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扶精神长智慧 添动力促脱贫 ——习近平扶贫论述在埇桥区扶贫扶志工作中的生动实践

时间:2020-09-12 10:58:22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宿州市扶贫开发局

摘要: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把激发内生动力与革除陋习促脱贫相结合,改进帮扶方式,教育激励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增强勤劳致富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断强化自我发展能力,通过聚焦“扶持谁”,精准把脉,更好实现因人因户施策;通过聚焦“怎么扶”,创新举措,提高了脱贫成效,增强了脱贫信心;通过聚焦“扶什么”,多管齐下,提升了贫困户的增收能力。这些举措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

20200912159987994146.jpg

一、背景情况

宿州市埇桥区位于安徽省北部。这里曾是大泽乡起义的揭竿地、霸王别姬的发生地、宋金鏖战的最前沿、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天下第一孝——闵子骞在这里留下了“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的孝贤故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寓居于此22载,留下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佳句。同时,埇桥区还是著名的中国书法之乡、中国马戏之乡、中国烧鸡之乡。

埇桥区是省级贫困县(区),随着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期,埇桥区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仍有一些贫困群众脱贫主体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认为国家的钱“不要白不要”,并且越多越好;少数贫困户出现了“言必称贫,以扶求扶”“凡事都找帮扶干部”“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等“求、粘、赖”的新现象;甚至有的贫困户对扶贫干部放言,“不给我东西,我就让你完成不了脱贫任务”,出现了“拼穷”、主观上不愿赡养老人等现象。针对上述情况,埇桥区委、区政府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始终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以精神脱贫促进精准脱贫,按照“动力激发、产业支撑、全员参与”的思路,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扶贫扶志工作,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有力支撑了脱贫攻坚。

20200912159988011235.jpg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扶持谁”,精准把脉,扶贫先扶精气神

首先,排出“病患”。通过调查发现,截至2017年10月,埇桥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无劳动能力占比44.9%,弱劳动力或半劳动力占比5.2%,丧失劳动能力占比7.9%,贫困群众就业难、发展生产经营难、脱贫能力弱。全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文化程度较低,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占比25.73%,小学文化占比24.93%,初中文化占比30.43%,群众缺乏发展生产经营的技能,难以依靠自身实现脱贫。其次,找准“病因”。通过精准识别分类,找出群众脱贫动力不足的主要症结:一是致富信心弱,部分贫困群众不掌握种养殖技能,发展生产怕失败,外出务工怕吃苦;二是惰性心理强,部分群众有劳动能力,却不愿参与劳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三是自我发展难,许多贫困户找不到脱贫的路子,虽然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和脱贫意愿,但缺乏门路,没有办法有效的将自身能力和积极性释放出来。最后,开好“药方”。针对以上症结,埇桥区坚持因人施策、因户施策,对“两有户”(有资源、有劳动能力但无发展门路),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就业脱贫;对“两因户”(因学、因病致贫),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对“两缺户”(缺资金、缺技术),通过发放扶贫小额贷款支持和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实现脱贫;对“两无户”(无力脱贫、无业可扶),通过光伏、社保兜底等方式,实施政策性兜底脱贫。

20200912159988017480.jpg

(二)聚焦“怎么扶”,创新举措,培基固本树新风

强化思想发动。为了转变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凝聚脱贫攻坚“正能量”,埇桥区一方面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一约一堂四会”(村规民约、道德讲堂、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为载体的移风易俗活动,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宣传文明乡风正能量,持续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效遏制了农村黄赌毒、铺张浪费、互相攀比、天价彩礼、薄养厚葬、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和陋习,帮助群众树立正确价值导向。以文化提振“精气神”。另一方面,着力推动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合。2018年建成259个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依托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打造主题精神文化广场,利用文化墙和宣传栏宣传脱贫攻坚政策以及“好家风、好家训”、孝老爱亲、节俭养德、自强不息、脱贫励志等中华传统美德,激励激发贫困群众奋力脱贫、为村争光的精神动力;印发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倡议书,发放《宿州市埇桥区关于自觉履行赡养父母义务的倡议书》30余万份。按照“区倡导、乡镇推动、村落实”的原则,以乡镇为单位签订《“孝老爱亲光荣户”赡养协议书》2万余份,发放孝老爱亲光荣户荣誉证书2万余份;通过戏曲、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群众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展现党和政府对贫困群众的关心与牵挂,坚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早日步入小康生活的信心。再者,组织各级帮扶联系人,尤其是驻村扶贫工作队,积极开展走访,融入贫困群众之中,把脉问诊、对症下药,既把扶贫政策送到贫困户家中,因户制宜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又把脱贫信心送到贫困群众心上,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观念,铆足精气神,立志拔穷根。

20200912159988021416.jpg

强化榜样带动。埇桥区每年开展一次脱贫典型评选活动,从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树一批自强不息、苦干实干、成功脱贫的先进典型,并对评选出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和宣传,用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鼓励贫困群众对照学习,树立“自尊、自强、自爱、自信、自立”意识,发扬自强不息、敢于拼搏、不等不靠不要的先锋精神,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营造“我脱贫、我光荣”的社会氛围。从2017年10月以来,先后评选出栏杆镇孙楼村李中兴、夹沟镇夹沟村张存化等182个先进典型,有效的激发、带动了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

强化培训推动。埇桥区围绕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和就业需要,结合当地实际,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增强脱贫致富本领。在培训中,分产业、分项目制定培训计划、设置培训内容,因村因户施策,组织实施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面点制作、电子商务、种养殖技能等培训,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全覆盖。截至2019年10月,先后有5417名贫困劳动者通过接受技能脱贫培训实现了就业增收。

强化激励鼓动。按照“布局合理、面积适宜、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原则,埇桥区一方面优先利用村内现有超市,建立“红十字博爱超市”,统一印制积分卡,根据贫困群众参与卫生评比、孝老爱亲美德评比、知识技能竞赛、互助服务等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分别给予20分、10分、5分等不同积分奖励,村民持积分卡在超市里选择兑换日用品,让群众有尊严地获取所需物品,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提高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积极性。另一方面深入开展“十项创评”“五净一规范”“卫生清洁家庭”及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等先进典型推报、评选、表彰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践行社会公德、讲文明树新风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激发贫困群众向上向善动力。

强化政策撬动。埇桥区从立足自身增强脱贫信心、改进帮扶方式、推进移风易俗、加强党建引领、强化工作保障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编制《埇桥区2018年-2020年脱贫攻坚项目库》,谋划项目13764个、计划投资58.99亿元。2014年以来,共实施落实扶贫项目5901个,针对“等靠要”思想严重的“懒汉”,从制度层面设置前置条件,倒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确保想脱贫的能脱贫、能致富。

(三)聚焦“扶什么”,多管齐下,织牢脱贫保障网

发展产业。2019年埇桥区谋划到村到户项目428个,计划投入资金3.45亿元。重点打造永镇乡关湖村、夹沟镇镇头村、栏杆镇石相村等3个旅游扶贫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脱贫2009人。截至2019年底,全区74个贫困村均有主导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44739户贫困户。

实现就业。在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外出就业的同时,埇桥区持续加强扶贫工厂(场)、扶贫车间建设,让贫困群众不出家门就能就业。截至2019年6月,埇桥区共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送岗下乡、百企千岗进社区”等主题大型招聘会18场,实现就业1000余人。全区共建设扶贫工厂(场)、扶贫车间127个,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766人。

自主创业。积极推进电商扶贫,以青年电子产业园为依托,对有意愿的贫困人口进行电子商务培训,截至2019年12月,埇桥区累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05人,孵化各类网店659个,其中贫困户开店61个;实现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全覆盖,建设27个电商扶贫驿站,带动贫困人口1957人。

继续学业。积极落实教育扶贫学生资助政策,2014—2016年埇桥区共资助困难学生(含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残疾、孤儿等困难学生)67337人次,发放资助资金5472.11万元;2017年以来,教育资助建档立卡学生54216人次、资金4187.23万元;“雨露计划”资助7107人次,发放资助资金1738.65万元,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教育资助全覆盖,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阻止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公益岗位。埇桥区出台《埇桥区贫困户互助公益岗位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开发安置埇桥区扶贫公益岗位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按照“按需设岗、以岗定员、岗需互选”的原则,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择有劳动意愿但劳动能力较弱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人员,设立护林员、护河员、护路员、光伏巡管员、公厕管护员和乡村保洁员等6大类公益岗位。截至2019年10月,共有5558名贫困群众就近就地上岗就业,每人每月收入600元,实现了稳定增收。

三、经验启示

截至截止2019年底,埇桥区共脱贫50059户116254人,7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区贫困发生率降至0.18%,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各项指标均达到脱贫退出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2019年6月中旬,全国扶贫扶志研讨班在宿州市埇桥区举办,来自全国32个省(区、市)扶贫机关干部近百人到埇桥区现场观摩学习,埇桥区扶贫扶志工作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和参会人员的充分肯定。

(一)扶贫先扶志,增强脱贫信心。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一些贫困村、贫困户,之所以“扶不起”,根本的原因就是缺少勤劳实干的底气和脱贫致富的信心。为彻底改变这类状况,基层党委、政府应深入调研,找准对策,注重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要着力从思想上、精神上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的信心、坚定致富的决心。帮扶干部在进村入户开展工作的同时,要首先解决贫困户眼下面临的困难,然后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家庭状况、致贫原因以及该户种植、养殖等方面是否具有一定经验或一技之长,最后再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寻找脱贫路径,并想方设法落实帮扶措施,帮助贫困户达成意愿,为贫困户指明奋斗方向,使他们看到希望,增强信心。

(二)扶贫必扶智,提升脱贫能力。实践证明,“输血式”帮扶或可解一时贫寒,却不能形成稳定、长效的致富机制,真正拔除“穷根”,必须增强“造血”功能。扶贫必扶智,在采取措施让贫困家庭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更要立足农村,因地制宜,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工程,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实施“分级、分层次、分产业、分类别”的培训方式,形成一套培训任务项目化,培训管理科学化,培训内容主体化,培训服务常态化的培训体系,并坚持培训与实践相结合,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传,指导农民干,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扎实培育新型技能型职业农民。

(三)补齐“精神短板”,促进乡村振兴。要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创新思路和举措,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等工作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多措并举补齐农村“精神短板”,不断促进形成全域文明、全面文明、全程文明的城乡文明一体化大格局,让更多的贫困户子女将孝敬老人从口头转变为自觉践行,营造孝道扶贫新风尚;让勤俭节约、厚养薄葬、文明科学的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大操大办、天价彩礼、铺张浪费、炫富攀比等陈规陋俗逐步消退,破解农村群众“礼宴多”等难题,切实减轻群众的生活负担和压力。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掀起争创“洁净庭院”“卫生清洁家庭”、争相讲文明爱卫生、争取快致富早脱贫的热潮,达到以改善外在环境面貌提升广大群众尤其是贫困户家庭内在精神面貌的良好效果,为切实做好扶贫扶志、加速脱贫攻坚步伐、提升脱贫质效营造浓厚氛围。

(宿州市扶贫开发办推荐)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标签安徽宿州市、社会扶贫    

扶精神长智慧 添动力促脱贫 ——习近平扶贫论述在埇桥区扶贫扶志工作中的生动实践

时间:2020-09-12 10:58:22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宿州市扶贫开发局

摘要: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把激发内生动力与革除陋习促脱贫相结合,改进帮扶方式,教育激励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增强勤劳致富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断强化自我发展能力,通过聚焦“扶持谁”,精准把脉,更好实现因人因户施策;通过聚焦“怎么扶”,创新举措,提高了脱贫成效,增强了脱贫信心;通过聚焦“扶什么”,多管齐下,提升了贫困户的增收能力。这些举措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

20200912159987994146.jpg

一、背景情况

宿州市埇桥区位于安徽省北部。这里曾是大泽乡起义的揭竿地、霸王别姬的发生地、宋金鏖战的最前沿、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天下第一孝——闵子骞在这里留下了“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的孝贤故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寓居于此22载,留下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佳句。同时,埇桥区还是著名的中国书法之乡、中国马戏之乡、中国烧鸡之乡。

埇桥区是省级贫困县(区),随着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期,埇桥区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仍有一些贫困群众脱贫主体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认为国家的钱“不要白不要”,并且越多越好;少数贫困户出现了“言必称贫,以扶求扶”“凡事都找帮扶干部”“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等“求、粘、赖”的新现象;甚至有的贫困户对扶贫干部放言,“不给我东西,我就让你完成不了脱贫任务”,出现了“拼穷”、主观上不愿赡养老人等现象。针对上述情况,埇桥区委、区政府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始终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以精神脱贫促进精准脱贫,按照“动力激发、产业支撑、全员参与”的思路,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扶贫扶志工作,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有力支撑了脱贫攻坚。

20200912159988011235.jpg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扶持谁”,精准把脉,扶贫先扶精气神

首先,排出“病患”。通过调查发现,截至2017年10月,埇桥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无劳动能力占比44.9%,弱劳动力或半劳动力占比5.2%,丧失劳动能力占比7.9%,贫困群众就业难、发展生产经营难、脱贫能力弱。全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文化程度较低,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占比25.73%,小学文化占比24.93%,初中文化占比30.43%,群众缺乏发展生产经营的技能,难以依靠自身实现脱贫。其次,找准“病因”。通过精准识别分类,找出群众脱贫动力不足的主要症结:一是致富信心弱,部分贫困群众不掌握种养殖技能,发展生产怕失败,外出务工怕吃苦;二是惰性心理强,部分群众有劳动能力,却不愿参与劳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三是自我发展难,许多贫困户找不到脱贫的路子,虽然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和脱贫意愿,但缺乏门路,没有办法有效的将自身能力和积极性释放出来。最后,开好“药方”。针对以上症结,埇桥区坚持因人施策、因户施策,对“两有户”(有资源、有劳动能力但无发展门路),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就业脱贫;对“两因户”(因学、因病致贫),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对“两缺户”(缺资金、缺技术),通过发放扶贫小额贷款支持和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实现脱贫;对“两无户”(无力脱贫、无业可扶),通过光伏、社保兜底等方式,实施政策性兜底脱贫。

20200912159988017480.jpg

(二)聚焦“怎么扶”,创新举措,培基固本树新风

强化思想发动。为了转变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凝聚脱贫攻坚“正能量”,埇桥区一方面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一约一堂四会”(村规民约、道德讲堂、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为载体的移风易俗活动,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宣传文明乡风正能量,持续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效遏制了农村黄赌毒、铺张浪费、互相攀比、天价彩礼、薄养厚葬、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和陋习,帮助群众树立正确价值导向。以文化提振“精气神”。另一方面,着力推动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合。2018年建成259个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依托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打造主题精神文化广场,利用文化墙和宣传栏宣传脱贫攻坚政策以及“好家风、好家训”、孝老爱亲、节俭养德、自强不息、脱贫励志等中华传统美德,激励激发贫困群众奋力脱贫、为村争光的精神动力;印发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倡议书,发放《宿州市埇桥区关于自觉履行赡养父母义务的倡议书》30余万份。按照“区倡导、乡镇推动、村落实”的原则,以乡镇为单位签订《“孝老爱亲光荣户”赡养协议书》2万余份,发放孝老爱亲光荣户荣誉证书2万余份;通过戏曲、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群众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展现党和政府对贫困群众的关心与牵挂,坚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早日步入小康生活的信心。再者,组织各级帮扶联系人,尤其是驻村扶贫工作队,积极开展走访,融入贫困群众之中,把脉问诊、对症下药,既把扶贫政策送到贫困户家中,因户制宜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又把脱贫信心送到贫困群众心上,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观念,铆足精气神,立志拔穷根。

20200912159988021416.jpg

强化榜样带动。埇桥区每年开展一次脱贫典型评选活动,从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树一批自强不息、苦干实干、成功脱贫的先进典型,并对评选出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和宣传,用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鼓励贫困群众对照学习,树立“自尊、自强、自爱、自信、自立”意识,发扬自强不息、敢于拼搏、不等不靠不要的先锋精神,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营造“我脱贫、我光荣”的社会氛围。从2017年10月以来,先后评选出栏杆镇孙楼村李中兴、夹沟镇夹沟村张存化等182个先进典型,有效的激发、带动了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

强化培训推动。埇桥区围绕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和就业需要,结合当地实际,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增强脱贫致富本领。在培训中,分产业、分项目制定培训计划、设置培训内容,因村因户施策,组织实施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面点制作、电子商务、种养殖技能等培训,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全覆盖。截至2019年10月,先后有5417名贫困劳动者通过接受技能脱贫培训实现了就业增收。

强化激励鼓动。按照“布局合理、面积适宜、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原则,埇桥区一方面优先利用村内现有超市,建立“红十字博爱超市”,统一印制积分卡,根据贫困群众参与卫生评比、孝老爱亲美德评比、知识技能竞赛、互助服务等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分别给予20分、10分、5分等不同积分奖励,村民持积分卡在超市里选择兑换日用品,让群众有尊严地获取所需物品,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提高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积极性。另一方面深入开展“十项创评”“五净一规范”“卫生清洁家庭”及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等先进典型推报、评选、表彰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践行社会公德、讲文明树新风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激发贫困群众向上向善动力。

强化政策撬动。埇桥区从立足自身增强脱贫信心、改进帮扶方式、推进移风易俗、加强党建引领、强化工作保障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编制《埇桥区2018年-2020年脱贫攻坚项目库》,谋划项目13764个、计划投资58.99亿元。2014年以来,共实施落实扶贫项目5901个,针对“等靠要”思想严重的“懒汉”,从制度层面设置前置条件,倒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确保想脱贫的能脱贫、能致富。

(三)聚焦“扶什么”,多管齐下,织牢脱贫保障网

发展产业。2019年埇桥区谋划到村到户项目428个,计划投入资金3.45亿元。重点打造永镇乡关湖村、夹沟镇镇头村、栏杆镇石相村等3个旅游扶贫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脱贫2009人。截至2019年底,全区74个贫困村均有主导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44739户贫困户。

实现就业。在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外出就业的同时,埇桥区持续加强扶贫工厂(场)、扶贫车间建设,让贫困群众不出家门就能就业。截至2019年6月,埇桥区共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送岗下乡、百企千岗进社区”等主题大型招聘会18场,实现就业1000余人。全区共建设扶贫工厂(场)、扶贫车间127个,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766人。

自主创业。积极推进电商扶贫,以青年电子产业园为依托,对有意愿的贫困人口进行电子商务培训,截至2019年12月,埇桥区累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05人,孵化各类网店659个,其中贫困户开店61个;实现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全覆盖,建设27个电商扶贫驿站,带动贫困人口1957人。

继续学业。积极落实教育扶贫学生资助政策,2014—2016年埇桥区共资助困难学生(含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残疾、孤儿等困难学生)67337人次,发放资助资金5472.11万元;2017年以来,教育资助建档立卡学生54216人次、资金4187.23万元;“雨露计划”资助7107人次,发放资助资金1738.65万元,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教育资助全覆盖,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阻止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公益岗位。埇桥区出台《埇桥区贫困户互助公益岗位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开发安置埇桥区扶贫公益岗位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按照“按需设岗、以岗定员、岗需互选”的原则,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择有劳动意愿但劳动能力较弱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人员,设立护林员、护河员、护路员、光伏巡管员、公厕管护员和乡村保洁员等6大类公益岗位。截至2019年10月,共有5558名贫困群众就近就地上岗就业,每人每月收入600元,实现了稳定增收。

三、经验启示

截至截止2019年底,埇桥区共脱贫50059户116254人,7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区贫困发生率降至0.18%,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各项指标均达到脱贫退出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2019年6月中旬,全国扶贫扶志研讨班在宿州市埇桥区举办,来自全国32个省(区、市)扶贫机关干部近百人到埇桥区现场观摩学习,埇桥区扶贫扶志工作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和参会人员的充分肯定。

(一)扶贫先扶志,增强脱贫信心。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一些贫困村、贫困户,之所以“扶不起”,根本的原因就是缺少勤劳实干的底气和脱贫致富的信心。为彻底改变这类状况,基层党委、政府应深入调研,找准对策,注重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要着力从思想上、精神上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的信心、坚定致富的决心。帮扶干部在进村入户开展工作的同时,要首先解决贫困户眼下面临的困难,然后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家庭状况、致贫原因以及该户种植、养殖等方面是否具有一定经验或一技之长,最后再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寻找脱贫路径,并想方设法落实帮扶措施,帮助贫困户达成意愿,为贫困户指明奋斗方向,使他们看到希望,增强信心。

(二)扶贫必扶智,提升脱贫能力。实践证明,“输血式”帮扶或可解一时贫寒,却不能形成稳定、长效的致富机制,真正拔除“穷根”,必须增强“造血”功能。扶贫必扶智,在采取措施让贫困家庭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更要立足农村,因地制宜,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工程,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实施“分级、分层次、分产业、分类别”的培训方式,形成一套培训任务项目化,培训管理科学化,培训内容主体化,培训服务常态化的培训体系,并坚持培训与实践相结合,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传,指导农民干,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扎实培育新型技能型职业农民。

(三)补齐“精神短板”,促进乡村振兴。要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创新思路和举措,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等工作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多措并举补齐农村“精神短板”,不断促进形成全域文明、全面文明、全程文明的城乡文明一体化大格局,让更多的贫困户子女将孝敬老人从口头转变为自觉践行,营造孝道扶贫新风尚;让勤俭节约、厚养薄葬、文明科学的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大操大办、天价彩礼、铺张浪费、炫富攀比等陈规陋俗逐步消退,破解农村群众“礼宴多”等难题,切实减轻群众的生活负担和压力。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掀起争创“洁净庭院”“卫生清洁家庭”、争相讲文明爱卫生、争取快致富早脱贫的热潮,达到以改善外在环境面貌提升广大群众尤其是贫困户家庭内在精神面貌的良好效果,为切实做好扶贫扶志、加速脱贫攻坚步伐、提升脱贫质效营造浓厚氛围。

(宿州市扶贫开发办推荐)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