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

泗县黄圩镇:着力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指数

时间:2020-09-10 17:19:03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余红良

今年以来,泗县黄圩镇通过改善人居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就业途径等为民服务措施,把民生工程做实做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增强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改善人居环境

改善人居环境,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黄圩镇以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为重点,以镇街道为单位建立系统化污水排水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禽畜粪便和生产、生活垃圾逐步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大力倡导农村村庄日常保洁。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构建垃圾处理系统和完整的排污系统,增强垃圾处理能力,使农村环境明显优化。

健全公厕管护机制。公益性岗位设置公厕管护员,根据《黄圩镇公厕维护服务标准》,做好公厕日常清洁、杀菌、看管。每个村从村集体经济收入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公厕水、电费、维修及公厕门前路面硬化等小型公益性事业。镇村实行不定期暗访抽查,对于管护不到位的予以扣发管护费,压实责任,实行公厕管护包保责任制。

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和“美颜镜”。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推动下,镇村内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逐步实现了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六化”合一,农村环境更加的喜人。

调整产业结构

做好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极探索“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倡导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可再利用农业,制定产业发展计划,实现农业合作社和扶贫基地全覆盖;开展“特色产业扶贫基地+一村一品”建设;推动“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促使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就业脱贫。

鼓励各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实施闲置土地流转,规划“旱改水”、创新性农业先行区、金丝绞瓜基地、山核桃基地等项目。在孙苏村“一户一田”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扩大“一户一田”试点;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将农业发展作为“生力军”、“先行军”贯彻至乡村振兴整个过程。

实行水、田、林、路高标准农田综合开发,有效改善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弱的现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呈现出“土地平整、集中连片、沟渠相连、道路相通、设施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农村高质量高标准农田现象。减少农民朋友的种地承包成本,保障耕地质量,提高农民种植收益。并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园田化格局。

拓宽就业途径

黄圩镇联合人社局、农村农业局等单位,紧紧围绕农村就业创业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了贫困户对培训政策的知晓率与参与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从‘授鱼’到‘授渔’的转变。让“掌握一项技能,实现居家就业,增加家庭收入。”的理念深入贫困群众的心中。就业技能培训是“造血式”扶贫的重要部分,有效的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努力实现“培训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

通过网格员线下摸排群众的务工需求,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广泛收集宣传本县企业复工和用工信息。让群众可以通过网络、村组广播、微信公众号、线上招聘会等方式,获取本县就业信息,报名自己心仪的就业岗位,实现就近就业。

4月份以来,黄圩镇有12名贫困群众因各种因素返乡,镇村第一时间到户走访,并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分类施策,积极介绍就业岗位。目前12名贫困群众均已全部就业,其中从事公益性岗位2人,在镇玩具厂1人,自主创业1人,在县内务工8人。

做好为民服务

今年以来,黄圩镇持续加强“厅办合一”的工作模式,让群众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就能办成事。镇政府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察民情、访民意、解民困”活动,通过扎实的入户调查,切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引导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一线当先锋、作表率。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近一公里、最远一公里和最难一公里”问题,真正将群众利益落到实处。

随着城乡客运一体化稳步推进,黄圩镇实现辖区内14个行政村均有公交途径,大大加速城乡融合发展,方便了群众出行发展,目前镇公交车运转站正在紧张有序的建设中。镇综治中心联合镇派出所开展“空巢老人是父母,留守儿童如己出”活动,建立每户一档,每户成员联系制度。9月份秋季开学以来,加大校园门卫和校园安全巡逻密度,加强上学、放学时间节点的安保人员力量,严防校园学生安全事件的发生。对镇辖区内三条街道实行逢集必巡逻制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开展“走千家进万户访平安”行动,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建立定期排查、村组联动等工作机制。综合运用村民警务室、村综治中心,把问题解决在村组、解决在萌芽状态,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升群众满意度、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显著提升。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一线传真    
乡村振兴
参与互动
010—84298763
公共微信

泗县黄圩镇:着力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指数

时间:2020-09-10 17:19:03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余红良

今年以来,泗县黄圩镇通过改善人居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就业途径等为民服务措施,把民生工程做实做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增强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改善人居环境

改善人居环境,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黄圩镇以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为重点,以镇街道为单位建立系统化污水排水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禽畜粪便和生产、生活垃圾逐步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大力倡导农村村庄日常保洁。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构建垃圾处理系统和完整的排污系统,增强垃圾处理能力,使农村环境明显优化。

健全公厕管护机制。公益性岗位设置公厕管护员,根据《黄圩镇公厕维护服务标准》,做好公厕日常清洁、杀菌、看管。每个村从村集体经济收入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公厕水、电费、维修及公厕门前路面硬化等小型公益性事业。镇村实行不定期暗访抽查,对于管护不到位的予以扣发管护费,压实责任,实行公厕管护包保责任制。

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和“美颜镜”。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推动下,镇村内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逐步实现了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六化”合一,农村环境更加的喜人。

调整产业结构

做好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极探索“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倡导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可再利用农业,制定产业发展计划,实现农业合作社和扶贫基地全覆盖;开展“特色产业扶贫基地+一村一品”建设;推动“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促使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就业脱贫。

鼓励各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实施闲置土地流转,规划“旱改水”、创新性农业先行区、金丝绞瓜基地、山核桃基地等项目。在孙苏村“一户一田”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扩大“一户一田”试点;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将农业发展作为“生力军”、“先行军”贯彻至乡村振兴整个过程。

实行水、田、林、路高标准农田综合开发,有效改善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弱的现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呈现出“土地平整、集中连片、沟渠相连、道路相通、设施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农村高质量高标准农田现象。减少农民朋友的种地承包成本,保障耕地质量,提高农民种植收益。并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园田化格局。

拓宽就业途径

黄圩镇联合人社局、农村农业局等单位,紧紧围绕农村就业创业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了贫困户对培训政策的知晓率与参与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从‘授鱼’到‘授渔’的转变。让“掌握一项技能,实现居家就业,增加家庭收入。”的理念深入贫困群众的心中。就业技能培训是“造血式”扶贫的重要部分,有效的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努力实现“培训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

通过网格员线下摸排群众的务工需求,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广泛收集宣传本县企业复工和用工信息。让群众可以通过网络、村组广播、微信公众号、线上招聘会等方式,获取本县就业信息,报名自己心仪的就业岗位,实现就近就业。

4月份以来,黄圩镇有12名贫困群众因各种因素返乡,镇村第一时间到户走访,并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分类施策,积极介绍就业岗位。目前12名贫困群众均已全部就业,其中从事公益性岗位2人,在镇玩具厂1人,自主创业1人,在县内务工8人。

做好为民服务

今年以来,黄圩镇持续加强“厅办合一”的工作模式,让群众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就能办成事。镇政府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察民情、访民意、解民困”活动,通过扎实的入户调查,切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引导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一线当先锋、作表率。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近一公里、最远一公里和最难一公里”问题,真正将群众利益落到实处。

随着城乡客运一体化稳步推进,黄圩镇实现辖区内14个行政村均有公交途径,大大加速城乡融合发展,方便了群众出行发展,目前镇公交车运转站正在紧张有序的建设中。镇综治中心联合镇派出所开展“空巢老人是父母,留守儿童如己出”活动,建立每户一档,每户成员联系制度。9月份秋季开学以来,加大校园门卫和校园安全巡逻密度,加强上学、放学时间节点的安保人员力量,严防校园学生安全事件的发生。对镇辖区内三条街道实行逢集必巡逻制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开展“走千家进万户访平安”行动,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建立定期排查、村组联动等工作机制。综合运用村民警务室、村综治中心,把问题解决在村组、解决在萌芽状态,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升群众满意度、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显著提升。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