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十而已 根深不已——记泗县泗城镇胡陈村驻村扶贫专干张腾飞

时间:2020-08-12 18:21:29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宿组宣

根深才能叶茂,行稳方能致远。

转眼三十了,这些年,我在农村工作、生活,有欢乐、有苦累、有思念、有欣慰,也得到了锻炼成长,个中滋味不足为道,但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对党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作为一名党员扶贫专干,我在村里每天都在切身体验这句话、反复检验这句话,深知这句话的分量和力量。虽然未来不可预测,但以后的路,我感到越来越清晰。

1990年出生的张腾飞,在年龄满三十岁、驻村满三年的时刻,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一段话。

城里人”到“村里人”的蜕变

2017年7月,张腾飞被组织选派到泗城镇胡陈村担任扶贫专干,开始了他的“驻村”生活。
回忆起当时第一次同胡陈村党员干部“见面”的时候,张腾飞脑海中又不由自主想起了当时“尴尬”的场景。在选派帮扶干部对接会上,泗城镇组织委员韩二松卖力地向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介绍着新来的扶贫专干。然而,稀稀落落的掌声、议论纷纷的质疑,一下子让腼腆的张腾飞脸颊子通红彻底。散会后,张腾飞在大家调侃的声音中,跑回了自己的宿舍。
 
      “这个90后的城里干部到农村就是来‘镀金’、体验生活的”“我是不信这个城里的毛头小伙子能干好农村工作的”……张腾飞耳边一直萦绕着村民质疑的声音,让本来就不擅长做农村工作的他更加忐忑了,开始怀疑起自己。

       自己选择的路,再苦再难也要走下去。刚驻村的前两个月,张腾飞跟着村组干部一起进村入户开展扶贫工作,看他们如何同村民聊家常打交道,学习说老百姓爱听的“家乡话”;看他们如何宣传讲解扶贫政策,学习说群众能听懂得“大白话”;看他们如何排查家庭信息、识别贫困户,学习做群众工作的本领……聪明的张腾飞很快总结出了如何独立开展好扶贫工作的秘诀——“进得了老乡家的门,喝得下老乡家的水,坐得惯老乡家的板凳,说得好老乡能听懂的话。”

       跟班学习两个多月以后,张腾飞自以为锻炼的“差不多了”,自信满满地开始了“个人秀”。然而,第一次独自走村入户就闹了不少“笑话”。“您家今年总收入多少?纯收入多少?人均收入多少?收入怎么构成的?”“您家是因为什么致贫的?享受了哪些扶贫项目?”……同样的谈话内容,从他嘴里与村干部嘴里说出来截然两个效果。走访4户以后,张腾飞感觉没办法继续下去,自己主动叫停。

       从自信满满到铩羽而归,这种挫败感让张腾飞难以接受,认识到这件事怎么干,与在实践中干出成绩,完全是两码事。他仔仔细细回忆了这2个月以来,自己几个“师傅”的问话,并一字不漏地写在纸上,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两天之后,张腾飞重装上阵。“婶子,今年小麦多少钱一斤,家里种了几亩,收了多少斤?”“几个孩子都在哪工作?多长时间回来一趟?”虽然还是不那么自然,有些按“套路出牌”,但是走访效果比之前好多了。

       经验在实践中积累,能力在实践中提升。一天天的跑村入户,张腾飞的脸越来越黑了,“本事”也增长了不少,与老乡聊天越来越自如。村民们不再把他当成“外人”看待,开始向他说起了掏心窝子的话,聊子女上学、诉困难需求……他慢慢进入了“村里人”的角色,现在他一天最多可以跑完30户,虽然经常累到腿酸脚疼,但“这种日子过得很充实,没有一天是虚度的。”张腾飞自豪地说。

常串贫困门,善用脱贫策

驻村初始,张腾飞非常忐忑,年龄轻、阅历少,欠缺农村工作经验,凭着一腔热血真的能干好扶贫工作吗?内心的疑惑促使他敲开了村副书记梁修传的家门。梁修传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有着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虽然现在任务很重,但党和国家的政策好,我们要把这些政策宣传到位、执行到位,相信你只要用心去做,路会越走越宽,效果会越来越好。”梁修传一番话,让张腾飞受益匪浅。“我好像找到了一些思路,外有政策,内有初心,做好内外结合的功夫,就一定能把事情干好。”

       自此,张腾飞一边学习政策,一边走访宣传。一次在走访贫困户黄建彪时,张腾飞见识到了生活的残酷。由于车祸,黄建彪的人生被撞偏了正常轨道,从一个劲使不完的青壮劳力,变成了依靠假肢、躺在床上的残疾人。“俺也不想天天在家闲着,可是断了一条腿,去哪打工都不要,你说俺能怎么办?”黄建彪失落与无助,犹如一块石压着张腾飞喘不过气来。

       办法总比困难多。张腾飞带着黄建彪本人到扶贫工厂应聘,并申请安排了一名老师傅手把手教授缝纫技术。黄建彪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拼命地学习缝纫技术,现在他已经成为了厂里的技术能手,每月有3000元的固定收入,不仅顺利脱了贫,还被评为全县“自强自立示范户”。“在这干活,不累、离家近、收入还不错,让我能够自食其力养活自己,重新找回了活着的尊严。”

       看到黄建彪开心的笑容,让张腾飞体会到“助人为乐”的成就感,也给他带来了自信和斗志。丁华准备承包村里果蔬大棚,缺少启动资金,他及时帮助申请扶贫小额贷款;梁新兵有种植技术,想扩大种植规模,他协调帮助流转了土地50亩;高永梅老人长期居住在危房里,安全隐患大,他积极联系住建部门进行危房改造……现在,每当张腾飞走在村里,经常有村民热情的招呼着,“小张又在‘家访’啊,到家里来坐坐,喝口水再忙。”

扎根乡土路,当好“服务员”

说起对胡陈村的印象,张腾飞首先想到的是那让他吃尽苦头的泥土路——大晴天的时候,小汽车呼啸而过、尘土飞扬,脸上头上经常蒙上一层沙尘;遇到下雨天,坑坑洼洼、泥泞不堪,每次走访,裤腿上都沾满了泥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就是生动的写照。

       村民们也是苦“路”久矣。“什么时候能把路修好?”“路不好,孩子上学都不方便”……到户走访时,群众反映最多的就是修路。张腾飞在笔记本上详细地记录着群众的每一条意见建议,哪条道路需要亮化、哪条道路需要硬化、哪条道路需要加宽……

       随着“一事一议”项目、“村村通”工程的铺开,胡陈村道路建设正式提上日程,张腾飞将前期收集到的信息及时提供给村里,随同村“两委”针对性的开展摸排分析、项目规划。很快,村子里完成了32.2公里的道路硬化,安装了路灯230盏,极大改善了出行条件。

       在帮助村民做一件好事、解一件难事后,看到他们露出开心的笑容,让张腾飞更加坚定了做好事、解难事的决心。胡陈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李诚更是对这个来自城里的小伙子不吝表扬,“刚开始来的时候,一个城里的孩子,大家都有怀疑,但是经过这几年的苦学苦练,和村里老少爷们都能打成一片,这非常不容易。现在,从他身上几乎看不出‘城里人’的痕迹”。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王获羽
标签驻村帮扶    

三十而已 根深不已——记泗县泗城镇胡陈村驻村扶贫专干张腾飞

时间:2020-08-12 18:21:29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宿组宣

根深才能叶茂,行稳方能致远。

转眼三十了,这些年,我在农村工作、生活,有欢乐、有苦累、有思念、有欣慰,也得到了锻炼成长,个中滋味不足为道,但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对党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作为一名党员扶贫专干,我在村里每天都在切身体验这句话、反复检验这句话,深知这句话的分量和力量。虽然未来不可预测,但以后的路,我感到越来越清晰。

1990年出生的张腾飞,在年龄满三十岁、驻村满三年的时刻,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一段话。

城里人”到“村里人”的蜕变

2017年7月,张腾飞被组织选派到泗城镇胡陈村担任扶贫专干,开始了他的“驻村”生活。
回忆起当时第一次同胡陈村党员干部“见面”的时候,张腾飞脑海中又不由自主想起了当时“尴尬”的场景。在选派帮扶干部对接会上,泗城镇组织委员韩二松卖力地向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介绍着新来的扶贫专干。然而,稀稀落落的掌声、议论纷纷的质疑,一下子让腼腆的张腾飞脸颊子通红彻底。散会后,张腾飞在大家调侃的声音中,跑回了自己的宿舍。
 
      “这个90后的城里干部到农村就是来‘镀金’、体验生活的”“我是不信这个城里的毛头小伙子能干好农村工作的”……张腾飞耳边一直萦绕着村民质疑的声音,让本来就不擅长做农村工作的他更加忐忑了,开始怀疑起自己。

       自己选择的路,再苦再难也要走下去。刚驻村的前两个月,张腾飞跟着村组干部一起进村入户开展扶贫工作,看他们如何同村民聊家常打交道,学习说老百姓爱听的“家乡话”;看他们如何宣传讲解扶贫政策,学习说群众能听懂得“大白话”;看他们如何排查家庭信息、识别贫困户,学习做群众工作的本领……聪明的张腾飞很快总结出了如何独立开展好扶贫工作的秘诀——“进得了老乡家的门,喝得下老乡家的水,坐得惯老乡家的板凳,说得好老乡能听懂的话。”

       跟班学习两个多月以后,张腾飞自以为锻炼的“差不多了”,自信满满地开始了“个人秀”。然而,第一次独自走村入户就闹了不少“笑话”。“您家今年总收入多少?纯收入多少?人均收入多少?收入怎么构成的?”“您家是因为什么致贫的?享受了哪些扶贫项目?”……同样的谈话内容,从他嘴里与村干部嘴里说出来截然两个效果。走访4户以后,张腾飞感觉没办法继续下去,自己主动叫停。

       从自信满满到铩羽而归,这种挫败感让张腾飞难以接受,认识到这件事怎么干,与在实践中干出成绩,完全是两码事。他仔仔细细回忆了这2个月以来,自己几个“师傅”的问话,并一字不漏地写在纸上,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两天之后,张腾飞重装上阵。“婶子,今年小麦多少钱一斤,家里种了几亩,收了多少斤?”“几个孩子都在哪工作?多长时间回来一趟?”虽然还是不那么自然,有些按“套路出牌”,但是走访效果比之前好多了。

       经验在实践中积累,能力在实践中提升。一天天的跑村入户,张腾飞的脸越来越黑了,“本事”也增长了不少,与老乡聊天越来越自如。村民们不再把他当成“外人”看待,开始向他说起了掏心窝子的话,聊子女上学、诉困难需求……他慢慢进入了“村里人”的角色,现在他一天最多可以跑完30户,虽然经常累到腿酸脚疼,但“这种日子过得很充实,没有一天是虚度的。”张腾飞自豪地说。

常串贫困门,善用脱贫策

驻村初始,张腾飞非常忐忑,年龄轻、阅历少,欠缺农村工作经验,凭着一腔热血真的能干好扶贫工作吗?内心的疑惑促使他敲开了村副书记梁修传的家门。梁修传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有着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虽然现在任务很重,但党和国家的政策好,我们要把这些政策宣传到位、执行到位,相信你只要用心去做,路会越走越宽,效果会越来越好。”梁修传一番话,让张腾飞受益匪浅。“我好像找到了一些思路,外有政策,内有初心,做好内外结合的功夫,就一定能把事情干好。”

       自此,张腾飞一边学习政策,一边走访宣传。一次在走访贫困户黄建彪时,张腾飞见识到了生活的残酷。由于车祸,黄建彪的人生被撞偏了正常轨道,从一个劲使不完的青壮劳力,变成了依靠假肢、躺在床上的残疾人。“俺也不想天天在家闲着,可是断了一条腿,去哪打工都不要,你说俺能怎么办?”黄建彪失落与无助,犹如一块石压着张腾飞喘不过气来。

       办法总比困难多。张腾飞带着黄建彪本人到扶贫工厂应聘,并申请安排了一名老师傅手把手教授缝纫技术。黄建彪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拼命地学习缝纫技术,现在他已经成为了厂里的技术能手,每月有3000元的固定收入,不仅顺利脱了贫,还被评为全县“自强自立示范户”。“在这干活,不累、离家近、收入还不错,让我能够自食其力养活自己,重新找回了活着的尊严。”

       看到黄建彪开心的笑容,让张腾飞体会到“助人为乐”的成就感,也给他带来了自信和斗志。丁华准备承包村里果蔬大棚,缺少启动资金,他及时帮助申请扶贫小额贷款;梁新兵有种植技术,想扩大种植规模,他协调帮助流转了土地50亩;高永梅老人长期居住在危房里,安全隐患大,他积极联系住建部门进行危房改造……现在,每当张腾飞走在村里,经常有村民热情的招呼着,“小张又在‘家访’啊,到家里来坐坐,喝口水再忙。”

扎根乡土路,当好“服务员”

说起对胡陈村的印象,张腾飞首先想到的是那让他吃尽苦头的泥土路——大晴天的时候,小汽车呼啸而过、尘土飞扬,脸上头上经常蒙上一层沙尘;遇到下雨天,坑坑洼洼、泥泞不堪,每次走访,裤腿上都沾满了泥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就是生动的写照。

       村民们也是苦“路”久矣。“什么时候能把路修好?”“路不好,孩子上学都不方便”……到户走访时,群众反映最多的就是修路。张腾飞在笔记本上详细地记录着群众的每一条意见建议,哪条道路需要亮化、哪条道路需要硬化、哪条道路需要加宽……

       随着“一事一议”项目、“村村通”工程的铺开,胡陈村道路建设正式提上日程,张腾飞将前期收集到的信息及时提供给村里,随同村“两委”针对性的开展摸排分析、项目规划。很快,村子里完成了32.2公里的道路硬化,安装了路灯230盏,极大改善了出行条件。

       在帮助村民做一件好事、解一件难事后,看到他们露出开心的笑容,让张腾飞更加坚定了做好事、解难事的决心。胡陈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李诚更是对这个来自城里的小伙子不吝表扬,“刚开始来的时候,一个城里的孩子,大家都有怀疑,但是经过这几年的苦学苦练,和村里老少爷们都能打成一片,这非常不容易。现在,从他身上几乎看不出‘城里人’的痕迹”。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王获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