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昭通“四精准四协同”推动东西部劳务协作

时间:2020-09-11 15:09:00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永善县疫情期间“点对点”输送3.jpg

一、背景情况

昭通市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是集革命老区、地震灾区、散居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为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全市辖9县1市1区,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回、苗等24个民族624.89万人。长期以来,历史悠久与发展滞后并存、区位优越与交通不便并存、资源富集与产业弱小并存、文化厚重与教育落后并存、山川秀美与生态脆弱并存“五个并存”是昭通市情的集中体现和真实写照。同时,昭通还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最难啃下的“硬骨头”。全市11个县市区中有10个国家级贫困县(深度贫困县7个),1336个行政村中有贫困村1235个(深度贫困村69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4.3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4.5%。

二、主要做法

针对昭通市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发展滞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现实状况,昭通、东莞、中山三市坚持把劳务协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为重点,在精准上出实招、协同上下功夫,探索建立“四精准、四协同”机制,因人因户精准施策,着力提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率,实现群众“输得出、稳得住、能增收、促脱贫”。2019年培训贫困人口36391人次;转移输出贫困人口到广东省就业14797人,省内就地就近就业48868人,到其他省市就业18026人。2020年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情况下,点对点输出昭通籍劳动力到广东务工32031人(东莞10971人,中山508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800人(东莞3953人,中山1890人)。截至3月26日,昭通市农村劳动力在东莞就业25240人,中山就业12438人。

(一)全面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部署,聚焦精准对接实现机制创新与优势互补协同。

根据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部署和广东、云南两省提出的要求,按照“昭通所需、东莞中山所能、协作共赢”的原则,结合昭通人力资源丰富和珠三角城市用工紧缺的实际,建立议事协调、定期会商、对口联系、结对帮扶、考评激励等机制,全力推动劳务协作工作。一是建立议事协调机制。按照昭通、东莞、中山三市市委政府签订的“1+8”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每年召开联席会议2次以上;建立三市人社部门为主体的劳务协作议事协调机制,通过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在劳务协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县每年开展对接20次以上。二是建立县镇对口联系机制。构建“多对1”的县镇对口帮扶机制,由东莞市、中山市的57个镇(街)对口帮扶昭通市10个贫困县区,将对接工作下沉到县级以下,联动推进劳务协作。三是建立考核机制。把劳务协作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并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二)严格落实脱贫攻坚“133”工作思路,聚焦精准组织实现宣传动员与培训转移协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工作为主线,抓住精准、统筹、务实三个关键,实现思想、工作、情感三个认同的“133”工作思路,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主导和宣传引导作用,逐户逐人摸清劳动力现状、培训需求和就业意愿,针对性进行帮扶推动实现转移就业。一是抓好宣传发动。针对贫困劳动力“不想去、不敢去、不能去、不会去、去不好”问题,通过电视、大喇叭、标语、微信群等方式,全方位、无死角宣传东西部劳务协作政策、岗位;充分发动市县人社部门和镇村干部、挂包人员等力量,逐户逐人开展地毯式宣传发动,做到不掉一户、不漏一人。昭通市威信县深入挖掘外出务工致富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拍摄《我要去东莞》《我在东莞等你》等微电影,通过典型人物和事例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二是着力提升劳动力素质。充分利用三市各类培训资源,在摸清劳动力现状和就业意愿,全面掌握贫困劳动力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对昭通籍劳动力进行就业培训,培养适应岗位需求和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2019年8月份,大关县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组织100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免费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挖掘机培训,培训学校提供吃住,学员只需自带行李、洗漱用品,培训合格后发放挖掘机、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合格证书,并有组织输送到省外务工,为参训的建档立卡家庭每年带来6万元以上的收入。三是加大技能人才交流培养。建立技能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昭通市技工学校每年分期分批到东莞、中山技工学院跟岗学习,东莞、中山技师学院选派骨干教师到昭通市开展学术交流;东莞、中山技师学院帮助昭通市培训技能人才,在学杂费、生活补贴上予以减免和补助。目前在东莞、中山职业学校就读的昭通籍贫困学生有3177人。昭通市昭阳区布嘎乡的高章雄2018年入读东莞市技师学院天母蓝鸟合作班。谈起在东莞市技师学院的学习生活,高章雄说:“书费、住宿费、资料费、水费等都全免了,我们来这边几乎不需要花一分钱,吃饭可以通过食堂勤工俭学解决。就业的话,天母蓝鸟合作班门店特别多,我们可以去, 将来就是做中西式面点”。

(三)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聚焦精准就业实现政府主导与市场需求协同。

为解决政府组织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采取政府主导、村级发动、中介输出、企业接收、劳动力就业“五位一体”模式,推动劳动力有计划、有组织转移就业。一是强化政策引领。整合就业补助资金、扶贫资金、东西部对口帮扶资金,制定交通补贴、鼓励劳务输出补贴、稳岗补贴等激励政策,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二是畅通输出渠道。建立跨区域就业供求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将岗位信息通过网站、公众号、微信群、宣传栏、宣传手册等方式推送给群众。组织东莞、中山市优质企业参加对口协作专场招聘会、乡村巡回招聘会等活动,促进企业与劳动者直接达成就业协议。引进东莞、中山市人力资源公司,广泛动员劳务经纪人、务工带头人等社会力量参与,积极开展有组织转移输出。三是精准组织输出。以村(社区)为单位,结合东莞、中山企业岗位,对有意向转移输出的建档立卡劳动力进行定人定岗,实现人岗匹配,并安排1名村(社区)委员带队,全程陪同外出并驻留开展稳岗工作一个星期以上,实现精准有效输出。2020年2月24日,昭通市与广东省东西扶贫协作的首列返岗务工专列搭载1385名务工人员前往广东东莞。列车长刘静说:“在列车上,1385人的一日三餐供应是最大的难题,我们提前备足了大米、米线、鸡蛋、新鲜蔬菜等物资,增加了制作人手,把备餐时间提前,用餐人员不用交叉走动。不管工作量有多大,吃饭的人有多少,我们一定尽我们的全力保障”。四是促进就近就业。共同打造滇粤扶贫产业园,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本地就业岗位供给,实现贫困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利用东西部对口帮扶资金开发美丽乡村环境维护、河道巡管、山林管护等乡村公益性岗位,对年龄较大、文化素质不高、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托底安置。昭通市从东莞市引进立时电子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数据线等手机配件产品,现吸纳就业21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67人;并且利用村级活动场所将扶贫车间办到乡村,实现“厂门”连“家门”。

(四)建立完善跟踪管理长效机制,聚焦精准服务实现后续保障与稳岗增收协同。

围绕实现贫困群众“输得出、稳得住、能增收、促脱贫”目标,从提升跟踪服务质量着手,建立完善务工人员跟踪管理长效机制,促进劳动力实现稳岗增收。一是积极开展跟踪稳岗服务。引导东莞、中山两市人力资源公司相继到昭通建立人力资源招募中心或分公司,在企业信息网络使用、劳动力资源信息互通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全市在东莞、中山建立劳务输出工作站10个,派驻工作人员19人负责务工人员接收、企业对接、劳动维权、心理疏导等服务工作。镇雄县乌峰街道办事处毡帽营村李贤云是智障患者,父母都没有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活非常窘困。通过当地政府有组织输出到东莞金旺儿童用品有限公司务工。镇雄县驻清溪人力资源服务站站长王举仁把引导帮助李贤云作为自己的工作之一,和他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边亲自带他干活,一边请求上下环节的工友帮助他,让他能跟上生产线流水作业速度,在大家的帮助下,李贤云适应了岗位要求,每月能靠着自己的劳动挣3800元。二是推进务工人员自我管理。建立同企同村人员编组管理制度,在各工厂民主推选驻厂务工小组长,开展对务工人员的管理、服务、联络工作,促进务工人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三是强化维权服务。强化三市劳动维权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了维权联动机制,及时协调处理劳动争议纠纷,努力避免转移务工群众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四是加强留守群体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采取邻里结对、志愿帮扶等方式,进一步健全完善留守群体关爱服务机制,做好留守人员关爱工作,帮助外出务工人员解决农忙缺工和突发应急事件等困难,让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工作、稳定就业。

三、经验启示

(一)高位科学谋定,创新机制突破,是推动劳务协作的关键所在。扶贫协作以来,昭通、东莞、中山三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劳务协作工作,在“1+8协议”中专门进行顶端设计和部署,每次联席会议都将其作为重要议题进行研究推进,建立完善议事协调、县镇对口联系、责任考核等机制;明确三市人社部门具体负责,落实责任人,紧密协作进行分析研判、协调推进。三市党委政府系统谋划、高位推动、创新完善机制,牵住“牛鼻子”,抓住要害点,有力推动昭通庞大的劳动力供给与东莞、中山巨大的用工需求相契合,为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走实群众路线,做深群众工作,是劳务协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制胜法宝。劳务协作最终的落脚点在实现人的转移就业。群众的认可、接受、参与、支持是做好劳务协作工作的关键。各级干部深入细致开展群众工作,摒弃“喊口号、刷标语、发宣传单”等简单方式,盯到村、抵到户、落到人,讲政策、算好账、推岗位,与群众共同商量培训什么工种、去什么地方、哪家企业合适,切实把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思想情感认同、党群干群一家成了劳务协作最亮的底色和最坚实的基础。转移到东莞、中山就业后,当地人社部门和昭通驻外人力资源服务站持续跟进,初来乍到是否适应、饮食住宿是否习惯、是否需要调岗、子女就学有无困难,及时回应关注关切,努力帮助解决工作生活困难,让协作转移人员转得出、稳得住;基层干部、挂包干部关心关爱留守人员,“打工的事儿交给你,家中的事儿交给我”,让协作转移人员安心工作、专心挣钱养家。

(三)汇聚各方力量,多方协同参与,是推进劳务协作的强大动力。在来劳务协作中,昭通、东莞、中山三市党委政府发挥主导和中坚作用,建立完善工作机制,互派工作队伍,投入资金资源;乡村干部、挂包人员用心用情,深入群众宣传动员,持续提供服务;人力资源公司、劳务中介发挥市场主体优势,既发展自身业务,又促进群众转移就业;用工企业履行社会担当,关心关爱协作转移人员;劳动者立足本职、苦干实干,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广泛汇聚各方力量,形成了万众一心、同心同向的强大合力,推动劳务协作取得良好成效。

(昭通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推荐)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东西协作、定点扶贫    
乡村发展

昭通“四精准四协同”推动东西部劳务协作

时间:2020-09-11 15:09:00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永善县疫情期间“点对点”输送3.jpg

一、背景情况

昭通市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是集革命老区、地震灾区、散居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为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全市辖9县1市1区,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回、苗等24个民族624.89万人。长期以来,历史悠久与发展滞后并存、区位优越与交通不便并存、资源富集与产业弱小并存、文化厚重与教育落后并存、山川秀美与生态脆弱并存“五个并存”是昭通市情的集中体现和真实写照。同时,昭通还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最难啃下的“硬骨头”。全市11个县市区中有10个国家级贫困县(深度贫困县7个),1336个行政村中有贫困村1235个(深度贫困村69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4.3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4.5%。

二、主要做法

针对昭通市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发展滞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现实状况,昭通、东莞、中山三市坚持把劳务协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为重点,在精准上出实招、协同上下功夫,探索建立“四精准、四协同”机制,因人因户精准施策,着力提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率,实现群众“输得出、稳得住、能增收、促脱贫”。2019年培训贫困人口36391人次;转移输出贫困人口到广东省就业14797人,省内就地就近就业48868人,到其他省市就业18026人。2020年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情况下,点对点输出昭通籍劳动力到广东务工32031人(东莞10971人,中山508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800人(东莞3953人,中山1890人)。截至3月26日,昭通市农村劳动力在东莞就业25240人,中山就业12438人。

(一)全面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部署,聚焦精准对接实现机制创新与优势互补协同。

根据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部署和广东、云南两省提出的要求,按照“昭通所需、东莞中山所能、协作共赢”的原则,结合昭通人力资源丰富和珠三角城市用工紧缺的实际,建立议事协调、定期会商、对口联系、结对帮扶、考评激励等机制,全力推动劳务协作工作。一是建立议事协调机制。按照昭通、东莞、中山三市市委政府签订的“1+8”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每年召开联席会议2次以上;建立三市人社部门为主体的劳务协作议事协调机制,通过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在劳务协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县每年开展对接20次以上。二是建立县镇对口联系机制。构建“多对1”的县镇对口帮扶机制,由东莞市、中山市的57个镇(街)对口帮扶昭通市10个贫困县区,将对接工作下沉到县级以下,联动推进劳务协作。三是建立考核机制。把劳务协作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并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二)严格落实脱贫攻坚“133”工作思路,聚焦精准组织实现宣传动员与培训转移协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工作为主线,抓住精准、统筹、务实三个关键,实现思想、工作、情感三个认同的“133”工作思路,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主导和宣传引导作用,逐户逐人摸清劳动力现状、培训需求和就业意愿,针对性进行帮扶推动实现转移就业。一是抓好宣传发动。针对贫困劳动力“不想去、不敢去、不能去、不会去、去不好”问题,通过电视、大喇叭、标语、微信群等方式,全方位、无死角宣传东西部劳务协作政策、岗位;充分发动市县人社部门和镇村干部、挂包人员等力量,逐户逐人开展地毯式宣传发动,做到不掉一户、不漏一人。昭通市威信县深入挖掘外出务工致富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拍摄《我要去东莞》《我在东莞等你》等微电影,通过典型人物和事例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二是着力提升劳动力素质。充分利用三市各类培训资源,在摸清劳动力现状和就业意愿,全面掌握贫困劳动力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对昭通籍劳动力进行就业培训,培养适应岗位需求和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2019年8月份,大关县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组织100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免费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挖掘机培训,培训学校提供吃住,学员只需自带行李、洗漱用品,培训合格后发放挖掘机、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合格证书,并有组织输送到省外务工,为参训的建档立卡家庭每年带来6万元以上的收入。三是加大技能人才交流培养。建立技能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昭通市技工学校每年分期分批到东莞、中山技工学院跟岗学习,东莞、中山技师学院选派骨干教师到昭通市开展学术交流;东莞、中山技师学院帮助昭通市培训技能人才,在学杂费、生活补贴上予以减免和补助。目前在东莞、中山职业学校就读的昭通籍贫困学生有3177人。昭通市昭阳区布嘎乡的高章雄2018年入读东莞市技师学院天母蓝鸟合作班。谈起在东莞市技师学院的学习生活,高章雄说:“书费、住宿费、资料费、水费等都全免了,我们来这边几乎不需要花一分钱,吃饭可以通过食堂勤工俭学解决。就业的话,天母蓝鸟合作班门店特别多,我们可以去, 将来就是做中西式面点”。

(三)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聚焦精准就业实现政府主导与市场需求协同。

为解决政府组织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采取政府主导、村级发动、中介输出、企业接收、劳动力就业“五位一体”模式,推动劳动力有计划、有组织转移就业。一是强化政策引领。整合就业补助资金、扶贫资金、东西部对口帮扶资金,制定交通补贴、鼓励劳务输出补贴、稳岗补贴等激励政策,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二是畅通输出渠道。建立跨区域就业供求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将岗位信息通过网站、公众号、微信群、宣传栏、宣传手册等方式推送给群众。组织东莞、中山市优质企业参加对口协作专场招聘会、乡村巡回招聘会等活动,促进企业与劳动者直接达成就业协议。引进东莞、中山市人力资源公司,广泛动员劳务经纪人、务工带头人等社会力量参与,积极开展有组织转移输出。三是精准组织输出。以村(社区)为单位,结合东莞、中山企业岗位,对有意向转移输出的建档立卡劳动力进行定人定岗,实现人岗匹配,并安排1名村(社区)委员带队,全程陪同外出并驻留开展稳岗工作一个星期以上,实现精准有效输出。2020年2月24日,昭通市与广东省东西扶贫协作的首列返岗务工专列搭载1385名务工人员前往广东东莞。列车长刘静说:“在列车上,1385人的一日三餐供应是最大的难题,我们提前备足了大米、米线、鸡蛋、新鲜蔬菜等物资,增加了制作人手,把备餐时间提前,用餐人员不用交叉走动。不管工作量有多大,吃饭的人有多少,我们一定尽我们的全力保障”。四是促进就近就业。共同打造滇粤扶贫产业园,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本地就业岗位供给,实现贫困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利用东西部对口帮扶资金开发美丽乡村环境维护、河道巡管、山林管护等乡村公益性岗位,对年龄较大、文化素质不高、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托底安置。昭通市从东莞市引进立时电子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数据线等手机配件产品,现吸纳就业21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67人;并且利用村级活动场所将扶贫车间办到乡村,实现“厂门”连“家门”。

(四)建立完善跟踪管理长效机制,聚焦精准服务实现后续保障与稳岗增收协同。

围绕实现贫困群众“输得出、稳得住、能增收、促脱贫”目标,从提升跟踪服务质量着手,建立完善务工人员跟踪管理长效机制,促进劳动力实现稳岗增收。一是积极开展跟踪稳岗服务。引导东莞、中山两市人力资源公司相继到昭通建立人力资源招募中心或分公司,在企业信息网络使用、劳动力资源信息互通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全市在东莞、中山建立劳务输出工作站10个,派驻工作人员19人负责务工人员接收、企业对接、劳动维权、心理疏导等服务工作。镇雄县乌峰街道办事处毡帽营村李贤云是智障患者,父母都没有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活非常窘困。通过当地政府有组织输出到东莞金旺儿童用品有限公司务工。镇雄县驻清溪人力资源服务站站长王举仁把引导帮助李贤云作为自己的工作之一,和他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边亲自带他干活,一边请求上下环节的工友帮助他,让他能跟上生产线流水作业速度,在大家的帮助下,李贤云适应了岗位要求,每月能靠着自己的劳动挣3800元。二是推进务工人员自我管理。建立同企同村人员编组管理制度,在各工厂民主推选驻厂务工小组长,开展对务工人员的管理、服务、联络工作,促进务工人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三是强化维权服务。强化三市劳动维权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了维权联动机制,及时协调处理劳动争议纠纷,努力避免转移务工群众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四是加强留守群体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采取邻里结对、志愿帮扶等方式,进一步健全完善留守群体关爱服务机制,做好留守人员关爱工作,帮助外出务工人员解决农忙缺工和突发应急事件等困难,让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工作、稳定就业。

三、经验启示

(一)高位科学谋定,创新机制突破,是推动劳务协作的关键所在。扶贫协作以来,昭通、东莞、中山三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劳务协作工作,在“1+8协议”中专门进行顶端设计和部署,每次联席会议都将其作为重要议题进行研究推进,建立完善议事协调、县镇对口联系、责任考核等机制;明确三市人社部门具体负责,落实责任人,紧密协作进行分析研判、协调推进。三市党委政府系统谋划、高位推动、创新完善机制,牵住“牛鼻子”,抓住要害点,有力推动昭通庞大的劳动力供给与东莞、中山巨大的用工需求相契合,为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走实群众路线,做深群众工作,是劳务协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制胜法宝。劳务协作最终的落脚点在实现人的转移就业。群众的认可、接受、参与、支持是做好劳务协作工作的关键。各级干部深入细致开展群众工作,摒弃“喊口号、刷标语、发宣传单”等简单方式,盯到村、抵到户、落到人,讲政策、算好账、推岗位,与群众共同商量培训什么工种、去什么地方、哪家企业合适,切实把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思想情感认同、党群干群一家成了劳务协作最亮的底色和最坚实的基础。转移到东莞、中山就业后,当地人社部门和昭通驻外人力资源服务站持续跟进,初来乍到是否适应、饮食住宿是否习惯、是否需要调岗、子女就学有无困难,及时回应关注关切,努力帮助解决工作生活困难,让协作转移人员转得出、稳得住;基层干部、挂包干部关心关爱留守人员,“打工的事儿交给你,家中的事儿交给我”,让协作转移人员安心工作、专心挣钱养家。

(三)汇聚各方力量,多方协同参与,是推进劳务协作的强大动力。在来劳务协作中,昭通、东莞、中山三市党委政府发挥主导和中坚作用,建立完善工作机制,互派工作队伍,投入资金资源;乡村干部、挂包人员用心用情,深入群众宣传动员,持续提供服务;人力资源公司、劳务中介发挥市场主体优势,既发展自身业务,又促进群众转移就业;用工企业履行社会担当,关心关爱协作转移人员;劳动者立足本职、苦干实干,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广泛汇聚各方力量,形成了万众一心、同心同向的强大合力,推动劳务协作取得良好成效。

(昭通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推荐)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