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安徽泗县:产业扶贫——为村庄和群众置办一份家业

时间:2020-09-04 12:35:32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朱立杰

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务工就业,极大的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贫困户就业有保障,产业壮大就有希望。同时产业扶贫也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形成资产收益,部分对贫困户实行再分配,部分用于公益事业,开发临时公益性岗位等,再次进一步增加就业岗位。产业扶贫的带贫减贫效益得到最大化,对村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逐步形成“产业扶贫+能人大户+就业岗位+资产收益分配+贫困户增收”的完整农村产业扶贫链条,为村庄、群众置办一份可靠稳定的家业。

创新模式,激发“双动力”

激发党员带贫致富动力。推行党员带贫致富工作法,鼓励引导党支部创办或领办经济组织、村干部带头建立双培双带示范基地、党员大户就地培训贫困户,助推产业扶贫发展壮大。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示范户、党员星级评定,在村党员中广泛开展“党员一带三、致富路子宽”等活动,引导农村党员帮助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明确致富方向,使党员在走村串户中增强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净化意识,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中增强党员荣誉感和自豪感。

激发能人大户创业动力。产业扶贫项目采用“能人大户+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推行“一村一个合作社”、“一村一个扶贫工厂”、“一村一个产业扶贫”、“一村一个双培双带示范基地”“四个一”工作法,鼓励引导能人大户建立双培双带示范基地,就地培训贫困户,从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因策而施,帮助贫困户出主意、想办法,通过田间手把手教、上门面对面讲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增加就业本领和就业能力,从而助推产业扶贫持续壮大。

华新村山芋育苗基地经营主体负责人赵伦强,既是县政协委员,也是种植大户,一心想发展农业,带动群众致富的他,从2017年在扶贫政策的扶持下,由2座山芋温室大棚发展到现在已有59座山芋大棚,逐渐的形成了如今的山芋育苗基地。山芋育苗产业扶贫基地带动了村里16户贫困户务工,农忙季节,月收入达1500元以上,全年在3000元以上。产业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带动了贫困户就业致富,进一步激发了赵伦强发展壮大产业扶贫的动力。

民富村强,实现“双增收”

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使村强。村富才能使村强、村庄才能稳定和谐。现阶段村级集体经济的构成以产业扶贫中的农业种植基地、光伏电站和农机具租赁为主。只有沿着现有的基础,不断发展好管护好产业扶贫,才能够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得到连年增加。通过产业扶贫壮大集体经济,让更多的人有事做,让集体经济有能力发展村庄、服务村民,这样才能成为村庄发展的强大后盾。

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促民富。产业扶贫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在农村“三变”改革、折资入股的大环境下,这些村集体经济收入形成资产收益,部分对贫困户实行再分配,有效的巩固了贫困户脱贫成效,尤其是一些无劳动能力、丧失劳动能力户,使得他们在享受低保等社会兜底政策的同时,也能够深刻体会到村民的劳动成果及党的关怀。

产业扶贫为村里每年带来了15万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100多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多人,有了产业扶贫作为支撑,昔日的贫困村也逐渐有了生机,这是泗县黄圩镇刘宅村的真实写照。随着村庄逐渐的富裕起来,道路通了,路灯亮了,环境干净了。曾经地处两省三县交界,矛盾纠纷多的贫困村一跃成为该镇“创新枫桥经验矛盾纠纷不上交”示范村。“现在刘宅村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主要还是村民富了,村民富村才能强,村庄才能有希望。”刘宅村党总支书记杨夫昌说道。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密切相连,实现“双增收”是共赢的结果。

产业就业,形成“双互补”

产业发展有效促进就业。只有进一步壮大现有的产业扶贫基地、扶贫工厂等各类带贫新型经营主体,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产业才能不断壮大,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劳动就业。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特色种养,然后对户下进行特色种养业奖补,从而激发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林下经济、庭院经济、培育特色产业。产业扶贫范围的扩大,就业岗位也就随之增多。

就业增加有利助推产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产业规模越大,所需劳动人员就越多,产业的效益就越好,这是“双互补”关系。只有引导贫困户依托产业扶贫基地、能人大户进行劳动技能的提升,在技术能够获得支持,减少贫困户失业的风险性,逐渐提高工资性收入,才能引来劳动者。因此群众通过参与村主导产业、基地生产等多种形式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既解决了产业扶贫基地用工难,又解决了群众就业难问题,进而助推了产业扶贫的发展。

今年7月份王宅村利用光伏产业扶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开发公益性岗位89个,用于环境整治、光伏电站维护等方面,进一步促进了村庄的建设发展。“我的公益性是光伏电站管护员,平常负责电站的杂草清除,及周边的安全设施的巡察,发现问题及时向村里报告,村里给我每月补助300元,这工资是光伏收益支出的,现在我把电站管护好,产生更多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这样就能开发更多就业岗位,让更多群众和我一样在家就近就业。”领取光伏电站收益所发放的工资,管护着光伏电站的贫困户王九席,是产业就业“双互补”的真实缩影。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区县声音    

安徽泗县:产业扶贫——为村庄和群众置办一份家业

时间:2020-09-04 12:35:32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朱立杰

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务工就业,极大的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贫困户就业有保障,产业壮大就有希望。同时产业扶贫也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形成资产收益,部分对贫困户实行再分配,部分用于公益事业,开发临时公益性岗位等,再次进一步增加就业岗位。产业扶贫的带贫减贫效益得到最大化,对村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逐步形成“产业扶贫+能人大户+就业岗位+资产收益分配+贫困户增收”的完整农村产业扶贫链条,为村庄、群众置办一份可靠稳定的家业。

创新模式,激发“双动力”

激发党员带贫致富动力。推行党员带贫致富工作法,鼓励引导党支部创办或领办经济组织、村干部带头建立双培双带示范基地、党员大户就地培训贫困户,助推产业扶贫发展壮大。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示范户、党员星级评定,在村党员中广泛开展“党员一带三、致富路子宽”等活动,引导农村党员帮助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明确致富方向,使党员在走村串户中增强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净化意识,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中增强党员荣誉感和自豪感。

激发能人大户创业动力。产业扶贫项目采用“能人大户+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推行“一村一个合作社”、“一村一个扶贫工厂”、“一村一个产业扶贫”、“一村一个双培双带示范基地”“四个一”工作法,鼓励引导能人大户建立双培双带示范基地,就地培训贫困户,从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因策而施,帮助贫困户出主意、想办法,通过田间手把手教、上门面对面讲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增加就业本领和就业能力,从而助推产业扶贫持续壮大。

华新村山芋育苗基地经营主体负责人赵伦强,既是县政协委员,也是种植大户,一心想发展农业,带动群众致富的他,从2017年在扶贫政策的扶持下,由2座山芋温室大棚发展到现在已有59座山芋大棚,逐渐的形成了如今的山芋育苗基地。山芋育苗产业扶贫基地带动了村里16户贫困户务工,农忙季节,月收入达1500元以上,全年在3000元以上。产业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带动了贫困户就业致富,进一步激发了赵伦强发展壮大产业扶贫的动力。

民富村强,实现“双增收”

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使村强。村富才能使村强、村庄才能稳定和谐。现阶段村级集体经济的构成以产业扶贫中的农业种植基地、光伏电站和农机具租赁为主。只有沿着现有的基础,不断发展好管护好产业扶贫,才能够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得到连年增加。通过产业扶贫壮大集体经济,让更多的人有事做,让集体经济有能力发展村庄、服务村民,这样才能成为村庄发展的强大后盾。

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促民富。产业扶贫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在农村“三变”改革、折资入股的大环境下,这些村集体经济收入形成资产收益,部分对贫困户实行再分配,有效的巩固了贫困户脱贫成效,尤其是一些无劳动能力、丧失劳动能力户,使得他们在享受低保等社会兜底政策的同时,也能够深刻体会到村民的劳动成果及党的关怀。

产业扶贫为村里每年带来了15万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100多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多人,有了产业扶贫作为支撑,昔日的贫困村也逐渐有了生机,这是泗县黄圩镇刘宅村的真实写照。随着村庄逐渐的富裕起来,道路通了,路灯亮了,环境干净了。曾经地处两省三县交界,矛盾纠纷多的贫困村一跃成为该镇“创新枫桥经验矛盾纠纷不上交”示范村。“现在刘宅村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主要还是村民富了,村民富村才能强,村庄才能有希望。”刘宅村党总支书记杨夫昌说道。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密切相连,实现“双增收”是共赢的结果。

产业就业,形成“双互补”

产业发展有效促进就业。只有进一步壮大现有的产业扶贫基地、扶贫工厂等各类带贫新型经营主体,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产业才能不断壮大,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劳动就业。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特色种养,然后对户下进行特色种养业奖补,从而激发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林下经济、庭院经济、培育特色产业。产业扶贫范围的扩大,就业岗位也就随之增多。

就业增加有利助推产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产业规模越大,所需劳动人员就越多,产业的效益就越好,这是“双互补”关系。只有引导贫困户依托产业扶贫基地、能人大户进行劳动技能的提升,在技术能够获得支持,减少贫困户失业的风险性,逐渐提高工资性收入,才能引来劳动者。因此群众通过参与村主导产业、基地生产等多种形式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既解决了产业扶贫基地用工难,又解决了群众就业难问题,进而助推了产业扶贫的发展。

今年7月份王宅村利用光伏产业扶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开发公益性岗位89个,用于环境整治、光伏电站维护等方面,进一步促进了村庄的建设发展。“我的公益性是光伏电站管护员,平常负责电站的杂草清除,及周边的安全设施的巡察,发现问题及时向村里报告,村里给我每月补助300元,这工资是光伏收益支出的,现在我把电站管护好,产生更多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这样就能开发更多就业岗位,让更多群众和我一样在家就近就业。”领取光伏电站收益所发放的工资,管护着光伏电站的贫困户王九席,是产业就业“双互补”的真实缩影。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