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特色办学打通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 ——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教育扶贫先进材料

时间:2020-09-11 17:00:56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家访路上的女高老师.jpg

华坪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市东南部,总面积2200平方公里,辖4乡4镇,61个村(社区),总人口17.53万人,有省级贫困乡3个、贫困村27个(深度贫困村10个),2019年底,国办系统内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89户17262人,原贫困发生率达15.11%。华坪县虽然不是贫困县,但较省内部分贫困县贫困人口更多、贫困面更广、贫困程度更深。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更是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之一,高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阶段,是学生实现跨越发展的主要途径。然而高中教育一直是华坪教育的“瓶颈”,主要表现为:一是高中少学生多,导致中考分数线较高、学生升学较难。华坪县第一所高中于1937年成立,之后受人口、经济等制约,到2007年华坪县仅有这一所高中。随着县城的发展,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尽管高中也进行了扩招,但中考分数线仍然偏高,近年来,我县中考分数线一直居全市之首,能考上高中的学生不多,山区学生更是少,部分山区孩子在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选择回家种地。二是高中阶段家庭教育支出负担重。9年义务教育实施以来,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及配套的各项教育惠民政策的有效落实,边远山区孩子都能就近上学,都上得起学,而到了高中阶段,各项学杂费、教辅费、来回路费、生活费成了贫困山区学生和家长难以逾越的大山,据统计,高中阶段1名学生1年的各项花费约在1.5万元左右。三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山区仍然较为突出,很多贫困家庭优先保障男孩能读书,要求女孩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供男孩读书,许多义务教育阶段成绩优秀的女孩难圆高中梦。

“山沟里飞出金凤凰”,通过教育的方式摆脱贫穷,走出困境,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一种美好追求和向往。近年来,华坪县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并在办学过程中,以党建为引领,成功打造了红色教育的个性化办学理念,创建华坪“女高”精神。女高的创办,打通了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对促进教育公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探索特色办学模式,在党和贫困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

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是2008年在党的十七大代表、全国劳模张桂梅的大力倡导下,通过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创办的一所全免费公办女子普通高中。其办学初衷是“让山里的贫困女孩免费接受高中教育,不再陷入‘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子’这种恶性循环”,因性施教,具有爱心、慈善、扶贫的性质。

张桂梅老师于1996年起先后在华坪中心中学和民族中学任教,在长达11年的教书生涯中,她充分了解了华坪山区女生上高中难的现实问题。2007年张桂梅老师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她在北京参加党的十七大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办一所贫困女子高中,让山里所有的女孩子接受高中教育。女孩子受教育她可以改变三代人,我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我将为这个梦想不懈奋斗。”

通过张桂梅的积极建言献策,华坪县委、政府充分调查研究,决定把建设女子高中作为解决全县高中教育“瓶颈”问题,加快教育脱贫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和丽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一步到位规划,以“分区合理、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标准分四期投资建设女子高中。女子高中占地76亩,规划建筑面积11310㎡,概算总投资4463.7万元,办学规模为18个教学班。2008年5月,女子高中一期工程启动,2008年9月,来自华坪县、永胜县、宁蒗县、宣威县的首届100名贫困女学生进入女子高中就读。目前学校共有9个教学班,学生464人,学校实行寄宿式全免费教育,给在校学生补助生活费并为每位新生落实一套行李、一个行李箱、一套校服。

“女高”创办以来,坚持以创新的勇气兴教办学,从打破建设资金的制约到学校基建项目的顺利完成,从教学质量提升到校园文化建设,“女高”人付出了艰辛和汗水,作出了巨大奉献。在这种特别背景下的办校历程,是华坪县教育扶贫领域一次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突破的生动实践,是一次打破常规、逆势而上、敢于担当的具体行动,是一项情系山区、心怀百姓、注重民生的大义之举。

二、坚持党建引领,打造一支公而忘私、信念如铁的教师队伍

女高办学之初,学校条件极其艰苦,没有食堂、没有围墙、没有宿舍、也没有厕所、更没有保安。为了学生的安全,女老师住进由教室改成的学生宿舍里,整夜守着学生,男老师则在楼梯间用砖头和木板搭建起简易的床铺,轮流值守。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当时仅有的17名教职工只坚持了一个月就相继有9名转岗或者调离,但是留下的大多是党员教师,100名学生中也有6名提出转学。在这样的困境中,针对老师信心不足和学生的质疑,学校党支部着力加强以党员为重点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实行党员教职工“每一天上班都佩戴党徽”、“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唱一支革命经典歌曲”、“每周一次政治理论学习”、“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并写观后感交流”为主题的“五个一”党性教育活动,传播正能量,切实抓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使党员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和业务骨干作用,让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始终成为全校教职工的思想基调,把党员教职工培养成教学骨干和示范标兵,“女高”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建校初期转岗或调离的教职工3个月后又主动要求回校工作。

通过党建引领,全体教职工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学校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党员教师韦堂芸,左脚骨折,想到还有140天就要高考的学生,她咬牙拒绝了医生要求静养的建议,拄着双拐坚持到教室给学生上课。党员教师勾学华,婚礼当天,早上还在学校上课,中午匆匆赶到婚礼现场接受亲朋好友的祝福,晚上又赶回学校给学生上课。党员教师杨晓春经常悄悄地给学生垫付医药费、资助学生生活费,甚至将获得优秀教师的奖金也用于捐资助学。这样的故事在女子高中比比皆是。目前,全校有教师43名,党员19名,通过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全体教职工都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十一年来,个别教师义务加班时间长达5760多个小时。

三、传承红色文化,打造一支懂感恩、勤学习的学生队伍

胸怀祖国才能践行报国之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始终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为目标,突出以“红色教育”激发创新活力,用革命精神鼓舞斗志,提出了“播扬红色精神,经营成功人生”的教育理念,以“做一个富有精神、善于成功的时代精英”为教育宗旨,以“刚强、勤敏、宽厚、慈惠、知礼、质朴”为校训,把“唱红色歌曲、忆红色历史、诵红色伟人、读红色著作、记红色名言、看红色影视、塑红色课堂、办红色校报”作为红色教育的基本动作,创建具有校园特色的红色党建长廊,塑造了红色教育这一个性化办学思想,提升了“女高”教育教学工作的厚度与高度。

在女高,学校坚持把“唱红色歌曲、忆红色历史、诵红色伟人、读红色著作、记红色名言、看红色影视、塑红色课堂、办红色校报”作为基本动作,为师生搭建知党史和爱国亲民的教育平台,让红色教育在常规管理中深化、学科教学中渗透、团队活动中引导、日常生活中内化,学生不仅是学习课本知识,更能学会感恩和为美好未来而努力拼搏。学校围墙和过道建成革命先辈精神和先进事迹的宣传长廊,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来自革命先辈的奋力拼搏,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食堂是雷锋精神展厅,墙上挂满了雷锋故事、雷锋警句等宣传画,通过潜移默化,让学生对生活充满无限热爱和美好向往,以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劲头开展学习;教学楼墙上贴满了各地对女高的捐款,让学生时刻牢记今天能在教室安心学习离不开社会的帮助,要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以自己的优异成绩回报社会;学校还每周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一次入团宣誓,观看一场革命电影,开展“经典国学诵读”、合唱《感恩的心》,课间呐喊“加油上清华!加油上北大!”;要求学生要跑步上下楼梯,课间出操1分钟站好队,晨起5分钟洗漱完毕,从排队打饭到吃完必须15分钟内完成。学校认为,跑步不仅能锻炼孩子们的身体和心志,而且让孩子们的行动更加迅捷,意志更加顽强,也更加能吃苦。只有跑步,才能追赶;只有跑步,才能超越。女高学生十分珍惜读书机会,学习非常刻苦,每天早上5:30起床,6:00开始上课,12:20-13:00午自习,晚上18:00-23:30晚自习,之后到宿舍积极参加晚辅至24:00,每周仅周日休息3小时。

教师敬业,学生努力,办学11年来,女高教育教学质量持续稳步上升,学校高考综合上线率一直保持在100%。2019年,女子高中参加高考118人,600分以上10人,一本上线47人,本科62人,升学率100%。从2011年第一届学生毕业至至今,女高本科上线率、综合上线率在丽江市排名始终保持第一名,共有70人上全国双一流大学,260人上一本,成就了1645名贫困山区女孩子飞越大山实现了大学梦想,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先进典型示范带动,让贫困山区女圆梦大学

“女高”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集“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于一身,是“女高”创始人。多年来她把获得的奖金共计100多万元全部捐献给贫困山区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和帮助困难群众,虽然病魔缠身,但她以校为家,用实际行动塑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典范。在张桂梅的感染下,教职工自觉比奉献、比业绩、比美德,视生如子,全校形成了“风正”、气顺、校兴”的良好氛围。女子高中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不少学生寒暑假回家后,或因家中父母生病、弟弟妹妹要上学、家中欠账多等原因,面临失学风险,为让学生能继续上学,让家长看到孩子未来的希望,学校教师在校长的带领下,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每年春节、五一、国庆等等假期都坚持到边远山区贫困学生家庭进行家访。每次家访,老师们都自带馒头、面包和矿泉水,为了不给学生添麻烦,从来不在他们家中吃饭。11年来,近11万公里的家访路是女高老师用脚步践行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的真实见证。11年来,女高从未出现学生因家庭困难中途退学的情况。  

五、熔铸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为推进教育脱贫凝聚精神动力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女高从建校初期的艰辛、改革兴校的探索、乘势而上的自强,不仅打造了一座具有浓郁书香气息的诗意校园,更为重要的是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其本质是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勤勉敬业的奉献精神、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永不过时的优良传统和饮水思源的感恩之心的有机统一。11年来,女高就是用这种精神凝神聚气,讲责任、讲担当、讲奉献,在教育扶贫的漫漫长路上形成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良好氛围,学校先后被列为丽江市廉政教育基地、丽江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基地、丽江市创先争优活动示范点、华坪县党性教育与理论研究基地、华坪县诚信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华坪县反邪教警示教育基地等。2016年12月以来比邻的省、市、县各行政、企事业单位党员共计43800人次到女高参加党性教育。

(一)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女高在抓教育的过程中,突出体现了不忘初心,忠心向党的誓言。“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女高”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这样说,也带领“女高”团队这样做,始终把远大的理想信念融入办学体系,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致力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二)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办学的艰辛、繁重的教学任务和长期的文化积淀,造就了“女高”师生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女高”建校之初条件艰苦,没有运动场、食堂、厕所,只能向邻校借用;没有学校围墙,校园安全得不到保障,教师轮流值守;没有教师宿舍,教职工挤住教室。正是这种艰辛与不易磨砺、锻炼和培育了“女高”师生,使艰苦创业成为“女高”精神的主基调。

(三)勤勉敬业的奉献精神。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女高”团队处处显现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例如:每有学生患病,老师都悉心照顾,还把自己的医保卡放到教室里,方便学生就医刷卡;老师经常带病工作,休息时间义务辅导;每逢假期,老师自愿护送偏远山区的学生平安回家;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教职工主动承担校园环境卫生,将发自内心的“我骄傲、我是一名教师”的博大情怀转化为坚守与奉献的实际行动,孕育了“女高”精神不息的生命力。

(四)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女高”精神是一种团队精神。女高的成就是各级领导大力支持、模范人物张桂梅全力带动、社会各界相依互助一起打拼的结果,体现的是各级各界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精诚团结的一种气度、一种胸怀、一种品格,展现了“肝胆相照、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经受考验、成就梦想。

(五)永不过时的优良传统。女高围绕“与经典为友,与圣人同行”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每周都开展“经典国学诵读”活动,背诵《弟子规》,教学楼、住宿楼上精心刻画的儒家格言摘录、名人语录、以及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图解时刻以浓郁的儒家文化气息熏陶师生。正是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师生修身律已、崇德向善、知行合一、与时俱进,适应了“女高”教育与当代教育和世界教育大趋势同轨发展的要求。

(六)饮水思源的感恩之心。感恩教育也是“女高”的一大办学特色。爱心长廊时刻提示师生深怀感恩之心,校歌《感恩的心》唱出了师生饮水思源的真挚情感,学校办公大楼上的大字“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全社会”、“党给了我翅膀,社会给了我天空”无声的教育师生学会感恩,感恩已成为女高师生发自心灵的共鸣。

(云南省华坪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推荐)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教育扶贫、案例    

特色办学打通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 ——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教育扶贫先进材料

时间:2020-09-11 17:00:56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家访路上的女高老师.jpg

华坪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市东南部,总面积2200平方公里,辖4乡4镇,61个村(社区),总人口17.53万人,有省级贫困乡3个、贫困村27个(深度贫困村10个),2019年底,国办系统内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89户17262人,原贫困发生率达15.11%。华坪县虽然不是贫困县,但较省内部分贫困县贫困人口更多、贫困面更广、贫困程度更深。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更是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之一,高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阶段,是学生实现跨越发展的主要途径。然而高中教育一直是华坪教育的“瓶颈”,主要表现为:一是高中少学生多,导致中考分数线较高、学生升学较难。华坪县第一所高中于1937年成立,之后受人口、经济等制约,到2007年华坪县仅有这一所高中。随着县城的发展,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尽管高中也进行了扩招,但中考分数线仍然偏高,近年来,我县中考分数线一直居全市之首,能考上高中的学生不多,山区学生更是少,部分山区孩子在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选择回家种地。二是高中阶段家庭教育支出负担重。9年义务教育实施以来,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及配套的各项教育惠民政策的有效落实,边远山区孩子都能就近上学,都上得起学,而到了高中阶段,各项学杂费、教辅费、来回路费、生活费成了贫困山区学生和家长难以逾越的大山,据统计,高中阶段1名学生1年的各项花费约在1.5万元左右。三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山区仍然较为突出,很多贫困家庭优先保障男孩能读书,要求女孩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供男孩读书,许多义务教育阶段成绩优秀的女孩难圆高中梦。

“山沟里飞出金凤凰”,通过教育的方式摆脱贫穷,走出困境,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一种美好追求和向往。近年来,华坪县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并在办学过程中,以党建为引领,成功打造了红色教育的个性化办学理念,创建华坪“女高”精神。女高的创办,打通了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对促进教育公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探索特色办学模式,在党和贫困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

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是2008年在党的十七大代表、全国劳模张桂梅的大力倡导下,通过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创办的一所全免费公办女子普通高中。其办学初衷是“让山里的贫困女孩免费接受高中教育,不再陷入‘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子’这种恶性循环”,因性施教,具有爱心、慈善、扶贫的性质。

张桂梅老师于1996年起先后在华坪中心中学和民族中学任教,在长达11年的教书生涯中,她充分了解了华坪山区女生上高中难的现实问题。2007年张桂梅老师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她在北京参加党的十七大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办一所贫困女子高中,让山里所有的女孩子接受高中教育。女孩子受教育她可以改变三代人,我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我将为这个梦想不懈奋斗。”

通过张桂梅的积极建言献策,华坪县委、政府充分调查研究,决定把建设女子高中作为解决全县高中教育“瓶颈”问题,加快教育脱贫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和丽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一步到位规划,以“分区合理、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标准分四期投资建设女子高中。女子高中占地76亩,规划建筑面积11310㎡,概算总投资4463.7万元,办学规模为18个教学班。2008年5月,女子高中一期工程启动,2008年9月,来自华坪县、永胜县、宁蒗县、宣威县的首届100名贫困女学生进入女子高中就读。目前学校共有9个教学班,学生464人,学校实行寄宿式全免费教育,给在校学生补助生活费并为每位新生落实一套行李、一个行李箱、一套校服。

“女高”创办以来,坚持以创新的勇气兴教办学,从打破建设资金的制约到学校基建项目的顺利完成,从教学质量提升到校园文化建设,“女高”人付出了艰辛和汗水,作出了巨大奉献。在这种特别背景下的办校历程,是华坪县教育扶贫领域一次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突破的生动实践,是一次打破常规、逆势而上、敢于担当的具体行动,是一项情系山区、心怀百姓、注重民生的大义之举。

二、坚持党建引领,打造一支公而忘私、信念如铁的教师队伍

女高办学之初,学校条件极其艰苦,没有食堂、没有围墙、没有宿舍、也没有厕所、更没有保安。为了学生的安全,女老师住进由教室改成的学生宿舍里,整夜守着学生,男老师则在楼梯间用砖头和木板搭建起简易的床铺,轮流值守。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当时仅有的17名教职工只坚持了一个月就相继有9名转岗或者调离,但是留下的大多是党员教师,100名学生中也有6名提出转学。在这样的困境中,针对老师信心不足和学生的质疑,学校党支部着力加强以党员为重点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实行党员教职工“每一天上班都佩戴党徽”、“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唱一支革命经典歌曲”、“每周一次政治理论学习”、“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并写观后感交流”为主题的“五个一”党性教育活动,传播正能量,切实抓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使党员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和业务骨干作用,让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始终成为全校教职工的思想基调,把党员教职工培养成教学骨干和示范标兵,“女高”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建校初期转岗或调离的教职工3个月后又主动要求回校工作。

通过党建引领,全体教职工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学校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党员教师韦堂芸,左脚骨折,想到还有140天就要高考的学生,她咬牙拒绝了医生要求静养的建议,拄着双拐坚持到教室给学生上课。党员教师勾学华,婚礼当天,早上还在学校上课,中午匆匆赶到婚礼现场接受亲朋好友的祝福,晚上又赶回学校给学生上课。党员教师杨晓春经常悄悄地给学生垫付医药费、资助学生生活费,甚至将获得优秀教师的奖金也用于捐资助学。这样的故事在女子高中比比皆是。目前,全校有教师43名,党员19名,通过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全体教职工都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十一年来,个别教师义务加班时间长达5760多个小时。

三、传承红色文化,打造一支懂感恩、勤学习的学生队伍

胸怀祖国才能践行报国之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始终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为目标,突出以“红色教育”激发创新活力,用革命精神鼓舞斗志,提出了“播扬红色精神,经营成功人生”的教育理念,以“做一个富有精神、善于成功的时代精英”为教育宗旨,以“刚强、勤敏、宽厚、慈惠、知礼、质朴”为校训,把“唱红色歌曲、忆红色历史、诵红色伟人、读红色著作、记红色名言、看红色影视、塑红色课堂、办红色校报”作为红色教育的基本动作,创建具有校园特色的红色党建长廊,塑造了红色教育这一个性化办学思想,提升了“女高”教育教学工作的厚度与高度。

在女高,学校坚持把“唱红色歌曲、忆红色历史、诵红色伟人、读红色著作、记红色名言、看红色影视、塑红色课堂、办红色校报”作为基本动作,为师生搭建知党史和爱国亲民的教育平台,让红色教育在常规管理中深化、学科教学中渗透、团队活动中引导、日常生活中内化,学生不仅是学习课本知识,更能学会感恩和为美好未来而努力拼搏。学校围墙和过道建成革命先辈精神和先进事迹的宣传长廊,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来自革命先辈的奋力拼搏,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食堂是雷锋精神展厅,墙上挂满了雷锋故事、雷锋警句等宣传画,通过潜移默化,让学生对生活充满无限热爱和美好向往,以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劲头开展学习;教学楼墙上贴满了各地对女高的捐款,让学生时刻牢记今天能在教室安心学习离不开社会的帮助,要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以自己的优异成绩回报社会;学校还每周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一次入团宣誓,观看一场革命电影,开展“经典国学诵读”、合唱《感恩的心》,课间呐喊“加油上清华!加油上北大!”;要求学生要跑步上下楼梯,课间出操1分钟站好队,晨起5分钟洗漱完毕,从排队打饭到吃完必须15分钟内完成。学校认为,跑步不仅能锻炼孩子们的身体和心志,而且让孩子们的行动更加迅捷,意志更加顽强,也更加能吃苦。只有跑步,才能追赶;只有跑步,才能超越。女高学生十分珍惜读书机会,学习非常刻苦,每天早上5:30起床,6:00开始上课,12:20-13:00午自习,晚上18:00-23:30晚自习,之后到宿舍积极参加晚辅至24:00,每周仅周日休息3小时。

教师敬业,学生努力,办学11年来,女高教育教学质量持续稳步上升,学校高考综合上线率一直保持在100%。2019年,女子高中参加高考118人,600分以上10人,一本上线47人,本科62人,升学率100%。从2011年第一届学生毕业至至今,女高本科上线率、综合上线率在丽江市排名始终保持第一名,共有70人上全国双一流大学,260人上一本,成就了1645名贫困山区女孩子飞越大山实现了大学梦想,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先进典型示范带动,让贫困山区女圆梦大学

“女高”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集“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于一身,是“女高”创始人。多年来她把获得的奖金共计100多万元全部捐献给贫困山区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和帮助困难群众,虽然病魔缠身,但她以校为家,用实际行动塑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典范。在张桂梅的感染下,教职工自觉比奉献、比业绩、比美德,视生如子,全校形成了“风正”、气顺、校兴”的良好氛围。女子高中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不少学生寒暑假回家后,或因家中父母生病、弟弟妹妹要上学、家中欠账多等原因,面临失学风险,为让学生能继续上学,让家长看到孩子未来的希望,学校教师在校长的带领下,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每年春节、五一、国庆等等假期都坚持到边远山区贫困学生家庭进行家访。每次家访,老师们都自带馒头、面包和矿泉水,为了不给学生添麻烦,从来不在他们家中吃饭。11年来,近11万公里的家访路是女高老师用脚步践行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的真实见证。11年来,女高从未出现学生因家庭困难中途退学的情况。  

五、熔铸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为推进教育脱贫凝聚精神动力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女高从建校初期的艰辛、改革兴校的探索、乘势而上的自强,不仅打造了一座具有浓郁书香气息的诗意校园,更为重要的是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其本质是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勤勉敬业的奉献精神、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永不过时的优良传统和饮水思源的感恩之心的有机统一。11年来,女高就是用这种精神凝神聚气,讲责任、讲担当、讲奉献,在教育扶贫的漫漫长路上形成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良好氛围,学校先后被列为丽江市廉政教育基地、丽江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基地、丽江市创先争优活动示范点、华坪县党性教育与理论研究基地、华坪县诚信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华坪县反邪教警示教育基地等。2016年12月以来比邻的省、市、县各行政、企事业单位党员共计43800人次到女高参加党性教育。

(一)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女高在抓教育的过程中,突出体现了不忘初心,忠心向党的誓言。“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女高”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这样说,也带领“女高”团队这样做,始终把远大的理想信念融入办学体系,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致力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二)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办学的艰辛、繁重的教学任务和长期的文化积淀,造就了“女高”师生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女高”建校之初条件艰苦,没有运动场、食堂、厕所,只能向邻校借用;没有学校围墙,校园安全得不到保障,教师轮流值守;没有教师宿舍,教职工挤住教室。正是这种艰辛与不易磨砺、锻炼和培育了“女高”师生,使艰苦创业成为“女高”精神的主基调。

(三)勤勉敬业的奉献精神。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女高”团队处处显现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例如:每有学生患病,老师都悉心照顾,还把自己的医保卡放到教室里,方便学生就医刷卡;老师经常带病工作,休息时间义务辅导;每逢假期,老师自愿护送偏远山区的学生平安回家;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教职工主动承担校园环境卫生,将发自内心的“我骄傲、我是一名教师”的博大情怀转化为坚守与奉献的实际行动,孕育了“女高”精神不息的生命力。

(四)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女高”精神是一种团队精神。女高的成就是各级领导大力支持、模范人物张桂梅全力带动、社会各界相依互助一起打拼的结果,体现的是各级各界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精诚团结的一种气度、一种胸怀、一种品格,展现了“肝胆相照、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经受考验、成就梦想。

(五)永不过时的优良传统。女高围绕“与经典为友,与圣人同行”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每周都开展“经典国学诵读”活动,背诵《弟子规》,教学楼、住宿楼上精心刻画的儒家格言摘录、名人语录、以及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图解时刻以浓郁的儒家文化气息熏陶师生。正是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师生修身律已、崇德向善、知行合一、与时俱进,适应了“女高”教育与当代教育和世界教育大趋势同轨发展的要求。

(六)饮水思源的感恩之心。感恩教育也是“女高”的一大办学特色。爱心长廊时刻提示师生深怀感恩之心,校歌《感恩的心》唱出了师生饮水思源的真挚情感,学校办公大楼上的大字“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全社会”、“党给了我翅膀,社会给了我天空”无声的教育师生学会感恩,感恩已成为女高师生发自心灵的共鸣。

(云南省华坪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推荐)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