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探索沟域经济新模式 增添产业扶贫新动能

时间:2020-09-06 12:09:07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洛阳市扶贫办

洛阳地处豫西,跨黄河中游两岸,山区丘陵面积占86.2%,境内大小沟(岔)数十万条,沟域面积约3200平方公里、涵盖60%的乡镇和20%的贫困人口。进入“十三五”,洛阳市针对沟域生态脆弱、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产业落后等瓶颈制约,将发展沟域经济作为产业扶贫重要抓手,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王国生书记、尹弘省长指示要求,立足副中心城市定位和脱贫攻坚实际,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创造性提出“发展沟域经济”新模式,与生态保护、产业培育、集体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相结合,为扶贫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新动力,扮靓了全市“三农”发展基本盘,丘陵山区贫困群众由此找到了拔掉“穷根”奔小康的“金钥匙”。先后累计投资105亿元,打造了33个市级、50个县级沟域经济示范带,实现年产值23.5亿元,辐射带动168个贫困村、8.6万名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1.8万元以上。

20200906159936575564.jpg

一、强保障、塑特色,优化扶贫产业结构布局

洛阳境内山川纵横、沟谷交错,仅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谷就有1.6万多条。2016年底,洛阳市结合良好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提出“发展山区特色产业,建设豫西沟域经济示范区”重大专项,坚持一产起步打基础、二三产业添活力,把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同步规划、同步落实,按照“生态引领、产业基础、农旅融合、产村融合”的思路和“一沟一产业、一域一特色”的理念,将沟域产业发展纳入打赢脱贫攻坚战整体布局,为扶贫产业发展装上了“新引擎”。今年,洛阳又出台《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行动方案》《关于加大对带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的指导意见》,以沟域经济为抓手,实施“特色产业培育、村级集体经济清零、乡村旅游提质”等十个重大专项,发展优质林果、杂粮、瓜菜、草畜、中药材、花卉苗木六大特色产业。宜阳县香鹿山镇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共种植花椒5.5万亩,建成21公里长的花椒产业带、2个万亩花椒产业示范园、8个千亩示范园,带动92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目前,全市沟域内共发展苹果、核桃等优质林果87.9万亩,山茱萸、艾草等中药材88.3万亩,香菇、木耳等食用菌3.2亿袋,优质草畜220万头,2.9万余名贫困群众通过参与生产经营、务工就业、资产收益等模式实现增收脱贫,培育了新安樱桃、偃师葡萄、孟津草莓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产业集群。

20200906159936567471.jpg

二、抓融合、促转型,构建扶贫产业丰富业态

洛阳突出一二三产业融合,着力构建以沟谷文旅业、半坡林果业、坡顶生态林等为基本布局的全景化立体式沟域经济带,形成了特色农业主导型、龙头景区带动型、休闲康养度假型、餐饮娱乐主导型、现代农业引领型、民俗文化融合型等6大各具特色的沟域经济发展业态。百花齐放、百业兴旺的沟域经济,成为投资兴业者的逐梦场,成为农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的希望田野,汇聚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澎湃力量。栾川县坚持走“农业+X”的发展路子,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打造了石庙镇七沟村、秋扒乡娄关古镇、庙子镇龙峪湾、三川镇大红川等一批农旅融合的沟域经济带。新安樱桃谷流转土地5000余亩,建设集大粒樱桃、软籽石榴种植采摘和林下养殖、餐饮住宿等多业态融合的农业园区,带动贫困户188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等方式增收脱贫。洛宁县牡丹花海沟域经济示范带着力打造“一产牡丹种植、二产科研加工、三产旅游康养”的融合型牡丹全产业链,流转土地3万亩,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815户贫困户获土地租金197万元,772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务工就业。在沟域经济的带动下,乡村旅游发展进入快车道。环城农业采摘、沿黄河农园休闲、伏牛山山水度假、西部生态写生摄影之旅等四大乡村旅游板块和奇境栾川、5A嵩县、醉美汝阳等县域旅游品牌已远近闻名,嵩县手绘小镇、洛宁三彩小镇、栾川拨云岭村等美丽乡村游客络绎不绝,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园区达到32个,乡村旅游经营单位2400多家,年接待游客2000余万人次,4万余名贫困群众参与乡村旅游产业,一大批深山偏远乡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摆脱贫困、增收致富。

20200906159936570189.jpg

三、植优势、绘底色,推动扶贫产业持续发展

洛阳将国土绿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水生态治理和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相结合,统筹做好沟域内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以沟域生态价值提升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生态成为沟域经济发展底色。良好生态环境让昔日穷山沟旧貌换新颜,成为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永动机”。新安黄河神仙湾坚持绿化荒山、治理生态为先,栽植冬桃、苹果、樱桃等果木15万余棵,依山就势广植红叶石楠、桂树、紫薇等景观彩叶树6万余棵,4个山头、4000亩荒山披上绿装;依托良好生态,山下建成“大河风云”文化与休闲农业、旅游度假一体的沟域经济发展业态,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就业等方式,带动1300余名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孟津同盟山沟域经济示范带以孟津贡梨、万亩荷塘、万亩鱼塘、万亩稻田等自然资源和“王铎故居”、“龙马负图寺”等历史文化遗存为基础,栽植绿化苗木3.1万株、治理河道17公里,并大力发展特色种养、餐饮、休闲娱乐等,吸纳贫困群众600余人就业,域内综合产值达3.8亿元。栾川重渡沟坚持新发展理念,对景区生态环境、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等同步规划提升,发展农家宾馆500余家,将昔日的穷山沟打造成为国家4A级景区和国家生态示范区,带动1000余名贫困群众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四、重带贫、促增收,强化扶贫产业利益联结

洛阳始终把农民参与、群众受益作为发展沟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完善参与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就业创业支持机制,引导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有效联结为实现沟域繁荣、群众增收注入了新动力。洛宁豫西苹果谷通过“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土地流转、务工就业、果园托管、共享共建、品牌营销、旅游带动”六大带贫模式,带动1000余贫困户脱贫致富。结合沟域经济发展,大力推进“三变”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栾川伊源康养谷采取五村联建模式,由5个贫困村投入800万元共同建设“昌平小镇”精品民宿,打造康养小镇,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0万元。伊川建业绿色基地项目立足“农业+文旅+康养”发展定位,培训职业农民210人,合作开发民俗农家乐75户,从贫困群众中吸纳员工55人、带动就业116人,使9个贫困村每年每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不低于4万元。近年来,洛阳市先后投入产业扶贫资金48亿元、实施项目4946个,产业项目资金在总投资中占到61%,所有贫困村和94%的贫困户已参与到产业发展之中。目前,全市2961个行政村全部有集体经济收入,89%的行政村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沟域经济对群众增收的作用日益凸显,2019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73元、同比增长9.8%。

(洛阳市扶贫办推荐)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标签河南洛阳    

探索沟域经济新模式 增添产业扶贫新动能

时间:2020-09-06 12:09:07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洛阳市扶贫办

洛阳地处豫西,跨黄河中游两岸,山区丘陵面积占86.2%,境内大小沟(岔)数十万条,沟域面积约3200平方公里、涵盖60%的乡镇和20%的贫困人口。进入“十三五”,洛阳市针对沟域生态脆弱、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产业落后等瓶颈制约,将发展沟域经济作为产业扶贫重要抓手,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王国生书记、尹弘省长指示要求,立足副中心城市定位和脱贫攻坚实际,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创造性提出“发展沟域经济”新模式,与生态保护、产业培育、集体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相结合,为扶贫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新动力,扮靓了全市“三农”发展基本盘,丘陵山区贫困群众由此找到了拔掉“穷根”奔小康的“金钥匙”。先后累计投资105亿元,打造了33个市级、50个县级沟域经济示范带,实现年产值23.5亿元,辐射带动168个贫困村、8.6万名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1.8万元以上。

20200906159936575564.jpg

一、强保障、塑特色,优化扶贫产业结构布局

洛阳境内山川纵横、沟谷交错,仅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谷就有1.6万多条。2016年底,洛阳市结合良好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提出“发展山区特色产业,建设豫西沟域经济示范区”重大专项,坚持一产起步打基础、二三产业添活力,把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同步规划、同步落实,按照“生态引领、产业基础、农旅融合、产村融合”的思路和“一沟一产业、一域一特色”的理念,将沟域产业发展纳入打赢脱贫攻坚战整体布局,为扶贫产业发展装上了“新引擎”。今年,洛阳又出台《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行动方案》《关于加大对带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的指导意见》,以沟域经济为抓手,实施“特色产业培育、村级集体经济清零、乡村旅游提质”等十个重大专项,发展优质林果、杂粮、瓜菜、草畜、中药材、花卉苗木六大特色产业。宜阳县香鹿山镇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共种植花椒5.5万亩,建成21公里长的花椒产业带、2个万亩花椒产业示范园、8个千亩示范园,带动92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目前,全市沟域内共发展苹果、核桃等优质林果87.9万亩,山茱萸、艾草等中药材88.3万亩,香菇、木耳等食用菌3.2亿袋,优质草畜220万头,2.9万余名贫困群众通过参与生产经营、务工就业、资产收益等模式实现增收脱贫,培育了新安樱桃、偃师葡萄、孟津草莓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产业集群。

20200906159936567471.jpg

二、抓融合、促转型,构建扶贫产业丰富业态

洛阳突出一二三产业融合,着力构建以沟谷文旅业、半坡林果业、坡顶生态林等为基本布局的全景化立体式沟域经济带,形成了特色农业主导型、龙头景区带动型、休闲康养度假型、餐饮娱乐主导型、现代农业引领型、民俗文化融合型等6大各具特色的沟域经济发展业态。百花齐放、百业兴旺的沟域经济,成为投资兴业者的逐梦场,成为农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的希望田野,汇聚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澎湃力量。栾川县坚持走“农业+X”的发展路子,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打造了石庙镇七沟村、秋扒乡娄关古镇、庙子镇龙峪湾、三川镇大红川等一批农旅融合的沟域经济带。新安樱桃谷流转土地5000余亩,建设集大粒樱桃、软籽石榴种植采摘和林下养殖、餐饮住宿等多业态融合的农业园区,带动贫困户188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等方式增收脱贫。洛宁县牡丹花海沟域经济示范带着力打造“一产牡丹种植、二产科研加工、三产旅游康养”的融合型牡丹全产业链,流转土地3万亩,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815户贫困户获土地租金197万元,772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务工就业。在沟域经济的带动下,乡村旅游发展进入快车道。环城农业采摘、沿黄河农园休闲、伏牛山山水度假、西部生态写生摄影之旅等四大乡村旅游板块和奇境栾川、5A嵩县、醉美汝阳等县域旅游品牌已远近闻名,嵩县手绘小镇、洛宁三彩小镇、栾川拨云岭村等美丽乡村游客络绎不绝,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园区达到32个,乡村旅游经营单位2400多家,年接待游客2000余万人次,4万余名贫困群众参与乡村旅游产业,一大批深山偏远乡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摆脱贫困、增收致富。

20200906159936570189.jpg

三、植优势、绘底色,推动扶贫产业持续发展

洛阳将国土绿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水生态治理和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相结合,统筹做好沟域内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以沟域生态价值提升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生态成为沟域经济发展底色。良好生态环境让昔日穷山沟旧貌换新颜,成为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永动机”。新安黄河神仙湾坚持绿化荒山、治理生态为先,栽植冬桃、苹果、樱桃等果木15万余棵,依山就势广植红叶石楠、桂树、紫薇等景观彩叶树6万余棵,4个山头、4000亩荒山披上绿装;依托良好生态,山下建成“大河风云”文化与休闲农业、旅游度假一体的沟域经济发展业态,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就业等方式,带动1300余名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孟津同盟山沟域经济示范带以孟津贡梨、万亩荷塘、万亩鱼塘、万亩稻田等自然资源和“王铎故居”、“龙马负图寺”等历史文化遗存为基础,栽植绿化苗木3.1万株、治理河道17公里,并大力发展特色种养、餐饮、休闲娱乐等,吸纳贫困群众600余人就业,域内综合产值达3.8亿元。栾川重渡沟坚持新发展理念,对景区生态环境、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等同步规划提升,发展农家宾馆500余家,将昔日的穷山沟打造成为国家4A级景区和国家生态示范区,带动1000余名贫困群众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四、重带贫、促增收,强化扶贫产业利益联结

洛阳始终把农民参与、群众受益作为发展沟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完善参与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就业创业支持机制,引导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有效联结为实现沟域繁荣、群众增收注入了新动力。洛宁豫西苹果谷通过“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土地流转、务工就业、果园托管、共享共建、品牌营销、旅游带动”六大带贫模式,带动1000余贫困户脱贫致富。结合沟域经济发展,大力推进“三变”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栾川伊源康养谷采取五村联建模式,由5个贫困村投入800万元共同建设“昌平小镇”精品民宿,打造康养小镇,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0万元。伊川建业绿色基地项目立足“农业+文旅+康养”发展定位,培训职业农民210人,合作开发民俗农家乐75户,从贫困群众中吸纳员工55人、带动就业116人,使9个贫困村每年每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不低于4万元。近年来,洛阳市先后投入产业扶贫资金48亿元、实施项目4946个,产业项目资金在总投资中占到61%,所有贫困村和94%的贫困户已参与到产业发展之中。目前,全市2961个行政村全部有集体经济收入,89%的行政村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沟域经济对群众增收的作用日益凸显,2019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73元、同比增长9.8%。

(洛阳市扶贫办推荐)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