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灵璧县脱贫攻坚之精神脱贫新路径

时间:2020-09-12 11:47:12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灵璧县扶贫开发局

一、灵璧县贫困人口精神贫困问题的表现、根源与应对思路

经过调研发现,一些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存在着精神风貌不佳、内生动力不足、风俗习惯落后等不良现象,主要表现为:在乡风乡俗方面,以大操大办为主要问题的不良风俗侵蚀着群众致富的经济基础,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有所丢失;在农村环境方面,一些地方村容村貌“脏、乱、差”,直接影响到了基层群众的思想生活状态;在贫困户精神面貌方面,贫困户中不想脱贫、不敢脱贫的比例有增加的态势,部分贫困群众缺乏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有些非贫困户出现以“贫”为荣的思想误区,也想争当“贫困户”。

20200912159988275729.jpg

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扭转不良固有观念,树立文明新风新貌,推进文化科技服务,成为精神脱贫工作的重心。为从根本上实现脱贫目标。灵璧县引导广大群众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自强可敬、脱贫光荣的精神面貌,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扶贫政策,同时提供充分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指导,以实现可持续、有质量的脱贫。

20200912159988279346.jpg

二、灵璧县精神脱贫路径的具体实践与做法

2016年底,在灵璧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县委宣传部牵头负责,在全县大力推进精神脱贫工作,推动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立足实际,确立了精神脱贫“四有”目标,即“有一个文明和谐的村容村风、有一个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有一个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在具体措施上,灵璧县制定出台《灵璧县“精神脱贫”工作实施意见》,以“宣传教育、志愿帮扶、文化服务、教育培训、环境整治、典型选树”六大行动为载体,推动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脱贫。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帮扶活动,引导贫困户自立自强

灵璧县把扶贫“双包”工作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全县各帮扶单位、各行政村均建立了一支以帮扶工作队队员为主的志愿服务队,同时积极发动社会志愿者参与到精神扶贫工作中来。志愿服务队员每月至少一次深入贫困户开展“四个一”活动,即“送一句问候、讲一篇故事、扫一个房间、聊一会家常”,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积极乐观、自立自强、不甘贫困的精神追求。为了让志愿者与贫困户谈得来,有说头,灵璧县委宣传部专门编辑了《精神脱贫故事汇》,发放到各个服务队。

灵璧县红十字会将志愿者帮扶活动扩展到“十二个一”,内容更是细致到做饭、洗被单、陪孩子玩游戏等。渔沟镇郑楼村郑楼小学成立了一支由120余小学生组成的“雏鹰服务队”,将志愿者服务与劳动课相结合,针对村中贫困户、孤寡老人等开展志愿活动。灵璧县虞姬乡陈埝村村民刘俭威在自身脱贫后,组织身边10余村民成立了精神脱贫服务队,在村里进行志愿服务。

娄庄镇姚山村4支志愿服务工作队为龙头,以县直单位两家帮扶单位扶贫包保人员为支撑,构建“1+1+N”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志愿服务队伍每月至少一次对全村171户贫困群众开展“四个一”(送一句问候、讲一篇故事、扫一个房间、聊一会家常)志愿上门服务,做到户户“五净一规范”(院内净、厕所净、厨房净、卧室净、院内物品摆放有序)。同时通过现场查看、梳理受理、解决办理群众实际问题,把党和政府的各项脱贫攻坚、富民政策宣传好、落实好,把群众身边需要解决的问题服务好。既为群众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服务,又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注入新鲜活力、提升宣讲实效。

20200912159988282411.jpg

志愿者服务队在灵璧县广泛铺开,形式多样。成立各级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985个,拥有志愿服务队员8165人。开展实践活动1600余场次,志愿者与农村基层贫困群众建立起了结对帮扶关系,义务开展农技、养殖技术培训等,赠送各类慰问品,帮助建立农村文艺队伍。切实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声音就在耳边,互帮互助就在身边,美好生活就在眼前。

志愿者们与贫困群众深入交流谈心,了解其思想生活状态,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打扫卫生、洗衣叠被、理发洗澡、健康义诊、技能培训、心理疏导、帮扶就业……志愿者们各尽其能,无所不干。既解决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又解开了积压在群众心头的“疙瘩”,成为了贫困群众的生活助手和“心灵保姆”。

20200912159988285682.jpg

(二)典型选树行动凝聚正能量,激励村民积极向上

娄庄镇王啥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自幼因病致全身肌肉扭曲变形,四肢只有两只脚趾能够活动,生活不能自理,一级残疾。虽因残没上过学,却用唯一能活动的两只脚趾操作触屏手机,多年坚持通过手机软件自学识字1000多个。通过两只脚趾操作触屏手机,以比常人百倍艰辛的付出,自学网络知识并开设网店,经营小百货、日用品等,四年网络销售5万余元赢利5000余元,通过自食其力、实现自我脱贫。

她心怀感恩之心,努力回馈社会。作为“精神脱贫”典型,王啥啥的事迹广为传播,成为带动村民积极向上的一股正能量。2019年元月,灵璧县商务局电子商务中心,又帮助王啥啥和县内其它两名残疾人贫困户,在“一亩田”网络平共同台注册了一个店铺,支持她们“报团取暖”,通过“直播带货”、“线上推广、线下发货”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社会扶贫”和“消费扶贫”中来,鼓励带动残疾人贫困户自我发展、稳定脱贫。通过网络鼓励帮助多名残疾人学习电商知识、注册网店,和她一样通过电商脱贫。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她向中国红十字会捐出多年电商积蓄5000元钱,主动申请脱贫。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娄庄镇姚山村村民文明新风尚、脱贫致富氛围越来越浓。先后评选出“姚山好人”“精神脱贫示范户”“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等5大类先进典型63人,其中3名贫困户被评为“宿州好人”,

通过深入挖掘,像王啥啥这样的“精神脱贫”典型在灵璧县已涌现出近百名。在深入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好儿女”等各类创评活动的同时,灵璧县针对贫困村、贫困户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设立了“精神脱贫示范村”和“自强自立示范户”、“孝老爱亲示范户”、“邻里守望示范户”、“美丽家庭示范户”等评选项目,树立“精神脱贫”典型,倡树文明新风。

灵璧县将这些脱贫典型事迹写到书中、搬到舞台上,编成快板、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展现形式,在各村文化舞台上展演,宣传先进典型。王啥啥、刘俭威、陈远昌等“精神脱贫”典型脱贫不忘乡亲,以实际行动带动贫困户脱贫。  

(三)文化服务解决“精神饥渴”,教育帮扶实现“授人以渔”

为了充实乡村百姓的文化生活,灵璧县努力健全完善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管理使用机制,做到物尽其用;积极协调项目和资金,加强贫困村农民文化广场建设,实现贫困村农民文化广场全覆盖。渔沟镇卞庄村建有精神脱贫主题广场等三个农民文化广场,村民组建了广场舞团体,成立了锣鼓队,加上不时举行的文化演出活动,百姓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

教育始终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贫困地区的精神脱贫,离不开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在普通教育方面,灵璧县全面落实各类助学政策,着力解决因贫辍学问题。全县各中小学校均组建了教育扶贫志愿服务队伍,以乡村少年宫教师为主体,以乡村少年宫为平台,采取“走出去、领进来”的方式,为贫困家庭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关怀慰问等帮扶。

在农业生产方面,采取技术进村的方式帮助贫困农户种植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如中药材,并与药材商洽谈,实现订单式生产。对于社会人员,举办各种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对于残障人士,针对具体情况,提供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

(四)“精神脱贫”与移风易俗、农村“三大革命”相结合

农村基层存在的大操大办、封建迷信、涉黄涉赌等不良风气,腐蚀了人们的思想,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阻碍了脱贫攻坚进程。灵璧县把移风易俗工作作为“精神脱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将移风易俗与“精神脱贫”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推动全县各行政村建立“四会一约”(即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与村规民约),遏制陈规陋俗,树立文明乡风。

灵璧县所有行政村都建立“四会”、形成“一约”。渔沟镇卞庄村建立起一间300平方米的红白事理事堂,免费提供给村民办理红白事宴请使用,受到村民欢迎。该村村规民约规定红事礼金不超过200元,白事礼金不超过100元,酒席不超过10桌,每桌不超过500元的标准,由村干部带头执行。村里的红白理事会牵头负责村里的所有红白事,形成了具体简化的办事流程,村里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大大减少了。村民的人情开支减少了,也非常乐于接受这种形式。

灵璧县在贫困村大力打造主题文化墙,把党的扶贫政策、“好家风、好家训”及孝老爱亲、节俭养德等中华传统美德展示在村居文化墙、宣传栏上,展示到群众身边,以健康向上、情趣高尚的文化引领群众。除此之外,灵璧还着力健全完善乡村广播室管理使用机制,全县所有行政村广播室定期播放中华传统美德、党和国家好政策、脱贫励志故事等正能量信息,发挥乡村广播宣传引导作用。

农村环境卫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往往为百姓的精神面貌带来积极的影响。灵璧县深入推进农村基层“三大革命”工作,在贫困村改水、改厕、改厨、改圈等工作上给予资金倾斜,着力解决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禽畜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泼等问题。大力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推动贫困村道路、桥涵、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

(五)“精神脱贫”统筹兼顾,处理好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的关系

在“精神脱贫”工作中,灵璧县把贫困户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但并未把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刻意割裂开来,而是注重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在实施精神脱贫“六大行动”的过程中,针对贫困群众和一般群众的客观实际和不同需求,分别设计相应的活动载体,实现整村整乡镇推进,让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共同进步。

志愿帮扶工作中,灵璧县除了把像王啥啥这样的贫困户作为志愿帮扶对象外,同时把非贫困户中生活困难、有帮扶需求的家庭纳入志愿帮扶范畴,有针对性地实施帮扶救助;在典型选树工作中,灵璧县则根据贫困户、非贫困户的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组织开展不同类型的典型选树活动,在贫困群众中广泛开展“精神脱贫”示范户(自立自强示范户、孝老爱亲示范户、邻里守望示范户、美丽家庭示范户)的评选、表彰活动,在非贫困群众中则深入开展村级好人、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典型评选、表彰活动;此外,灵璧还全域推进移风易俗和农村“三大革命”工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城乡群众全覆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全体村民共同享有、共同受益。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对群众的教育引导,通过统一思想协调好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关系,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三、灵璧县精神脱贫路径中乡土文化创新的实践与成效

灵璧县创新乡土文化保护机制,积极探索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创新,将传承、保护和展示乡土地域文化作为推进基层文化活动的重点,将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与活化传承传统乡土文化与有机融合,并融入到精神脱贫工作中。

大鼓、琴书、柳琴戏、唢呐......这些古老的传统戏曲文化,曾深深植根于广袤的皖北乡村田野。渔沟镇卞庄村建有精神脱贫主题广场等三个农民文化广场,村民组建了广场舞团体,成立了锣鼓队,加上不时举行的文化演出活动,百姓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
     灵璧县健全完善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着力加强文艺作品创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扶贫政策和先进典型事迹。解决好精神层面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通过移风易俗、典型选树、文化服务等一项项惠民政策为贫困户注入敢于拼搏奋进的精神食粮,让他们以全新的精神面貌走进全新的生活。

灵璧县积极组织全县非遗传承人、乡贤能人、文化骨干和文化志愿者,分乡镇、分村成立文化志愿服务队或文艺小分队。各乡镇、村(社区)利用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充分发挥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两室一场”的平台作用,推动“一乡一村一品”“一街道一社区一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

灵璧县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运行体系,建设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级组织体系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合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单”,灵璧县结合农民实际需求和农村实际,极大地提升文化服务效能。

2017年实现贫困村出列的朱集乡湖光村正在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村里的各种文化活动与美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依托村里的文化宣传队,结合村里的人居环境建设等工作,组织村民自编自演举办春节联欢会、读书会、美好湖光征文赛......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献计献策、关心村里发展,村容乡风焕然一新。

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灵璧县强化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同时吸收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建立志愿者队伍,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种文化宣讲活动,提高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自主性,让乡风文明深入人心。

灵璧县立足实际,确立了精神脱贫“四有”目标,以“宣传教育、志愿帮扶、文化服务、教育培训、环境整治、典型选树”六大行动为载体,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推动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脱贫。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契机,

2018年以来,灵璧县整合全县资源,常态化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000余场次,惠及群众200余万人次,大大提升群众精气神。

灵璧大鼓和琴书是皖北地区的传统曲艺形式。灵璧县将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组织大鼓、琴书等非遗项目传承人成立灵璧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鼓励草根文艺积极分子开展创作,用群众喜欢的传统曲艺加大文明新风的宣传倡导。

省级非遗传承人顾小梅演唱的大鼓书《移风易俗倡新风》、灵璧民谣传承人尤传化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编写的《甘做乡村文明的传播者》、文化志愿者鲁作民表演的歌颂扶贫干部的柳琴戏《雨秋之夜》.......用身边人演身边事,这些传统曲艺在寓教于乐的同时,把移风易俗政策制度和经验做法送到千家万户,营造破陋俗、树新风的文化氛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灵璧县结合乡土文化特点创新乡村自治,在310个行政村(社区)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协会、道德评议会等载体,充分发挥乡贤作用订立《村规民约》,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培育“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乡村道德风尚。

渔沟镇卞庄村建设移风易俗红白喜事服务中心,实现全村红白喜事集中规范办理,黄湾镇沙坝村创新编制“三字经”式村规民约......灵璧县不断完善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婚丧喜庆事宜标准流程,破除根治旧俗陋习。

灵璧县通过村民文化广场演出、印发移风易俗十条意见、发放倡议书、悬挂宣传标语、绘制宣传漫画等形式加大移风易俗宣传力度;纷纷举办移风易俗模范家庭表彰会、红白喜事简办、拒绝封建迷信、开展文明乡风宣讲等活动,精神脱贫落到实处。

(灵璧县扶贫开发局推荐)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标签安徽灵璧县、社会扶贫    
乡村发展

灵璧县脱贫攻坚之精神脱贫新路径

时间:2020-09-12 11:47:12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灵璧县扶贫开发局

一、灵璧县贫困人口精神贫困问题的表现、根源与应对思路

经过调研发现,一些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存在着精神风貌不佳、内生动力不足、风俗习惯落后等不良现象,主要表现为:在乡风乡俗方面,以大操大办为主要问题的不良风俗侵蚀着群众致富的经济基础,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有所丢失;在农村环境方面,一些地方村容村貌“脏、乱、差”,直接影响到了基层群众的思想生活状态;在贫困户精神面貌方面,贫困户中不想脱贫、不敢脱贫的比例有增加的态势,部分贫困群众缺乏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有些非贫困户出现以“贫”为荣的思想误区,也想争当“贫困户”。

20200912159988275729.jpg

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扭转不良固有观念,树立文明新风新貌,推进文化科技服务,成为精神脱贫工作的重心。为从根本上实现脱贫目标。灵璧县引导广大群众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自强可敬、脱贫光荣的精神面貌,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扶贫政策,同时提供充分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指导,以实现可持续、有质量的脱贫。

20200912159988279346.jpg

二、灵璧县精神脱贫路径的具体实践与做法

2016年底,在灵璧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县委宣传部牵头负责,在全县大力推进精神脱贫工作,推动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立足实际,确立了精神脱贫“四有”目标,即“有一个文明和谐的村容村风、有一个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有一个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在具体措施上,灵璧县制定出台《灵璧县“精神脱贫”工作实施意见》,以“宣传教育、志愿帮扶、文化服务、教育培训、环境整治、典型选树”六大行动为载体,推动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脱贫。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帮扶活动,引导贫困户自立自强

灵璧县把扶贫“双包”工作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全县各帮扶单位、各行政村均建立了一支以帮扶工作队队员为主的志愿服务队,同时积极发动社会志愿者参与到精神扶贫工作中来。志愿服务队员每月至少一次深入贫困户开展“四个一”活动,即“送一句问候、讲一篇故事、扫一个房间、聊一会家常”,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积极乐观、自立自强、不甘贫困的精神追求。为了让志愿者与贫困户谈得来,有说头,灵璧县委宣传部专门编辑了《精神脱贫故事汇》,发放到各个服务队。

灵璧县红十字会将志愿者帮扶活动扩展到“十二个一”,内容更是细致到做饭、洗被单、陪孩子玩游戏等。渔沟镇郑楼村郑楼小学成立了一支由120余小学生组成的“雏鹰服务队”,将志愿者服务与劳动课相结合,针对村中贫困户、孤寡老人等开展志愿活动。灵璧县虞姬乡陈埝村村民刘俭威在自身脱贫后,组织身边10余村民成立了精神脱贫服务队,在村里进行志愿服务。

娄庄镇姚山村4支志愿服务工作队为龙头,以县直单位两家帮扶单位扶贫包保人员为支撑,构建“1+1+N”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志愿服务队伍每月至少一次对全村171户贫困群众开展“四个一”(送一句问候、讲一篇故事、扫一个房间、聊一会家常)志愿上门服务,做到户户“五净一规范”(院内净、厕所净、厨房净、卧室净、院内物品摆放有序)。同时通过现场查看、梳理受理、解决办理群众实际问题,把党和政府的各项脱贫攻坚、富民政策宣传好、落实好,把群众身边需要解决的问题服务好。既为群众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服务,又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注入新鲜活力、提升宣讲实效。

20200912159988282411.jpg

志愿者服务队在灵璧县广泛铺开,形式多样。成立各级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985个,拥有志愿服务队员8165人。开展实践活动1600余场次,志愿者与农村基层贫困群众建立起了结对帮扶关系,义务开展农技、养殖技术培训等,赠送各类慰问品,帮助建立农村文艺队伍。切实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声音就在耳边,互帮互助就在身边,美好生活就在眼前。

志愿者们与贫困群众深入交流谈心,了解其思想生活状态,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打扫卫生、洗衣叠被、理发洗澡、健康义诊、技能培训、心理疏导、帮扶就业……志愿者们各尽其能,无所不干。既解决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又解开了积压在群众心头的“疙瘩”,成为了贫困群众的生活助手和“心灵保姆”。

20200912159988285682.jpg

(二)典型选树行动凝聚正能量,激励村民积极向上

娄庄镇王啥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自幼因病致全身肌肉扭曲变形,四肢只有两只脚趾能够活动,生活不能自理,一级残疾。虽因残没上过学,却用唯一能活动的两只脚趾操作触屏手机,多年坚持通过手机软件自学识字1000多个。通过两只脚趾操作触屏手机,以比常人百倍艰辛的付出,自学网络知识并开设网店,经营小百货、日用品等,四年网络销售5万余元赢利5000余元,通过自食其力、实现自我脱贫。

她心怀感恩之心,努力回馈社会。作为“精神脱贫”典型,王啥啥的事迹广为传播,成为带动村民积极向上的一股正能量。2019年元月,灵璧县商务局电子商务中心,又帮助王啥啥和县内其它两名残疾人贫困户,在“一亩田”网络平共同台注册了一个店铺,支持她们“报团取暖”,通过“直播带货”、“线上推广、线下发货”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社会扶贫”和“消费扶贫”中来,鼓励带动残疾人贫困户自我发展、稳定脱贫。通过网络鼓励帮助多名残疾人学习电商知识、注册网店,和她一样通过电商脱贫。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她向中国红十字会捐出多年电商积蓄5000元钱,主动申请脱贫。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娄庄镇姚山村村民文明新风尚、脱贫致富氛围越来越浓。先后评选出“姚山好人”“精神脱贫示范户”“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等5大类先进典型63人,其中3名贫困户被评为“宿州好人”,

通过深入挖掘,像王啥啥这样的“精神脱贫”典型在灵璧县已涌现出近百名。在深入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好儿女”等各类创评活动的同时,灵璧县针对贫困村、贫困户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设立了“精神脱贫示范村”和“自强自立示范户”、“孝老爱亲示范户”、“邻里守望示范户”、“美丽家庭示范户”等评选项目,树立“精神脱贫”典型,倡树文明新风。

灵璧县将这些脱贫典型事迹写到书中、搬到舞台上,编成快板、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展现形式,在各村文化舞台上展演,宣传先进典型。王啥啥、刘俭威、陈远昌等“精神脱贫”典型脱贫不忘乡亲,以实际行动带动贫困户脱贫。  

(三)文化服务解决“精神饥渴”,教育帮扶实现“授人以渔”

为了充实乡村百姓的文化生活,灵璧县努力健全完善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管理使用机制,做到物尽其用;积极协调项目和资金,加强贫困村农民文化广场建设,实现贫困村农民文化广场全覆盖。渔沟镇卞庄村建有精神脱贫主题广场等三个农民文化广场,村民组建了广场舞团体,成立了锣鼓队,加上不时举行的文化演出活动,百姓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

教育始终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贫困地区的精神脱贫,离不开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在普通教育方面,灵璧县全面落实各类助学政策,着力解决因贫辍学问题。全县各中小学校均组建了教育扶贫志愿服务队伍,以乡村少年宫教师为主体,以乡村少年宫为平台,采取“走出去、领进来”的方式,为贫困家庭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关怀慰问等帮扶。

在农业生产方面,采取技术进村的方式帮助贫困农户种植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如中药材,并与药材商洽谈,实现订单式生产。对于社会人员,举办各种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对于残障人士,针对具体情况,提供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

(四)“精神脱贫”与移风易俗、农村“三大革命”相结合

农村基层存在的大操大办、封建迷信、涉黄涉赌等不良风气,腐蚀了人们的思想,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阻碍了脱贫攻坚进程。灵璧县把移风易俗工作作为“精神脱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将移风易俗与“精神脱贫”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推动全县各行政村建立“四会一约”(即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与村规民约),遏制陈规陋俗,树立文明乡风。

灵璧县所有行政村都建立“四会”、形成“一约”。渔沟镇卞庄村建立起一间300平方米的红白事理事堂,免费提供给村民办理红白事宴请使用,受到村民欢迎。该村村规民约规定红事礼金不超过200元,白事礼金不超过100元,酒席不超过10桌,每桌不超过500元的标准,由村干部带头执行。村里的红白理事会牵头负责村里的所有红白事,形成了具体简化的办事流程,村里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大大减少了。村民的人情开支减少了,也非常乐于接受这种形式。

灵璧县在贫困村大力打造主题文化墙,把党的扶贫政策、“好家风、好家训”及孝老爱亲、节俭养德等中华传统美德展示在村居文化墙、宣传栏上,展示到群众身边,以健康向上、情趣高尚的文化引领群众。除此之外,灵璧还着力健全完善乡村广播室管理使用机制,全县所有行政村广播室定期播放中华传统美德、党和国家好政策、脱贫励志故事等正能量信息,发挥乡村广播宣传引导作用。

农村环境卫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往往为百姓的精神面貌带来积极的影响。灵璧县深入推进农村基层“三大革命”工作,在贫困村改水、改厕、改厨、改圈等工作上给予资金倾斜,着力解决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禽畜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泼等问题。大力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推动贫困村道路、桥涵、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

(五)“精神脱贫”统筹兼顾,处理好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的关系

在“精神脱贫”工作中,灵璧县把贫困户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但并未把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刻意割裂开来,而是注重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在实施精神脱贫“六大行动”的过程中,针对贫困群众和一般群众的客观实际和不同需求,分别设计相应的活动载体,实现整村整乡镇推进,让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共同进步。

志愿帮扶工作中,灵璧县除了把像王啥啥这样的贫困户作为志愿帮扶对象外,同时把非贫困户中生活困难、有帮扶需求的家庭纳入志愿帮扶范畴,有针对性地实施帮扶救助;在典型选树工作中,灵璧县则根据贫困户、非贫困户的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组织开展不同类型的典型选树活动,在贫困群众中广泛开展“精神脱贫”示范户(自立自强示范户、孝老爱亲示范户、邻里守望示范户、美丽家庭示范户)的评选、表彰活动,在非贫困群众中则深入开展村级好人、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典型评选、表彰活动;此外,灵璧还全域推进移风易俗和农村“三大革命”工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城乡群众全覆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全体村民共同享有、共同受益。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对群众的教育引导,通过统一思想协调好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关系,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三、灵璧县精神脱贫路径中乡土文化创新的实践与成效

灵璧县创新乡土文化保护机制,积极探索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创新,将传承、保护和展示乡土地域文化作为推进基层文化活动的重点,将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与活化传承传统乡土文化与有机融合,并融入到精神脱贫工作中。

大鼓、琴书、柳琴戏、唢呐......这些古老的传统戏曲文化,曾深深植根于广袤的皖北乡村田野。渔沟镇卞庄村建有精神脱贫主题广场等三个农民文化广场,村民组建了广场舞团体,成立了锣鼓队,加上不时举行的文化演出活动,百姓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
     灵璧县健全完善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着力加强文艺作品创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扶贫政策和先进典型事迹。解决好精神层面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通过移风易俗、典型选树、文化服务等一项项惠民政策为贫困户注入敢于拼搏奋进的精神食粮,让他们以全新的精神面貌走进全新的生活。

灵璧县积极组织全县非遗传承人、乡贤能人、文化骨干和文化志愿者,分乡镇、分村成立文化志愿服务队或文艺小分队。各乡镇、村(社区)利用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充分发挥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两室一场”的平台作用,推动“一乡一村一品”“一街道一社区一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

灵璧县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运行体系,建设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级组织体系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合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单”,灵璧县结合农民实际需求和农村实际,极大地提升文化服务效能。

2017年实现贫困村出列的朱集乡湖光村正在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村里的各种文化活动与美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依托村里的文化宣传队,结合村里的人居环境建设等工作,组织村民自编自演举办春节联欢会、读书会、美好湖光征文赛......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献计献策、关心村里发展,村容乡风焕然一新。

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灵璧县强化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同时吸收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建立志愿者队伍,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种文化宣讲活动,提高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自主性,让乡风文明深入人心。

灵璧县立足实际,确立了精神脱贫“四有”目标,以“宣传教育、志愿帮扶、文化服务、教育培训、环境整治、典型选树”六大行动为载体,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推动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脱贫。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契机,

2018年以来,灵璧县整合全县资源,常态化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000余场次,惠及群众200余万人次,大大提升群众精气神。

灵璧大鼓和琴书是皖北地区的传统曲艺形式。灵璧县将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组织大鼓、琴书等非遗项目传承人成立灵璧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鼓励草根文艺积极分子开展创作,用群众喜欢的传统曲艺加大文明新风的宣传倡导。

省级非遗传承人顾小梅演唱的大鼓书《移风易俗倡新风》、灵璧民谣传承人尤传化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编写的《甘做乡村文明的传播者》、文化志愿者鲁作民表演的歌颂扶贫干部的柳琴戏《雨秋之夜》.......用身边人演身边事,这些传统曲艺在寓教于乐的同时,把移风易俗政策制度和经验做法送到千家万户,营造破陋俗、树新风的文化氛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灵璧县结合乡土文化特点创新乡村自治,在310个行政村(社区)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协会、道德评议会等载体,充分发挥乡贤作用订立《村规民约》,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培育“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乡村道德风尚。

渔沟镇卞庄村建设移风易俗红白喜事服务中心,实现全村红白喜事集中规范办理,黄湾镇沙坝村创新编制“三字经”式村规民约......灵璧县不断完善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婚丧喜庆事宜标准流程,破除根治旧俗陋习。

灵璧县通过村民文化广场演出、印发移风易俗十条意见、发放倡议书、悬挂宣传标语、绘制宣传漫画等形式加大移风易俗宣传力度;纷纷举办移风易俗模范家庭表彰会、红白喜事简办、拒绝封建迷信、开展文明乡风宣讲等活动,精神脱贫落到实处。

(灵璧县扶贫开发局推荐)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