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上海帮扶见真情澜沧拉祜山乡换新颜

时间:2020-09-11 14:55:35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实施贫困乡村提升工程,是上海市助力对口支援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准扶贫行动之一。本案例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云山村云山自然寨为样本,展示东西部扶贫协作在助推深度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发展中的探索实践。

危房改造、道路硬化、饮水安全、人居环境改善、村民活动场所建设、特色产业发展……近两年16个沪滇帮扶项目落地直过民族拉祜族聚居村寨云山自然寨,沪滇携手,咬定目标,集中资源,持续投入,为帮助当地贫困群众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发挥明显成效,云山自然寨贫困发生率由项目实施前的75%降至目前3%以下。

一、背景概况

2017年8月25日是云山自然寨的村民们都记忆犹新的日子,当天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在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阮成发的陪同下,冒雨来到这个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的拉祜族聚居村寨,走村入户探访村情贫情。

云山自然寨是由原始社会末期、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转化时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典型直过民族聚居村寨,国土面积1.88平方公里,海拔1460米,年平均气温17.60℃,年降水量1830毫米,共有6个村民小组。2018年末,全寨共有农户222户754人,均为“直过民族”拉祜族,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4户584人。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起点不高,地方财政困难、社会事业投入不足,教育水平滞后、劳动者素质偏低以及产业结构单一、带贫增收渠道缺乏等因素制约,全村大部分群众处于深度贫困状态。2017年,农户人均纯收入仅为3198元,不到全乡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不足全县的三分之一,贫困发生率高达75%。全村是一个集“少、山、穷”为一体的山区村寨,产业以旱稻、玉米、茶叶等传统种植业为主,人均受教育年限仅5.52年,村民住房以竹笆房、木板房、挂墙房等简易住房为主,寨内道路泥泞、人畜混居、环境杂乱,村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贫困的云山引起应勇、阮成发的高度重视,在实地调研中,他们就沪滇协作帮扶云山自然寨达成共识,指示沪滇两地形成合力,加大协作帮扶力度,从根本上扭转云山落后面貌。2017年8月25日这一天也掀开了云山向美丽乡村华丽转身的序幕。

二、主要做法

云山自然寨上海对口帮扶示范项目以党建引领脱贫为重要抓手,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首要任务,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以农村危房改造等硬件建设为基础,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支撑,先后整合上海市帮扶资金2170万元、华能集团帮扶资金366.88万元、地方自筹资金774万元,实施产业发展、农村建设、技能培训等3大类16个建设项目,助推云山整体脱贫,探索出一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素质提升”并举、“沪滇协作+科技扶贫+社会力量”联动、集中优势资源打贫困歼灭战的新模式。2019年11月4日,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到云山自然寨视察调研,对上海对口帮扶项目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一)聚焦项目推进,深化扶贫协作。沪滇两地各级领导多次深入云山自然寨调研,为云山自然寨找准发展方向,推动建设项目申报和落地实施。县委、县政府把沪滇扶贫协作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沪滇扶贫协作领导小组,强化“一把手”负责制,全面负责协调、对接、服务、保障等工作。建立县、乡、村、组、户五级网络和“政府指导、村组主导、全民参与”的示范项目建设机制,明确职责任务,定期召开会议,通报情况、研究问题、部署工作,有力推动云山自然寨示范村建设项目。

(二)聚焦产业发展,强化脱贫造血。把培植支柱增收产业作为脱贫项目的重中之重,结合当地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养殖技术粗放、品牌意识薄弱的特点,着力提高贫困群众通过产业致富的能力。新建生猪养殖圈舍218间,新建肉牛养殖圈舍118间,饲养生态猪500余头、肉牛100余头,引进能繁母牛30头,种植饲草80余亩。引入本地农业龙头企业澜沧拉祜人家食品有限公司,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养殖生猪有“售金”、基地就业有“薪金”、种植饲草有“酬金”、入股分红有“股金”的“四金”增收模式。积极组织村民集体种植花椒100亩和经济林果2300株。与澜沧古茶公司合作建立带贫机制,发展茶地457亩,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2019年底又新增上海帮扶资金250万元,整合企业投资和地方自筹资金450万元,依托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团队的技术支持,扶持云山村发展林下有机三七种植产业50亩,新建林下有机三七药酒厂1座,为云山产业持续发展培育“造血功能”。

(三)聚焦整体重塑,改善村居民生。协调上海骏地(JWDA)设计公司和昆明善隆集团旗下专业绿化公司,从美化房屋结构、改善人居环境、营造整体绿化等方面为项目进行免费公益设计,形成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的规划设计方案。建设安居房129间,民房除险加固63间,整治提升21间,消除危房隐患;实施村内道路硬化28580㎡,新建雨污排水沟道5500米, 新建农户家庭化粪池215口、家用卫生间129户和公共卫生厕所2间,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推进安全饮水和庭院美化绿化工程,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尊重村民传统生活习惯,投入上海市黄浦区专项资金20万元,建设一批生活辅助用房。设立10万元生活困难临时救助基金,对云山村内因疾病、残疾、意外、升学等情况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农户提供临时救助,保障云山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四)聚焦扶智扶志,提升技能素质。改造民族文化展示馆,新建村民小组活动室和村民小组活动场地。开展种植业、养殖业、民族手工艺制作等培训共5期892人,最大限度消除贫困群众的“技术盲”,推动“一技促脱贫”。携手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作为农业技术支撑,依托“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院士专家指导班”,学习中药材、早蔬菜、畜牧家禽养殖等技术,提升农村干部素质和农民农业技术。引入社会组织上海阳光善行公益事务中心,常态化实施“呀咪呀吧”助学计划,对学龄前儿童开展普通话培训、个人卫生习惯养成等综合素质提升项目和“一人一档”长期动态跟踪,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三、实际成效

在沪滇两地的合力帮扶和各方力量的广泛支持下,云山自然寨在房屋圈舍、道路交通、饮水安全、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发生了历史性、革命性、根本性的翻天覆地变化。2014年至2019年累计脱贫166户566人,2019年末人均纯收入达6508元,贫困发生率降至2.37%。

(一)村容村貌显著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群众住房从过去的木板房、竹片房、土基房过渡为富有民族特色的砖混结构大瓦房,农户进出的泥土路变为宽敞笔直的硬化路,人畜分离、雨污排放、安全饮水、亮化美化等项目实施后,村内基础设施配套得到完善,人居环境水平不断提高。

(二)产业发展有力支撑,群众增收有效保障。通过发展生猪养殖、种植饲料作物、组织务工就业等途径,云山整村年均增收248.4万元以上,农户234户784人得到产业扶持,44户74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19户21人实现异地转移就业,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为整村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三)村民素质大幅提升,自治意识得到提高。充分发挥村民脱贫发展委员会作用,激发村民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实施技能培训和文明素质养成等项目,贫困群众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思想意识得到强化,依靠科学文化实现增收致富的本领不断提升,扶持了一群敢闯敢拼、不畏艰苦的致富“先锋”,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他扶”到“自立”的积极转变。

四、经验启示

(一)靶心不散、资源集中是整村脱贫模式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澜沧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如果采取遍地开花、“撒胡椒面”式的扶贫模式,易于陷入“连年扶贫连年扶”状况,不仅无法脱贫,还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云山自然寨上海对口帮扶示范项目“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素质提升”的整村脱贫模式,通过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汇聚“大扶贫”能量,实现贫困村“翻身式”的彻底转变,成为全方位、整体式打歼灭战的扶贫新模式。

(二)科学规划、设计先行是整村脱贫模式取得成功的支撑和保障。帮扶项目建设前要坚持科学规划和合理定位,从实际出发搞好提前谋划和整体设计,才能保证项目经得起时间检验、受到群众欢迎。云山自然寨上海对口帮扶示范项目在设施建设前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论证完善项目设计理念、功能体系和空间布局,最终形成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建设,种、养、加工业协调发展,科、教、文、卫、广、电综合配套的整村规划设计思路,既着眼产业长远发展需要,又充分考虑民族地区传统和群众生产生活现实需求,为把帮扶项目打造成民生工程、精品项目提供坚实可靠保障。

(三)社会参与、激发动力是整村脱贫模式取得成功的核心和根本。云山自然寨上海对口帮扶示范项目在实施中,注重调动贫困地区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当地群众共同参与到云山自然寨民房改造、道路建设等项目施工中,引导他们摒弃“等靠要”思想,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观念,极大增强了贫困群众靠自力更生和辛勤劳动改变贫穷落后命运的干劲和决心。同时,引导东部地区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共同加入到对口帮扶云山的行列中来,汇聚各方资源,助力脱贫攻坚,构建大扶贫格局。

(四)忆往昔,不忘初心;展未来,砥砺前行。云山巨变是沪滇扶贫协作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沪滇扶贫协作落实党中央关于“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向特殊困难群体倾斜”扶贫工作战略要求的生动实践。基层组织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素质提升、社会力量动员……这一系列脱贫攻坚“组合拳”,既帮助贫困村实现了脱贫出列的历史性跨越,也为今后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衔接探索出一条有益经验。

(云南普洱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推荐)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东西协作、定点扶贫    

上海帮扶见真情澜沧拉祜山乡换新颜

时间:2020-09-11 14:55:35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实施贫困乡村提升工程,是上海市助力对口支援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准扶贫行动之一。本案例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云山村云山自然寨为样本,展示东西部扶贫协作在助推深度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发展中的探索实践。

危房改造、道路硬化、饮水安全、人居环境改善、村民活动场所建设、特色产业发展……近两年16个沪滇帮扶项目落地直过民族拉祜族聚居村寨云山自然寨,沪滇携手,咬定目标,集中资源,持续投入,为帮助当地贫困群众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发挥明显成效,云山自然寨贫困发生率由项目实施前的75%降至目前3%以下。

一、背景概况

2017年8月25日是云山自然寨的村民们都记忆犹新的日子,当天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在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阮成发的陪同下,冒雨来到这个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的拉祜族聚居村寨,走村入户探访村情贫情。

云山自然寨是由原始社会末期、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转化时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典型直过民族聚居村寨,国土面积1.88平方公里,海拔1460米,年平均气温17.60℃,年降水量1830毫米,共有6个村民小组。2018年末,全寨共有农户222户754人,均为“直过民族”拉祜族,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4户584人。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起点不高,地方财政困难、社会事业投入不足,教育水平滞后、劳动者素质偏低以及产业结构单一、带贫增收渠道缺乏等因素制约,全村大部分群众处于深度贫困状态。2017年,农户人均纯收入仅为3198元,不到全乡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不足全县的三分之一,贫困发生率高达75%。全村是一个集“少、山、穷”为一体的山区村寨,产业以旱稻、玉米、茶叶等传统种植业为主,人均受教育年限仅5.52年,村民住房以竹笆房、木板房、挂墙房等简易住房为主,寨内道路泥泞、人畜混居、环境杂乱,村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贫困的云山引起应勇、阮成发的高度重视,在实地调研中,他们就沪滇协作帮扶云山自然寨达成共识,指示沪滇两地形成合力,加大协作帮扶力度,从根本上扭转云山落后面貌。2017年8月25日这一天也掀开了云山向美丽乡村华丽转身的序幕。

二、主要做法

云山自然寨上海对口帮扶示范项目以党建引领脱贫为重要抓手,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首要任务,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以农村危房改造等硬件建设为基础,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支撑,先后整合上海市帮扶资金2170万元、华能集团帮扶资金366.88万元、地方自筹资金774万元,实施产业发展、农村建设、技能培训等3大类16个建设项目,助推云山整体脱贫,探索出一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素质提升”并举、“沪滇协作+科技扶贫+社会力量”联动、集中优势资源打贫困歼灭战的新模式。2019年11月4日,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到云山自然寨视察调研,对上海对口帮扶项目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一)聚焦项目推进,深化扶贫协作。沪滇两地各级领导多次深入云山自然寨调研,为云山自然寨找准发展方向,推动建设项目申报和落地实施。县委、县政府把沪滇扶贫协作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沪滇扶贫协作领导小组,强化“一把手”负责制,全面负责协调、对接、服务、保障等工作。建立县、乡、村、组、户五级网络和“政府指导、村组主导、全民参与”的示范项目建设机制,明确职责任务,定期召开会议,通报情况、研究问题、部署工作,有力推动云山自然寨示范村建设项目。

(二)聚焦产业发展,强化脱贫造血。把培植支柱增收产业作为脱贫项目的重中之重,结合当地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养殖技术粗放、品牌意识薄弱的特点,着力提高贫困群众通过产业致富的能力。新建生猪养殖圈舍218间,新建肉牛养殖圈舍118间,饲养生态猪500余头、肉牛100余头,引进能繁母牛30头,种植饲草80余亩。引入本地农业龙头企业澜沧拉祜人家食品有限公司,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养殖生猪有“售金”、基地就业有“薪金”、种植饲草有“酬金”、入股分红有“股金”的“四金”增收模式。积极组织村民集体种植花椒100亩和经济林果2300株。与澜沧古茶公司合作建立带贫机制,发展茶地457亩,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2019年底又新增上海帮扶资金250万元,整合企业投资和地方自筹资金450万元,依托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团队的技术支持,扶持云山村发展林下有机三七种植产业50亩,新建林下有机三七药酒厂1座,为云山产业持续发展培育“造血功能”。

(三)聚焦整体重塑,改善村居民生。协调上海骏地(JWDA)设计公司和昆明善隆集团旗下专业绿化公司,从美化房屋结构、改善人居环境、营造整体绿化等方面为项目进行免费公益设计,形成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的规划设计方案。建设安居房129间,民房除险加固63间,整治提升21间,消除危房隐患;实施村内道路硬化28580㎡,新建雨污排水沟道5500米, 新建农户家庭化粪池215口、家用卫生间129户和公共卫生厕所2间,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推进安全饮水和庭院美化绿化工程,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尊重村民传统生活习惯,投入上海市黄浦区专项资金20万元,建设一批生活辅助用房。设立10万元生活困难临时救助基金,对云山村内因疾病、残疾、意外、升学等情况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农户提供临时救助,保障云山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四)聚焦扶智扶志,提升技能素质。改造民族文化展示馆,新建村民小组活动室和村民小组活动场地。开展种植业、养殖业、民族手工艺制作等培训共5期892人,最大限度消除贫困群众的“技术盲”,推动“一技促脱贫”。携手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作为农业技术支撑,依托“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院士专家指导班”,学习中药材、早蔬菜、畜牧家禽养殖等技术,提升农村干部素质和农民农业技术。引入社会组织上海阳光善行公益事务中心,常态化实施“呀咪呀吧”助学计划,对学龄前儿童开展普通话培训、个人卫生习惯养成等综合素质提升项目和“一人一档”长期动态跟踪,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三、实际成效

在沪滇两地的合力帮扶和各方力量的广泛支持下,云山自然寨在房屋圈舍、道路交通、饮水安全、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发生了历史性、革命性、根本性的翻天覆地变化。2014年至2019年累计脱贫166户566人,2019年末人均纯收入达6508元,贫困发生率降至2.37%。

(一)村容村貌显著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群众住房从过去的木板房、竹片房、土基房过渡为富有民族特色的砖混结构大瓦房,农户进出的泥土路变为宽敞笔直的硬化路,人畜分离、雨污排放、安全饮水、亮化美化等项目实施后,村内基础设施配套得到完善,人居环境水平不断提高。

(二)产业发展有力支撑,群众增收有效保障。通过发展生猪养殖、种植饲料作物、组织务工就业等途径,云山整村年均增收248.4万元以上,农户234户784人得到产业扶持,44户74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19户21人实现异地转移就业,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为整村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三)村民素质大幅提升,自治意识得到提高。充分发挥村民脱贫发展委员会作用,激发村民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实施技能培训和文明素质养成等项目,贫困群众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思想意识得到强化,依靠科学文化实现增收致富的本领不断提升,扶持了一群敢闯敢拼、不畏艰苦的致富“先锋”,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他扶”到“自立”的积极转变。

四、经验启示

(一)靶心不散、资源集中是整村脱贫模式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澜沧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如果采取遍地开花、“撒胡椒面”式的扶贫模式,易于陷入“连年扶贫连年扶”状况,不仅无法脱贫,还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云山自然寨上海对口帮扶示范项目“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素质提升”的整村脱贫模式,通过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汇聚“大扶贫”能量,实现贫困村“翻身式”的彻底转变,成为全方位、整体式打歼灭战的扶贫新模式。

(二)科学规划、设计先行是整村脱贫模式取得成功的支撑和保障。帮扶项目建设前要坚持科学规划和合理定位,从实际出发搞好提前谋划和整体设计,才能保证项目经得起时间检验、受到群众欢迎。云山自然寨上海对口帮扶示范项目在设施建设前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论证完善项目设计理念、功能体系和空间布局,最终形成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建设,种、养、加工业协调发展,科、教、文、卫、广、电综合配套的整村规划设计思路,既着眼产业长远发展需要,又充分考虑民族地区传统和群众生产生活现实需求,为把帮扶项目打造成民生工程、精品项目提供坚实可靠保障。

(三)社会参与、激发动力是整村脱贫模式取得成功的核心和根本。云山自然寨上海对口帮扶示范项目在实施中,注重调动贫困地区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当地群众共同参与到云山自然寨民房改造、道路建设等项目施工中,引导他们摒弃“等靠要”思想,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观念,极大增强了贫困群众靠自力更生和辛勤劳动改变贫穷落后命运的干劲和决心。同时,引导东部地区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共同加入到对口帮扶云山的行列中来,汇聚各方资源,助力脱贫攻坚,构建大扶贫格局。

(四)忆往昔,不忘初心;展未来,砥砺前行。云山巨变是沪滇扶贫协作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沪滇扶贫协作落实党中央关于“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向特殊困难群体倾斜”扶贫工作战略要求的生动实践。基层组织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素质提升、社会力量动员……这一系列脱贫攻坚“组合拳”,既帮助贫困村实现了脱贫出列的历史性跨越,也为今后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衔接探索出一条有益经验。

(云南普洱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推荐)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