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

一个重点贫困村的蝶变——湖北省通城县四庄乡寺背村脱贫纪实

时间:2020-11-09 20:55:16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葛七甫 洪雄伟

找准路子,脱贫压力变动力;真帮实扶,借助外力生内力;精准施策,攻坚合力激活力。通城县四庄乡寺背村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借力打力扫除脱贫“拦路虎”、借智生财打通致富“阳关道”,贫困发生率从44.6%下降到0.53%,贫困户从2014年的265户1075人减少到目前的6户13人。

图片4.png

找准路子,脱贫压力变动力

四庄乡寺背村位于湖北省通城县四庄乡东北部,距离县城17公里,2004年由高坪、寺背两村合并而成,全村618户2408人,贫困户265户1075人,老弱病残对象比较多,且居家的劳动力年龄偏大,外出务工很难找到工作。

绵延的大山犹如道道屏障,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村党支部书记王正义深知,只有找准路子才能拔掉穷根。

“发展林特基地,成立专业合作社,打生态牌”。寺背村多是山地和荒坡,日照充足,土层深厚,易灌易排。该村依托本村特殊地形地貌发展林特基地400亩,由村统一指导,安排全村贫困户、有意愿的农户参与种植、抚育,实行按劳付;顺势成立卧龙沟有机茶业专业合作社,规范种植,风险可防可控;同时争创有机茶叶高产高质,不使用农药化肥,原生态种植,打造绿色产品,扩大销售市场。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寺背村卧龙沟林特基地公路的两旁,绿油油的茶叶基地、郁郁葱葱的油茶基地镶嵌其间,浑然一条飘落山间的玉带随风摆动,山坡间、山路上处处是忙碌的身影,欢声笑语回荡。

“就在家门口务工,又能方便照顾老人和小孩,每天摘茶叶大概有七八十块钱。”59岁贫困户皮松祥乐呵呵地说道。皮松祥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6口人,为了照顾家庭,他只能在家附近找些零散的活挣钱,自从林特基地建成后,他就长期在基地务工,现在也算是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一年增收10425元,流转土地2亩,土地流转费1800元,共可增收12225元。

思路一变天地宽,三板斧效应立竿见影。当年就吸收184户贫困户189个劳力到林特基地及有机茶业基地上就业,让贫困户既有稳定收入,又增强他们的生活自信。

真帮实扶,借助外力生内力

“2018年初我们刚到寺背村的时候,通过深入走访调研,发现内生动力不足是全村的一个重要致贫原因。”县农业农村局派驻寺背村扶贫工作组组长余新良说。

如何激发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内生动力,成为驻村工作组和余新良的首要任务。余新良经多次与村“两委”班子协商,决定采取“村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村社联建”模式,由村“两委”牵头成立卧龙沟生态有机茶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党支部引领、合作社推动、党员带头,示范带动群众广泛参与,推开寺背村脱贫致富的大门。

“2017年投资10万元发展油茶基地400亩,带动贫困户38户190人务工;水产基地一个100亩,带动贫困户11户26人务工;光伏发电基地一个,投资50万元,带动贫困户12户45人就业,收益分配7760元;全年到户产业奖补64户264人,资金189864元。2018年新发展油茶基地300亩,带动贫困户37户158人务工,到户产业奖补153户164303元。2019年改造一个林特基地400亩,带动贫困户146户805人务工;全年到户产业扶持奖补160户641人,资金401368元。”说到产业扶持带来的变化,村主任金大明如数家珍。

“活还是一样地干,可干活的感觉却不一样了。”说起群众的变化,支部书记王正义很是兴奋:“过去大家都是传统农民,现在是‘股份农民’、‘产业工人’,茶叶、油茶种植都成了自己的产业,大家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

“要是没有余组长的多次劝说和帮助,我过不了这样的好日子。”说起工作组组长余新良,贫困户夏平华满是感激。余新良还记得第一次去夏平华家了解情况时,夏平华看不惯合作社的运作模式,不肯加入。短短两年时间,看到同村的村民们都在合作社里打工,日子越来越好,夏平华也坐不住了,主动找到余新良表示自己也要打工,一年里赚了10200多元的夏平华心里乐开了花。

精准施策,攻坚合力激活力

“脱贫路上坚决不漏一户、不漏一人。”这是通城县委、县政府对脱贫攻坚任务向全县人民群众的庄重承诺。

随着通城县扶贫攻坚“脱贫摘帽”战役的全面打响,在工作组和乡村两级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因村施策”和“一户一策”,寺背村完成一组公路拓宽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外捷内畅、通组畅村、班车到组、安全便捷”的交通网络。全面实施“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铺设饮水管道4600米,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点3处,全村群众都喝上了“干净水”。按照“应搬尽搬、应改尽改”的要求,易地搬迁40户86人,危房改造23户,全面实现危房“清零”。围绕“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的农村人居环境,建成村级文体广场4个,保护农田免遭损失、优化生态环境共修建河堤3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72盏,基本实现标准卫生室、文体广场、广播电视全覆盖,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如今,寺背村又有了新规划,正着手打造“通城县万果家园生态果园旅游基地”,依托山水四庄旅游资源,采用“种植+休闲+旅游”形式,集标准化果树种植、观光休闲、旅游住宿以及商贸服务于一体,景区总面积1000余亩,景区果园100亩,景区周边果园300亩,花卉苗木基地150亩,规划建设四合院农庄、星级标准酒店、高空玻璃桥、露天游泳池、儿童水上乐园、水上游艇项目,形成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格局,将大大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曾经的重点贫困村正一步步嬗变,产业兴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沉睡的大山“活”了,村民们心中的小康梦也更近了。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
参与互动
010—84298763
公共微信

一个重点贫困村的蝶变——湖北省通城县四庄乡寺背村脱贫纪实

时间:2020-11-09 20:55:16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葛七甫 洪雄伟

找准路子,脱贫压力变动力;真帮实扶,借助外力生内力;精准施策,攻坚合力激活力。通城县四庄乡寺背村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借力打力扫除脱贫“拦路虎”、借智生财打通致富“阳关道”,贫困发生率从44.6%下降到0.53%,贫困户从2014年的265户1075人减少到目前的6户13人。

图片4.png

找准路子,脱贫压力变动力

四庄乡寺背村位于湖北省通城县四庄乡东北部,距离县城17公里,2004年由高坪、寺背两村合并而成,全村618户2408人,贫困户265户1075人,老弱病残对象比较多,且居家的劳动力年龄偏大,外出务工很难找到工作。

绵延的大山犹如道道屏障,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村党支部书记王正义深知,只有找准路子才能拔掉穷根。

“发展林特基地,成立专业合作社,打生态牌”。寺背村多是山地和荒坡,日照充足,土层深厚,易灌易排。该村依托本村特殊地形地貌发展林特基地400亩,由村统一指导,安排全村贫困户、有意愿的农户参与种植、抚育,实行按劳付;顺势成立卧龙沟有机茶业专业合作社,规范种植,风险可防可控;同时争创有机茶叶高产高质,不使用农药化肥,原生态种植,打造绿色产品,扩大销售市场。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寺背村卧龙沟林特基地公路的两旁,绿油油的茶叶基地、郁郁葱葱的油茶基地镶嵌其间,浑然一条飘落山间的玉带随风摆动,山坡间、山路上处处是忙碌的身影,欢声笑语回荡。

“就在家门口务工,又能方便照顾老人和小孩,每天摘茶叶大概有七八十块钱。”59岁贫困户皮松祥乐呵呵地说道。皮松祥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6口人,为了照顾家庭,他只能在家附近找些零散的活挣钱,自从林特基地建成后,他就长期在基地务工,现在也算是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一年增收10425元,流转土地2亩,土地流转费1800元,共可增收12225元。

思路一变天地宽,三板斧效应立竿见影。当年就吸收184户贫困户189个劳力到林特基地及有机茶业基地上就业,让贫困户既有稳定收入,又增强他们的生活自信。

真帮实扶,借助外力生内力

“2018年初我们刚到寺背村的时候,通过深入走访调研,发现内生动力不足是全村的一个重要致贫原因。”县农业农村局派驻寺背村扶贫工作组组长余新良说。

如何激发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内生动力,成为驻村工作组和余新良的首要任务。余新良经多次与村“两委”班子协商,决定采取“村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村社联建”模式,由村“两委”牵头成立卧龙沟生态有机茶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党支部引领、合作社推动、党员带头,示范带动群众广泛参与,推开寺背村脱贫致富的大门。

“2017年投资10万元发展油茶基地400亩,带动贫困户38户190人务工;水产基地一个100亩,带动贫困户11户26人务工;光伏发电基地一个,投资50万元,带动贫困户12户45人就业,收益分配7760元;全年到户产业奖补64户264人,资金189864元。2018年新发展油茶基地300亩,带动贫困户37户158人务工,到户产业奖补153户164303元。2019年改造一个林特基地400亩,带动贫困户146户805人务工;全年到户产业扶持奖补160户641人,资金401368元。”说到产业扶持带来的变化,村主任金大明如数家珍。

“活还是一样地干,可干活的感觉却不一样了。”说起群众的变化,支部书记王正义很是兴奋:“过去大家都是传统农民,现在是‘股份农民’、‘产业工人’,茶叶、油茶种植都成了自己的产业,大家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

“要是没有余组长的多次劝说和帮助,我过不了这样的好日子。”说起工作组组长余新良,贫困户夏平华满是感激。余新良还记得第一次去夏平华家了解情况时,夏平华看不惯合作社的运作模式,不肯加入。短短两年时间,看到同村的村民们都在合作社里打工,日子越来越好,夏平华也坐不住了,主动找到余新良表示自己也要打工,一年里赚了10200多元的夏平华心里乐开了花。

精准施策,攻坚合力激活力

“脱贫路上坚决不漏一户、不漏一人。”这是通城县委、县政府对脱贫攻坚任务向全县人民群众的庄重承诺。

随着通城县扶贫攻坚“脱贫摘帽”战役的全面打响,在工作组和乡村两级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因村施策”和“一户一策”,寺背村完成一组公路拓宽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外捷内畅、通组畅村、班车到组、安全便捷”的交通网络。全面实施“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铺设饮水管道4600米,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点3处,全村群众都喝上了“干净水”。按照“应搬尽搬、应改尽改”的要求,易地搬迁40户86人,危房改造23户,全面实现危房“清零”。围绕“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的农村人居环境,建成村级文体广场4个,保护农田免遭损失、优化生态环境共修建河堤3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72盏,基本实现标准卫生室、文体广场、广播电视全覆盖,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如今,寺背村又有了新规划,正着手打造“通城县万果家园生态果园旅游基地”,依托山水四庄旅游资源,采用“种植+休闲+旅游”形式,集标准化果树种植、观光休闲、旅游住宿以及商贸服务于一体,景区总面积1000余亩,景区果园100亩,景区周边果园300亩,花卉苗木基地150亩,规划建设四合院农庄、星级标准酒店、高空玻璃桥、露天游泳池、儿童水上乐园、水上游艇项目,形成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格局,将大大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曾经的重点贫困村正一步步嬗变,产业兴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沉睡的大山“活”了,村民们心中的小康梦也更近了。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