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

泗县:“三个三”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0-08-20 03:37:06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邱阳

QQ截图20200820033755.jpg

近年来,泗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揽,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为动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底,全县168个村,年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96个、超过50万元的村16个,各项指标比例均居全市领先位次。

“三强化”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力

  一是强化高位推进。高标准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盘活资产、开发资源、项目支持、强化服务、发展产业、改革创新6大发展途径,统揽发展大局,抓好顶层设计。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现场调度推进。建立县、乡党政负责同志包联制度,凝聚“三级书记”抓发展的合力。二是强化组织管理。构建县有领导小组、乡镇有指挥部、村有股份合作联合社的“三有”体系,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实行“1+4+3+13”专班管理制度,即组建1个县级工作专班,组织、农业、财政、农机4家单位分管同志轮流带班,专班下设项目、督查、后勤3个小组,明确13家成员单位业务负责人为联络员,常态化开展工作调度、项目协调。三是强化“头雁”引领。建立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党组织带头人的“三培养”机制,全县致富能手型村党组织书记89人、占53%。定期面向3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公开招聘后备干部,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纳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年度考核、星级评定重要指标,倒逼干部抓发展、促增收。

QQ截图20200820033810.jpg

“三到村”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源动力 

 一是项目投入精准到村。每年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000万元,专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按照“帮头带尾、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将项目、资金向扶持村和薄弱村倾斜。开辟重点项目申报绿色通道,村级将项目“直报”到管理专班,进一步压缩申报流程,提升落地效率。制定项目攻坚作战图,以“每周一抽查、每月一普查、每季一汇总”“三个一”推进机制为抓手,动态更新作战图内容,做到项目规模、投入资金、预期收益、审批时限、建设进度、完成时限、责任单位“七个明确”。两年来共实施村级经营类项目577个,覆盖全县187个村(社区)。二是人才服务跟进到村。抓住国家级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政策机遇,举办“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回家发展共建美好泗县”创业大赛,2674人返乡创办、领办经济实体1643个,农民工返乡创业812人。选派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280名,配套组建科技扶贫志愿者和产业扶贫技术专家团队100余人、科技扶贫带头人700人,定期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从涉农部门抽调25人组建专家服务团,指导谋划村级产业项目。三是政策落实保障到村。建立完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卸下包袱、放开手脚,大胆试、勇敢闯、努力干。探索实行“基本工资+绩效考核+集体经济发展奖励金”的报酬制度,对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村干部优先评星定星,同时设置最高10万元的发展绩效奖励资金,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QQ截图20200820033828.jpg

“三路径”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持久力  

一是消除薄弱求“稳”。紧盯地理位置偏僻、发展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的村,发挥光伏电站、扶贫工厂、农机装备等项目的稳健收益作用,为空壳村、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采取“集中建设、分户受益”模式,建设178个光伏电站,累计投入资金4.76亿元,发放贫困村和贫困户光伏发电收益6029万元。建成扶贫工厂140个,采取“村支部+经营主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收益271万元,带动就业1762人。投入3154万元,为全县所有行政村(社区)配备大型农机,通过合作联营、发包租赁等方式,年均收益213万。二是产业升级求“准”。结合县情村情,精准谋划“25811”产业新格局,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即建设南北2条产业扶贫示范带,谋划5大产业布局,发展8大产业基地,打造1个主导产业,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特色产业100%覆盖。目前,南北2条示范带引进项目96个,总投资62.5亿。20万亩强筋麦生产区、10万亩山岗地杂粮生产区、50平方公里石龙湖田园综合体城市花园、10万亩城市东部果园、10万亩城市西部菜园等5大产业有序布局建设。以金丝绞瓜为主导的产业构架已形成,行政村实现特色产业全覆盖。屏山镇花卉、墩集镇草莓、草庙镇葡萄、瓦坊乡白鹅等一批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三是改革创新求“活”。以农村“三变”改革工作为抓手,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模式,持续迸发发展新活力、新动能。目前,90个试点村共盘活闲置资产3.1亿元,集体经济收入增长570多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40元。泗城镇胡陈村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整合资源资产入股16家经营主体,实现“农业增效、集体增值、农民增收”的目标。黑塔镇小梁村由村组干部带头自主经营农机,开展土地复垦、深松、秸秆离田等作业服务,实现村集体增收70万元。长沟镇朱彭村开展加油站保洁服务,形成选派干部出资、贫困村出人、帮扶单位出订单的模式,该服务已覆盖宿州等4个市120个加油站。丁湖镇向阳村建成全程农事服务中心,完善“耕、种、管、收、烘、藏”各环节配套机械,通过与中化集团泗县公司合作联营,开展全程和重点环节的土地托管服务,形成3万亩农业生产服务区,带动40名群众就业,为村集体创收26万元。草沟镇秦桥村、泗城镇大吴村等村抱团在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潜力较好的农贸市场购置商铺,发展飞地物业经济,畅通村级优质农副产品销售渠道。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一线传真    
乡村振兴
参与互动
010—84298763
公共微信

泗县:“三个三”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0-08-20 03:37:06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邱阳

QQ截图20200820033755.jpg

近年来,泗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揽,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为动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底,全县168个村,年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96个、超过50万元的村16个,各项指标比例均居全市领先位次。

“三强化”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力

  一是强化高位推进。高标准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盘活资产、开发资源、项目支持、强化服务、发展产业、改革创新6大发展途径,统揽发展大局,抓好顶层设计。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现场调度推进。建立县、乡党政负责同志包联制度,凝聚“三级书记”抓发展的合力。二是强化组织管理。构建县有领导小组、乡镇有指挥部、村有股份合作联合社的“三有”体系,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实行“1+4+3+13”专班管理制度,即组建1个县级工作专班,组织、农业、财政、农机4家单位分管同志轮流带班,专班下设项目、督查、后勤3个小组,明确13家成员单位业务负责人为联络员,常态化开展工作调度、项目协调。三是强化“头雁”引领。建立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党组织带头人的“三培养”机制,全县致富能手型村党组织书记89人、占53%。定期面向3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公开招聘后备干部,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纳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年度考核、星级评定重要指标,倒逼干部抓发展、促增收。

QQ截图20200820033810.jpg

“三到村”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源动力 

 一是项目投入精准到村。每年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000万元,专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按照“帮头带尾、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将项目、资金向扶持村和薄弱村倾斜。开辟重点项目申报绿色通道,村级将项目“直报”到管理专班,进一步压缩申报流程,提升落地效率。制定项目攻坚作战图,以“每周一抽查、每月一普查、每季一汇总”“三个一”推进机制为抓手,动态更新作战图内容,做到项目规模、投入资金、预期收益、审批时限、建设进度、完成时限、责任单位“七个明确”。两年来共实施村级经营类项目577个,覆盖全县187个村(社区)。二是人才服务跟进到村。抓住国家级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政策机遇,举办“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回家发展共建美好泗县”创业大赛,2674人返乡创办、领办经济实体1643个,农民工返乡创业812人。选派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280名,配套组建科技扶贫志愿者和产业扶贫技术专家团队100余人、科技扶贫带头人700人,定期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从涉农部门抽调25人组建专家服务团,指导谋划村级产业项目。三是政策落实保障到村。建立完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卸下包袱、放开手脚,大胆试、勇敢闯、努力干。探索实行“基本工资+绩效考核+集体经济发展奖励金”的报酬制度,对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村干部优先评星定星,同时设置最高10万元的发展绩效奖励资金,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QQ截图20200820033828.jpg

“三路径”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持久力  

一是消除薄弱求“稳”。紧盯地理位置偏僻、发展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的村,发挥光伏电站、扶贫工厂、农机装备等项目的稳健收益作用,为空壳村、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采取“集中建设、分户受益”模式,建设178个光伏电站,累计投入资金4.76亿元,发放贫困村和贫困户光伏发电收益6029万元。建成扶贫工厂140个,采取“村支部+经营主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收益271万元,带动就业1762人。投入3154万元,为全县所有行政村(社区)配备大型农机,通过合作联营、发包租赁等方式,年均收益213万。二是产业升级求“准”。结合县情村情,精准谋划“25811”产业新格局,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即建设南北2条产业扶贫示范带,谋划5大产业布局,发展8大产业基地,打造1个主导产业,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特色产业100%覆盖。目前,南北2条示范带引进项目96个,总投资62.5亿。20万亩强筋麦生产区、10万亩山岗地杂粮生产区、50平方公里石龙湖田园综合体城市花园、10万亩城市东部果园、10万亩城市西部菜园等5大产业有序布局建设。以金丝绞瓜为主导的产业构架已形成,行政村实现特色产业全覆盖。屏山镇花卉、墩集镇草莓、草庙镇葡萄、瓦坊乡白鹅等一批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三是改革创新求“活”。以农村“三变”改革工作为抓手,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模式,持续迸发发展新活力、新动能。目前,90个试点村共盘活闲置资产3.1亿元,集体经济收入增长570多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40元。泗城镇胡陈村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整合资源资产入股16家经营主体,实现“农业增效、集体增值、农民增收”的目标。黑塔镇小梁村由村组干部带头自主经营农机,开展土地复垦、深松、秸秆离田等作业服务,实现村集体增收70万元。长沟镇朱彭村开展加油站保洁服务,形成选派干部出资、贫困村出人、帮扶单位出订单的模式,该服务已覆盖宿州等4个市120个加油站。丁湖镇向阳村建成全程农事服务中心,完善“耕、种、管、收、烘、藏”各环节配套机械,通过与中化集团泗县公司合作联营,开展全程和重点环节的土地托管服务,形成3万亩农业生产服务区,带动40名群众就业,为村集体创收26万元。草沟镇秦桥村、泗城镇大吴村等村抱团在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潜力较好的农贸市场购置商铺,发展飞地物业经济,畅通村级优质农副产品销售渠道。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