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四川巴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时间:2020-07-06 11:38:27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近年来,四川省巴中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改善人居条件,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安置点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完善相关配套,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组合拳”,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全市18.92万搬迁人口中,4.1万人在发展特色农林业中受益,1.1万人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受益,3.3万余户通过入股集体资产管理公司获得稳定分红收益,搬迁劳动力整体就业率达95%以上。

聚焦“稳得住”完善配套,着力解决“搬迁新居适应难”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始终用心用情、设身处地为搬迁群众着想,统筹做好基础设施、便民服务等配套服务,努力解决搬迁对象的后顾之忧。政策配套。制定《关于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指导文件,对未进入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按不低于建房成本的70%,实行四档(1.75万元、2.5万元、3万元、3.5万元)分类补助;对随迁农户,采取整合资金、土地增减挂钩、住房贷款等方式按不低于建房成本的48%标准给予补助。搬迁后暂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分类制定补助标准,落实低保兜底、临时性救助保证入住新居不返贫。设施配套。按照“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整洁、简朴实用”原则,综合考量安置点人口规模、地理环境、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和生活需求等因素,集约建设幼儿园、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党员活动中心、文体活动场所等基础配套设施。在常住人口一万人以上的大型安置点,引导邮政、金融、燃气等便民行业设点服务。目前共建成配套幼儿园168个、各类服务站点656个。服务配套。按照一站式服务标准和要求,在各安置点设置便民服务和就业扶贫工作站点,配备专兼职人员为搬迁群众就业、社保、就医、教育等提供全方位服务。落实驻村农技员常驻安置点提供农业种养殖技术服务。在大型安置区统一规划公交站点,往返接驳为农户提供便利。
聚焦“能脱贫”带动增收,着力解决“搬迁群众致富难”问题。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园区、+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等多种发展模式,打通搬迁群众增收“堵点”。就业增收。准确掌握搬迁人员就业失业和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情况,将易地搬迁贫困户分类纳入技能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技术和再就业“五大培训工程”,确保每人掌握1-2项职业技能或农村实用技术,累计培训搬迁户3.6万人。开发护林绿化、地址灾害监测、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等各类公益性岗位,引导财政资金给予支持的企业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优先吸纳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举办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20余次,帮助4.2万搬迁户实现转移就业。生产增收。结合我市“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安置点特点,因地制宜规划茶叶、核桃、巴药及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优先把贫困搬迁对象纳入产业链条、实现致富增收。挖掘搬迁点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等主题旅游资源,在安置点打造休闲农庄、星级农家乐以及巴山民宿等休闲新业态。组织易地扶贫搬迁户开发文创旅游商品,支持有意愿的搬迁户依托“赶街网”“益农社”等电商平台开办网上商店,通过“互联网+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构建“安置区+特色产品+经营主体+搬迁户”消费产业体系,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财产增收。率先在易地扶贫搬迁村实施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市场经营,深化人、地、林、房、钱和集体资产“六个盘活”,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资建设的农业、养殖、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通过折股量化授益给易地扶贫搬迁户,贫困户“双轮持股、二次分红、脱贫退股、滚动发展”。对无创业就业能力的特困群众,视集体经济收入情况兜底到户到人。
聚焦“可融入”探索创新,着力解决“搬迁社区治理难”问题。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聚焦搬迁安置点机构设置科学化、社区管理网格化、居民自治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加快搬迁户融入新居社区进程。建强基层组织。精准采集搬迁安置点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等人员底数,成立搬迁安置点党支部,常态化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日常活动,实现党组织领导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确保党的路线方针和各项工作在安置点社区全面贯彻落实。目前全市已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基层党组织568个,发展党员树立2360人。强化社区管理。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村民自治”原则,探索建立“一长五员”管理服务模式进行治理,一长为物业管理协会会长,五员为社区网格员、卫生保洁员、绿化管理员、水电管理员、安全管理员,负责基础数据采集、社情民意收集、服务居民群众等日常工作。目前累计帮助搬迁户解决入住登记、过渡期生活补助申领、城镇低保办理和保洁、水电、交通等问题180多个。培育民风民俗。制定搬迁安置点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完善社区公共事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开展“千村文化扶贫行动”“感恩教育恳谈会”“法律文化大讲堂”等系列活动,为安置社区搬迁群众提供心理疏导、医疗卫生、法律咨询等服务,增强群众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定期通过坝坝会、QQ群、微信群等形式,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文明社区相关知识,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不断提高社区文明程度,引导搬迁群众做文明、守法的“新市民”。(四川省巴中市脱贫攻坚办供稿)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经验交流    
观察思考

四川巴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时间:2020-07-06 11:38:27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近年来,四川省巴中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改善人居条件,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安置点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完善相关配套,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组合拳”,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全市18.92万搬迁人口中,4.1万人在发展特色农林业中受益,1.1万人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受益,3.3万余户通过入股集体资产管理公司获得稳定分红收益,搬迁劳动力整体就业率达95%以上。

聚焦“稳得住”完善配套,着力解决“搬迁新居适应难”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始终用心用情、设身处地为搬迁群众着想,统筹做好基础设施、便民服务等配套服务,努力解决搬迁对象的后顾之忧。政策配套。制定《关于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指导文件,对未进入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按不低于建房成本的70%,实行四档(1.75万元、2.5万元、3万元、3.5万元)分类补助;对随迁农户,采取整合资金、土地增减挂钩、住房贷款等方式按不低于建房成本的48%标准给予补助。搬迁后暂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分类制定补助标准,落实低保兜底、临时性救助保证入住新居不返贫。设施配套。按照“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整洁、简朴实用”原则,综合考量安置点人口规模、地理环境、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和生活需求等因素,集约建设幼儿园、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党员活动中心、文体活动场所等基础配套设施。在常住人口一万人以上的大型安置点,引导邮政、金融、燃气等便民行业设点服务。目前共建成配套幼儿园168个、各类服务站点656个。服务配套。按照一站式服务标准和要求,在各安置点设置便民服务和就业扶贫工作站点,配备专兼职人员为搬迁群众就业、社保、就医、教育等提供全方位服务。落实驻村农技员常驻安置点提供农业种养殖技术服务。在大型安置区统一规划公交站点,往返接驳为农户提供便利。
聚焦“能脱贫”带动增收,着力解决“搬迁群众致富难”问题。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园区、+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等多种发展模式,打通搬迁群众增收“堵点”。就业增收。准确掌握搬迁人员就业失业和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情况,将易地搬迁贫困户分类纳入技能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技术和再就业“五大培训工程”,确保每人掌握1-2项职业技能或农村实用技术,累计培训搬迁户3.6万人。开发护林绿化、地址灾害监测、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等各类公益性岗位,引导财政资金给予支持的企业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优先吸纳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举办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20余次,帮助4.2万搬迁户实现转移就业。生产增收。结合我市“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安置点特点,因地制宜规划茶叶、核桃、巴药及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优先把贫困搬迁对象纳入产业链条、实现致富增收。挖掘搬迁点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等主题旅游资源,在安置点打造休闲农庄、星级农家乐以及巴山民宿等休闲新业态。组织易地扶贫搬迁户开发文创旅游商品,支持有意愿的搬迁户依托“赶街网”“益农社”等电商平台开办网上商店,通过“互联网+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构建“安置区+特色产品+经营主体+搬迁户”消费产业体系,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财产增收。率先在易地扶贫搬迁村实施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市场经营,深化人、地、林、房、钱和集体资产“六个盘活”,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资建设的农业、养殖、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通过折股量化授益给易地扶贫搬迁户,贫困户“双轮持股、二次分红、脱贫退股、滚动发展”。对无创业就业能力的特困群众,视集体经济收入情况兜底到户到人。
聚焦“可融入”探索创新,着力解决“搬迁社区治理难”问题。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聚焦搬迁安置点机构设置科学化、社区管理网格化、居民自治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加快搬迁户融入新居社区进程。建强基层组织。精准采集搬迁安置点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等人员底数,成立搬迁安置点党支部,常态化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日常活动,实现党组织领导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确保党的路线方针和各项工作在安置点社区全面贯彻落实。目前全市已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基层党组织568个,发展党员树立2360人。强化社区管理。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村民自治”原则,探索建立“一长五员”管理服务模式进行治理,一长为物业管理协会会长,五员为社区网格员、卫生保洁员、绿化管理员、水电管理员、安全管理员,负责基础数据采集、社情民意收集、服务居民群众等日常工作。目前累计帮助搬迁户解决入住登记、过渡期生活补助申领、城镇低保办理和保洁、水电、交通等问题180多个。培育民风民俗。制定搬迁安置点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完善社区公共事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开展“千村文化扶贫行动”“感恩教育恳谈会”“法律文化大讲堂”等系列活动,为安置社区搬迁群众提供心理疏导、医疗卫生、法律咨询等服务,增强群众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定期通过坝坝会、QQ群、微信群等形式,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文明社区相关知识,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不断提高社区文明程度,引导搬迁群众做文明、守法的“新市民”。(四川省巴中市脱贫攻坚办供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