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峡集团用心用情用力 带动盈江县景颇族群众拔穷根

时间:2020-09-20 20:31:07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2.三峡集团援建福贡县知子罗村卫生室项目.jpg

实现脱贫致富,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是景颇族人民的美好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三峡集团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对口帮扶盈江景颇族精准脱贫,有力回应景颇人民的热切期盼,助推盈江脱贫攻坚顺利摘帽。

一、背景与概况

盈江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214.6公里,全县辖7乡8镇1个农场。全县有景颇族人口4.76万人,居住地覆盖全县103个村(居)委会、1152个村民小组。盈江景颇族均为直过区民族,主要生活于山区或半山区,起点低、资源少、交通不便、产业薄弱,是全县贫困程度较深的民族,有景颇族建档立卡贫困户4064户15812人,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005人的35.13%,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由于盈江县景颇族聚居区大部分群众受生活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教育等因素影响,景颇族聚居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公共服务水平低,就医难、上学难、行路难、住房难、增收难等问题普遍存在,生产生活方式相对落后。二是农田水利设施落后,靠天吃饭的现象较为突出。聚居区群众改革发展意识、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科学技术运用及推广困难,科技普及率低下。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然灾害频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脱贫致富基础不牢固。四是景颇族聚居区群众总体文化水平不高,科技意识和经济意识淡薄,习惯于自然经济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农业科技在景颇族聚居区中普及推广率低,农产品科技含量普遍不高,群众农业生产技能较低,经济结构以传统的粮、蔗、茶、畜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增收缓慢。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三峡集团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对口帮扶盈江景颇族聚居区精准脱贫攻坚工作。2016年6月,三峡集团进驻盈江帮扶景颇族精准脱贫工作正式启动。之后,三峡集团深入到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点,实地考察,确定帮扶项目,制定《中国三峡集团对口帮扶盈江县景颇族精准脱贫攻坚项目总体方案》,安排专人负责项目落实,精准推进帮扶工作。通过近四年的努力,有力推进了产业扶持、安居建设、基础设施、能力素质提升、金融支持等5个项目,措施到村到户,改变了景颇族群众聚居区贫困落后面貌。

二、帮扶措施及成效

(一)突出“精准”施策,落实脱贫攻坚政策不走样。集团领导深入景颇族聚居区走访调研,找准贫困村及建档立卡贫困户突出问题,提出补“短板”措施,精准施策,合理规划项目建设,避免扶贫项目交叉重叠;突出互补对接,做到帮扶方案项目化、项目具体化。2016—2019年三峡集团帮扶规划28000万元,其中改善基础设施9010.89万元,占32.18%;安居工程7572万元,占27.04%;培育特色产业11334.85万元,占40.48%;提升素质能力82.26万元,占0.30%。攻坚重点聚焦到景颇族聚居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和提升脱贫质量上来,确保对口帮扶政策落实精准,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做好“安居”文章,改善聚居区群众生活条件。要让景颇族聚居区群众安心、安稳居住下来,首先就要把“安居”这个大文章做好。三峡集团结合景颇族聚居区群众生产生活发展实际,在征求当地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安居建设、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建设。一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让传统村落体现“现代文明”风貌。景颇族聚居区基础设施落后,山里的草果、胡椒等农产品运输成本高,卖不出好价钱;部分村寨饮水设施匮乏,人、畜饮用地表水。怎样解决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问题,经过调查研究,因地制宜,采取以群众投工投劳自筹一部分,集团帮扶项目解决一部分等方式,实施了村寨道路、水沟、蓄水池、文化活动室改造提升,以及通村道路硬化、村内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铜壁关乡陆顶山、支那乡邦朗等63条农村产业道路316.6千米;建成芒章乡老转塘、卡场镇腾拉拱等56项村内道路硬化53千米。聚居区村村寨寨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人畜用水卫生安全问题有效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太平镇石梯、盏西广么等村寨整体布局体现民族风情,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成为边境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二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生活水平。民房建设之初,就有群众质疑:在山区建房子成本高,砖块瓦片、钢筋水泥怎么运进山里?带着问题,扶贫干部通过“串门子”,走“亲戚”,将美丽乡村建设所见所闻讲给村民,帮助村民了解相关政策,及时化解矛盾。按照“安全宜居、厨卫入户、突出特色”的要求,把聚居区特色村寨保护发展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相结合,认真规划村庄建设、民房建设,制定建设时间表,落实资金拨付、抓好质量监管,整治村容村貌,让贫困群众住上了安全稳固的新居,永远告别了茅草房、杈杈房、竹篱笆房时代,全县1893户景颇族安居工程全部完工并入住新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后进村”展现出“新气象”。打造出了支那澡塘寨、铜壁关松克、盏西广么等213个特色村寨。贫困群众住进了安居房,解决了群众心里期盼的居住问题。三是易地搬迁,“筑”起了小康梦。让景颇族聚居区群众搬出自然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方,有部分群众认识不到位,底气不足,不愿意搬迁,心存抵触情绪,扶贫干部反复进村宣传政策,帮助村民了解相关政策,经过多次“聊家常”,硬是让群众对脱贫攻坚政策有了基本把握。思想统一了,就按照“统规自建、提高标准、一步到位”的搬迁模式,高起点规划、高效能监管,认真推进搬迁点基础设施建设、民房建设等各项工程,投入1514万元完成盏西镇噶老新村、昔马镇蚌林、新城乡黑山等7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三)抓好“产业”发展,打牢增收致富基础性工作。三峡集团结合景颇族聚居区村寨生产条件,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因地制宜,多措施发展百姓需求的产业,让群众能赚钱。一是升级“老字号”,巩固传统产业。紧密联系景颇族聚居区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抓住建档立卡户参与这个关键,在资金扶持、产业引导、科技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采取“送母还子”仔猪繁育、产业大户带动等形式进行帮扶,循环发展促增收;采取聘请县农业、林业技术员进村培训,邀请当地种、养殖大户或致富能手进入田间地头培训等方式扶持发展甘蔗、马铃薯、肉牛养殖、生猪等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效益。同时,充分利用三峡集团媒体宣传平台推介当地特色农产品30余期,引导农村建立电商平台,确保贫困群众的“实物”变“商品”、“商品”变“票子”。二是引进“新品种”,发展新兴产业。在贫困地区引进新产业,群众往往持观望态度,不愿尝试。三峡集团扶持发展羊肚菌、蚕桑、姬松茸等新兴产业之初,就有群众说,这些东西从没有见过,不适合这个地方种植,更不愿意尝试种植,扶贫干部上门走访,多方宣传,积极与相关企业对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在铜壁关乡、卡场镇等乡镇试点推广取得效益,让群众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主动要求种植。通过把“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帮助贫困户建立起长效稳定的增收渠道。至2019年底,仅铜壁关乡就实施了草果园提升改造12339亩,发展姬松茸350余棚。三是打好“特色牌”,拓展特色产业。景颇族聚居区有良好的民族文化、优美的自然景观。在边远山区发展生态旅游,游客从哪里来?群众心存顾虑。通过组织媒体宣传,推介特色农产品,做好景点“包装”、农产品“包装”等形式扶持发展有基础、有规模、有市场的特色产业,让群众尝到了乡村旅游带动产业发展的甜头。苏典乡下勐劈村大力突破“地贫农弱,兴业无门”的小乡村发展瓶颈,走出了一条“牛棚变客栈、农民变老板、美景变财源”的“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子。短短数年,下勐劈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1486元,提高到了2019年的7600元。

(四)做实“小康”主题,提升聚居区群众整体素质。过上“小康”日子,还要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俗,提高村民整体素质。三峡集团不仅加强群众种植、养殖等技术培训,还采取点面培训相结合方式,组织景颇族基层干部三峡集团参加基层干部党务培训3期,学习新理念,开阔新思路,拓展新视野。他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民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完善“村规民约”,整治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乔迁新居”“满岁酒”“六六小庆”等陈规陋习,由党员带头,示范带动群众转观念、破旧俗、立新风,把“旧习惯”扭转成“新风尚”。组织景颇族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小学生赴三峡集团参加少数民族娃娃三峡行活动3期。让贫困学生见世面,受教育,把看到、学到的知识带回家乡,讲给父母听,讲给当地群众听,不断激发学习动力。实施“三峡助学行动—少数民族大学生贫困助学”的专项活动,盈江县10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在校大学生得到20.6万元的助学捐赠资助。建成三峡集团援建旧城镇中心小学的100万元运动场项目。

(五)乡风民风明显好转,激发了群众创业热情。勐弄乡龙门寨小组村民余根金利用旅游特色村寨优势开办农家乐,2017年3月开业以来,年营业收入已经突破20万元,在实现自身脱贫的同时,带动其他建档立卡户发展旅游增收,实现了脱贫。

(六)抓好“生态”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峡集团在对口帮扶工作中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在干部教育培训、农村技术培中注重传递生态发展理念;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民房建设过程中,注重森林植被和生物种群保护;向群众宣传科学使用化肥、农药,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传递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用“要致富,少砍木头多种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等群众容易听懂、听得进的语言进行宣传,让群众自觉投身于生态保护中,实现了“砍树人”向“护林人”转变。济困的上善之举,贫困群众深得实惠,干部受到生动教育。太平镇石梯村通过认真贯彻落实生态保护政策,让群众保护环境、修复生态,走出了一条“以鸟为媒,把青山装进钱袋子”“卖风景、促脱贫”的好路子。

三、经验启示

(一)真情帮扶,决定了对口帮扶盈江县景颇族聚居区精准脱贫的深度和广度。对口帮扶景颇族聚居区取得的成就,补齐了景颇族贫困地区通路、通电、通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实施了安居工程,发展了致富产业,及时有效解决了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体现了三峡集团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只有把攻坚重点聚焦到景颇族聚居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和脱贫质量上来,坚持问题导向,真情帮扶,才能落实好政策,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央企”脚踏实地精神,为贫困群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精准施策,是做好对口帮扶盈江县景颇族聚居区精准脱贫的前提和关键。三峡集团始终把精准施策作为对口帮扶的前提,发挥自身人才、技术、资金等优势,结合景颇族聚居区发展实际,实地考察调研,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有效途径和模式,确定帮扶项目,安排专人负责,科学规划、落实项目和资金安排,为做好对口帮扶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输血”“造血”并重,“扶贫”“扶智”并行是做好对口帮扶盈江县景颇族聚居区精准脱贫的成功路径。三峡集团在做好产业“扶贫”的同时,还注重加强智力帮扶,通过干部交流、媒体交流等形式把先进发展理念带进了穷山沟,带出了一批致富能手,打通了文明通道、发展通道。特别是组织开展干部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拓展了视野,掌握了农村产业发展实用技术,为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起到了重要作用。“央企”倾情帮扶,增强贫困群众战胜贫困的勇气和决心,坚定了 “脱贫致富”的信心。

(四)创新产业发展,增加致富渠道是提升对口帮扶盈江县景颇族聚居区精准脱贫效率的有效手段。把握景颇族聚居区生态脆弱特点,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找准发展路子,整合产业发展资源,创新发展,才能有效引导群众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实现“菜篮子”变成“钱袋子”,养殖场养出“好日子”,有利于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

(五)躬身帮扶,是架通对口帮扶“桥梁”,筑牢建成小康的“富路”。研究景颇族聚居区部分群众主体意识淡薄、思想观念陈旧等问题,找出脱贫能力不足、自主脱贫意愿弱原因,积极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把景颇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党的感恩,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觉意愿和行动,拉近企业与帮扶对象距离,点对点亲情帮扶,确保帮扶措施落实到位;从思想根源上拔掉了“穷根”,逐步改变“等靠要”等旧思想,才能有效激发内生动力,增强主体意识,打牢脱贫之志。

(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推荐)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社会扶贫、案例    
乡村发展

三峡集团用心用情用力 带动盈江县景颇族群众拔穷根

时间:2020-09-20 20:31:07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2.三峡集团援建福贡县知子罗村卫生室项目.jpg

实现脱贫致富,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是景颇族人民的美好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三峡集团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对口帮扶盈江景颇族精准脱贫,有力回应景颇人民的热切期盼,助推盈江脱贫攻坚顺利摘帽。

一、背景与概况

盈江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214.6公里,全县辖7乡8镇1个农场。全县有景颇族人口4.76万人,居住地覆盖全县103个村(居)委会、1152个村民小组。盈江景颇族均为直过区民族,主要生活于山区或半山区,起点低、资源少、交通不便、产业薄弱,是全县贫困程度较深的民族,有景颇族建档立卡贫困户4064户15812人,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005人的35.13%,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由于盈江县景颇族聚居区大部分群众受生活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教育等因素影响,景颇族聚居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公共服务水平低,就医难、上学难、行路难、住房难、增收难等问题普遍存在,生产生活方式相对落后。二是农田水利设施落后,靠天吃饭的现象较为突出。聚居区群众改革发展意识、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科学技术运用及推广困难,科技普及率低下。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然灾害频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脱贫致富基础不牢固。四是景颇族聚居区群众总体文化水平不高,科技意识和经济意识淡薄,习惯于自然经济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农业科技在景颇族聚居区中普及推广率低,农产品科技含量普遍不高,群众农业生产技能较低,经济结构以传统的粮、蔗、茶、畜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增收缓慢。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三峡集团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对口帮扶盈江景颇族聚居区精准脱贫攻坚工作。2016年6月,三峡集团进驻盈江帮扶景颇族精准脱贫工作正式启动。之后,三峡集团深入到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点,实地考察,确定帮扶项目,制定《中国三峡集团对口帮扶盈江县景颇族精准脱贫攻坚项目总体方案》,安排专人负责项目落实,精准推进帮扶工作。通过近四年的努力,有力推进了产业扶持、安居建设、基础设施、能力素质提升、金融支持等5个项目,措施到村到户,改变了景颇族群众聚居区贫困落后面貌。

二、帮扶措施及成效

(一)突出“精准”施策,落实脱贫攻坚政策不走样。集团领导深入景颇族聚居区走访调研,找准贫困村及建档立卡贫困户突出问题,提出补“短板”措施,精准施策,合理规划项目建设,避免扶贫项目交叉重叠;突出互补对接,做到帮扶方案项目化、项目具体化。2016—2019年三峡集团帮扶规划28000万元,其中改善基础设施9010.89万元,占32.18%;安居工程7572万元,占27.04%;培育特色产业11334.85万元,占40.48%;提升素质能力82.26万元,占0.30%。攻坚重点聚焦到景颇族聚居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和提升脱贫质量上来,确保对口帮扶政策落实精准,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做好“安居”文章,改善聚居区群众生活条件。要让景颇族聚居区群众安心、安稳居住下来,首先就要把“安居”这个大文章做好。三峡集团结合景颇族聚居区群众生产生活发展实际,在征求当地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安居建设、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建设。一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让传统村落体现“现代文明”风貌。景颇族聚居区基础设施落后,山里的草果、胡椒等农产品运输成本高,卖不出好价钱;部分村寨饮水设施匮乏,人、畜饮用地表水。怎样解决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问题,经过调查研究,因地制宜,采取以群众投工投劳自筹一部分,集团帮扶项目解决一部分等方式,实施了村寨道路、水沟、蓄水池、文化活动室改造提升,以及通村道路硬化、村内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铜壁关乡陆顶山、支那乡邦朗等63条农村产业道路316.6千米;建成芒章乡老转塘、卡场镇腾拉拱等56项村内道路硬化53千米。聚居区村村寨寨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人畜用水卫生安全问题有效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太平镇石梯、盏西广么等村寨整体布局体现民族风情,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成为边境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二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生活水平。民房建设之初,就有群众质疑:在山区建房子成本高,砖块瓦片、钢筋水泥怎么运进山里?带着问题,扶贫干部通过“串门子”,走“亲戚”,将美丽乡村建设所见所闻讲给村民,帮助村民了解相关政策,及时化解矛盾。按照“安全宜居、厨卫入户、突出特色”的要求,把聚居区特色村寨保护发展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相结合,认真规划村庄建设、民房建设,制定建设时间表,落实资金拨付、抓好质量监管,整治村容村貌,让贫困群众住上了安全稳固的新居,永远告别了茅草房、杈杈房、竹篱笆房时代,全县1893户景颇族安居工程全部完工并入住新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后进村”展现出“新气象”。打造出了支那澡塘寨、铜壁关松克、盏西广么等213个特色村寨。贫困群众住进了安居房,解决了群众心里期盼的居住问题。三是易地搬迁,“筑”起了小康梦。让景颇族聚居区群众搬出自然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方,有部分群众认识不到位,底气不足,不愿意搬迁,心存抵触情绪,扶贫干部反复进村宣传政策,帮助村民了解相关政策,经过多次“聊家常”,硬是让群众对脱贫攻坚政策有了基本把握。思想统一了,就按照“统规自建、提高标准、一步到位”的搬迁模式,高起点规划、高效能监管,认真推进搬迁点基础设施建设、民房建设等各项工程,投入1514万元完成盏西镇噶老新村、昔马镇蚌林、新城乡黑山等7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三)抓好“产业”发展,打牢增收致富基础性工作。三峡集团结合景颇族聚居区村寨生产条件,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因地制宜,多措施发展百姓需求的产业,让群众能赚钱。一是升级“老字号”,巩固传统产业。紧密联系景颇族聚居区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抓住建档立卡户参与这个关键,在资金扶持、产业引导、科技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采取“送母还子”仔猪繁育、产业大户带动等形式进行帮扶,循环发展促增收;采取聘请县农业、林业技术员进村培训,邀请当地种、养殖大户或致富能手进入田间地头培训等方式扶持发展甘蔗、马铃薯、肉牛养殖、生猪等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效益。同时,充分利用三峡集团媒体宣传平台推介当地特色农产品30余期,引导农村建立电商平台,确保贫困群众的“实物”变“商品”、“商品”变“票子”。二是引进“新品种”,发展新兴产业。在贫困地区引进新产业,群众往往持观望态度,不愿尝试。三峡集团扶持发展羊肚菌、蚕桑、姬松茸等新兴产业之初,就有群众说,这些东西从没有见过,不适合这个地方种植,更不愿意尝试种植,扶贫干部上门走访,多方宣传,积极与相关企业对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在铜壁关乡、卡场镇等乡镇试点推广取得效益,让群众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主动要求种植。通过把“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帮助贫困户建立起长效稳定的增收渠道。至2019年底,仅铜壁关乡就实施了草果园提升改造12339亩,发展姬松茸350余棚。三是打好“特色牌”,拓展特色产业。景颇族聚居区有良好的民族文化、优美的自然景观。在边远山区发展生态旅游,游客从哪里来?群众心存顾虑。通过组织媒体宣传,推介特色农产品,做好景点“包装”、农产品“包装”等形式扶持发展有基础、有规模、有市场的特色产业,让群众尝到了乡村旅游带动产业发展的甜头。苏典乡下勐劈村大力突破“地贫农弱,兴业无门”的小乡村发展瓶颈,走出了一条“牛棚变客栈、农民变老板、美景变财源”的“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子。短短数年,下勐劈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1486元,提高到了2019年的7600元。

(四)做实“小康”主题,提升聚居区群众整体素质。过上“小康”日子,还要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俗,提高村民整体素质。三峡集团不仅加强群众种植、养殖等技术培训,还采取点面培训相结合方式,组织景颇族基层干部三峡集团参加基层干部党务培训3期,学习新理念,开阔新思路,拓展新视野。他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民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完善“村规民约”,整治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乔迁新居”“满岁酒”“六六小庆”等陈规陋习,由党员带头,示范带动群众转观念、破旧俗、立新风,把“旧习惯”扭转成“新风尚”。组织景颇族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小学生赴三峡集团参加少数民族娃娃三峡行活动3期。让贫困学生见世面,受教育,把看到、学到的知识带回家乡,讲给父母听,讲给当地群众听,不断激发学习动力。实施“三峡助学行动—少数民族大学生贫困助学”的专项活动,盈江县10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在校大学生得到20.6万元的助学捐赠资助。建成三峡集团援建旧城镇中心小学的100万元运动场项目。

(五)乡风民风明显好转,激发了群众创业热情。勐弄乡龙门寨小组村民余根金利用旅游特色村寨优势开办农家乐,2017年3月开业以来,年营业收入已经突破20万元,在实现自身脱贫的同时,带动其他建档立卡户发展旅游增收,实现了脱贫。

(六)抓好“生态”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峡集团在对口帮扶工作中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在干部教育培训、农村技术培中注重传递生态发展理念;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民房建设过程中,注重森林植被和生物种群保护;向群众宣传科学使用化肥、农药,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传递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用“要致富,少砍木头多种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等群众容易听懂、听得进的语言进行宣传,让群众自觉投身于生态保护中,实现了“砍树人”向“护林人”转变。济困的上善之举,贫困群众深得实惠,干部受到生动教育。太平镇石梯村通过认真贯彻落实生态保护政策,让群众保护环境、修复生态,走出了一条“以鸟为媒,把青山装进钱袋子”“卖风景、促脱贫”的好路子。

三、经验启示

(一)真情帮扶,决定了对口帮扶盈江县景颇族聚居区精准脱贫的深度和广度。对口帮扶景颇族聚居区取得的成就,补齐了景颇族贫困地区通路、通电、通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实施了安居工程,发展了致富产业,及时有效解决了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体现了三峡集团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只有把攻坚重点聚焦到景颇族聚居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和脱贫质量上来,坚持问题导向,真情帮扶,才能落实好政策,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央企”脚踏实地精神,为贫困群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精准施策,是做好对口帮扶盈江县景颇族聚居区精准脱贫的前提和关键。三峡集团始终把精准施策作为对口帮扶的前提,发挥自身人才、技术、资金等优势,结合景颇族聚居区发展实际,实地考察调研,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有效途径和模式,确定帮扶项目,安排专人负责,科学规划、落实项目和资金安排,为做好对口帮扶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输血”“造血”并重,“扶贫”“扶智”并行是做好对口帮扶盈江县景颇族聚居区精准脱贫的成功路径。三峡集团在做好产业“扶贫”的同时,还注重加强智力帮扶,通过干部交流、媒体交流等形式把先进发展理念带进了穷山沟,带出了一批致富能手,打通了文明通道、发展通道。特别是组织开展干部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拓展了视野,掌握了农村产业发展实用技术,为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起到了重要作用。“央企”倾情帮扶,增强贫困群众战胜贫困的勇气和决心,坚定了 “脱贫致富”的信心。

(四)创新产业发展,增加致富渠道是提升对口帮扶盈江县景颇族聚居区精准脱贫效率的有效手段。把握景颇族聚居区生态脆弱特点,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找准发展路子,整合产业发展资源,创新发展,才能有效引导群众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实现“菜篮子”变成“钱袋子”,养殖场养出“好日子”,有利于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

(五)躬身帮扶,是架通对口帮扶“桥梁”,筑牢建成小康的“富路”。研究景颇族聚居区部分群众主体意识淡薄、思想观念陈旧等问题,找出脱贫能力不足、自主脱贫意愿弱原因,积极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把景颇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党的感恩,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觉意愿和行动,拉近企业与帮扶对象距离,点对点亲情帮扶,确保帮扶措施落实到位;从思想根源上拔掉了“穷根”,逐步改变“等靠要”等旧思想,才能有效激发内生动力,增强主体意识,打牢脱贫之志。

(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推荐)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