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峡集团“六大工程”助推云南“直过民族”聚居区跨越式发展

时间:2020-09-09 10:16:22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中国长江三峡集团

一、背景情况

党的十八大决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三峡集团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等重要指示精神,在央企中率先参与云南脱贫攻坚,率先实施对云南“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贫困人口实施精准帮扶,与云南省政府签定了支持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精准脱贫攻坚合作协议。2016-2019年,每年投入资金5亿元共20亿元,累计帮扶丽江、怒江、德宏、迪庆4州市11个县市(玉龙、宁蒗、福贡、贡山、兰坪、盈江、梁河、陇川、芒市、瑞丽、维西)的怒族、普米族、景颇族聚居区172个贫困村10.9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协议签署四年来,三峡集团与云南省委省政府一道,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遵循合作机制,用“真心实意、真金白银、真招实策”的“三真精神”帮扶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截至2019年8月,已累计拨付三峡集团帮扶资金20亿元,一大批民生项目得以实施,取得了显著的减贫成果,极大丰富了具有云南特色的“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民族一个集团帮扶”的脱贫攻坚企业集团帮扶模式,得到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赞赏和广大贫困群众的一致好评。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为坚定支持云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2019年10月,三峡集团再次新增帮扶资金5亿元,支持昭通市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截至2020年3月底,新增帮扶资金5亿元已经全部拨付到位。

 20200909159961818541.jpg

图1 合作协议签署仪式现场

二、实施路径

(一)精准施策,实施安居扶贫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三峡集团深刻认识到,住房是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让贫困群众实现安居梦,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之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始终坚持把安居扶贫作为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坚持把解决贫困群众安居问题作为一项解民忧、惠民生的重要工程来抓。2016年以来,三峡集团突出帮扶云南农村安居房建设及危房改造,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激发贫困群众生活热情。截至2020年6月,三峡集团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4亿元,累计实施农村安居房建设及危房改造14625户,易地扶贫搬迁1086户,房屋美化亮化工程1350户。

安居扶贫案例:帮扶匹河乡托坪村五湖易地扶贫搬迁

托坪村组位于怒江州福贡县匹河乡政府驻地西南面,距乡政府驻地6公里、村委会驻地5公里,海拔1550-1800米,属高寒山区,属福贡县最贫困小组之一。村民出行仅靠一条崎岖陡峭的5公里人马驿道,相对闭塞环境、文化素质偏低、现代劳动技能缺乏,是造成托坪组贫困的最主要原因。

2016年6月13日,汪洋副总理亲自到托坪组实地调研,同村组村民亲切交谈,特别指示只有搬出来才能富起来。2016年10月,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卢纯赴怒江调研脱贫攻坚工作,跟随汪洋副总理的足迹,来到托坪村了解情况,托坪村所在的匹河乡是全国唯一怒族乡,是三峡集团帮扶范围内的脱贫“硬骨头”。三峡集团集中帮扶力量,力争打造帮扶示范项目,在托坪村的易地搬迁点投入帮扶资金1752万元,以实施“安居、增收、强基、育人”四大工程为重点,采取“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培育+旅游开发”的模式,全力帮助山上的贫困户早日搬迁到新居,过上幸福生活。

 20200909159961821213.png

图2 易地搬迁点俯瞰图

(二)提升硬件,改善基础设施扶贫。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贫困村经济发展、影响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难点。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改善人居环境是三峡集团帮扶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又一项重要举措。截至2020年6月,三峡集团累计投入6.75亿元,累计完成村组道路建设669公里,硬化村内道路564公里,河桥建设10座,开展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38个,建设小型农田专项水利工程24个,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72个,村级社区服务站3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3所,乡镇卫生院2所。

基础设施扶贫案例:基础设施补短板,告别人背马驮出行难

50公里路程,要花费近2个小时,这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但在云南高山峡谷地区是切切实实存在的。从丽江城区到宁蒗县西川乡竹山村委会金型村,要跨越金沙江,首先必须通过当地修建的一条“十八拐”的公路,将海拔从2300米降至1000米的金沙谷地,再通过跨江桥梁,盘桓驱车上升至2500米的金型村,路的一侧是如刃山脊,另一侧是涛涛金沙江。当地一位村民介绍说,没有通柏油路之前,去一趟丽江市,徒步要一天一夜,驱车通过土路也要五六个小时,山上还时不时会有落石,雨天更是寸步难行,回头一想,现在的生活幸福着哩!

熊长寿今年59岁,普米族,是村子里的建档立卡户。曾经,5000元是这个家庭的全部年收入,人均不到1000元,现如今,他种植了3亩花椒、1亩核桃、10颗李子树,而且还有3匹马,预计今年人均年收入可达5000多元,而且田地里所产的花椒、核桃、李子不需要再像过去肩挑手扛地拿到镇里的集市去销售,因为三峡集团帮助修建的水泥硬化路已经通到了家门口,经营农作物的老板可以亲自开车上门取货。

丽江市宁蒗县投入三峡帮扶资金12957.46万元实施了道路、饮水、文化活动场所等一批补短板项目,实现了有通村达户硬化道路、有村组活动室、有垃圾处理池、有整洁卫生公厕、有安全饮用水的目标,使全县普米族聚居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三)培育特色,助推产业扶贫

在开展产业扶贫工作中,三峡集团围绕“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脱贫产业发展目标,依托“企业+基层组织+合作组织+贫困户+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找准群众增收与区域优势的结合点,确定项目重点区域和重点建设领域,优先扶持发展优势产业,实现错位发展、差异竞争、优势互补。

截至2020年6月,三峡集团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9亿元,助力民族团结示范乡镇、特色旅游乡镇建设11个,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1706人次,扶持农业龙头企业23个,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3个,种植经济作物1.74万亩、经济林果1.78万亩、林下产业1.17万亩,养殖猪牛羊等畜类3.56万头、鸡鸭鹅等禽类4.05万只,蜜蜂养殖5226箱。

产业扶贫案例:桑田里的致富经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是景颇族聚居区,过去这里十分贫苦。在中国三峡集团的帮扶下,清平村村民杨春燕响应乡里的扶植桑蚕产业的政策,种桑养蚕,中国三峡集团提供知识学习、技术培训与产业扶持资金,勤劳肯干的杨春燕很快便脱贫了,还在自己家里办起“农家课堂”,邀请专家来为乡亲传授实用技术,十里八乡的农户纷纷搭上了种桑养蚕的“顺风车”。2018年,蚕桑养殖户开始在桑田里放养备受市场青睐的土鸡,种桑养蚕养鸡鼓足了乡亲的钱包,大家对生活有了盼头。

谈及未来,杨春燕信心满怀。“以前都是贫困的农村家庭妇女,在三峡集团的帮扶下,我们在逐步走向幸福和甜蜜,现在我们用蚕桑研发的菜品、茶叶都带着一些甜味,那是我们从贫困走向甜蜜的象征。这些年得到三峡这么多的帮助,我早已把三峡当成了自己的娘家人,我就是三峡养在祖国边疆的女儿。”

 20200909159961825551.png

图3: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勐约乡蚕桑产业

(四)扶智扶志,力促教育扶贫

习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三峡集团始终坚持“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始终把教育扶贫摆在首要位置,不断探索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的精准帮扶模式。

在帮扶计划外再投入1000余万元,深入实施教育扶贫。在“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新建和改建学前教育、中小学校舍35所,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出资120余万元资助610名贫困家庭大学生上大学,让更多的大学生走出大山、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有力促进了云南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扶贫案例:三峡娃娃行活动

2019年夏天,三峡集团邀请云南怒族、普米族、景颇族、傈僳族、德昂族等5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35名品学兼优的在校中小学贫困学生参加“三峡娃娃行”宜昌水电夏令营活动,参观三峡工程,登上大坝坝顶,体验三峡升船机等“大国重器”。首次为活动创作主题曲《种下一个梦》,与中央电视台合作连续推出4期《大手牵小手-三峡娃娃行》特别节目,受到社会公众广泛关注和好评。

在三峡大坝前,贡山县独龙族女孩丰玉梅用妈妈的手机拍下了“电视机里才有的场面”,她想把视频带回怒江,跟亲人和同学一起看。参加“三峡娃娃行”夏令营让丰玉梅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乘坐飞机、第一次走上汇演的舞台……这次经历让梦想的种子悄悄地在她心里发了芽。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医生,减少疾病,让家乡的人们生活更加快乐……”丰玉梅在心愿卡上这样写着。

 20200909159961832216.png

图4:云南少数民族娃娃行

(五)兜底保障,开展健康扶贫

在扶贫开发实践中,三峡集团始终积极开展健康扶贫,持续加大健康扶贫力度,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不断夯实脱贫攻坚基础。投入帮扶资金4051万元,累计实施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9个,建档立卡户结核病专项集中筛查救治10.27万人,重点疾病防控能力提升项目1个,救助重大精神病及肺结核病患者936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9.56万人,医疗机构业务骨干栓心留人工程286人,改造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1052户,发放残疾人辅助器具2446套,采购标准化卫生室医疗器械84套。

健康扶贫案例:三峡集团援建卫生室解决村民看病难题

福贡县匹河乡知子罗村易地扶贫搬迁户五永生对安置点新建的卫生室这么描述,“这个新建的卫生室离我家真是太近了,想看病走两步路就到了,就只有50米的距离,里面干干净净的,看着就让人放心。”由三峡集团资助援建的知子罗村卫生室,位于知子罗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号楼1层,卫生室设有诊断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药房,于2019年投入使用,现有乡村医生2名,床位4张,属标准化村卫生室。村卫生室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知子罗村群众就近看病就医,据统计2019年全村共有4620人次看病就医,该卫生室的建成切实提高了附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满足群众就医保障、巩固脱贫成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0909159961847919.jpg

图5 三峡集团援建匹河乡知子罗村卫生室项目

(六)培训技能,带动就业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明天。三峡集团坚持以“努力实现贫困劳动力创业就业”为导向,组织职业技能培训1231人次,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劳务输出890人次。在怒江州,通过集团产业发展项目带动当地就业2790人次。三峡集团连续举办3期培训班,组织110名云南“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贫困村党务干部和扶贫业务骨干到集团党校学习,增强党性、提升素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就业扶贫案例:致富,双手就是摇钱树

德宏盈江景颇族聚居区紧密联系聚居区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抓住建档立卡户参与这个关键,在资金扶持、产业引导、科技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采取“送母还子”仔猪繁育、产业大户带动等形式进行帮扶,循环发展促增收;采取聘请县农业、林业技术员进村培训,邀请当地种、养殖大户或致富能手进入田间地头培训等方式扶持发展坚果、姬松茸、马铃薯、肉牛养殖、生猪等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效益。盈江县铜壁关乡三合村村民杨忠兴说:“我们这儿种姬松茸每天都有技术员来的,将种植技术交给我们,产量提高了,收入增加了,日子更加好过了,感谢三峡集团帮助我们”。

 20200909159961851112.png

图6 第三期培训班学员于三峡坝前合影留念

三、经验启示

三峡集团在云南扶贫领域精耕细作的四年时间,结下了累累硕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获得云南省“扶贫明星企业”、云南省脱贫攻坚奖“扶贫先进集体”、第十届“中华慈善奖”等荣誉称号。2017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云南省政府《关于三峡集团帮扶云南省怒族、普米族、景颇族精准脱贫情况的报告》上批示:“这份清单挺漂亮,经验值得总结,任重道远,各方仍需努力。请国家扶贫办注意宣传推广。”

(一)三峡集团帮扶云南3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体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中央企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更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三峡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企业和我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在开发金沙江下游四座巨型水电站的过程中,与云南省结下深厚情谊,建立了休戚与共、互利共赢的良好企地关系。特别是在扶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三峡集团坚决响应党中央战略部署,自觉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积极参与云南省脱贫攻坚,树立了中央企业积极助力地方脱贫攻坚的良好社会形象。

(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帮扶工作机制是做好集团帮扶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一是认真落实企地联动会商机制。根据合作协议,三峡集团与云南省政府建立了帮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了精准扶贫、合力推进、资金管理、宣传工作等多项推进机制,研究解决帮扶难题,创新完善帮扶措施,及时推动问题解决,确保扶贫工作顺利实施。二是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对接沟通。为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对接沟通,三峡集团内部形成了由集团统一领导、一线工作队具体组织实施的帮扶工作格局。工作队10余次召开会议研究相关帮扶议题,就帮扶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多次深入到3个少数民族帮扶地区一线进行调研和督促指导,有力促进了帮扶工作高效开展。三是扎根一线助力脱贫攻坚。先后派驻2名挂职干部挂职省扶贫办,7名挂职干部常驻云南怒江州、迪庆州等4州市7县,大多处于“三区三州”最艰苦地区。挂职干部足迹遍布云南省4州市11县市,协助计划编制,监督项目实施,指导资金管理和台账建立,督促问题整改,用心、用力、用情扎实做好帮扶工作。

(三)用好精准之方,是整族脱贫模式成功的有效途径。三峡集团牢记总书记嘱托,紧盯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始终坚持精准这个科学方法,认真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通过“四个结合”精准施策。一是坚持脱贫摘帽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的本质意义不仅在于消除现有贫困人群摆脱贫困,更要让贫困人群逐步迈入小康社会,保障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三峡集团结合本地实际,从制度、资金、人员等方面制定可持续性的帮扶机制,从根本上建立起解决少数民族地区长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要真正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脱贫,必须从过去“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从单纯的物资支援向人力资本的开发转变,不断增强群众的内生动力,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摆脱思想贫困精神贫困,更加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践中,三峡集团注重提高贫困群众自身发展能力和信心,通过教育帮扶、就业培训、乡村文明建设等方面引导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我能脱贫”。三是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是必须把握好的一对重要关系。三峡集团将产业扶贫作为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长远之计,结合聚居区域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结合云南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种养殖业、特色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业等产业。同时,加强和完善健康等兜底保障性扶贫措施,发挥两种方式的综合脱贫效应。四是坚持生产与生态相结合。三峡集团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针对云南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中的绝大多数生活在山区、林区的实际,充分发挥山清水秀的生态资源优势,打造民族团结示范村、生态旅游扶贫等项目,着力推进生态产业扶贫、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云南省扶贫办推荐)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标签云南、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社会扶贫    
乡村发展

三峡集团“六大工程”助推云南“直过民族”聚居区跨越式发展

时间:2020-09-09 10:16:22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中国长江三峡集团

一、背景情况

党的十八大决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三峡集团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等重要指示精神,在央企中率先参与云南脱贫攻坚,率先实施对云南“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贫困人口实施精准帮扶,与云南省政府签定了支持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精准脱贫攻坚合作协议。2016-2019年,每年投入资金5亿元共20亿元,累计帮扶丽江、怒江、德宏、迪庆4州市11个县市(玉龙、宁蒗、福贡、贡山、兰坪、盈江、梁河、陇川、芒市、瑞丽、维西)的怒族、普米族、景颇族聚居区172个贫困村10.9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协议签署四年来,三峡集团与云南省委省政府一道,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遵循合作机制,用“真心实意、真金白银、真招实策”的“三真精神”帮扶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截至2019年8月,已累计拨付三峡集团帮扶资金20亿元,一大批民生项目得以实施,取得了显著的减贫成果,极大丰富了具有云南特色的“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民族一个集团帮扶”的脱贫攻坚企业集团帮扶模式,得到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赞赏和广大贫困群众的一致好评。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为坚定支持云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2019年10月,三峡集团再次新增帮扶资金5亿元,支持昭通市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截至2020年3月底,新增帮扶资金5亿元已经全部拨付到位。

 20200909159961818541.jpg

图1 合作协议签署仪式现场

二、实施路径

(一)精准施策,实施安居扶贫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三峡集团深刻认识到,住房是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让贫困群众实现安居梦,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之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始终坚持把安居扶贫作为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坚持把解决贫困群众安居问题作为一项解民忧、惠民生的重要工程来抓。2016年以来,三峡集团突出帮扶云南农村安居房建设及危房改造,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激发贫困群众生活热情。截至2020年6月,三峡集团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4亿元,累计实施农村安居房建设及危房改造14625户,易地扶贫搬迁1086户,房屋美化亮化工程1350户。

安居扶贫案例:帮扶匹河乡托坪村五湖易地扶贫搬迁

托坪村组位于怒江州福贡县匹河乡政府驻地西南面,距乡政府驻地6公里、村委会驻地5公里,海拔1550-1800米,属高寒山区,属福贡县最贫困小组之一。村民出行仅靠一条崎岖陡峭的5公里人马驿道,相对闭塞环境、文化素质偏低、现代劳动技能缺乏,是造成托坪组贫困的最主要原因。

2016年6月13日,汪洋副总理亲自到托坪组实地调研,同村组村民亲切交谈,特别指示只有搬出来才能富起来。2016年10月,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卢纯赴怒江调研脱贫攻坚工作,跟随汪洋副总理的足迹,来到托坪村了解情况,托坪村所在的匹河乡是全国唯一怒族乡,是三峡集团帮扶范围内的脱贫“硬骨头”。三峡集团集中帮扶力量,力争打造帮扶示范项目,在托坪村的易地搬迁点投入帮扶资金1752万元,以实施“安居、增收、强基、育人”四大工程为重点,采取“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培育+旅游开发”的模式,全力帮助山上的贫困户早日搬迁到新居,过上幸福生活。

 20200909159961821213.png

图2 易地搬迁点俯瞰图

(二)提升硬件,改善基础设施扶贫。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贫困村经济发展、影响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难点。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改善人居环境是三峡集团帮扶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又一项重要举措。截至2020年6月,三峡集团累计投入6.75亿元,累计完成村组道路建设669公里,硬化村内道路564公里,河桥建设10座,开展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38个,建设小型农田专项水利工程24个,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72个,村级社区服务站3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3所,乡镇卫生院2所。

基础设施扶贫案例:基础设施补短板,告别人背马驮出行难

50公里路程,要花费近2个小时,这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但在云南高山峡谷地区是切切实实存在的。从丽江城区到宁蒗县西川乡竹山村委会金型村,要跨越金沙江,首先必须通过当地修建的一条“十八拐”的公路,将海拔从2300米降至1000米的金沙谷地,再通过跨江桥梁,盘桓驱车上升至2500米的金型村,路的一侧是如刃山脊,另一侧是涛涛金沙江。当地一位村民介绍说,没有通柏油路之前,去一趟丽江市,徒步要一天一夜,驱车通过土路也要五六个小时,山上还时不时会有落石,雨天更是寸步难行,回头一想,现在的生活幸福着哩!

熊长寿今年59岁,普米族,是村子里的建档立卡户。曾经,5000元是这个家庭的全部年收入,人均不到1000元,现如今,他种植了3亩花椒、1亩核桃、10颗李子树,而且还有3匹马,预计今年人均年收入可达5000多元,而且田地里所产的花椒、核桃、李子不需要再像过去肩挑手扛地拿到镇里的集市去销售,因为三峡集团帮助修建的水泥硬化路已经通到了家门口,经营农作物的老板可以亲自开车上门取货。

丽江市宁蒗县投入三峡帮扶资金12957.46万元实施了道路、饮水、文化活动场所等一批补短板项目,实现了有通村达户硬化道路、有村组活动室、有垃圾处理池、有整洁卫生公厕、有安全饮用水的目标,使全县普米族聚居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三)培育特色,助推产业扶贫

在开展产业扶贫工作中,三峡集团围绕“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脱贫产业发展目标,依托“企业+基层组织+合作组织+贫困户+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找准群众增收与区域优势的结合点,确定项目重点区域和重点建设领域,优先扶持发展优势产业,实现错位发展、差异竞争、优势互补。

截至2020年6月,三峡集团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9亿元,助力民族团结示范乡镇、特色旅游乡镇建设11个,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1706人次,扶持农业龙头企业23个,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3个,种植经济作物1.74万亩、经济林果1.78万亩、林下产业1.17万亩,养殖猪牛羊等畜类3.56万头、鸡鸭鹅等禽类4.05万只,蜜蜂养殖5226箱。

产业扶贫案例:桑田里的致富经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是景颇族聚居区,过去这里十分贫苦。在中国三峡集团的帮扶下,清平村村民杨春燕响应乡里的扶植桑蚕产业的政策,种桑养蚕,中国三峡集团提供知识学习、技术培训与产业扶持资金,勤劳肯干的杨春燕很快便脱贫了,还在自己家里办起“农家课堂”,邀请专家来为乡亲传授实用技术,十里八乡的农户纷纷搭上了种桑养蚕的“顺风车”。2018年,蚕桑养殖户开始在桑田里放养备受市场青睐的土鸡,种桑养蚕养鸡鼓足了乡亲的钱包,大家对生活有了盼头。

谈及未来,杨春燕信心满怀。“以前都是贫困的农村家庭妇女,在三峡集团的帮扶下,我们在逐步走向幸福和甜蜜,现在我们用蚕桑研发的菜品、茶叶都带着一些甜味,那是我们从贫困走向甜蜜的象征。这些年得到三峡这么多的帮助,我早已把三峡当成了自己的娘家人,我就是三峡养在祖国边疆的女儿。”

 20200909159961825551.png

图3: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勐约乡蚕桑产业

(四)扶智扶志,力促教育扶贫

习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三峡集团始终坚持“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始终把教育扶贫摆在首要位置,不断探索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的精准帮扶模式。

在帮扶计划外再投入1000余万元,深入实施教育扶贫。在“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新建和改建学前教育、中小学校舍35所,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出资120余万元资助610名贫困家庭大学生上大学,让更多的大学生走出大山、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有力促进了云南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扶贫案例:三峡娃娃行活动

2019年夏天,三峡集团邀请云南怒族、普米族、景颇族、傈僳族、德昂族等5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35名品学兼优的在校中小学贫困学生参加“三峡娃娃行”宜昌水电夏令营活动,参观三峡工程,登上大坝坝顶,体验三峡升船机等“大国重器”。首次为活动创作主题曲《种下一个梦》,与中央电视台合作连续推出4期《大手牵小手-三峡娃娃行》特别节目,受到社会公众广泛关注和好评。

在三峡大坝前,贡山县独龙族女孩丰玉梅用妈妈的手机拍下了“电视机里才有的场面”,她想把视频带回怒江,跟亲人和同学一起看。参加“三峡娃娃行”夏令营让丰玉梅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乘坐飞机、第一次走上汇演的舞台……这次经历让梦想的种子悄悄地在她心里发了芽。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医生,减少疾病,让家乡的人们生活更加快乐……”丰玉梅在心愿卡上这样写着。

 20200909159961832216.png

图4:云南少数民族娃娃行

(五)兜底保障,开展健康扶贫

在扶贫开发实践中,三峡集团始终积极开展健康扶贫,持续加大健康扶贫力度,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不断夯实脱贫攻坚基础。投入帮扶资金4051万元,累计实施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9个,建档立卡户结核病专项集中筛查救治10.27万人,重点疾病防控能力提升项目1个,救助重大精神病及肺结核病患者936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9.56万人,医疗机构业务骨干栓心留人工程286人,改造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1052户,发放残疾人辅助器具2446套,采购标准化卫生室医疗器械84套。

健康扶贫案例:三峡集团援建卫生室解决村民看病难题

福贡县匹河乡知子罗村易地扶贫搬迁户五永生对安置点新建的卫生室这么描述,“这个新建的卫生室离我家真是太近了,想看病走两步路就到了,就只有50米的距离,里面干干净净的,看着就让人放心。”由三峡集团资助援建的知子罗村卫生室,位于知子罗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号楼1层,卫生室设有诊断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药房,于2019年投入使用,现有乡村医生2名,床位4张,属标准化村卫生室。村卫生室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知子罗村群众就近看病就医,据统计2019年全村共有4620人次看病就医,该卫生室的建成切实提高了附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满足群众就医保障、巩固脱贫成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0909159961847919.jpg

图5 三峡集团援建匹河乡知子罗村卫生室项目

(六)培训技能,带动就业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明天。三峡集团坚持以“努力实现贫困劳动力创业就业”为导向,组织职业技能培训1231人次,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劳务输出890人次。在怒江州,通过集团产业发展项目带动当地就业2790人次。三峡集团连续举办3期培训班,组织110名云南“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贫困村党务干部和扶贫业务骨干到集团党校学习,增强党性、提升素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就业扶贫案例:致富,双手就是摇钱树

德宏盈江景颇族聚居区紧密联系聚居区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抓住建档立卡户参与这个关键,在资金扶持、产业引导、科技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采取“送母还子”仔猪繁育、产业大户带动等形式进行帮扶,循环发展促增收;采取聘请县农业、林业技术员进村培训,邀请当地种、养殖大户或致富能手进入田间地头培训等方式扶持发展坚果、姬松茸、马铃薯、肉牛养殖、生猪等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效益。盈江县铜壁关乡三合村村民杨忠兴说:“我们这儿种姬松茸每天都有技术员来的,将种植技术交给我们,产量提高了,收入增加了,日子更加好过了,感谢三峡集团帮助我们”。

 20200909159961851112.png

图6 第三期培训班学员于三峡坝前合影留念

三、经验启示

三峡集团在云南扶贫领域精耕细作的四年时间,结下了累累硕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获得云南省“扶贫明星企业”、云南省脱贫攻坚奖“扶贫先进集体”、第十届“中华慈善奖”等荣誉称号。2017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云南省政府《关于三峡集团帮扶云南省怒族、普米族、景颇族精准脱贫情况的报告》上批示:“这份清单挺漂亮,经验值得总结,任重道远,各方仍需努力。请国家扶贫办注意宣传推广。”

(一)三峡集团帮扶云南3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体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中央企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更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三峡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企业和我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在开发金沙江下游四座巨型水电站的过程中,与云南省结下深厚情谊,建立了休戚与共、互利共赢的良好企地关系。特别是在扶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三峡集团坚决响应党中央战略部署,自觉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积极参与云南省脱贫攻坚,树立了中央企业积极助力地方脱贫攻坚的良好社会形象。

(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帮扶工作机制是做好集团帮扶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一是认真落实企地联动会商机制。根据合作协议,三峡集团与云南省政府建立了帮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了精准扶贫、合力推进、资金管理、宣传工作等多项推进机制,研究解决帮扶难题,创新完善帮扶措施,及时推动问题解决,确保扶贫工作顺利实施。二是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对接沟通。为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对接沟通,三峡集团内部形成了由集团统一领导、一线工作队具体组织实施的帮扶工作格局。工作队10余次召开会议研究相关帮扶议题,就帮扶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多次深入到3个少数民族帮扶地区一线进行调研和督促指导,有力促进了帮扶工作高效开展。三是扎根一线助力脱贫攻坚。先后派驻2名挂职干部挂职省扶贫办,7名挂职干部常驻云南怒江州、迪庆州等4州市7县,大多处于“三区三州”最艰苦地区。挂职干部足迹遍布云南省4州市11县市,协助计划编制,监督项目实施,指导资金管理和台账建立,督促问题整改,用心、用力、用情扎实做好帮扶工作。

(三)用好精准之方,是整族脱贫模式成功的有效途径。三峡集团牢记总书记嘱托,紧盯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始终坚持精准这个科学方法,认真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通过“四个结合”精准施策。一是坚持脱贫摘帽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的本质意义不仅在于消除现有贫困人群摆脱贫困,更要让贫困人群逐步迈入小康社会,保障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三峡集团结合本地实际,从制度、资金、人员等方面制定可持续性的帮扶机制,从根本上建立起解决少数民族地区长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要真正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脱贫,必须从过去“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从单纯的物资支援向人力资本的开发转变,不断增强群众的内生动力,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摆脱思想贫困精神贫困,更加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践中,三峡集团注重提高贫困群众自身发展能力和信心,通过教育帮扶、就业培训、乡村文明建设等方面引导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我能脱贫”。三是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是必须把握好的一对重要关系。三峡集团将产业扶贫作为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长远之计,结合聚居区域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结合云南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种养殖业、特色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业等产业。同时,加强和完善健康等兜底保障性扶贫措施,发挥两种方式的综合脱贫效应。四是坚持生产与生态相结合。三峡集团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针对云南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中的绝大多数生活在山区、林区的实际,充分发挥山清水秀的生态资源优势,打造民族团结示范村、生态旅游扶贫等项目,着力推进生态产业扶贫、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云南省扶贫办推荐)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