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机制创新添活力 点水成金巧脱贫

时间:2020-09-04 19:12:24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蒙城县立仓镇人民政府

千里淮河浩浩汤汤,它最大的支流人工河——茨淮新河在这里淙淙流淌。仲夏时节晨光微熹,水天一色处,一叶扁舟在水中轻轻摇荡。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贫困户薛平文正把一笼笼红色的小龙虾从水中捞起。眼前这片波光粼粼的水面蕴藏着今年丰收的希望,也流淌着往昔贫穷的忧伤。

立仓镇地处蒙城东南,地势低洼,比蒙城县城平均海拔低约3层楼高。“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因水受灾,因灾致贫,成了立仓镇走不出的魔咒。2014年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1902户609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56%,沿芡河、茨淮新河的6个村被认定为贫困村。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20200904159921836412.jpg

   洼地整理筑根基   土地流转增效益

如何破解发展瓶颈,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2016年镇党委政府经充分调研论证后认为,立仓劣势是水,水患连年;优势是水,水资源丰富、生态良好。“打好生态牌,做活水文章”就要从土地流转、立体种养、水美乡村等方面大胆创新,“水利、水产、水生态”齐头并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洪灾区变成聚宝盆。

20200904159921839331.jpg

   要做好以水生财大文章,就要啃下低洼地治理这个硬骨头。几年来,全镇共争取水利、农发、国土、农委等涉农项目资金2.2亿元,新建桥涵740座;疏浚大中沟68公里,三沟治理641条,开挖土方62.6万方;新建涵闸81座;新建泵站8座240千瓦;新打机井244眼;修建输水渠道3公里,田间灌溉支渠12.9公里;清淤扩挖塘87面;新修镇村道路680公里;栽植树木43万棵,涉及全镇22个行政村的11万亩土地,打通了镇内水系的“主动脉”,疏通了田间的“毛细血管”,切实做到旱能灌,涝能排,灾荒田变成了金土地。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沟渠纵横,地肥水美的良田沃野,引来大批企业个人前来洽谈承包事宜。2016年初,立仓镇在薛庙村试点流转土地1000亩取得成功后,全镇土地流转就按下了快进键。2018年黎明村引进蒙城商会与农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建设万亩连片的虾稻共作养殖基地。土地的流转,也带动了贫困群众的增收,改变了“面朝黄土地朝天”的生产方式。目前,全镇6万亩虾稻产业中,约有3500余亩是流转贫困群众的土地,经初步测算,土地流转年租金约为1000元/亩,按传统作物每每年600元计算,每亩每年增收400元,合计每年给贫困群众的土地租金约为350万元,惠及400余户贫困群众。

“共作模式”增活力   生态旅游新动力

  全镇有名的贫困村薛庙村在立体种养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该村鼓励农民以水为媒,大力发展高产粮食、蔬菜作物和优质高效渔业,并根据作物特点和渔业生物特性,区分水土、地势、光照的不同,实施稻、莲、鱼、虾立体养殖,高效共作的发展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激发出特色农业的生机和活力。

    薛平文是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最近两年他在自家的10亩承包田里发展“稻虾连作”立体种养。薛平文说,“虽然今年小龙虾的行情不如去年,但水稻和虾加一起,每亩地一年也能收入4000元左右,比种地强得多。” 贫困户胡灯华说“莲鱼共养就是好,家里的4亩地,种的莲藕、养的虾,今年藕价上去了,拉到蒙城新发地,一斤能卖三块五,一亩地能挣8、9千,加上150斤小龙虾,4亩地我能净挣3万块,这搁以前想都不敢想,再累也高兴。”  

今年薛庙村发展稻虾共作5000余亩、稻蟹共作400余亩、莲渔共养2000余亩,特色水产立体养殖200余亩。冬春采藕,夏季采莲,春夏秋捕虾,秋季收割水稻已成常态,实现了一水多用、一地多收。

20200904159921841914.jpg

现在的立仓镇湿地鹭飞,荷绿虾肥。一幅水美乡村的迷人画卷伴随着生态良好、产业兴旺的脚步徐徐展开。为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增收途径,2017以来,立仓镇依托薛庙现代产业园5000亩的荷塘和小龙虾产业,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蒙城龙虾·荷花休闲文化旅游节,吸引八方游客到立仓镇旅游消费。随着旅游设施的完善,2019年,薛庙村也成了“3A”级旅游乡村。薛庙的贫困群众也沾了“生态旅游”的光,2019年,村里的56户贫困群众,通过参与龙虾荷花节景点的保洁、售卖小商品等方式,户均增收1300元。

2019年9月,依托三圩低洼地建设,以农业和旅游为主题的芡河现代农业示范园开园。仅几个月的时间,客流量达到60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约86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增收1140万元。目前,立仓镇成功争创省级特色旅游小镇,真正实现了“水农共融,农旅共振”。

基地引路拔穷根  企业助力巧淘金

  按照“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要求,立仓镇从众多产业中选择小龙虾养殖作为主导产业加以突破,推广基地+企业+贫困户的模式,打造产业扶贫新“引擎”。

   2017年5月,立仓镇从湖北潜江高薪聘请了有着“中国虾稻连作第一人”称号的刘主权,为薛庙村小龙虾产业发展“问诊把脉”。刘主权不仅积极指导虾农养殖,还在薛庙村“扎根”,成立了湖北华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551亩,建设标准养殖示范基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香满园。”在基地的示范引领下,民和园林、大道天下等公司先后入驻立仓发展虾稻产业。为了让贫困群众能够享受到产业调整带来的红利,立仓镇为贫困群众量身打造了多种参与方式。一是自主发展虾稻产业。通过政策支持、小额扶贫贷款,解决资金来源;二是土里流转。亩均1000元的地租,旱涝包收,自己也可以外出务工;三是参与虾稻产业务工。企业和合作社优先使用贫困户内劳动力,增加务工收入。今年立仓镇共发展虾稻产业6.5万亩,其中2000亩是贫困群众在公司、大户带动下,自主经营的虾稻产业。初步测算全镇年产小龙虾1.2万余吨,亩均效益4000元左右。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600余人从事相关工作,人均增加务工收入3500元。

“孔雀东南飞,从此不徘徊;虾稻莲鱼美,发展呈异彩。依水做文章,打好生态牌;脱贫任务重,攻坚抒情怀”。现在,立仓镇已经形成“虾稻共作、莲鱼共养、水农共融、农旅共振”的产业扶贫格局,镇内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0万元以上。贫困发生率降至0.163%。昔日因水生怨,今日点水成金,立仓人民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蒙城县扶贫开发局推荐)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标签安徽蒙城县、产业扶贫    

机制创新添活力 点水成金巧脱贫

时间:2020-09-04 19:12:24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蒙城县立仓镇人民政府

千里淮河浩浩汤汤,它最大的支流人工河——茨淮新河在这里淙淙流淌。仲夏时节晨光微熹,水天一色处,一叶扁舟在水中轻轻摇荡。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贫困户薛平文正把一笼笼红色的小龙虾从水中捞起。眼前这片波光粼粼的水面蕴藏着今年丰收的希望,也流淌着往昔贫穷的忧伤。

立仓镇地处蒙城东南,地势低洼,比蒙城县城平均海拔低约3层楼高。“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因水受灾,因灾致贫,成了立仓镇走不出的魔咒。2014年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1902户609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56%,沿芡河、茨淮新河的6个村被认定为贫困村。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20200904159921836412.jpg

   洼地整理筑根基   土地流转增效益

如何破解发展瓶颈,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2016年镇党委政府经充分调研论证后认为,立仓劣势是水,水患连年;优势是水,水资源丰富、生态良好。“打好生态牌,做活水文章”就要从土地流转、立体种养、水美乡村等方面大胆创新,“水利、水产、水生态”齐头并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洪灾区变成聚宝盆。

20200904159921839331.jpg

   要做好以水生财大文章,就要啃下低洼地治理这个硬骨头。几年来,全镇共争取水利、农发、国土、农委等涉农项目资金2.2亿元,新建桥涵740座;疏浚大中沟68公里,三沟治理641条,开挖土方62.6万方;新建涵闸81座;新建泵站8座240千瓦;新打机井244眼;修建输水渠道3公里,田间灌溉支渠12.9公里;清淤扩挖塘87面;新修镇村道路680公里;栽植树木43万棵,涉及全镇22个行政村的11万亩土地,打通了镇内水系的“主动脉”,疏通了田间的“毛细血管”,切实做到旱能灌,涝能排,灾荒田变成了金土地。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沟渠纵横,地肥水美的良田沃野,引来大批企业个人前来洽谈承包事宜。2016年初,立仓镇在薛庙村试点流转土地1000亩取得成功后,全镇土地流转就按下了快进键。2018年黎明村引进蒙城商会与农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建设万亩连片的虾稻共作养殖基地。土地的流转,也带动了贫困群众的增收,改变了“面朝黄土地朝天”的生产方式。目前,全镇6万亩虾稻产业中,约有3500余亩是流转贫困群众的土地,经初步测算,土地流转年租金约为1000元/亩,按传统作物每每年600元计算,每亩每年增收400元,合计每年给贫困群众的土地租金约为350万元,惠及400余户贫困群众。

“共作模式”增活力   生态旅游新动力

  全镇有名的贫困村薛庙村在立体种养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该村鼓励农民以水为媒,大力发展高产粮食、蔬菜作物和优质高效渔业,并根据作物特点和渔业生物特性,区分水土、地势、光照的不同,实施稻、莲、鱼、虾立体养殖,高效共作的发展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激发出特色农业的生机和活力。

    薛平文是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最近两年他在自家的10亩承包田里发展“稻虾连作”立体种养。薛平文说,“虽然今年小龙虾的行情不如去年,但水稻和虾加一起,每亩地一年也能收入4000元左右,比种地强得多。” 贫困户胡灯华说“莲鱼共养就是好,家里的4亩地,种的莲藕、养的虾,今年藕价上去了,拉到蒙城新发地,一斤能卖三块五,一亩地能挣8、9千,加上150斤小龙虾,4亩地我能净挣3万块,这搁以前想都不敢想,再累也高兴。”  

今年薛庙村发展稻虾共作5000余亩、稻蟹共作400余亩、莲渔共养2000余亩,特色水产立体养殖200余亩。冬春采藕,夏季采莲,春夏秋捕虾,秋季收割水稻已成常态,实现了一水多用、一地多收。

20200904159921841914.jpg

现在的立仓镇湿地鹭飞,荷绿虾肥。一幅水美乡村的迷人画卷伴随着生态良好、产业兴旺的脚步徐徐展开。为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增收途径,2017以来,立仓镇依托薛庙现代产业园5000亩的荷塘和小龙虾产业,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蒙城龙虾·荷花休闲文化旅游节,吸引八方游客到立仓镇旅游消费。随着旅游设施的完善,2019年,薛庙村也成了“3A”级旅游乡村。薛庙的贫困群众也沾了“生态旅游”的光,2019年,村里的56户贫困群众,通过参与龙虾荷花节景点的保洁、售卖小商品等方式,户均增收1300元。

2019年9月,依托三圩低洼地建设,以农业和旅游为主题的芡河现代农业示范园开园。仅几个月的时间,客流量达到60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约86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增收1140万元。目前,立仓镇成功争创省级特色旅游小镇,真正实现了“水农共融,农旅共振”。

基地引路拔穷根  企业助力巧淘金

  按照“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要求,立仓镇从众多产业中选择小龙虾养殖作为主导产业加以突破,推广基地+企业+贫困户的模式,打造产业扶贫新“引擎”。

   2017年5月,立仓镇从湖北潜江高薪聘请了有着“中国虾稻连作第一人”称号的刘主权,为薛庙村小龙虾产业发展“问诊把脉”。刘主权不仅积极指导虾农养殖,还在薛庙村“扎根”,成立了湖北华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551亩,建设标准养殖示范基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香满园。”在基地的示范引领下,民和园林、大道天下等公司先后入驻立仓发展虾稻产业。为了让贫困群众能够享受到产业调整带来的红利,立仓镇为贫困群众量身打造了多种参与方式。一是自主发展虾稻产业。通过政策支持、小额扶贫贷款,解决资金来源;二是土里流转。亩均1000元的地租,旱涝包收,自己也可以外出务工;三是参与虾稻产业务工。企业和合作社优先使用贫困户内劳动力,增加务工收入。今年立仓镇共发展虾稻产业6.5万亩,其中2000亩是贫困群众在公司、大户带动下,自主经营的虾稻产业。初步测算全镇年产小龙虾1.2万余吨,亩均效益4000元左右。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600余人从事相关工作,人均增加务工收入3500元。

“孔雀东南飞,从此不徘徊;虾稻莲鱼美,发展呈异彩。依水做文章,打好生态牌;脱贫任务重,攻坚抒情怀”。现在,立仓镇已经形成“虾稻共作、莲鱼共养、水农共融、农旅共振”的产业扶贫格局,镇内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0万元以上。贫困发生率降至0.163%。昔日因水生怨,今日点水成金,立仓人民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蒙城县扶贫开发局推荐)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