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特殊的情缘 铭心的变迁

时间:2020-07-07 17:05:59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安学益

2016年2月27日,灌南县委、县政府召开会议,热切欢迎2016—2017届省委帮扶工作队进驻。那时我担任县委办副主任,第一次见到来自省委办公厅的蔡踊泓队长及他率领的来自全省多家后方单位的21名帮扶队员。思路清晰有序,发言铿锵有力,举措精准实在,这是蔡队长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身材挺拔、身姿硬朗,颇有军人风范,后来一了解果然出身军营,历经军地多个岗位磨砺锤炼,作风严谨,能力突出。

欢迎会之后,根据时任县委办王晓焰主任安排,我和张作梁同志,会同县扶贫办,对接本届工作队日常的服务联络和工作协调;根据上级文件,工作队长同时兼任县委副书记,自此我们习惯称蔡队长为蔡书记,哪怕他如今已回到南京担任新的职务,灌南的干部群众依然如此亲切的称呼,既是一种习惯称谓,更是一份纯朴情怀。

初到灌南,21名队员来不及消除旅途劳累,当天即全部奔赴各乡镇的挂钩村。从喧嚣热闹的繁华城市来到落后偏僻的贫困乡村,从驾轻就熟的本职岗位来到人生地疏的陌生环境,他们用心用情,无怨无悔,以军人般的作风,立即沉下身子,迅速转变角色,吃住在乡村,工作在一线,披星戴月,风尘仆仆,在很短时间内跑遍了所驻村庄,走遍了田间地头,踏遍了农户门槛,坐遍了百姓板凳,听懂了群众方言,话起了邻里家常,了解了基层疾苦,弄通了乡俗民情,真正做到了“三清”(村情民情清、致贫原因清、发展思路清)、“五熟”(脸熟、路熟、田熟、人熟、账熟),成为进村“不问路”、到户“狗不咬”、群众“不生疏”的驻村“第一书记”,逐渐从扶贫“门外汉”转变为脱贫“好把式”,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灌南人民谋幸福就是我们的目标,争取灌南人民的获得感就是我们的成就感”的使命与承诺。“多少次走村入户,柴米油盐话家常;多少次田间地头,废寝忘食披星光……”

       进驻灌南之后,蔡书记率全体队员集体谱写并传唱的队歌《我们走在精准扶贫的大道上》,生动记载和如实写照了他们的忘我工作状态。朴实的情感,扎实的作风,务实的举措,扶贫队员们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进驻当年即多元化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实施了59个帮扶项目,助推2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逐步靠近脱贫目标,初步形成了“四跟四走”、“五个两手抓”、“六个结合”等一批务实管用、可持续可复制的工作机制,赢得了灌南干群的广泛赞誉。在此过程中,我们县委办、扶贫办服务团队的相关同志全程参与和亲身见证了他们的创新性工作和高效率活动,陪他们到后方单位跑资金争项目,往外地学习取经,去车间地头现场调研,和村里的干部群众促膝谈心,在与工作队同志的朝夕相处中,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让我尤其感动的是,蔡书记、张海峰副处长带着队员,一次次到南京国开行、海企集团、昆山市发改委、姑苏区等后方单位汇报工作,争取支持,帮扶项目和到位资金纷至沓来,连创新高。养羊项目落户、粮食烘干中心建成、扶贫道路通车,每当一个个攻坚目标如愿达成,我都会从他们脸上,看到掩饰不住的充实、喜悦和惬意;他们,已经深深地融入了灌南,深深地爱上了第二故乡,成为灌南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新成员。

2016年8月4日,工作队全体队员赴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学习“时代楷模”王继才、王仕花夫妇30年如一日,以海岛为家、与海水为邻、和孤独为伴,为祖国守岛的先进事迹。学习归来,队员们深深感动于“一座岛、两个人、三十年”的崇高境界和忠诚坚守,为开展帮扶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而这也正是本届工作队坚持党建引领、抓好队伍建设的生动缩影。工作队的每次重要会议或重要活动,他们都会高擎队旗,齐唱队歌,在鲜红旗帜下和嘹亮歌声中积蓄力量,无畏前行。他们虽是一个临时组织,却有着严明的纪律;他们虽然老中青结合被戏称为“588”部队(5个60后、8个70后、8个80后),却心灵相通互助共进;他们虽然来自四面八方,却和睦相处亲如家人。正如灌南县委书记李振峰所言,“工作队科学发展的思路、开拓创新的境界、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勤勉敬业的精神,丰富了灌南发展的战略部署,弘扬了‘尚德守信、开放包容、务实创新、担当奉献’的新时期灌南精神”。短短两年,他们获得了省市县近百项(人)次表彰奖励。

2017年3月初,组织安排我担任张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和在张店扶贫的来自南京水科院、担任腰庄村第一书记的王海鹏同志,来自苏州市姑苏区、担任小圈村第一书记的王超同志有了更全面、更深入、更直接的接触和了解,也有了更多的感慨、感受、感悟和感动。

王海鹏初来腰庄时,儿子才16个月,正是需要家人照料的时候,而他自己也正负责南科院和省水利厅的一项重要科研项目,可接到帮扶任务后,他舍小家顾大家,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奔赴乡村。到村不久,他就率先搞起了腰庄淘宝服务站,让这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首次与电子商务零距离地联系在了一起;成立了顺意农机专业合作社,这是腰庄村的第一个集体合作社,村集体经济仅此一项增加年收入15万元;牵头主办“推动精准扶贫、关爱留守儿童”主题文化汇演,腰庄的留守孩子第一次在家门口观赏了别样的“村晚”,来自淮海工学院的大学生演员结束演出将要返校时,好几个当地的孩子眼含泪水紧紧地拉着他们的手,不让他们走;以“精准扶贫——村里来了大学生”为题在公众号和朋友圈连发8条系列微信,当发到第4篇的时候,吸引了大量的群众围观和点赞,不少爱心人士主动表示要对村里孩子进行资助。同时,他还利用自己南科院高级工程师的独特优势和专业特长,着力改善腰庄村水生态环境,“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腰庄村荣膺2017年度灌南县唯一的省级“水美村庄”。在2016年度工作队民主测评中,王海鹏全票优秀;在南京水科院总结表彰大会上,他众望所归地当选先进工作者;在当年的高级职称评审中,拥有十多项专利的他得分全院最高。2017年11月23日,新华日报《为扶贫,高工当上“鸡司令”》的报道,让王海鹏这位高工化身成了扶友戏谑的“鸡司令”,而大清早下村看看草鸡也顺理成章的成了他的“必修课”。

短短两年的扶贫经历,让王超这位30来岁的帅小伙在张店拥有“明星”般的极高美誉度。“一个来自大城市连韭菜和麦子都分不清的年轻人,怎么干好扶贫工作?”村民的质疑,是王超初入小圈时面临的第一道“考题”。实干是最好的回答,他迅速调整好心态,抓紧一切时机入户调研,短短3个月就走访了农户258户,召开座谈会6次,他的努力和付出不仅取得了村民的信任,也明晰了帮扶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他自己举例说,“在城市生活的我,以前对天气并不怎么关注,到小圈扶贫后才格外重视,因为‘天气冷暖’关乎扶贫项目,关乎百姓冷暖。对于果蔬种植项目,下雨怕涝,天热怕旱,狂风骤雨,担心受损,预报冰雹,担心大棚;每天去地里看看,对于地里种的菜,就像自己养育的孩子一样!”

       两年来,他累计引入各类帮扶资金1000多万元,在小圈村初步探索走出了一条“点线面”结合立体帮扶、“一二三”产业融合长效脱贫的发展模式。在他结束扶贫时,小圈村实现了“三个五”即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产业扶贫项目带动本地就业岗位突破500个、小圈电商产业园销售总额突破5000万元的喜人变迁,小圈村先后获评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文明村等多项省级荣誉,在全国率先建成首个村级网上律师事务所。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村风民风持续向好,“五一”、春节、“国庆”期间,在外务工的小圈村民返乡时,纷纷在新建的村标、村部社戏大舞台、印象小圈水墨文化墙、电商产业园前合影留念。巨大变化的背后,是王超的夙兴夜寐、废寝忘食、殚精竭虑。2016年11月14日晚,王超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截图,记录了自己利用互联网远程给女儿过生日吹蜡烛的情景,上百人为之点赞、祝福、感动!蔡书记第一时间转发了这个微信,并深情写道:“我要为这样的扶贫队员点赞!今天是张店镇小圈村扶贫队员王超三岁女儿的生日,因王超在工地抢抓扶贫项目建设,不能回家为女儿庆生,父女约好晚上,利用微信视频,一个在苏北农村,一个在姑苏城区,父女俩共同异地吹生日蜡烛,谱写了一曲美丽动人、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生日之歌!”2016年12月4日 ,《人民日报》以《第一书记给贫困村带来新活力 “带着感情来,不带遗憾走”》为题报道了王超的先进事迹,其本人被表彰为全省优秀帮扶队员;以他为主人公原型、小圈为拍摄地的主旋律微电影《扶情》通过小圈村一个个扶贫项目的建成并成功带动村民致富,集中展示队员们不负省委、省政府重托精准扶贫的丰硕成果,艺术地再现了省委驻灌南帮扶工作队在扶贫攻坚中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光辉形象,影片参加江苏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微电影展播,放映后在全国扶贫系统引起强烈反响,并入选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点击量达到了10万+。

扶友情深,聚力前行。王海鹏、王超,合称“张店2王”,这还是蔡书记亲自概括命名的,这不仅是姓名上的巧合,更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在工作生活中,他们是亲密的队友、伙伴、兄弟,腰庄那台感动上千人的“村晚”,就凝聚着“张店2王”的精心谋划和合力推动。在张店,他们俩吃住在一起,扎根在村组,从帮扶项目的研讨、到进村入户的走访,从产业项目的推动、到公益活动的开展,从各自资源的共享、到专业特长的互补,总是互相鼓励、互相支持,这种浓浓扶友情,有着同学情、战友情般同样的珍贵!在张店两年时间里,他们一起赴贵州毕节及省内的扬州、泰州等地学习调研,合作开展了“守护天使”下乡送义诊、“候鸟盼亲归、千里寄相思”留守儿童给在外务工父母寄书信、“光明巴士”眼科大型公益义诊等活动,联手在张店小学植下了象征希望与真情的公益林、绿化树。在蔡书记的亲自安排和王超、王海鹏的倾情帮扶下,小圈村“电商产业”引领多产业融合,“互联网+”互联互通;腰庄村“标准厂房”筑巢引凤,“水美乡村”宜居宜业;镇“创就业中心”全面落成,镇域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这一项项令人瞩目成绩的取得,为张店镇全面脱贫达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令人感动的是,“张店2王”把上级拨给自己的工作经费,全部捐赠给了帮扶项目和困难群众,而自己从南京、苏州往返张店全是自费。2017年,他们俩双双被评为“张店好人”。时至今日,谈起他们的义行善举和无私大爱,受益“光明巴士”公益行动的李俊涵等4名重症眼疾患儿的家长依然泪盈眼眶,心潮澎湃,感恩不己。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2018年1月29日,帮扶工作临近结束之际,张店镇举行“感恩有你·情暖张店”欢送省委帮扶工作队驻镇队员联欢会,独唱《说句心里话》、歌舞《对你爱不完》、快板《扶贫书记真可夸》等一个个充满真情的节目,浓缩回望了大家在一起并肩战斗的难忘的两年美好时光,集中展现了张店人民对蔡书记、王超和王海鹏等帮扶队员及后方单位的诚挚谢意。特殊的情缘,巨大的变迁,铭心的记忆,欢送会上,张店小学的受助儿童、腰庄和小圈的群众代表纷纷自发地送上了代表自己心意的小礼物,小圈电商产业园孵化团队的李春燕为队员们一一送上了杯子,并哽咽着说出了“送杯子、一辈子”的牵挂、惦念与祝福,彼情彼景,好多现场观众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队虽撤,情犹在,心依旧。700多个日子匆匆而逝,但80万灌南人民特别是3.6万名如期脱贫的低收入群众将会永远记住他们。蔡书记在《爱在灌南》的前言里说过:当初,我们“进了灌南门、就是灌南人”;如今,我们“离了灌南门、还是灌南人”!铮铮誓言,掷地有声,日月可鉴。这届队员返回各自单位后,我与他们仍然联系颇多,也会与他们共同回忆起并肩同行的峥嵘岁月,并一如既往地在项目招引、文明创建、新闻宣传等方面得到他们的关心与帮助;尤其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经常听到他们的好消息,王超、张亮亮、曹文军等同志相继走上副处级工作岗位,未来可期;张勇、尹涛、刘杨等同志得到调整重用,价值凸显。正如灌南干部群众普遍认可的那样,2016—2017届省委驻灌南帮扶工作队的探索、奉献与收获,既形成了前瞻前沿的脱贫攻坚思路,也培育了厚积厚发的优质产业项目,还锻造了不断成长成熟的行业精英团队,更积淀了奋斗奋进的宝贵精神财富。

两年帮扶路,一生不了情。不舍相遇,不忘同行,不说再见!(作者系灌南县张店镇人民政府镇长)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扶贫人物    

特殊的情缘 铭心的变迁

时间:2020-07-07 17:05:59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安学益

2016年2月27日,灌南县委、县政府召开会议,热切欢迎2016—2017届省委帮扶工作队进驻。那时我担任县委办副主任,第一次见到来自省委办公厅的蔡踊泓队长及他率领的来自全省多家后方单位的21名帮扶队员。思路清晰有序,发言铿锵有力,举措精准实在,这是蔡队长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身材挺拔、身姿硬朗,颇有军人风范,后来一了解果然出身军营,历经军地多个岗位磨砺锤炼,作风严谨,能力突出。

欢迎会之后,根据时任县委办王晓焰主任安排,我和张作梁同志,会同县扶贫办,对接本届工作队日常的服务联络和工作协调;根据上级文件,工作队长同时兼任县委副书记,自此我们习惯称蔡队长为蔡书记,哪怕他如今已回到南京担任新的职务,灌南的干部群众依然如此亲切的称呼,既是一种习惯称谓,更是一份纯朴情怀。

初到灌南,21名队员来不及消除旅途劳累,当天即全部奔赴各乡镇的挂钩村。从喧嚣热闹的繁华城市来到落后偏僻的贫困乡村,从驾轻就熟的本职岗位来到人生地疏的陌生环境,他们用心用情,无怨无悔,以军人般的作风,立即沉下身子,迅速转变角色,吃住在乡村,工作在一线,披星戴月,风尘仆仆,在很短时间内跑遍了所驻村庄,走遍了田间地头,踏遍了农户门槛,坐遍了百姓板凳,听懂了群众方言,话起了邻里家常,了解了基层疾苦,弄通了乡俗民情,真正做到了“三清”(村情民情清、致贫原因清、发展思路清)、“五熟”(脸熟、路熟、田熟、人熟、账熟),成为进村“不问路”、到户“狗不咬”、群众“不生疏”的驻村“第一书记”,逐渐从扶贫“门外汉”转变为脱贫“好把式”,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灌南人民谋幸福就是我们的目标,争取灌南人民的获得感就是我们的成就感”的使命与承诺。“多少次走村入户,柴米油盐话家常;多少次田间地头,废寝忘食披星光……”

       进驻灌南之后,蔡书记率全体队员集体谱写并传唱的队歌《我们走在精准扶贫的大道上》,生动记载和如实写照了他们的忘我工作状态。朴实的情感,扎实的作风,务实的举措,扶贫队员们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进驻当年即多元化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实施了59个帮扶项目,助推2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逐步靠近脱贫目标,初步形成了“四跟四走”、“五个两手抓”、“六个结合”等一批务实管用、可持续可复制的工作机制,赢得了灌南干群的广泛赞誉。在此过程中,我们县委办、扶贫办服务团队的相关同志全程参与和亲身见证了他们的创新性工作和高效率活动,陪他们到后方单位跑资金争项目,往外地学习取经,去车间地头现场调研,和村里的干部群众促膝谈心,在与工作队同志的朝夕相处中,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让我尤其感动的是,蔡书记、张海峰副处长带着队员,一次次到南京国开行、海企集团、昆山市发改委、姑苏区等后方单位汇报工作,争取支持,帮扶项目和到位资金纷至沓来,连创新高。养羊项目落户、粮食烘干中心建成、扶贫道路通车,每当一个个攻坚目标如愿达成,我都会从他们脸上,看到掩饰不住的充实、喜悦和惬意;他们,已经深深地融入了灌南,深深地爱上了第二故乡,成为灌南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新成员。

2016年8月4日,工作队全体队员赴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学习“时代楷模”王继才、王仕花夫妇30年如一日,以海岛为家、与海水为邻、和孤独为伴,为祖国守岛的先进事迹。学习归来,队员们深深感动于“一座岛、两个人、三十年”的崇高境界和忠诚坚守,为开展帮扶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而这也正是本届工作队坚持党建引领、抓好队伍建设的生动缩影。工作队的每次重要会议或重要活动,他们都会高擎队旗,齐唱队歌,在鲜红旗帜下和嘹亮歌声中积蓄力量,无畏前行。他们虽是一个临时组织,却有着严明的纪律;他们虽然老中青结合被戏称为“588”部队(5个60后、8个70后、8个80后),却心灵相通互助共进;他们虽然来自四面八方,却和睦相处亲如家人。正如灌南县委书记李振峰所言,“工作队科学发展的思路、开拓创新的境界、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勤勉敬业的精神,丰富了灌南发展的战略部署,弘扬了‘尚德守信、开放包容、务实创新、担当奉献’的新时期灌南精神”。短短两年,他们获得了省市县近百项(人)次表彰奖励。

2017年3月初,组织安排我担任张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和在张店扶贫的来自南京水科院、担任腰庄村第一书记的王海鹏同志,来自苏州市姑苏区、担任小圈村第一书记的王超同志有了更全面、更深入、更直接的接触和了解,也有了更多的感慨、感受、感悟和感动。

王海鹏初来腰庄时,儿子才16个月,正是需要家人照料的时候,而他自己也正负责南科院和省水利厅的一项重要科研项目,可接到帮扶任务后,他舍小家顾大家,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奔赴乡村。到村不久,他就率先搞起了腰庄淘宝服务站,让这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首次与电子商务零距离地联系在了一起;成立了顺意农机专业合作社,这是腰庄村的第一个集体合作社,村集体经济仅此一项增加年收入15万元;牵头主办“推动精准扶贫、关爱留守儿童”主题文化汇演,腰庄的留守孩子第一次在家门口观赏了别样的“村晚”,来自淮海工学院的大学生演员结束演出将要返校时,好几个当地的孩子眼含泪水紧紧地拉着他们的手,不让他们走;以“精准扶贫——村里来了大学生”为题在公众号和朋友圈连发8条系列微信,当发到第4篇的时候,吸引了大量的群众围观和点赞,不少爱心人士主动表示要对村里孩子进行资助。同时,他还利用自己南科院高级工程师的独特优势和专业特长,着力改善腰庄村水生态环境,“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腰庄村荣膺2017年度灌南县唯一的省级“水美村庄”。在2016年度工作队民主测评中,王海鹏全票优秀;在南京水科院总结表彰大会上,他众望所归地当选先进工作者;在当年的高级职称评审中,拥有十多项专利的他得分全院最高。2017年11月23日,新华日报《为扶贫,高工当上“鸡司令”》的报道,让王海鹏这位高工化身成了扶友戏谑的“鸡司令”,而大清早下村看看草鸡也顺理成章的成了他的“必修课”。

短短两年的扶贫经历,让王超这位30来岁的帅小伙在张店拥有“明星”般的极高美誉度。“一个来自大城市连韭菜和麦子都分不清的年轻人,怎么干好扶贫工作?”村民的质疑,是王超初入小圈时面临的第一道“考题”。实干是最好的回答,他迅速调整好心态,抓紧一切时机入户调研,短短3个月就走访了农户258户,召开座谈会6次,他的努力和付出不仅取得了村民的信任,也明晰了帮扶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他自己举例说,“在城市生活的我,以前对天气并不怎么关注,到小圈扶贫后才格外重视,因为‘天气冷暖’关乎扶贫项目,关乎百姓冷暖。对于果蔬种植项目,下雨怕涝,天热怕旱,狂风骤雨,担心受损,预报冰雹,担心大棚;每天去地里看看,对于地里种的菜,就像自己养育的孩子一样!”

       两年来,他累计引入各类帮扶资金1000多万元,在小圈村初步探索走出了一条“点线面”结合立体帮扶、“一二三”产业融合长效脱贫的发展模式。在他结束扶贫时,小圈村实现了“三个五”即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产业扶贫项目带动本地就业岗位突破500个、小圈电商产业园销售总额突破5000万元的喜人变迁,小圈村先后获评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文明村等多项省级荣誉,在全国率先建成首个村级网上律师事务所。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村风民风持续向好,“五一”、春节、“国庆”期间,在外务工的小圈村民返乡时,纷纷在新建的村标、村部社戏大舞台、印象小圈水墨文化墙、电商产业园前合影留念。巨大变化的背后,是王超的夙兴夜寐、废寝忘食、殚精竭虑。2016年11月14日晚,王超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截图,记录了自己利用互联网远程给女儿过生日吹蜡烛的情景,上百人为之点赞、祝福、感动!蔡书记第一时间转发了这个微信,并深情写道:“我要为这样的扶贫队员点赞!今天是张店镇小圈村扶贫队员王超三岁女儿的生日,因王超在工地抢抓扶贫项目建设,不能回家为女儿庆生,父女约好晚上,利用微信视频,一个在苏北农村,一个在姑苏城区,父女俩共同异地吹生日蜡烛,谱写了一曲美丽动人、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生日之歌!”2016年12月4日 ,《人民日报》以《第一书记给贫困村带来新活力 “带着感情来,不带遗憾走”》为题报道了王超的先进事迹,其本人被表彰为全省优秀帮扶队员;以他为主人公原型、小圈为拍摄地的主旋律微电影《扶情》通过小圈村一个个扶贫项目的建成并成功带动村民致富,集中展示队员们不负省委、省政府重托精准扶贫的丰硕成果,艺术地再现了省委驻灌南帮扶工作队在扶贫攻坚中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光辉形象,影片参加江苏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微电影展播,放映后在全国扶贫系统引起强烈反响,并入选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点击量达到了10万+。

扶友情深,聚力前行。王海鹏、王超,合称“张店2王”,这还是蔡书记亲自概括命名的,这不仅是姓名上的巧合,更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在工作生活中,他们是亲密的队友、伙伴、兄弟,腰庄那台感动上千人的“村晚”,就凝聚着“张店2王”的精心谋划和合力推动。在张店,他们俩吃住在一起,扎根在村组,从帮扶项目的研讨、到进村入户的走访,从产业项目的推动、到公益活动的开展,从各自资源的共享、到专业特长的互补,总是互相鼓励、互相支持,这种浓浓扶友情,有着同学情、战友情般同样的珍贵!在张店两年时间里,他们一起赴贵州毕节及省内的扬州、泰州等地学习调研,合作开展了“守护天使”下乡送义诊、“候鸟盼亲归、千里寄相思”留守儿童给在外务工父母寄书信、“光明巴士”眼科大型公益义诊等活动,联手在张店小学植下了象征希望与真情的公益林、绿化树。在蔡书记的亲自安排和王超、王海鹏的倾情帮扶下,小圈村“电商产业”引领多产业融合,“互联网+”互联互通;腰庄村“标准厂房”筑巢引凤,“水美乡村”宜居宜业;镇“创就业中心”全面落成,镇域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这一项项令人瞩目成绩的取得,为张店镇全面脱贫达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令人感动的是,“张店2王”把上级拨给自己的工作经费,全部捐赠给了帮扶项目和困难群众,而自己从南京、苏州往返张店全是自费。2017年,他们俩双双被评为“张店好人”。时至今日,谈起他们的义行善举和无私大爱,受益“光明巴士”公益行动的李俊涵等4名重症眼疾患儿的家长依然泪盈眼眶,心潮澎湃,感恩不己。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2018年1月29日,帮扶工作临近结束之际,张店镇举行“感恩有你·情暖张店”欢送省委帮扶工作队驻镇队员联欢会,独唱《说句心里话》、歌舞《对你爱不完》、快板《扶贫书记真可夸》等一个个充满真情的节目,浓缩回望了大家在一起并肩战斗的难忘的两年美好时光,集中展现了张店人民对蔡书记、王超和王海鹏等帮扶队员及后方单位的诚挚谢意。特殊的情缘,巨大的变迁,铭心的记忆,欢送会上,张店小学的受助儿童、腰庄和小圈的群众代表纷纷自发地送上了代表自己心意的小礼物,小圈电商产业园孵化团队的李春燕为队员们一一送上了杯子,并哽咽着说出了“送杯子、一辈子”的牵挂、惦念与祝福,彼情彼景,好多现场观众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队虽撤,情犹在,心依旧。700多个日子匆匆而逝,但80万灌南人民特别是3.6万名如期脱贫的低收入群众将会永远记住他们。蔡书记在《爱在灌南》的前言里说过:当初,我们“进了灌南门、就是灌南人”;如今,我们“离了灌南门、还是灌南人”!铮铮誓言,掷地有声,日月可鉴。这届队员返回各自单位后,我与他们仍然联系颇多,也会与他们共同回忆起并肩同行的峥嵘岁月,并一如既往地在项目招引、文明创建、新闻宣传等方面得到他们的关心与帮助;尤其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经常听到他们的好消息,王超、张亮亮、曹文军等同志相继走上副处级工作岗位,未来可期;张勇、尹涛、刘杨等同志得到调整重用,价值凸显。正如灌南干部群众普遍认可的那样,2016—2017届省委驻灌南帮扶工作队的探索、奉献与收获,既形成了前瞻前沿的脱贫攻坚思路,也培育了厚积厚发的优质产业项目,还锻造了不断成长成熟的行业精英团队,更积淀了奋斗奋进的宝贵精神财富。

两年帮扶路,一生不了情。不舍相遇,不忘同行,不说再见!(作者系灌南县张店镇人民政府镇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