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确保高质量实现脱贫奔小康

时间:2020-09-09 16:12:26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石永超

QQ截图20200909161524.jpg

德保县委书记石永超(中)到东凌镇定坡村更类屯调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要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德保县地处广西西南部,是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典型深度贫困县,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滇桂黔石漠化区综合治理县,全县行政区域面积2575平方公里,石山区面积占70%,人均耕地面积0.78亩。全县辖7镇5乡、186个行政村(社区),有88%的行政村地处大石山区。总人口36.8万,共有89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6761户102688人(含2014年、2015年退出户),有深度贫困村52个(占全部贫困村总量的65%)。2016年至2019年累计实现64个贫困村出列68465个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初的21%下降至1.22%,自2018年以来连续两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成效考核“好”等次,2019年成功摘掉延续33年的“国家级贫困县”帽子。

德保县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对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为必须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和易地扶贫搬迁三个方面下足功夫,才能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必须坚持党建引领,筑牢攻坚基石。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此,德保县坚持把党建资源转化为扶贫资源、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

       一是坚持责任引领,保持脱贫攻坚定力。进一步强化政治担当,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升政治站位,把扑下身子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增强“四个意识”的具体行动。调整充实488名工作队员、138个帮扶单位、7700余名帮扶干部的结对联系,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责任体系,推行县级一周一调度、乡(镇)全天候一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压实县四家班子主要领导执行片区督战,各县处级领导干部带领乡(镇)领导班子落实大队长包村督战制度,形成县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带头干、县级副职领导包片干、乡(镇)和部门领导具体干、全县干部社会扶贫合力干的工作格局。

       二是坚持组织引领,提升脱贫攻坚能力。实行“党建+阵地建设”,分年度、分梯次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行基层党建“清单式、项目化”管理,增强压力传导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书记引领工程”,建立基层党建承诺、督查、考核、述职、评议“五位一体”考评机制,创新开展“书记履职竞效”大行动,通过“三比三看”活动,发挥“头雁”效应推动党建促脱贫。创办“云山扶贫夜校”,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学习培训体系,营造脱贫攻坚浓厚的政策学习氛围。制定优先培养锻炼、优先提拔调动、提高绩效奖励、颁发荣誉奖励、工作经费保障、干部健康保障、人文关爱保障的“两优先、两奖励、三保障”激励措施,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敢担当有作为。

       三是坚持发展引领,激发脱贫攻坚活力。培育农村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借助视频云平台“小鱼易连”,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开设“在线课堂”,强化“双培双带”力度。共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468名,带动2789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开展“党群致富共同体”,着力构建组织建设在基地上、资源活在基地上、产业壮大在基地上、群众富在基地上、能人培育在基地上的“五在基地”。共打造“党群致富共同体”139个,全县所有行政村(社区)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注重群众教育工作,开展“两自两争先”“活动,即在干部中开展“履行扶贫承诺我争先”活动,激发帮扶干部工作热情,精准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在贫困群众中开展“自立自强自富我争先”活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主动谋求脱贫致富。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必须深挖资源禀赋,开好产业药方。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没有产业的支撑,群众就不能富起来,更不能实现收入的长久稳定。解决贫困问题,产业是最根本的出路。德保县坚持种养并重、长短结合、多业并举和加快产业规模化、特色化、现代化的发展思路,确保每个贫困户有一个以上特色产业覆盖,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个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不断提高脱贫户“造血”能力,推动产业发展实现“县有园区、乡有示范、村有基地、户有增收渠道、人有一技之长”。

       一是实施“五个十万”工程,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精准选择符合山区发展的“柑橘、山楂、桑蚕、生猪、糖料蔗、肉鸡、八角”为“5+2”特色主导产业来抓。集中力量确保产业向规模化发展,争取到2020年底,脐橙、山楂、桑蚕种植面积分别达10万亩以上,八角低改面积达10万亩以上,年出栏生猪10万头以上“五个十万”。目前,全县共有柑橘14.3万亩,八角林面积13.9万亩,肉猪出栏15.82万头,山楂7.24万亩,桑园6.30万亩,年产值约达7.45亿元。全县百亩以上连片产业基地(园)159个,“5+2”特色产业覆盖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3146户,覆盖率98.32%。

       二是以龙头带动为核心动力,推动产业集约化发展。完善“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组织全县龙头企业进入贫困村、带动贫困农户,参与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帮扶、技术指导、劳务就业等带动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激发农村群众发展扶贫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形成以柑橘、种桑养蚕等两大产业为重点的脱贫奔康产业基地(园),建成多村连片脱贫奔康产业园(区)5个、乡(镇)脱贫奔康产业园37个,辐射带动贫困户11243户,带贫减贫效果逐步显现。

       三是打造新型特色农业,推动产业品牌化发展。精心打造和创建德保脐橙、德保山楂、德保矮马、德保黑猪等4个产品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德保超越农业有限公司柑橘产业基地等8个基地、德保脐橙等9个产品通过农业农村部无公害产地认证。通过加大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实施土地“小块并大块”,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集群集聚发展,促进农业专业化布局,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全县89个贫困村中,有58个产业示范基地(园)带动1857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并获得增收脱贫。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必须立下愚公之志,攻克搬迁难题。在实施脱贫攻坚过程中,对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情况,易地扶贫搬迁是最直接、最彻底、最有效的脱贫方式,只有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才能真正让在深山、石山、石漠化等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德保县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解决“搬得准”和“愿意搬”的问题。“十三五”期间德保县要搬迁3941户17020贫困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的24.2%。也就是说,在所有贫困人口当中,约占四分之一的人需要通过易地搬迁来实现脱贫,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对德保县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动员初期,部分群众存在思想顾虑,犹豫观望。我们通过在开展“拉网式”大巡查工作,确保搬迁对象身份及数据信息精准。后援单位和贫困村一对一,帮扶干部和贫困户一对一。实行“后援单位七包”责任制,即每个安置点的搬迁农户,均由搬迁农户的后援单位“包动员宣传、包对象精准、包搬迁入住、包后续发展、包就业创业、包稳定脱贫、包精神脱贫”,不断增强贫困群众搬迁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解决“建得快”和“住得好”的问题。实行“三班倒”工作机制,“白加黑”“5+2”的实施项目建设,强化项目质量监管,加大推进施工进度。合理规划房屋建,配套学校、医院、文体娱乐场所、红白喜事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充分考虑搬迁群众的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科学设置房屋户型,统筹考虑厨房灶台、“家神”等设置,彰显地方民族特色。

       三是解决“稳得住”和“能致富”的问题。通过创新探索“易地扶贫搬迁+新型城市管理”“易地扶贫搬迁+两广对口协作”“易地扶贫搬迁+乡村振兴战略”“易地扶贫搬迁+传统文化传承”“易地扶贫搬迁+感恩自立教育”的“5+”和飞地产业等模式,制定搬迁户子女就近入学受教育、医疗卫生保障、落实户籍管理政策等,抓好安置点管理、“三业”致富、土地改革、移风易俗、激发内生动力工作。同时,通过引进大型企业在德保县建设扶贫车间,构建“大扶贫车间”模式,实现搬迁农户在家门口就业。近年来,德保县易地扶贫搬迁建设“12+1”个集中安置点,完成搬迁4123户17500人,其中,建档立卡搬迁户4042户17185人,实现产业覆盖率100%,一户至少一人以上就业7428人。

撸起袖子加油干,攻坚克难勇争先。德保县将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心决心,全力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坚决夺取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作者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德保县委书记)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书记谈扶贫    
高端视点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确保高质量实现脱贫奔小康

时间:2020-09-09 16:12:26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石永超

QQ截图20200909161524.jpg

德保县委书记石永超(中)到东凌镇定坡村更类屯调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要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德保县地处广西西南部,是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典型深度贫困县,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滇桂黔石漠化区综合治理县,全县行政区域面积2575平方公里,石山区面积占70%,人均耕地面积0.78亩。全县辖7镇5乡、186个行政村(社区),有88%的行政村地处大石山区。总人口36.8万,共有89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6761户102688人(含2014年、2015年退出户),有深度贫困村52个(占全部贫困村总量的65%)。2016年至2019年累计实现64个贫困村出列68465个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初的21%下降至1.22%,自2018年以来连续两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成效考核“好”等次,2019年成功摘掉延续33年的“国家级贫困县”帽子。

德保县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对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为必须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和易地扶贫搬迁三个方面下足功夫,才能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必须坚持党建引领,筑牢攻坚基石。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此,德保县坚持把党建资源转化为扶贫资源、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

       一是坚持责任引领,保持脱贫攻坚定力。进一步强化政治担当,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升政治站位,把扑下身子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增强“四个意识”的具体行动。调整充实488名工作队员、138个帮扶单位、7700余名帮扶干部的结对联系,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责任体系,推行县级一周一调度、乡(镇)全天候一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压实县四家班子主要领导执行片区督战,各县处级领导干部带领乡(镇)领导班子落实大队长包村督战制度,形成县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带头干、县级副职领导包片干、乡(镇)和部门领导具体干、全县干部社会扶贫合力干的工作格局。

       二是坚持组织引领,提升脱贫攻坚能力。实行“党建+阵地建设”,分年度、分梯次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行基层党建“清单式、项目化”管理,增强压力传导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书记引领工程”,建立基层党建承诺、督查、考核、述职、评议“五位一体”考评机制,创新开展“书记履职竞效”大行动,通过“三比三看”活动,发挥“头雁”效应推动党建促脱贫。创办“云山扶贫夜校”,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学习培训体系,营造脱贫攻坚浓厚的政策学习氛围。制定优先培养锻炼、优先提拔调动、提高绩效奖励、颁发荣誉奖励、工作经费保障、干部健康保障、人文关爱保障的“两优先、两奖励、三保障”激励措施,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敢担当有作为。

       三是坚持发展引领,激发脱贫攻坚活力。培育农村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借助视频云平台“小鱼易连”,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开设“在线课堂”,强化“双培双带”力度。共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468名,带动2789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开展“党群致富共同体”,着力构建组织建设在基地上、资源活在基地上、产业壮大在基地上、群众富在基地上、能人培育在基地上的“五在基地”。共打造“党群致富共同体”139个,全县所有行政村(社区)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注重群众教育工作,开展“两自两争先”“活动,即在干部中开展“履行扶贫承诺我争先”活动,激发帮扶干部工作热情,精准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在贫困群众中开展“自立自强自富我争先”活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主动谋求脱贫致富。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必须深挖资源禀赋,开好产业药方。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没有产业的支撑,群众就不能富起来,更不能实现收入的长久稳定。解决贫困问题,产业是最根本的出路。德保县坚持种养并重、长短结合、多业并举和加快产业规模化、特色化、现代化的发展思路,确保每个贫困户有一个以上特色产业覆盖,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个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不断提高脱贫户“造血”能力,推动产业发展实现“县有园区、乡有示范、村有基地、户有增收渠道、人有一技之长”。

       一是实施“五个十万”工程,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精准选择符合山区发展的“柑橘、山楂、桑蚕、生猪、糖料蔗、肉鸡、八角”为“5+2”特色主导产业来抓。集中力量确保产业向规模化发展,争取到2020年底,脐橙、山楂、桑蚕种植面积分别达10万亩以上,八角低改面积达10万亩以上,年出栏生猪10万头以上“五个十万”。目前,全县共有柑橘14.3万亩,八角林面积13.9万亩,肉猪出栏15.82万头,山楂7.24万亩,桑园6.30万亩,年产值约达7.45亿元。全县百亩以上连片产业基地(园)159个,“5+2”特色产业覆盖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3146户,覆盖率98.32%。

       二是以龙头带动为核心动力,推动产业集约化发展。完善“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组织全县龙头企业进入贫困村、带动贫困农户,参与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帮扶、技术指导、劳务就业等带动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激发农村群众发展扶贫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形成以柑橘、种桑养蚕等两大产业为重点的脱贫奔康产业基地(园),建成多村连片脱贫奔康产业园(区)5个、乡(镇)脱贫奔康产业园37个,辐射带动贫困户11243户,带贫减贫效果逐步显现。

       三是打造新型特色农业,推动产业品牌化发展。精心打造和创建德保脐橙、德保山楂、德保矮马、德保黑猪等4个产品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德保超越农业有限公司柑橘产业基地等8个基地、德保脐橙等9个产品通过农业农村部无公害产地认证。通过加大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实施土地“小块并大块”,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集群集聚发展,促进农业专业化布局,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全县89个贫困村中,有58个产业示范基地(园)带动1857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并获得增收脱贫。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必须立下愚公之志,攻克搬迁难题。在实施脱贫攻坚过程中,对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情况,易地扶贫搬迁是最直接、最彻底、最有效的脱贫方式,只有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才能真正让在深山、石山、石漠化等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德保县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解决“搬得准”和“愿意搬”的问题。“十三五”期间德保县要搬迁3941户17020贫困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的24.2%。也就是说,在所有贫困人口当中,约占四分之一的人需要通过易地搬迁来实现脱贫,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对德保县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动员初期,部分群众存在思想顾虑,犹豫观望。我们通过在开展“拉网式”大巡查工作,确保搬迁对象身份及数据信息精准。后援单位和贫困村一对一,帮扶干部和贫困户一对一。实行“后援单位七包”责任制,即每个安置点的搬迁农户,均由搬迁农户的后援单位“包动员宣传、包对象精准、包搬迁入住、包后续发展、包就业创业、包稳定脱贫、包精神脱贫”,不断增强贫困群众搬迁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解决“建得快”和“住得好”的问题。实行“三班倒”工作机制,“白加黑”“5+2”的实施项目建设,强化项目质量监管,加大推进施工进度。合理规划房屋建,配套学校、医院、文体娱乐场所、红白喜事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充分考虑搬迁群众的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科学设置房屋户型,统筹考虑厨房灶台、“家神”等设置,彰显地方民族特色。

       三是解决“稳得住”和“能致富”的问题。通过创新探索“易地扶贫搬迁+新型城市管理”“易地扶贫搬迁+两广对口协作”“易地扶贫搬迁+乡村振兴战略”“易地扶贫搬迁+传统文化传承”“易地扶贫搬迁+感恩自立教育”的“5+”和飞地产业等模式,制定搬迁户子女就近入学受教育、医疗卫生保障、落实户籍管理政策等,抓好安置点管理、“三业”致富、土地改革、移风易俗、激发内生动力工作。同时,通过引进大型企业在德保县建设扶贫车间,构建“大扶贫车间”模式,实现搬迁农户在家门口就业。近年来,德保县易地扶贫搬迁建设“12+1”个集中安置点,完成搬迁4123户17500人,其中,建档立卡搬迁户4042户17185人,实现产业覆盖率100%,一户至少一人以上就业7428人。

撸起袖子加油干,攻坚克难勇争先。德保县将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心决心,全力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坚决夺取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作者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德保县委书记)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