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产业扶贫出实招 托起群众“小康梦”——岫岩满族自治县产业扶贫工作侧记

时间:2020-10-25 11:26:28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岫岩县扶贫办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要突出产业脱贫的‘治本’作用,关键在于抓住‘因地制宜’这个核心”。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岫岩县委、县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产业扶贫提出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发展产业促脱贫”这一核心,按照“乡有特色产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思路,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的战略重点和根本出路,积极构建产业体系作为实现群众稳定增收的长效化措施,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了5万元以上,用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效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民声“答卷”,奏响了产业扶贫发展的最强音。

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县情的扶贫产业项目库。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为了建立扶贫长效机制,解决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问题,近年来,岫岩结合县域产业结构,立足于各镇村资源优势,按照贫困户自身意愿,在引导鼓励贫困户发展庭院小产业项目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精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及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项目,建立并完善了扶贫产业项目库,进一步增强了全县197个行政村和所有贫困户的“造血”能力,确保了村村都有脱贫主导产业、户户都有持续增收项目,实现了贫困村、非贫困村及全部建档立卡贫人口产业扶贫全覆盖。

立足实际,打造稳定长效的扶贫产业大格局。

根据致贫原因等因素,岫岩探索出了一条短期项目、中期项目和长期项目相结合的产业扶贫模式。“短”期脱贫项目即“到户扶贫”:采用发展庭院小产业项目补助模式,引导贫困户内生动力,增强贫困户发展产业意识。脱贫攻坚以来,全县共投入补助资金480万元,对5862户贫困户共14219人实施的养羊、养猪、养家禽等扶贫产业项目进行扶持,实现年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以前出去打工赚的少又不能兼顾家里,现在发展庭院养猪项目,在自家门口就把钱挣了,有什么问题政府和扶贫办第一时间都帮咱们解决好了,只要肯劳动,日子就一定越来越好!”因家人患大病致贫的红旗营子乡贫困户国秀玲靠庭院养猪成功脱贫,提及到户扶贫的好处,她喜不自胜。

“中”期项目即“经营主体帮带扶贫”:以扶贫资金作为奖补资金,对帮助无劳动能力、脱贫难度大和自身发展项目意愿不强烈贫困人口增收的社会企业、合作社、大户等经营主体进行奖励,帮带期限为两年以上。脱贫攻坚以来,全县共有100个经营主体帮带4607户贫困户共9502人,投入补助资金2850万元,每人每年增收1200元—1700元。

“长”期项目即“资产收益扶贫”:以村集体收入薄弱的贫困村为主要扶持对象,结合“飞地经济”理念和当地产业结构、项目的可行性、形成固化资产的可操作性等情况,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村户共赢原则,引导其发展村集体扶贫产业项目,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反哺贫困人口,从而达到贫困村、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的目的。2018—2019年,全县共建成涉及农业温室大棚、光伏扶贫电站、旅游观光采摘园、生物燃料制造等村集体资产收益扶贫产业项目187个。2020年,继续整合资金建设县、乡、村三级集体扶贫产业项目72个。部分乡镇通过“联乡联村”方式,在洋河镇建设温室大棚项目。目前,已建成草莓、蓝莓等果蔬种植温室大棚250余栋,占地面积近2000亩,集采摘、观光、现代农业于一体的“洋河草莓小镇”已初具规模,并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新亮点。

整合资金,坚持多渠道引水、集中力量办大事。

为有效解决产业扶贫推进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缺口问题,近几年,岫岩着力构建“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出水”的脱贫投入格局,大力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用于产业扶贫,破解项目安排分散化、资金使用碎片化问题,有效避免了“撒胡椒面”现象,实现了“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积极效果。

为有效整合可用资金,每年年初岫岩县委、县政府都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全面厘清各部门涉农资金的项目类别、资金规模和可整合比例等,研究讨论资金整合用于脱贫攻坚的可行性,科学编制涉农资金整合方案,全面整合扶贫、农业农村、组织、发改、林业、民宗等部门各级财政涉农扶贫资金,把“小钱零钱”整合为“大钱整钱”,集中投入,做到“握拳发力”。2018—2019年,全县共整合省级以上扶贫专项资金、盘活的扶贫互助资金、市级光伏扶贫和脱贫成效保障资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县本级扶贫专项资金、乡镇自筹资金,共计1.9亿元,集中用于发展扶贫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同时,为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岫岩持续加大县本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延期复工、纳税延期申报、消费持续低迷,造成县财政收入大幅减少。但县委县政府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当前最重大的政治任务,全面压缩开支,优先保障脱贫攻坚。目前已投入资金1630万元,有效保障了今年扶贫工作正常推进。

此外,充分利用好各级帮扶单位的帮扶资金。目前,省市县三级共106个定点帮扶单位、107支驻村工作队在岫岩开展驻村扶贫工作;鞍山市7个城区(市)对口帮扶岫岩24个乡镇(街道)。2016年以来,各帮扶单位累计投入引进资金、物资达2.9亿元。岫岩在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公益事业基础上,大力发展产业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

坚持“三保”,做到资产不流失、收益有保障。

保障产业扶贫收益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为确保资产收益合理使用分配,岫岩出台了《县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实施办法》《县扶贫产业资产及资产收益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坚持保本、保收、保支“三保”理念,管理和分配扶贫资产及资产收益。

首先是“保本”不流失。所有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项目形成的资产归村集体所有,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项目形成的资产,通过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认证后,发放农业设施所有权证,确权给村集体所有。同时,为降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给扶贫资产带来的损失,利用县本级资金为扶贫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购买商业财产保险,有效保障扶贫资产安全,分散和降低运营风险。

其次是“保收”有效益。即确保每个项目都有稳定合理收益。运营收益分两类。一类是乡镇、村自己经营;另一类是实行委托经营(租赁),根据项目投资总额、使用年限、预计回报率及当年银行基准利率等,经县财政、审计、扶贫等部门共同研究讨论,确定年租金不低于投入资金形成固化资产总额的10%,以保证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

最后是“保支”得实惠。即确保项目收益分配合理有效。各乡镇(街道)为本级扶贫产业项目收益的监督管理主体,村集体经济项目净收益的3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村公益事业及临时救助新致贫人口等;净收益的70%必须分配给建档立卡人口,作为长期项目收益,以巩固其脱贫成果。同时,乡镇(街道)适时开展受益对象动态调整,核实收益户数、人数,设定贫困户基本收益额度,提出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案;各行政村严格执行“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确保收益分配规范、对象精准、过程可追溯。

产业强,群众富。岫岩的产业扶贫探索和实践,成功把贫困村和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上,打通了群众脱贫致富、村集体增收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林凡建
标签搬迁后扶    
资讯播报

产业扶贫出实招 托起群众“小康梦”——岫岩满族自治县产业扶贫工作侧记

时间:2020-10-25 11:26:28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岫岩县扶贫办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要突出产业脱贫的‘治本’作用,关键在于抓住‘因地制宜’这个核心”。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岫岩县委、县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产业扶贫提出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发展产业促脱贫”这一核心,按照“乡有特色产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思路,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的战略重点和根本出路,积极构建产业体系作为实现群众稳定增收的长效化措施,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了5万元以上,用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效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民声“答卷”,奏响了产业扶贫发展的最强音。

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县情的扶贫产业项目库。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为了建立扶贫长效机制,解决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问题,近年来,岫岩结合县域产业结构,立足于各镇村资源优势,按照贫困户自身意愿,在引导鼓励贫困户发展庭院小产业项目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精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及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项目,建立并完善了扶贫产业项目库,进一步增强了全县197个行政村和所有贫困户的“造血”能力,确保了村村都有脱贫主导产业、户户都有持续增收项目,实现了贫困村、非贫困村及全部建档立卡贫人口产业扶贫全覆盖。

立足实际,打造稳定长效的扶贫产业大格局。

根据致贫原因等因素,岫岩探索出了一条短期项目、中期项目和长期项目相结合的产业扶贫模式。“短”期脱贫项目即“到户扶贫”:采用发展庭院小产业项目补助模式,引导贫困户内生动力,增强贫困户发展产业意识。脱贫攻坚以来,全县共投入补助资金480万元,对5862户贫困户共14219人实施的养羊、养猪、养家禽等扶贫产业项目进行扶持,实现年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以前出去打工赚的少又不能兼顾家里,现在发展庭院养猪项目,在自家门口就把钱挣了,有什么问题政府和扶贫办第一时间都帮咱们解决好了,只要肯劳动,日子就一定越来越好!”因家人患大病致贫的红旗营子乡贫困户国秀玲靠庭院养猪成功脱贫,提及到户扶贫的好处,她喜不自胜。

“中”期项目即“经营主体帮带扶贫”:以扶贫资金作为奖补资金,对帮助无劳动能力、脱贫难度大和自身发展项目意愿不强烈贫困人口增收的社会企业、合作社、大户等经营主体进行奖励,帮带期限为两年以上。脱贫攻坚以来,全县共有100个经营主体帮带4607户贫困户共9502人,投入补助资金2850万元,每人每年增收1200元—1700元。

“长”期项目即“资产收益扶贫”:以村集体收入薄弱的贫困村为主要扶持对象,结合“飞地经济”理念和当地产业结构、项目的可行性、形成固化资产的可操作性等情况,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村户共赢原则,引导其发展村集体扶贫产业项目,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反哺贫困人口,从而达到贫困村、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的目的。2018—2019年,全县共建成涉及农业温室大棚、光伏扶贫电站、旅游观光采摘园、生物燃料制造等村集体资产收益扶贫产业项目187个。2020年,继续整合资金建设县、乡、村三级集体扶贫产业项目72个。部分乡镇通过“联乡联村”方式,在洋河镇建设温室大棚项目。目前,已建成草莓、蓝莓等果蔬种植温室大棚250余栋,占地面积近2000亩,集采摘、观光、现代农业于一体的“洋河草莓小镇”已初具规模,并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新亮点。

整合资金,坚持多渠道引水、集中力量办大事。

为有效解决产业扶贫推进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缺口问题,近几年,岫岩着力构建“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出水”的脱贫投入格局,大力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用于产业扶贫,破解项目安排分散化、资金使用碎片化问题,有效避免了“撒胡椒面”现象,实现了“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积极效果。

为有效整合可用资金,每年年初岫岩县委、县政府都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全面厘清各部门涉农资金的项目类别、资金规模和可整合比例等,研究讨论资金整合用于脱贫攻坚的可行性,科学编制涉农资金整合方案,全面整合扶贫、农业农村、组织、发改、林业、民宗等部门各级财政涉农扶贫资金,把“小钱零钱”整合为“大钱整钱”,集中投入,做到“握拳发力”。2018—2019年,全县共整合省级以上扶贫专项资金、盘活的扶贫互助资金、市级光伏扶贫和脱贫成效保障资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县本级扶贫专项资金、乡镇自筹资金,共计1.9亿元,集中用于发展扶贫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同时,为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岫岩持续加大县本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延期复工、纳税延期申报、消费持续低迷,造成县财政收入大幅减少。但县委县政府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当前最重大的政治任务,全面压缩开支,优先保障脱贫攻坚。目前已投入资金1630万元,有效保障了今年扶贫工作正常推进。

此外,充分利用好各级帮扶单位的帮扶资金。目前,省市县三级共106个定点帮扶单位、107支驻村工作队在岫岩开展驻村扶贫工作;鞍山市7个城区(市)对口帮扶岫岩24个乡镇(街道)。2016年以来,各帮扶单位累计投入引进资金、物资达2.9亿元。岫岩在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公益事业基础上,大力发展产业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

坚持“三保”,做到资产不流失、收益有保障。

保障产业扶贫收益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为确保资产收益合理使用分配,岫岩出台了《县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实施办法》《县扶贫产业资产及资产收益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坚持保本、保收、保支“三保”理念,管理和分配扶贫资产及资产收益。

首先是“保本”不流失。所有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项目形成的资产归村集体所有,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项目形成的资产,通过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认证后,发放农业设施所有权证,确权给村集体所有。同时,为降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给扶贫资产带来的损失,利用县本级资金为扶贫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购买商业财产保险,有效保障扶贫资产安全,分散和降低运营风险。

其次是“保收”有效益。即确保每个项目都有稳定合理收益。运营收益分两类。一类是乡镇、村自己经营;另一类是实行委托经营(租赁),根据项目投资总额、使用年限、预计回报率及当年银行基准利率等,经县财政、审计、扶贫等部门共同研究讨论,确定年租金不低于投入资金形成固化资产总额的10%,以保证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

最后是“保支”得实惠。即确保项目收益分配合理有效。各乡镇(街道)为本级扶贫产业项目收益的监督管理主体,村集体经济项目净收益的3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村公益事业及临时救助新致贫人口等;净收益的70%必须分配给建档立卡人口,作为长期项目收益,以巩固其脱贫成果。同时,乡镇(街道)适时开展受益对象动态调整,核实收益户数、人数,设定贫困户基本收益额度,提出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案;各行政村严格执行“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确保收益分配规范、对象精准、过程可追溯。

产业强,群众富。岫岩的产业扶贫探索和实践,成功把贫困村和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上,打通了群众脱贫致富、村集体增收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林凡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