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以鸟为媒 一个直过民族村的生态巨变 ——德宏州盈江县石梯村生态脱贫典型案例

时间:2020-09-06 09:40:08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盈江县扶贫办

一、贫困概况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石梯村民小组,因在陡峭悬崖上开凿阶梯出行而得名,与缅甸山水相连,是南方古丝绸之路出境重要通道,是一个景颇族、傈僳族聚居的边境直过民族贫困村。全村81户363人,有建档立卡户43户15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0.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国土面积13.87平方公里,边境线长24.7公里,有林地28115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有鸟类400多种,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鸟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由于地处偏远地区,山高路远,晴通雨阻,货物运输只能靠人背马驮;无水无电无信号,村民思想观念落后;经济基础薄弱,贫困程度深;为了生存,村民曾一度以靠山吃山、刀耕火种的粗放方式开荒生产生活,使得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形成“生态破坏——贫困落后”的怪圈。

20200906159935669513.jpg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省委制定印发了《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在此背景下,盈江县委、县政府立足石梯村丰富的资源优势,生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围绕打造“中国犀鸟谷”品牌,转变思想观念,拓宽发展思路,鼓励引导当地村民亦农亦旅,建鸟类监测点、当志愿者,从事餐饮、住宿及配套服务,让农民吃上“旅游饭”,赚上“观鸟钱”,开辟一条靠生态发家致富的路子。目前,该村贫困发生率已从50.5%降到了1%以下,顺利实现脱贫。

二、政策举措

(一)依山就势建新房。用好“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惠民政策,采取“集中力量办大事”方式,按“一户一单位一名党员”的帮扶模式,聚焦宜居、宜业、宜游,以加固改造、拆除重建、兜底保障3种方式,实现农村危房旧貌换新颜。统一规划、分户实施,充分融入生态优势、民族元素,依村就势、就地取材,提倡“老材新用”“旧料翻用”,保留房屋原始韵味;在外墙体、封檐板、屋檐、村头寨尾装饰民族元素、标识标牌,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村落风貌。同时,以群众自行改造为主,按照每户800元、1吨水泥给予补助,统筹推进农村厨房、户厕、庭院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聚焦村庄“脏乱差”顽疾,开展清 “六堆”建“三园”行动,实现危房改造与与农村环境同步提升,建成美丽边寨。

(二)生态扶贫有实招。坚持把生态保护贯穿扶贫工作始终,着力做好“生态+”文章,推动生态扶贫扶出实效。通过“生态+项目”有效带动150余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施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6595亩,天然商品林停伐保护6160.5亩,年均补助资金12.7万元。聘请建档立卡户护林员31人,年人均补助资金1万元。大力发展“林木+林旅+林下”绿色立体循环经济,发展以坚果、荔枝、咖啡为主的林下经济2800余亩,产值30余万元。围绕丰富的鸟资源,重点打造“中国犀鸟谷观鸟旅游精品线,年均接待游客达2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近50万元。紧扣“确保每户贫困户掌握1至2门农村实用技术”目标,开展林下种植、养殖的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切实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

(三)社会帮扶见实效。认真落实“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政府积极动员引导,企业响应号召、履行社会责任,全县10家企业以产业帮扶、安置就业、技术培训、捐款捐物、助学、助医等多种形式结对帮扶石梯村。共帮扶石梯村实施村庄道路25公里,人畜饮水管网10公里,培养民宿人才10人、餐饮业人才8人,解决就业岗位12人、月均工资1500元,帮扶发展产业45户、户均增收800元。同时,积极参与村内卫生室、活动广场、卫生公厕、路灯、网络、垃圾处理池、排污管道等设施建设,村庄功能进一步完善,群众脱贫致富基础更加牢固。

(四)强边固防聚合力。发挥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体制机制优势,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凝聚合力。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守土有责、民族团结、宗教活动向党组织报备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常态化开展党的政策进宗教场所、走边关唱红歌、升国旗等活动,国土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群众心中。加强边防基础设施建设,石梯11.4公里边境道路得到改造提升,提高了执勤队伍机动性,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边防巡逻路成为了群众致富的民生路。设立界务员3名、护边员10名,月均分别发放补助500元和1000元;落实边民补助政策,人均补助500元。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像珍视生命一样守护国土安全,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石梯成为了边境线上防渗透、防分裂的坚固屏障。

20200906159935684779.jpg

三、具体做法

(一)保护生态护“鸟巢”。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组织党员、妇女、“草根名嘴”等,采取“汉语+民族语言”、小品歌舞等形式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成立护林队,定期开展巡护,充分发挥“前哨员、信息员、巡边员、护林员”作用,筑牢生态保护防线。将保护生态环境内容纳入党员积分、“最美+”等评选活动,“捕鸟、砍树,发现一起扭送一起;随意开荒,罚违约金用于生态修复,并上报相关部门;对主动上报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情况的给以200-2000元奖励”等生态保护内容写进村规民约,保护生态成为村民行动自觉。用群众听得进的语言、做得来的举措,让群众主动放下了“油锯、斧头、砍刀、兽夹”等赖以生存的“家当”,自觉投身于生态保护中,成功入选“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十佳公众参与典型案例。

(二)建好“鸟点”引“鸟人”。 立足丰富的鸟类资源优势,引导当地村民按照“一个‘鸟点’一种明星鸟”的思路,差异化发展,因地制宜建成双角犀鸟、红腿小隼、灰孔雀雉等各具特色的“鸟点”40多个,寻找鸟类保护与脱贫增收的致富路,让农民赚上“观鸟钱”,开辟了一条靠生态发家致富的路子。仅2018年,接待观鸟人2万多人次,每个监测点实现1-3万元的收益。

QQ截图20200906094834.jpg

(三)农民变身当“鸟导”。着力在农民变“鸟导”上做文章,以感兴趣、爱鸟护鸟的村民作为重点,强化鸟类知识培训,引导培训一批持证上岗的“鸟导”。实行“红黑榜单”制度管理,对不规范、瞎操作、乱收费等行为进行治理、公示,规范“鸟导”行为、诚信服务。目前,石梯全民“鸟导”,均能熟练辨别150余种鸟类。“以前进山背刀,现在进山当‘导’。家穷要喂鸟,人穷要读书”等顺口溜在各村寨口口相传。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的观鸟爱好者不断涌入,8名农民“鸟导”9次走进央视,为鸟代言,“鸟导”这一新名词已成为盈江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兴职业。

(四)做好服务赚“鸟钱”。聚焦为游客提供优质观鸟体验,鼓励群众搞服务、赚“鸟钱”。整合资金,依山就势,支持农户建特色民居,开农家客栈,为观鸟爱好者提供住宿服务。目前,石梯建成农家客栈24间,观鸟旺季,每家客栈每天可带来500元至1000元收益。鼓励村民为观鸟爱好者提供导游、交通、背包、送餐等服务,实现家门口就业,单次获取服务费200元至1500元不等。发挥 “互联网+”优势,组建“中国犀鸟谷”旅游网站,建立“鸟导”信息库,及时发布近期鸟类情况、食宿信息等,推行线上预约,有序推动观鸟旅游良性发展。石梯自从赚上“观鸟钱”后,一步跨多年,汽车、家电从0到普及率过50%,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000多元跃到8000多元,从“直过民族”村中率先脱贫出列。

四、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经济持续发展。坚持走脱贫攻坚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路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群众收入大幅提高,石梯群众摆脱了长期以来的绝对贫困。2019年,农村经济总增长至486万元,年均增速29.9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不足2000元增长至2019年的10152元,年均增长22%。景颇特色旅游村寨、观鸟胜地、边境山寨,石梯发展呈现多元化格局。

(二)群众安居乐业。通过实施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贫政策和扶贫举措,贫困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开支大幅减少,长短结合培育坚果、小水果和林下养殖产业,在崇山峻岭间建成集中连片的“绿色银行”,群众户户有产业、能致富、可持续,不愁吃、不愁穿,钱袋子鼓了起来,小日子火了起来,大幅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

(三)村容焕然一新。通过大力实施道路、房屋、人居环境提升等工程,石梯“水、电、路、讯、房”建设日趋完善,宽敞整洁的水泥路、光纤网络进村入户,农村建设由“单项突破”迈入综合发展,乡村颜值不断“刷新”,精准扶贫的“种子”在石梯村的各个角落焕发蓬勃生机,正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一步步美丽嬗变。

(四)动力全面激发。群众得到实惠,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真情关怀、干部的倾力帮扶,群众从内心深处更加坚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精神面貌极大改观,比学赶超劲头十足,在家庭卫生、庭院美化、村庄环境洁净、民房改造、产业发展等工作中,总能看到群众跟着党员干部齐心同干的火热场景,《九谢共产党》、《十感党恩》、《我要脱贫》等自编山歌快板,成为石梯村民知恩、懂恩、感恩奋进的真实写照。             

(五)思想全面进步。群众尝到观鸟旅游甜头,在护“鸟巢”、当“鸟导”、引“鸟人”、赚“鸟钱”、结“鸟缘”等经营服务中,更加认识到良好生态、干净环境、文明习惯等的重要性,自觉投身生态保护、环境整治、移风易俗行动中,“砍树人”变成“护林人”,“狩猎人”变成“护鸟人”,生产生活陋习彻底转变,实现了“旧习惯”向“新理念”的蜕变,农村新气象、新风尚正在形成,石梯村成为了边境线上展现国家形象、守土固边的坚固堡垒。

五、经验启示

(一)党的领导是战胜脱贫攻坚的根本保证。“船重千钧,掌舵一人”。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因地因时制宜,找准脱贫路径方法,实现稳脱贫、真脱贫。盈江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脱贫”,按照“四不摘”要求,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切实把中央、省、州决策部署落细落实,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检验。

(二)基层组织是战胜脱贫攻坚的重要基础。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基层群众的桥梁纽带,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战斗基础,肩负着脱贫攻坚具体措施的实施。盈江县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推进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让基层组织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挑好重担,主动融入扶贫、服务扶贫、推进各项政策实施,成为凝聚人心、增强合力的战斗堡垒,实现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

(三)制度机制是战胜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建立完善制度机制是高质量交出脱贫答卷的纪律保障。盈江县对照中央、省、州政策,结合脱贫攻坚推进情况和县情、乡情、村情特点,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脱贫攻坚制度机制,并引导村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实行“一月一例会、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制度与村规同向发力,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确保了人心不散、队伍不乱,做到始终将脱贫攻坚放在工作的第一位,有力保障了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

(四)内生动力是战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武器。只有群众从内心树牢“不甘落后、不甘贫穷”的思想,才能为脱贫攻坚提供不竭动力。盈江县把“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贯彻于脱贫攻坚始终,注重由内而外“扶”、从里到外“富”,“志穷”“人穷”统筹帮,采取“五用”“五化”措施,以“微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走田间、进农户,正面宣讲、反向激励、示范带动多管齐下,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脱贫光荣的思想观念和感恩意识,纠正“不以贫为耻,反以贫为荣”的错误思想,有效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精神面貌持续向好。

(五)生态保护是关乎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也是一种生产力,良好的生态,是保证永续发展的基础。盈江县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把云南省建成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定位,把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更加注重保护。黄嘴河燕鸥抢救守护行动案例成为生态保护典范,“太平镇石梯生态发展经验”成功入选“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十佳公众参与典型案例,苏典乡下勐劈村民小组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生态美景变经济效益,在盈江以观鸟旅游为代表的生态脱贫路子越走越宽。

(德宏州扶贫办推荐)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标签乡村发展    

以鸟为媒 一个直过民族村的生态巨变 ——德宏州盈江县石梯村生态脱贫典型案例

时间:2020-09-06 09:40:08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盈江县扶贫办

一、贫困概况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石梯村民小组,因在陡峭悬崖上开凿阶梯出行而得名,与缅甸山水相连,是南方古丝绸之路出境重要通道,是一个景颇族、傈僳族聚居的边境直过民族贫困村。全村81户363人,有建档立卡户43户15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0.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国土面积13.87平方公里,边境线长24.7公里,有林地28115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有鸟类400多种,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鸟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由于地处偏远地区,山高路远,晴通雨阻,货物运输只能靠人背马驮;无水无电无信号,村民思想观念落后;经济基础薄弱,贫困程度深;为了生存,村民曾一度以靠山吃山、刀耕火种的粗放方式开荒生产生活,使得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形成“生态破坏——贫困落后”的怪圈。

20200906159935669513.jpg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省委制定印发了《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在此背景下,盈江县委、县政府立足石梯村丰富的资源优势,生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围绕打造“中国犀鸟谷”品牌,转变思想观念,拓宽发展思路,鼓励引导当地村民亦农亦旅,建鸟类监测点、当志愿者,从事餐饮、住宿及配套服务,让农民吃上“旅游饭”,赚上“观鸟钱”,开辟一条靠生态发家致富的路子。目前,该村贫困发生率已从50.5%降到了1%以下,顺利实现脱贫。

二、政策举措

(一)依山就势建新房。用好“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惠民政策,采取“集中力量办大事”方式,按“一户一单位一名党员”的帮扶模式,聚焦宜居、宜业、宜游,以加固改造、拆除重建、兜底保障3种方式,实现农村危房旧貌换新颜。统一规划、分户实施,充分融入生态优势、民族元素,依村就势、就地取材,提倡“老材新用”“旧料翻用”,保留房屋原始韵味;在外墙体、封檐板、屋檐、村头寨尾装饰民族元素、标识标牌,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村落风貌。同时,以群众自行改造为主,按照每户800元、1吨水泥给予补助,统筹推进农村厨房、户厕、庭院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聚焦村庄“脏乱差”顽疾,开展清 “六堆”建“三园”行动,实现危房改造与与农村环境同步提升,建成美丽边寨。

(二)生态扶贫有实招。坚持把生态保护贯穿扶贫工作始终,着力做好“生态+”文章,推动生态扶贫扶出实效。通过“生态+项目”有效带动150余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施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6595亩,天然商品林停伐保护6160.5亩,年均补助资金12.7万元。聘请建档立卡户护林员31人,年人均补助资金1万元。大力发展“林木+林旅+林下”绿色立体循环经济,发展以坚果、荔枝、咖啡为主的林下经济2800余亩,产值30余万元。围绕丰富的鸟资源,重点打造“中国犀鸟谷观鸟旅游精品线,年均接待游客达2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近50万元。紧扣“确保每户贫困户掌握1至2门农村实用技术”目标,开展林下种植、养殖的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切实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

(三)社会帮扶见实效。认真落实“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政府积极动员引导,企业响应号召、履行社会责任,全县10家企业以产业帮扶、安置就业、技术培训、捐款捐物、助学、助医等多种形式结对帮扶石梯村。共帮扶石梯村实施村庄道路25公里,人畜饮水管网10公里,培养民宿人才10人、餐饮业人才8人,解决就业岗位12人、月均工资1500元,帮扶发展产业45户、户均增收800元。同时,积极参与村内卫生室、活动广场、卫生公厕、路灯、网络、垃圾处理池、排污管道等设施建设,村庄功能进一步完善,群众脱贫致富基础更加牢固。

(四)强边固防聚合力。发挥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体制机制优势,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凝聚合力。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守土有责、民族团结、宗教活动向党组织报备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常态化开展党的政策进宗教场所、走边关唱红歌、升国旗等活动,国土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群众心中。加强边防基础设施建设,石梯11.4公里边境道路得到改造提升,提高了执勤队伍机动性,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边防巡逻路成为了群众致富的民生路。设立界务员3名、护边员10名,月均分别发放补助500元和1000元;落实边民补助政策,人均补助500元。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像珍视生命一样守护国土安全,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石梯成为了边境线上防渗透、防分裂的坚固屏障。

20200906159935684779.jpg

三、具体做法

(一)保护生态护“鸟巢”。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组织党员、妇女、“草根名嘴”等,采取“汉语+民族语言”、小品歌舞等形式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成立护林队,定期开展巡护,充分发挥“前哨员、信息员、巡边员、护林员”作用,筑牢生态保护防线。将保护生态环境内容纳入党员积分、“最美+”等评选活动,“捕鸟、砍树,发现一起扭送一起;随意开荒,罚违约金用于生态修复,并上报相关部门;对主动上报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情况的给以200-2000元奖励”等生态保护内容写进村规民约,保护生态成为村民行动自觉。用群众听得进的语言、做得来的举措,让群众主动放下了“油锯、斧头、砍刀、兽夹”等赖以生存的“家当”,自觉投身于生态保护中,成功入选“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十佳公众参与典型案例。

(二)建好“鸟点”引“鸟人”。 立足丰富的鸟类资源优势,引导当地村民按照“一个‘鸟点’一种明星鸟”的思路,差异化发展,因地制宜建成双角犀鸟、红腿小隼、灰孔雀雉等各具特色的“鸟点”40多个,寻找鸟类保护与脱贫增收的致富路,让农民赚上“观鸟钱”,开辟了一条靠生态发家致富的路子。仅2018年,接待观鸟人2万多人次,每个监测点实现1-3万元的收益。

QQ截图20200906094834.jpg

(三)农民变身当“鸟导”。着力在农民变“鸟导”上做文章,以感兴趣、爱鸟护鸟的村民作为重点,强化鸟类知识培训,引导培训一批持证上岗的“鸟导”。实行“红黑榜单”制度管理,对不规范、瞎操作、乱收费等行为进行治理、公示,规范“鸟导”行为、诚信服务。目前,石梯全民“鸟导”,均能熟练辨别150余种鸟类。“以前进山背刀,现在进山当‘导’。家穷要喂鸟,人穷要读书”等顺口溜在各村寨口口相传。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的观鸟爱好者不断涌入,8名农民“鸟导”9次走进央视,为鸟代言,“鸟导”这一新名词已成为盈江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兴职业。

(四)做好服务赚“鸟钱”。聚焦为游客提供优质观鸟体验,鼓励群众搞服务、赚“鸟钱”。整合资金,依山就势,支持农户建特色民居,开农家客栈,为观鸟爱好者提供住宿服务。目前,石梯建成农家客栈24间,观鸟旺季,每家客栈每天可带来500元至1000元收益。鼓励村民为观鸟爱好者提供导游、交通、背包、送餐等服务,实现家门口就业,单次获取服务费200元至1500元不等。发挥 “互联网+”优势,组建“中国犀鸟谷”旅游网站,建立“鸟导”信息库,及时发布近期鸟类情况、食宿信息等,推行线上预约,有序推动观鸟旅游良性发展。石梯自从赚上“观鸟钱”后,一步跨多年,汽车、家电从0到普及率过50%,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000多元跃到8000多元,从“直过民族”村中率先脱贫出列。

四、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经济持续发展。坚持走脱贫攻坚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路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群众收入大幅提高,石梯群众摆脱了长期以来的绝对贫困。2019年,农村经济总增长至486万元,年均增速29.9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不足2000元增长至2019年的10152元,年均增长22%。景颇特色旅游村寨、观鸟胜地、边境山寨,石梯发展呈现多元化格局。

(二)群众安居乐业。通过实施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贫政策和扶贫举措,贫困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开支大幅减少,长短结合培育坚果、小水果和林下养殖产业,在崇山峻岭间建成集中连片的“绿色银行”,群众户户有产业、能致富、可持续,不愁吃、不愁穿,钱袋子鼓了起来,小日子火了起来,大幅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

(三)村容焕然一新。通过大力实施道路、房屋、人居环境提升等工程,石梯“水、电、路、讯、房”建设日趋完善,宽敞整洁的水泥路、光纤网络进村入户,农村建设由“单项突破”迈入综合发展,乡村颜值不断“刷新”,精准扶贫的“种子”在石梯村的各个角落焕发蓬勃生机,正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一步步美丽嬗变。

(四)动力全面激发。群众得到实惠,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真情关怀、干部的倾力帮扶,群众从内心深处更加坚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精神面貌极大改观,比学赶超劲头十足,在家庭卫生、庭院美化、村庄环境洁净、民房改造、产业发展等工作中,总能看到群众跟着党员干部齐心同干的火热场景,《九谢共产党》、《十感党恩》、《我要脱贫》等自编山歌快板,成为石梯村民知恩、懂恩、感恩奋进的真实写照。             

(五)思想全面进步。群众尝到观鸟旅游甜头,在护“鸟巢”、当“鸟导”、引“鸟人”、赚“鸟钱”、结“鸟缘”等经营服务中,更加认识到良好生态、干净环境、文明习惯等的重要性,自觉投身生态保护、环境整治、移风易俗行动中,“砍树人”变成“护林人”,“狩猎人”变成“护鸟人”,生产生活陋习彻底转变,实现了“旧习惯”向“新理念”的蜕变,农村新气象、新风尚正在形成,石梯村成为了边境线上展现国家形象、守土固边的坚固堡垒。

五、经验启示

(一)党的领导是战胜脱贫攻坚的根本保证。“船重千钧,掌舵一人”。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因地因时制宜,找准脱贫路径方法,实现稳脱贫、真脱贫。盈江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脱贫”,按照“四不摘”要求,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切实把中央、省、州决策部署落细落实,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检验。

(二)基层组织是战胜脱贫攻坚的重要基础。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基层群众的桥梁纽带,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战斗基础,肩负着脱贫攻坚具体措施的实施。盈江县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推进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让基层组织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挑好重担,主动融入扶贫、服务扶贫、推进各项政策实施,成为凝聚人心、增强合力的战斗堡垒,实现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

(三)制度机制是战胜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建立完善制度机制是高质量交出脱贫答卷的纪律保障。盈江县对照中央、省、州政策,结合脱贫攻坚推进情况和县情、乡情、村情特点,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脱贫攻坚制度机制,并引导村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实行“一月一例会、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制度与村规同向发力,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确保了人心不散、队伍不乱,做到始终将脱贫攻坚放在工作的第一位,有力保障了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

(四)内生动力是战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武器。只有群众从内心树牢“不甘落后、不甘贫穷”的思想,才能为脱贫攻坚提供不竭动力。盈江县把“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贯彻于脱贫攻坚始终,注重由内而外“扶”、从里到外“富”,“志穷”“人穷”统筹帮,采取“五用”“五化”措施,以“微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走田间、进农户,正面宣讲、反向激励、示范带动多管齐下,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脱贫光荣的思想观念和感恩意识,纠正“不以贫为耻,反以贫为荣”的错误思想,有效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精神面貌持续向好。

(五)生态保护是关乎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也是一种生产力,良好的生态,是保证永续发展的基础。盈江县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把云南省建成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定位,把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更加注重保护。黄嘴河燕鸥抢救守护行动案例成为生态保护典范,“太平镇石梯生态发展经验”成功入选“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十佳公众参与典型案例,苏典乡下勐劈村民小组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生态美景变经济效益,在盈江以观鸟旅游为代表的生态脱贫路子越走越宽。

(德宏州扶贫办推荐)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