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海霞:将推普脱贫进行到底

时间:2019-04-13 11:35:02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本刊记者 周艳

微信图片_20190413110950.jpg

“在西部一些贫困地区,很多人只要会一些普通话,就可以走出大山,去学技术、找工作,实现全家脱贫。”在2019年全国两会首场委员通道上,这一回答迅速点燃全场。原来,是海霞委员在交“提案作业”了。这几年她的提案一直关注“推普脱贫”,背后有哪些故事?推普如何助力脱贫?有哪些困难?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专访了这位新闻出版界的同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主播海霞。

《中国扶贫》:近几年您的委员提案都与推普脱贫有关,为什么会特别关注这个话题?

海霞:由于记者新闻采访和委员调研的需要,我去了一些贫困地区,发现一部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语言沟通不畅,可是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能力是很强的,因为受外界干扰少、环境比较纯净,我甚至震惊于他们的想象力和学习速度。这些孩子就像一块璞玉,需要我们用更好的教育手段去雕琢。

在喀什调研的时候,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由于听不懂普通话,就由旁边上三年级的小孙女替我们做翻译,整场沟通就出现了双方不相望、齐齐看向小姑娘的场景。小姑娘非常高兴,这种“小手拉大手”不是第一次了,平时在家里也会传递很多学到的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推普事情很小,作用却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等一些贫困地区,学会普通话是开展教育扶贫的重要前提。学前没有掌握好普通话,上小学后在使用国家通用教材时便会觉得吃力,一旦产生厌学情绪,无论国家有什么好政策,无论地方政府和家庭怎么去推动,都会事倍功半。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开展贫困地区控辍保学专项行动,从侧面反映了贫困地区的辍学率还是比较受关注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推普脱贫上继续努力。

《中国扶贫》:2018年,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等启动实施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作为“学前学会普通话”形象大使,您如何看待该行动?

海霞:“学前学会普通话”的提法很有深意,既不是学好普通话,也不是学懂普通话,而是把目标定在“学会”上。从这个角度讲,这项行动是非常务实的。务实还体现在“学前”的学习阶段,学龄前是人一生中语言学习的“黄金期”,能极大帮助儿童形成普通话思维习惯及良好语感,将为孩子入学后掌握书面语言打下坚实基础。

学前学会了普通话,就能共享到我国甚至全球范围内中文所具有的巨大社会资源,这是某一个民族语言和方言所不具备的。打开学习普通话的大门,有助于开阔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更长远来看,对孩子们未来的就业也是相当有帮助的。我们在调研边疆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现状时,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内地援建的职教学校教师水平高,专业就业前景好,可部分学生仍是难以就业。经了解,原因在于这部分学生讲不好也听不懂普通话,没有办法理解老师讲的内容,直接影响了专业学习。

作为“学前学会普通话”形象大使,我深感荣幸,同时觉得这是一份责任,需要踏踏实实地做下去。2018年5月底,我在四川凉山州主持了行动试点启动仪式,后来也做了很多推广活动。这个行动不像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短期内会产生收入上的明显变化,它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但却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及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巩固脱贫成果。

《中国扶贫》:推普脱贫开展到现在,您认为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海霞:现在各地的硬件配套都解决得不错,更难的是软件的建设,如师资力量的扩大、师资水平的提高。贫困地区往往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较差,师资缺口比较大、师资水平不高。那么现有的方式如何来满足该项行动?

在师资力量建设上,目前教师们大多是事业编,这种体制机制是否适应目前贫困地区的需求?是否可以探索改善教师引进、培养机制?把能进能出的机制建起来,给予他们更多奖励、学习进修或晋升的机会,通过更大的激励和体制上的改善,使大量人才有到贫困地区去的积极性,有留下来的主动性,更有长期呆下来的责任心。

提升师资水平,既有理论水平的提高,也有实践操作水平的提升。初期可以引进先进地区的教育机构帮忙传授先进的教学方式,培训教具的使用,而在全方位关注和“扶”他们的同时,还需要不断用各种力量来“推”——要求、督促、考核,注重培养当地师资力量自身的“造血”功能。如对普通话的等级要求,贫困地区达到一乙水平不太现实,但可以要求达到二乙水平,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中国扶贫》:在推普脱贫过程中,您认为需要注意什么?有哪些建议?

海霞:各地政府对教育扶贫很重视,贫困地区很漂亮的建筑,通常都是学校或者幼儿园,我们为有这样的保障备受鼓舞。但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有耐心、有定力,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也能长期持续地关注、重视和努力。

2018年,我为彝族教师们录制了一套彝族传统教育经典音频教具《玛牧特依》,这个过程让我对彝族文化也有所了解,那些优秀的能起到传承和引领作用的价值观,其实和中华文化都是相通的,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是有向心力的。在开展推普脱贫工作时,可以有效吸收特色文化,把一些民族好故事融入到教辅教材中,让孩子们有亲切感、喜悦感。

语言本质上是一种载体,只有真正赋予语言教育内涵,才能搭好普通话推广这座桥梁。随着推普行动的深入,我们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动态跟踪调整教育内容,既不拔高标准,以内地水平来要求各边远地区,也不降低要求,出现一种教具用十年现象。这就需要有关方面的重视,能持续不断地尽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持和保障。

此外,扶贫须扶智、扶志。这些不能靠直接灌输,而是需要创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方式,让孩子们喜闻乐见,然后逐步融入到心里、融入进血脉。去年,我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汇集三大台的优秀播音员主持人,为中小学语文课本录制了标准普通话示范诵读。我发起的“石榴籽计划”还邀请一些大师级的语言老师为孩子们录制经典古诗文和有意义的故事、童谣等音频,送到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希望能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用自己的力量不断助力推普脱贫。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访谈    
高端视点

海霞:将推普脱贫进行到底

时间:2019-04-13 11:35:02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本刊记者 周艳

微信图片_20190413110950.jpg

“在西部一些贫困地区,很多人只要会一些普通话,就可以走出大山,去学技术、找工作,实现全家脱贫。”在2019年全国两会首场委员通道上,这一回答迅速点燃全场。原来,是海霞委员在交“提案作业”了。这几年她的提案一直关注“推普脱贫”,背后有哪些故事?推普如何助力脱贫?有哪些困难?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专访了这位新闻出版界的同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主播海霞。

《中国扶贫》:近几年您的委员提案都与推普脱贫有关,为什么会特别关注这个话题?

海霞:由于记者新闻采访和委员调研的需要,我去了一些贫困地区,发现一部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语言沟通不畅,可是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能力是很强的,因为受外界干扰少、环境比较纯净,我甚至震惊于他们的想象力和学习速度。这些孩子就像一块璞玉,需要我们用更好的教育手段去雕琢。

在喀什调研的时候,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由于听不懂普通话,就由旁边上三年级的小孙女替我们做翻译,整场沟通就出现了双方不相望、齐齐看向小姑娘的场景。小姑娘非常高兴,这种“小手拉大手”不是第一次了,平时在家里也会传递很多学到的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推普事情很小,作用却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等一些贫困地区,学会普通话是开展教育扶贫的重要前提。学前没有掌握好普通话,上小学后在使用国家通用教材时便会觉得吃力,一旦产生厌学情绪,无论国家有什么好政策,无论地方政府和家庭怎么去推动,都会事倍功半。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开展贫困地区控辍保学专项行动,从侧面反映了贫困地区的辍学率还是比较受关注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推普脱贫上继续努力。

《中国扶贫》:2018年,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等启动实施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作为“学前学会普通话”形象大使,您如何看待该行动?

海霞:“学前学会普通话”的提法很有深意,既不是学好普通话,也不是学懂普通话,而是把目标定在“学会”上。从这个角度讲,这项行动是非常务实的。务实还体现在“学前”的学习阶段,学龄前是人一生中语言学习的“黄金期”,能极大帮助儿童形成普通话思维习惯及良好语感,将为孩子入学后掌握书面语言打下坚实基础。

学前学会了普通话,就能共享到我国甚至全球范围内中文所具有的巨大社会资源,这是某一个民族语言和方言所不具备的。打开学习普通话的大门,有助于开阔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更长远来看,对孩子们未来的就业也是相当有帮助的。我们在调研边疆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现状时,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内地援建的职教学校教师水平高,专业就业前景好,可部分学生仍是难以就业。经了解,原因在于这部分学生讲不好也听不懂普通话,没有办法理解老师讲的内容,直接影响了专业学习。

作为“学前学会普通话”形象大使,我深感荣幸,同时觉得这是一份责任,需要踏踏实实地做下去。2018年5月底,我在四川凉山州主持了行动试点启动仪式,后来也做了很多推广活动。这个行动不像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短期内会产生收入上的明显变化,它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但却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及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巩固脱贫成果。

《中国扶贫》:推普脱贫开展到现在,您认为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海霞:现在各地的硬件配套都解决得不错,更难的是软件的建设,如师资力量的扩大、师资水平的提高。贫困地区往往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较差,师资缺口比较大、师资水平不高。那么现有的方式如何来满足该项行动?

在师资力量建设上,目前教师们大多是事业编,这种体制机制是否适应目前贫困地区的需求?是否可以探索改善教师引进、培养机制?把能进能出的机制建起来,给予他们更多奖励、学习进修或晋升的机会,通过更大的激励和体制上的改善,使大量人才有到贫困地区去的积极性,有留下来的主动性,更有长期呆下来的责任心。

提升师资水平,既有理论水平的提高,也有实践操作水平的提升。初期可以引进先进地区的教育机构帮忙传授先进的教学方式,培训教具的使用,而在全方位关注和“扶”他们的同时,还需要不断用各种力量来“推”——要求、督促、考核,注重培养当地师资力量自身的“造血”功能。如对普通话的等级要求,贫困地区达到一乙水平不太现实,但可以要求达到二乙水平,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中国扶贫》:在推普脱贫过程中,您认为需要注意什么?有哪些建议?

海霞:各地政府对教育扶贫很重视,贫困地区很漂亮的建筑,通常都是学校或者幼儿园,我们为有这样的保障备受鼓舞。但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有耐心、有定力,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也能长期持续地关注、重视和努力。

2018年,我为彝族教师们录制了一套彝族传统教育经典音频教具《玛牧特依》,这个过程让我对彝族文化也有所了解,那些优秀的能起到传承和引领作用的价值观,其实和中华文化都是相通的,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是有向心力的。在开展推普脱贫工作时,可以有效吸收特色文化,把一些民族好故事融入到教辅教材中,让孩子们有亲切感、喜悦感。

语言本质上是一种载体,只有真正赋予语言教育内涵,才能搭好普通话推广这座桥梁。随着推普行动的深入,我们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动态跟踪调整教育内容,既不拔高标准,以内地水平来要求各边远地区,也不降低要求,出现一种教具用十年现象。这就需要有关方面的重视,能持续不断地尽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持和保障。

此外,扶贫须扶智、扶志。这些不能靠直接灌输,而是需要创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方式,让孩子们喜闻乐见,然后逐步融入到心里、融入进血脉。去年,我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汇集三大台的优秀播音员主持人,为中小学语文课本录制了标准普通话示范诵读。我发起的“石榴籽计划”还邀请一些大师级的语言老师为孩子们录制经典古诗文和有意义的故事、童谣等音频,送到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希望能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用自己的力量不断助力推普脱贫。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