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陕西咸阳:构筑立体化的产业扶贫模式

时间:2020-10-19 13:33:46来源:咸阳日报作者:冯萌

“按照技术人员教我的饲养方法养殖山羊,山羊长得特别快,抗病力也强。”三原县陂西镇陂西村农户常中富指着羊圈里的山羊,脸上写满了幸福与满足。对他来说,精心饲养的26只山羊,就是他家的“摇钱树”。

如今,在咸阳,越来越多的农户像常中富一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决战阶段以来,咸阳市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积极探索实践立体式产业扶贫模式,综合式构筑“带贫增收”发展体系,全方位为贫困群众造血、强筋、壮骨、健体,实现产业扶贫质量和效果明显提升。

优化产业结构 拓宽致富渠道

“如果不是镇上发展西红柿产业,如果不是在大棚这3年学下手艺,如果不是政府补贴有了自己的棚……我咋都没想到自己能从曾经的贫困户,到如今年收入8万多元的致富带头人。”淳化县铁王镇的倪涛看着一筐筐红彤彤的西红柿,开心不已。

近年来,我市按照高起点、大手笔、全方位的要求,编制特色优势产业连片开发规划,紧抓省上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实施机遇,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发展壮大行动。

做优北部县市以苹果为主,以小杂粮、食用菌、中药材、高山冷凉蔬菜为补充的山区产业板块;中部县以时令水果和杂果、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为主,以奶山羊、生猪、肉牛肉羊等特色畜牧业为补充的旱腰带产业板块;南部县市以设施农业为主,以早熟苹果、大路菜、时令水果为补充的渭北平原产业板块。

通过大的产业结构优化,着力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贫困地区产业聚集度。

目前,全市建成优质苹果基地252万亩、时令水果基地56万亩、蔬菜基地108万亩、奶山羊存栏74万只,年营业收入29亿元的休闲农业快速兴起,夯实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产业基础,实现“群众受益”和“持续稳定”。

优化资源配置 确保项目落地

确保产业项目的精准落地,是产业扶贫效益落到贫困群众身上的关键环节。

我市明确要求各地要围绕精准到村到户到人要求,进一步整合各项涉农涉贫扶持政策,持续加大投入,精准设计项目,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项目库建设制度化、系统化的管理机制,着力解决带动贫困户不匹配、不均衡、不紧密、不精准等问题。

因村捆绑实施一揽子产业扶贫项目。建立县镇村三级产业扶贫项目库,按照产业扶贫资金项目化安排到村的原则,打包下发到村,全面提振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目前,建成设施菜、干杂果、特色养殖等“一村一业、一村一品”脱贫产业示范基地600多个,实现了村村都有符合当地特色的主导产业。

因户捆绑实施“四个一”产业扶贫菜单。我市积极推广落实每个贫困户“一个长期稳定增收扶贫产业项目,一个短期增收产业项目;一个入股经济合作组织的项目,一个自主经营的小项目”“一长一短、一大一小”的“四个一”产业扶贫菜单,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了适合各自需求的优势特色产业。

因人捆绑实施技能提升行动。持续推动产业扶贫“千帮千行动”,落实到村到户到人精准帮扶举措,及时向贫困群众送政策、送计策、送技术、送信息、送要素,既向贫困群众传授了劳务技能,又接近了干群之间的关系。截至目前,全市实施农业技能培训2.2万人次,取得职称证书1.44万人。

产业示范带动 提高内生动力

薛军峰是武功县武功镇凉马村人,因自己和两个儿子均身有残疾,让一户七口之家的他们只能靠种地谋生,生活非常艰辛。

“我把家里的7亩地都流转给了武功县海鋈皇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能赚7000元。再加上我在这里务工,去年一年我们家挣了4万多块钱,收入稳定了,生活也变好了。”薛军峰欣慰地说。

近年来,咸阳市先后引导撬动温氏、雅泰等78家行业领军企业,通过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养殖、品牌化营销,示范带动500多个贫困村建设双矮、矮砧苹果示范园4万亩,发展奶牛、奶山羊、生猪等规模养殖场150个。

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农民增收致富中的桥梁作用,为贫困农民搞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有效破解农户缺技术、缺信息的难题,使贫困农户变“单打独斗”成为“抱团发展”,进一步提高内生动力。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创新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路径及方式,全市1925个村完成清产核资,1885个村成立集体经济组织,773个贫困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

同时,建立健全主体带贫益贫规范管理机制,鼓励引导各类主体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扶贫车间等形式,将贫困户牢牢嵌入产业链和利益链,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持续受益、稳定增收。

目前,全市893个产业扶贫市场主体与4.05万户贫困户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其中,龙头企业209个带动3.67万人,农民合作社579个带动7.45万人,其他主体105个带动5797人。

聚焦规模效应 推动产业振兴

决战全面小康、决胜脱贫攻坚,必须着眼产业振兴。

脱贫攻坚以来,我市按照县有主导产业、镇有产业基地、村有合作组织、户有脱贫项目,产业链接、基地连户、股份连心、责任连体的“四有四连”路径,依托农业资源和粮、果、畜、菜、茯茶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大产业,培育新业态,推进农业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效益化不断加速,实现脱贫攻坚与产业振兴有机衔接,实现能脱贫管长远。

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坚持“一产有基地、二产有实体、三产有业态”的理念,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礼泉县袁家村依托乡村旅游,通过发展三产融合联合体,集体经济积累达到21亿元,带动周边10个村的所有贫困户参与运营经营,走共同富裕道路,128户贫困户年均增收超过1万元。

积极以品牌开拓市场。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六个一工程”,强化“双品一标”认证管理,推进农产品环境认证、产品认证、标准化生产、质量监测,强化品牌建设,引导无公害农产品向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转化。

据悉,全市通过地理标志、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的农产品,分别达到11个、20个、55个,其中“马栏红苹果”品牌价值达到62.35亿元,位居中国果品区域品牌价值榜第四位,有效提升了咸阳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或在建各类现代农业园区270个、园区建设面积146万亩,千亩以上整镇连片种植基地36个、规模化养殖基地(场)1200个、农业休闲观光园71个、光伏扶贫电站286处,带动5万多户近18万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越到关键期,越要加油干。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奋力冲刺,就一定能攻下最后的贫困堡垒。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经验交流    
观察思考

陕西咸阳:构筑立体化的产业扶贫模式

时间:2020-10-19 13:33:46

来源:咸阳日报

作者:冯萌

“按照技术人员教我的饲养方法养殖山羊,山羊长得特别快,抗病力也强。”三原县陂西镇陂西村农户常中富指着羊圈里的山羊,脸上写满了幸福与满足。对他来说,精心饲养的26只山羊,就是他家的“摇钱树”。

如今,在咸阳,越来越多的农户像常中富一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决战阶段以来,咸阳市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积极探索实践立体式产业扶贫模式,综合式构筑“带贫增收”发展体系,全方位为贫困群众造血、强筋、壮骨、健体,实现产业扶贫质量和效果明显提升。

优化产业结构 拓宽致富渠道

“如果不是镇上发展西红柿产业,如果不是在大棚这3年学下手艺,如果不是政府补贴有了自己的棚……我咋都没想到自己能从曾经的贫困户,到如今年收入8万多元的致富带头人。”淳化县铁王镇的倪涛看着一筐筐红彤彤的西红柿,开心不已。

近年来,我市按照高起点、大手笔、全方位的要求,编制特色优势产业连片开发规划,紧抓省上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实施机遇,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发展壮大行动。

做优北部县市以苹果为主,以小杂粮、食用菌、中药材、高山冷凉蔬菜为补充的山区产业板块;中部县以时令水果和杂果、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为主,以奶山羊、生猪、肉牛肉羊等特色畜牧业为补充的旱腰带产业板块;南部县市以设施农业为主,以早熟苹果、大路菜、时令水果为补充的渭北平原产业板块。

通过大的产业结构优化,着力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贫困地区产业聚集度。

目前,全市建成优质苹果基地252万亩、时令水果基地56万亩、蔬菜基地108万亩、奶山羊存栏74万只,年营业收入29亿元的休闲农业快速兴起,夯实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产业基础,实现“群众受益”和“持续稳定”。

优化资源配置 确保项目落地

确保产业项目的精准落地,是产业扶贫效益落到贫困群众身上的关键环节。

我市明确要求各地要围绕精准到村到户到人要求,进一步整合各项涉农涉贫扶持政策,持续加大投入,精准设计项目,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项目库建设制度化、系统化的管理机制,着力解决带动贫困户不匹配、不均衡、不紧密、不精准等问题。

因村捆绑实施一揽子产业扶贫项目。建立县镇村三级产业扶贫项目库,按照产业扶贫资金项目化安排到村的原则,打包下发到村,全面提振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目前,建成设施菜、干杂果、特色养殖等“一村一业、一村一品”脱贫产业示范基地600多个,实现了村村都有符合当地特色的主导产业。

因户捆绑实施“四个一”产业扶贫菜单。我市积极推广落实每个贫困户“一个长期稳定增收扶贫产业项目,一个短期增收产业项目;一个入股经济合作组织的项目,一个自主经营的小项目”“一长一短、一大一小”的“四个一”产业扶贫菜单,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了适合各自需求的优势特色产业。

因人捆绑实施技能提升行动。持续推动产业扶贫“千帮千行动”,落实到村到户到人精准帮扶举措,及时向贫困群众送政策、送计策、送技术、送信息、送要素,既向贫困群众传授了劳务技能,又接近了干群之间的关系。截至目前,全市实施农业技能培训2.2万人次,取得职称证书1.44万人。

产业示范带动 提高内生动力

薛军峰是武功县武功镇凉马村人,因自己和两个儿子均身有残疾,让一户七口之家的他们只能靠种地谋生,生活非常艰辛。

“我把家里的7亩地都流转给了武功县海鋈皇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能赚7000元。再加上我在这里务工,去年一年我们家挣了4万多块钱,收入稳定了,生活也变好了。”薛军峰欣慰地说。

近年来,咸阳市先后引导撬动温氏、雅泰等78家行业领军企业,通过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养殖、品牌化营销,示范带动500多个贫困村建设双矮、矮砧苹果示范园4万亩,发展奶牛、奶山羊、生猪等规模养殖场150个。

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农民增收致富中的桥梁作用,为贫困农民搞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有效破解农户缺技术、缺信息的难题,使贫困农户变“单打独斗”成为“抱团发展”,进一步提高内生动力。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创新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路径及方式,全市1925个村完成清产核资,1885个村成立集体经济组织,773个贫困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

同时,建立健全主体带贫益贫规范管理机制,鼓励引导各类主体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扶贫车间等形式,将贫困户牢牢嵌入产业链和利益链,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持续受益、稳定增收。

目前,全市893个产业扶贫市场主体与4.05万户贫困户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其中,龙头企业209个带动3.67万人,农民合作社579个带动7.45万人,其他主体105个带动5797人。

聚焦规模效应 推动产业振兴

决战全面小康、决胜脱贫攻坚,必须着眼产业振兴。

脱贫攻坚以来,我市按照县有主导产业、镇有产业基地、村有合作组织、户有脱贫项目,产业链接、基地连户、股份连心、责任连体的“四有四连”路径,依托农业资源和粮、果、畜、菜、茯茶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大产业,培育新业态,推进农业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效益化不断加速,实现脱贫攻坚与产业振兴有机衔接,实现能脱贫管长远。

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坚持“一产有基地、二产有实体、三产有业态”的理念,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礼泉县袁家村依托乡村旅游,通过发展三产融合联合体,集体经济积累达到21亿元,带动周边10个村的所有贫困户参与运营经营,走共同富裕道路,128户贫困户年均增收超过1万元。

积极以品牌开拓市场。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六个一工程”,强化“双品一标”认证管理,推进农产品环境认证、产品认证、标准化生产、质量监测,强化品牌建设,引导无公害农产品向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转化。

据悉,全市通过地理标志、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的农产品,分别达到11个、20个、55个,其中“马栏红苹果”品牌价值达到62.35亿元,位居中国果品区域品牌价值榜第四位,有效提升了咸阳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或在建各类现代农业园区270个、园区建设面积146万亩,千亩以上整镇连片种植基地36个、规模化养殖基地(场)1200个、农业休闲观光园71个、光伏扶贫电站286处,带动5万多户近18万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越到关键期,越要加油干。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奋力冲刺,就一定能攻下最后的贫困堡垒。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