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总支引领,特色产业合作 助力脱贫攻坚 ——无为市蜀山镇关河村走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时间:2020-09-04 16:28:13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一、基本情况

关河村隶属安徽省无为市,地处无为市、巢湖市、庐江县三县(市)交界处,总面积7.2平方公里,下辖24个村民组、756户,人口3172人, 由于交通较为落后,资源较为匮乏,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达135户、375人,村集体收入很少,是贫困村。2016年,村出列时集体收入为9.35万元,其中山地土地流转年租金4.216万元,村级光伏发电收入为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较为单一,村级发展后劲不足,成为摆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面前的突出难题。

20200904159920852549.jpg

二、主要背景

关河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全村耕地面积有水田3225亩,山场面积1838亩。种植业主要以传统的自给自足方式为主,粮食作物种植主要以水稻为主;经济农作物主要有茶叶和山芋等,年产山芋粉约5万斤、山芋粉丝约4.5万斤、茶叶约2万斤;养殖业主要以土鸡、老鹅、老鸭、黑猪等家畜为主。这些农副产品品质优良,但市场单价较低,不能给群众带来期望中的经济效益,使得近年来该村的山芋、茶叶种植和各类家禽家畜的养殖规模逐渐萎缩。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技术含量不高,个体农户仅仅满足于自己生产、自己加工,且采用传统种植、养殖和加工模式,没有形成标准化、规模化,造成农产品整体上的档次不高、附加值低。二是品牌意识不强,个体农户一般满足自产自销,缺少品牌意识,且没有采用网络销售模式,对外知名度、影响力较低。三是资源整合不力,村民缺少“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依然习惯于单打独斗,没有充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难以适应当前发展形势。

20200904159920856210.jpg

三、主要做法

针对存在的不足,村“两委”干部和扶贫驻村队长坚持问题导向,集思广益,拓宽思路,创新举措,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破除发展瓶颈,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全力推动乡村振兴。主要做法有:

(一)优化管理模式。采取“党支部+种养殖大户+贫困户(边缘户、一般农户)”管理模式,成立了集体性质的“无为市关河沿山种养殖综合专业合作社”。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按照“收益分成、激发内生动力、抱团发展”的整体思路,引导和带动贫困户、边缘户和一般有意愿的农户积极参与,形成合力,促进共同发展。具体按照决策(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大会)、管理者(种养殖大户、农村职业经理人)、实施者(贫困户及一般农户)三分离的模式进行管理。

20200904159920860111.jpg

(二)精准产业布局。依据自身禀赋特点和资源现状,明确以茶叶、山芋等特色种植业和土鸡、老鹅等特色养殖业为主导产业,融种养、加工、销售为一体,延伸产业链条,走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该村以“两点多面”即茶叶和粉丝为重点,共开发系列农产品11个、注册商标2个、申请绿色食品认证1个,建成茶叶种植基地1个168亩(周边带动农户种植300亩),新建茶叶、粉丝加工厂房670平米,并购置了茶叶和粉丝加工设备,申请了产品生产加工许可证,提升产品品质,提高产品档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三)更新经营观念。采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一般农户)”的运行方式,农户带地入股,由合作社统一整合资源,统一种植品种、技术和管理,统一采摘、加工和销售,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群众整体收入。

截止2020年6月底,该合作社共销售农副产品总金额达343万余元,实现利润42.9万元,有力地带动了村民和村集体经济增收。

贫困户增收方面:主要通过代销售农副产品、吸纳务工和利润分红3种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共带动贫困户、边缘户237户次,471人,累计增收37.3万元,其中帮助45户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实现户年增收800-8000元不等;吸纳30户贫困户、边缘户务工就业,实现年人均增收约3200元;累计利润分红16.9万元,实现86户贫困户、边缘户户均增收1965元。如帮助贫困户孙延奇2018年销售黑猪5头,增收3000元;谢发贵销售黑猪及山芋粉等农副产品增收8000多元。 

村集体增收方面: 通过合作社的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累计为村集体增收26万元,其中2018年增收5.1万元;2019年增收20.9万元,该村也成为芜湖市第一批村集体收入超50万元的村中唯一一个经营性收入占主导的村集体。

四、案例启示

 一是推动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必由之路。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但是在没有龙头企业和支柱型产业的情况下,怎样切入,这是一个很好的点,当前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已被各级政府作为一个重要的扶贫手段,我们可以抓住这一机会,抓住销售这个环节,以销售反促一产、二产,带动三产发展。

二是推动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扶智扶志是重要抓手。怎样解决贫困户的等靠要的思想,变输血为造血。利用合作社农副产品销售,对于提供农副产品销售的贫困户就可以有分红和多分红,不能提供农副产品销售的只能得到平均分红,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三是推动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规范管理是有效途径。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合作社管理。村集体经济发展,依托什么发展,集体合作社是否再走以往村办企业、大锅饭的老路等问题,是发展集体经济的心结。在实践中对于合作社在决策和财务管理上,引入现在企业制度,采用“决策、管理、实施”相分离的办法,即由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和两委会决策,合作社成员管理,监督委员会监督,专门负责人实施的制度,有效规范管理和运行;按照国有资产相关规定,对财务进行管理,需要招标采购的按照规定执行,规范了资金使用。

四是推动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规划引领是先行条件。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持续稳健的促进产业发展。在规划种养殖基地时,按照现代农业模式进行规划建设;通过申报绿色农副产品、产品加工许可证等升级种植业和加工业,促进产品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的引入特色农副产品,扩大农产品种植品种,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在产业发展中,坚持高标准设计,有效衔接乡村休闲旅游,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

(无为市扶贫开发工作办公室推荐)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标签安徽无为市、产业扶贫    

党总支引领,特色产业合作 助力脱贫攻坚 ——无为市蜀山镇关河村走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时间:2020-09-04 16:28:13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一、基本情况

关河村隶属安徽省无为市,地处无为市、巢湖市、庐江县三县(市)交界处,总面积7.2平方公里,下辖24个村民组、756户,人口3172人, 由于交通较为落后,资源较为匮乏,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达135户、375人,村集体收入很少,是贫困村。2016年,村出列时集体收入为9.35万元,其中山地土地流转年租金4.216万元,村级光伏发电收入为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较为单一,村级发展后劲不足,成为摆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面前的突出难题。

20200904159920852549.jpg

二、主要背景

关河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全村耕地面积有水田3225亩,山场面积1838亩。种植业主要以传统的自给自足方式为主,粮食作物种植主要以水稻为主;经济农作物主要有茶叶和山芋等,年产山芋粉约5万斤、山芋粉丝约4.5万斤、茶叶约2万斤;养殖业主要以土鸡、老鹅、老鸭、黑猪等家畜为主。这些农副产品品质优良,但市场单价较低,不能给群众带来期望中的经济效益,使得近年来该村的山芋、茶叶种植和各类家禽家畜的养殖规模逐渐萎缩。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技术含量不高,个体农户仅仅满足于自己生产、自己加工,且采用传统种植、养殖和加工模式,没有形成标准化、规模化,造成农产品整体上的档次不高、附加值低。二是品牌意识不强,个体农户一般满足自产自销,缺少品牌意识,且没有采用网络销售模式,对外知名度、影响力较低。三是资源整合不力,村民缺少“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依然习惯于单打独斗,没有充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难以适应当前发展形势。

20200904159920856210.jpg

三、主要做法

针对存在的不足,村“两委”干部和扶贫驻村队长坚持问题导向,集思广益,拓宽思路,创新举措,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破除发展瓶颈,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全力推动乡村振兴。主要做法有:

(一)优化管理模式。采取“党支部+种养殖大户+贫困户(边缘户、一般农户)”管理模式,成立了集体性质的“无为市关河沿山种养殖综合专业合作社”。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按照“收益分成、激发内生动力、抱团发展”的整体思路,引导和带动贫困户、边缘户和一般有意愿的农户积极参与,形成合力,促进共同发展。具体按照决策(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大会)、管理者(种养殖大户、农村职业经理人)、实施者(贫困户及一般农户)三分离的模式进行管理。

20200904159920860111.jpg

(二)精准产业布局。依据自身禀赋特点和资源现状,明确以茶叶、山芋等特色种植业和土鸡、老鹅等特色养殖业为主导产业,融种养、加工、销售为一体,延伸产业链条,走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该村以“两点多面”即茶叶和粉丝为重点,共开发系列农产品11个、注册商标2个、申请绿色食品认证1个,建成茶叶种植基地1个168亩(周边带动农户种植300亩),新建茶叶、粉丝加工厂房670平米,并购置了茶叶和粉丝加工设备,申请了产品生产加工许可证,提升产品品质,提高产品档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三)更新经营观念。采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一般农户)”的运行方式,农户带地入股,由合作社统一整合资源,统一种植品种、技术和管理,统一采摘、加工和销售,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群众整体收入。

截止2020年6月底,该合作社共销售农副产品总金额达343万余元,实现利润42.9万元,有力地带动了村民和村集体经济增收。

贫困户增收方面:主要通过代销售农副产品、吸纳务工和利润分红3种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共带动贫困户、边缘户237户次,471人,累计增收37.3万元,其中帮助45户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实现户年增收800-8000元不等;吸纳30户贫困户、边缘户务工就业,实现年人均增收约3200元;累计利润分红16.9万元,实现86户贫困户、边缘户户均增收1965元。如帮助贫困户孙延奇2018年销售黑猪5头,增收3000元;谢发贵销售黑猪及山芋粉等农副产品增收8000多元。 

村集体增收方面: 通过合作社的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累计为村集体增收26万元,其中2018年增收5.1万元;2019年增收20.9万元,该村也成为芜湖市第一批村集体收入超50万元的村中唯一一个经营性收入占主导的村集体。

四、案例启示

 一是推动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必由之路。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但是在没有龙头企业和支柱型产业的情况下,怎样切入,这是一个很好的点,当前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已被各级政府作为一个重要的扶贫手段,我们可以抓住这一机会,抓住销售这个环节,以销售反促一产、二产,带动三产发展。

二是推动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扶智扶志是重要抓手。怎样解决贫困户的等靠要的思想,变输血为造血。利用合作社农副产品销售,对于提供农副产品销售的贫困户就可以有分红和多分红,不能提供农副产品销售的只能得到平均分红,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三是推动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规范管理是有效途径。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合作社管理。村集体经济发展,依托什么发展,集体合作社是否再走以往村办企业、大锅饭的老路等问题,是发展集体经济的心结。在实践中对于合作社在决策和财务管理上,引入现在企业制度,采用“决策、管理、实施”相分离的办法,即由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和两委会决策,合作社成员管理,监督委员会监督,专门负责人实施的制度,有效规范管理和运行;按照国有资产相关规定,对财务进行管理,需要招标采购的按照规定执行,规范了资金使用。

四是推动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规划引领是先行条件。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持续稳健的促进产业发展。在规划种养殖基地时,按照现代农业模式进行规划建设;通过申报绿色农副产品、产品加工许可证等升级种植业和加工业,促进产品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的引入特色农副产品,扩大农产品种植品种,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在产业发展中,坚持高标准设计,有效衔接乡村休闲旅游,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

(无为市扶贫开发工作办公室推荐)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