶资金,不仅让扶贫产业得到了落实,还让民生帮扶得到了落地,随着陶墟农贸市场、数百盏太阳能路灯等帮扶项目变成现实,陶墟村摆脱贫困,走向乡村振兴的路也越来越宽、越来越厚实。

徐金海临别陶墟村时,村书记薛周向对前来考核的县委组织部负责同志说:“全村老百姓很想联名按手印把徐书记留下来,但我们又怕影响了他的前程,真舍不得让他走!”

徐金海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上写道:有一个梦想叫乡村振兴;有一个目标叫全面小康;有一种精神叫不忘初心;有一场战役叫脱贫攻坚;有一段岁月叫扶贫任职;有一种职务叫第一书记;有一种感情叫“三农”情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