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西吉:翻越最后一座“高山”

时间:2020-10-07 18:15:04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本刊记者 王万亮

001.jpg

西海固是中国减贫征程中极为难啃的“硬骨头”。固原市西吉县则是西海固脱贫攻坚战中必须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在整个西海固,西吉县的贫困人口、贫困村都是最多的。同时,西吉还是目前整个宁夏唯一一个未摘帽县。故而,此番探寻西海固的脱贫密码,记者决定从西吉开始。

西吉县城东南20多公里的将台堡会师广场上,会师纪念碑庄严矗立,碑顶上象征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三尊红军头像,目光凝视着远方。这里记录着红军艰苦卓绝的征程。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标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如今,作为长征的最后会师地,将台堡已化作一座精神丰碑。在这里,坚定的革命信仰、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代西海固人在“苦瘠甲天下”之地书写了一曲曲战天斗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勇战歌。这,正是西海固脱贫密码的真谛所在。

甘泉入户,解渴

夕阳斜照,余晖洒落。此时,西海固的农家村落已是炊烟袅袅。在西吉县马莲乡罗曼沟村一户整洁的院落内,59岁的马德礼瞅着自来水哗哗入桶,嘴角不自觉地流露出惬意的微笑。

这样的场景,以前马德礼没想过,也不敢想。曾几何时,西吉县最缺的就是水。西吉地处黄土高原中心地带,属黄土高原干旱丘陵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十年九旱,在2010年之前,年平均降雨量不足400毫米。

吃水难,是生活在西海固的马德礼这一代人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有多难?村里没水,家家户户都得到4里外的沟里舀‘空山水’,水特别浑,有红土,有沙子。”马德礼回忆,在2010年之前,每天一大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挑水,每次沟里等待舀水的人都排着长长的队,等着“空山水”一点点往出渗,有时舀满一桶水需要等半个多小时。因常年累月用扁担挑水,村里许多人都出现了“偏膀子”(一肩高,一肩低)。然而,即使浑浊的“空山水”也并不常有,如遇大旱之年,乡亲们只能依靠政府送水接济,勉强维持生存。渴,是西吉人曾经最痛苦的记忆。如何解渴?是一代代西吉人苦苦追寻的答案。

因为缺水,人们的生存面临着巨大考验。在喝“空山水”的年代,许多人都不曾痛痛快快地喝过一次“饱水”,端着碗里金贵的水,往往都是父母尽让孩子,哥哥姐姐尽让弟弟妹妹。

因为缺水,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在人的吃水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谁能舍得用水饮羊、浇地?当年村里仅有的几头牛也全是用来“二牛抬杠”拉犁种地的生产工具,养殖产业根本无从谈起。

因为缺水,脱贫之路布满荆棘。

面对缺水问题,一代代西吉人展示出了战天斗地的顽强意志。他们一方面加大植树播绿力度,力促荒山变青山,将全县的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末的3.5%提升至2019年底的16.07%,大幅改善生态环境,促进降雨量逐渐增加。同时持续加强水利建设,至2010年左右,各村基本告别了吃“空山水”的时代,转而到附近的机井拉水吃。

为彻底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并为发展农牧产业奠定坚实基础,2015年以来,西吉县打响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供水攻坚战。在生态建设方面,该县2015年以来累计新增造林面积33.56万亩;在库坝建设方面,该县共建成中小型水库60座,极大地改善了局地气候条件。同期,西吉还下大力气在河道治理工程和城乡饮水安全工程、节水灌溉、水土保持工程等方面做了系列文章。

目前,西吉县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5%,水质达标率100%。  

产业循环,脱困

稳定脱贫,产业发展是“硬支撑”。

细雨霏霏的午后,西吉县的乡村、梯田间十分静谧。然而,此时的马莲乡张堡塬村循环产业园区却是忙碌如常。种植大棚内,管理蔬菜的工人忙得不亦乐乎;养殖园内,工人有规律地给肉牛添喂饲草;有机肥加工车间内,机器有序运转,让牛粪在这里实现了变废为宝。

“发展产业靠单打独斗可不行,要想长远,还得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张堡塬村党支部书记、向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苏相锋介绍,为提升产业带贫力度,2014年7月起,他带领村民发展起了规模养殖、规模种植,并通过拓展订单农业、电商销售等渠道不断壮大种养规模。

随着种养规模不断壮大,种植产业链条受限、牛粪污染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在此形势下,张堡塬村将发展方向瞄准了循环产业。经过多方考察后,张堡塬村有机肥加工车间、马铃薯淀粉加工厂项目一一落地。至此,一条集“肉牛养殖—牛粪制肥还田—马铃薯种植—淀粉加工—粉水还田—粉渣喂牛”的循环产业链条在张堡塬村正式形成。

“现在,公司的淀粉加工厂每年带动务工100多人,种植基地带动务工300多人,养殖基地和有机肥车间可带动务工20人,公司各项目共流转土地1600多亩,惠及附近500多户农户。”苏相锋说,“还有一样想不到的是,现在周边农户的牛粪还可以拿到公司来卖钱!”

张堡塬村循环产业蓬勃发展的实践在西吉县并非个例。近年来,西吉已相继建成有机肥加工车间5家,力促循环产业成为全县乡村发展的一大特色。源于此,西吉县各相关产业也在日益壮大。2019年,西吉县建成种薯繁育基地11.29万亩,种植马铃薯85万亩;培育养殖示范村64个,全县养牛40万头,养羊100万只;建成标准化蔬菜基地1.8万亩,产值2亿元以上,为全县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旅游方兴,突破

发展乡村旅游,是西吉脱贫之路的新突破。

仲夏,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梯田如画,漫山遍野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油牡丹错落交织,古朴的民居掩映其中,与远山、近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秀美的田园风光画。

事实上,在2015年之前,龙王坝村还是西海固的一个偏远村庄,树少地荒,全村人均收入仅有2000多元。

“现在,入住民宿的订单已经预约到10月份了。”龙王坝生态文化旅游公司董事长焦建鹏是龙王坝村土生土长的80后。近些年,他发动村民组建合作社,注册旅游公司,在政府支持下,持续加大山林绿化、梯田改造、景观提升,并着力打造窑洞主题宾馆、民宿旅游、观光采摘、冬季滑雪等项目,走出了一条“南部山区落后村庄”变“宜居宜游宜商美丽乡村”的农村脱贫致富发展新路子。

如今,这里不仅是各地游客争相前往的打卡地,还是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2019年,该村接待游客24万人,收入突破1800万元。

“一个人富不算富,带领乡亲们一起富才算富。”焦建鹏说,在龙王坝乡村旅游产业日益壮大的过程中,他愈发觉得,企业的发展与村民的致富是相互支撑的,只有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把更多村民嵌入到乡村旅游收益链条中,企业才更具持续壮大的生命力。基于这一发展理念,龙王坝村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市场”的发展模式,按照“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市场跟着科技走”的带贫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务工、大棚出租、民宿改造等,带动龙王坝及周边村700多人实现增收。2019年,龙王坝村人均收入已达11800元。

近年来,西吉县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创新发展乡村旅游脱贫模式。2019年,该县全年接待游客145.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5亿元。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西吉有信心、有决心,高质量翻越西海固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座高山,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固原市委副书记、西吉县委书记王学军语气十分坚定地说。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宁夏扶贫    
聚焦两会

西吉:翻越最后一座“高山”

时间:2020-10-07 18:15:04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本刊记者 王万亮

001.jpg

西海固是中国减贫征程中极为难啃的“硬骨头”。固原市西吉县则是西海固脱贫攻坚战中必须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在整个西海固,西吉县的贫困人口、贫困村都是最多的。同时,西吉还是目前整个宁夏唯一一个未摘帽县。故而,此番探寻西海固的脱贫密码,记者决定从西吉开始。

西吉县城东南20多公里的将台堡会师广场上,会师纪念碑庄严矗立,碑顶上象征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三尊红军头像,目光凝视着远方。这里记录着红军艰苦卓绝的征程。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标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如今,作为长征的最后会师地,将台堡已化作一座精神丰碑。在这里,坚定的革命信仰、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代西海固人在“苦瘠甲天下”之地书写了一曲曲战天斗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勇战歌。这,正是西海固脱贫密码的真谛所在。

甘泉入户,解渴

夕阳斜照,余晖洒落。此时,西海固的农家村落已是炊烟袅袅。在西吉县马莲乡罗曼沟村一户整洁的院落内,59岁的马德礼瞅着自来水哗哗入桶,嘴角不自觉地流露出惬意的微笑。

这样的场景,以前马德礼没想过,也不敢想。曾几何时,西吉县最缺的就是水。西吉地处黄土高原中心地带,属黄土高原干旱丘陵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十年九旱,在2010年之前,年平均降雨量不足400毫米。

吃水难,是生活在西海固的马德礼这一代人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有多难?村里没水,家家户户都得到4里外的沟里舀‘空山水’,水特别浑,有红土,有沙子。”马德礼回忆,在2010年之前,每天一大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挑水,每次沟里等待舀水的人都排着长长的队,等着“空山水”一点点往出渗,有时舀满一桶水需要等半个多小时。因常年累月用扁担挑水,村里许多人都出现了“偏膀子”(一肩高,一肩低)。然而,即使浑浊的“空山水”也并不常有,如遇大旱之年,乡亲们只能依靠政府送水接济,勉强维持生存。渴,是西吉人曾经最痛苦的记忆。如何解渴?是一代代西吉人苦苦追寻的答案。

因为缺水,人们的生存面临着巨大考验。在喝“空山水”的年代,许多人都不曾痛痛快快地喝过一次“饱水”,端着碗里金贵的水,往往都是父母尽让孩子,哥哥姐姐尽让弟弟妹妹。

因为缺水,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在人的吃水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谁能舍得用水饮羊、浇地?当年村里仅有的几头牛也全是用来“二牛抬杠”拉犁种地的生产工具,养殖产业根本无从谈起。

因为缺水,脱贫之路布满荆棘。

面对缺水问题,一代代西吉人展示出了战天斗地的顽强意志。他们一方面加大植树播绿力度,力促荒山变青山,将全县的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末的3.5%提升至2019年底的16.07%,大幅改善生态环境,促进降雨量逐渐增加。同时持续加强水利建设,至2010年左右,各村基本告别了吃“空山水”的时代,转而到附近的机井拉水吃。

为彻底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并为发展农牧产业奠定坚实基础,2015年以来,西吉县打响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供水攻坚战。在生态建设方面,该县2015年以来累计新增造林面积33.56万亩;在库坝建设方面,该县共建成中小型水库60座,极大地改善了局地气候条件。同期,西吉还下大力气在河道治理工程和城乡饮水安全工程、节水灌溉、水土保持工程等方面做了系列文章。

目前,西吉县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5%,水质达标率100%。  

产业循环,脱困

稳定脱贫,产业发展是“硬支撑”。

细雨霏霏的午后,西吉县的乡村、梯田间十分静谧。然而,此时的马莲乡张堡塬村循环产业园区却是忙碌如常。种植大棚内,管理蔬菜的工人忙得不亦乐乎;养殖园内,工人有规律地给肉牛添喂饲草;有机肥加工车间内,机器有序运转,让牛粪在这里实现了变废为宝。

“发展产业靠单打独斗可不行,要想长远,还得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张堡塬村党支部书记、向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苏相锋介绍,为提升产业带贫力度,2014年7月起,他带领村民发展起了规模养殖、规模种植,并通过拓展订单农业、电商销售等渠道不断壮大种养规模。

随着种养规模不断壮大,种植产业链条受限、牛粪污染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在此形势下,张堡塬村将发展方向瞄准了循环产业。经过多方考察后,张堡塬村有机肥加工车间、马铃薯淀粉加工厂项目一一落地。至此,一条集“肉牛养殖—牛粪制肥还田—马铃薯种植—淀粉加工—粉水还田—粉渣喂牛”的循环产业链条在张堡塬村正式形成。

“现在,公司的淀粉加工厂每年带动务工100多人,种植基地带动务工300多人,养殖基地和有机肥车间可带动务工20人,公司各项目共流转土地1600多亩,惠及附近500多户农户。”苏相锋说,“还有一样想不到的是,现在周边农户的牛粪还可以拿到公司来卖钱!”

张堡塬村循环产业蓬勃发展的实践在西吉县并非个例。近年来,西吉已相继建成有机肥加工车间5家,力促循环产业成为全县乡村发展的一大特色。源于此,西吉县各相关产业也在日益壮大。2019年,西吉县建成种薯繁育基地11.29万亩,种植马铃薯85万亩;培育养殖示范村64个,全县养牛40万头,养羊100万只;建成标准化蔬菜基地1.8万亩,产值2亿元以上,为全县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旅游方兴,突破

发展乡村旅游,是西吉脱贫之路的新突破。

仲夏,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梯田如画,漫山遍野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油牡丹错落交织,古朴的民居掩映其中,与远山、近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秀美的田园风光画。

事实上,在2015年之前,龙王坝村还是西海固的一个偏远村庄,树少地荒,全村人均收入仅有2000多元。

“现在,入住民宿的订单已经预约到10月份了。”龙王坝生态文化旅游公司董事长焦建鹏是龙王坝村土生土长的80后。近些年,他发动村民组建合作社,注册旅游公司,在政府支持下,持续加大山林绿化、梯田改造、景观提升,并着力打造窑洞主题宾馆、民宿旅游、观光采摘、冬季滑雪等项目,走出了一条“南部山区落后村庄”变“宜居宜游宜商美丽乡村”的农村脱贫致富发展新路子。

如今,这里不仅是各地游客争相前往的打卡地,还是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2019年,该村接待游客24万人,收入突破1800万元。

“一个人富不算富,带领乡亲们一起富才算富。”焦建鹏说,在龙王坝乡村旅游产业日益壮大的过程中,他愈发觉得,企业的发展与村民的致富是相互支撑的,只有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把更多村民嵌入到乡村旅游收益链条中,企业才更具持续壮大的生命力。基于这一发展理念,龙王坝村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市场”的发展模式,按照“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市场跟着科技走”的带贫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务工、大棚出租、民宿改造等,带动龙王坝及周边村700多人实现增收。2019年,龙王坝村人均收入已达11800元。

近年来,西吉县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创新发展乡村旅游脱贫模式。2019年,该县全年接待游客145.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5亿元。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西吉有信心、有决心,高质量翻越西海固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座高山,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固原市委副书记、西吉县委书记王学军语气十分坚定地说。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