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让“边缘户”远离贫困“边缘”

时间:2020-11-16 16:36:59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邵长胜

“边缘户”是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新群体,主要是指年人均纯收入虽然高于国家扶贫标准、但处于相对贫困状况,在进行贫困户识别时,未被纳入贫困户的农户。贫困边缘户虽然人口较少,但是一种普遍现象。相对集中在年老体弱、残障失能和有长年患病人口的农户之中。其共同特点是家庭多数成员劳动能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就业难度大,收入不稳定,子女赡养及抗风险实力弱。如何建立贫困边缘户帮扶和增收长效机制,激发其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有效防止致贫的活力,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建议:

一是建立技能培训机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建议涉农部门以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为主要内容,制定贫困边缘人口技能培训方案,定期入村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农村创业指导,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边缘人口实现全覆盖式培训,使之掌握一定的谋生技能,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建立有效帮扶机制。要逐户明确帮扶责任人,政府应出台一些针对贫困“边缘户”在社保、就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鼓励农村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吸纳贫困边缘人口就业,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人士以来料加工、订单收购等方式,组织贫困边缘人口从事手工工艺品加工、农产品简单加工等力所能及的工作;对村集体企业吸纳贫困边缘人口就业的,享受国家相应优惠政策;对有能力和意愿开办便民商店、网店,需要资金扶持的,比照贫困户帮扶政策,由银行及时提供小额贷款。

三是建立完善防贫保障机制。村级要强化干部定期摸排和问题反馈责任,完善防范“边缘户”致贫监测预警机制;民政部门的低保制度要与边缘户扶持政策有效衔接,对边缘人口中符合低保、特困供养条件的,应及时纳入低保和特困范围,采取低保、特困兜底保障措施,做到应保尽保。发改、扶贫部门要搞好贫困“边缘户”脱贫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的有机衔接,保持各项扶贫政策的持续性,保障贫困边缘户家庭年人均收入稳定增长。

贫困“边缘”群体是一个社会问题。在政府扶持救助的同时,也要充分发动社会力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通过帮扶、共建、献爱心等多种渠道或方式,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精准提供“一对一”“点对点”“定制化”等贴心帮扶,真正拉他们一把,远离贫困“边缘”。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林凡建
标签经验交流    
观察思考

让“边缘户”远离贫困“边缘”

时间:2020-11-16 16:36:59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邵长胜

“边缘户”是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新群体,主要是指年人均纯收入虽然高于国家扶贫标准、但处于相对贫困状况,在进行贫困户识别时,未被纳入贫困户的农户。贫困边缘户虽然人口较少,但是一种普遍现象。相对集中在年老体弱、残障失能和有长年患病人口的农户之中。其共同特点是家庭多数成员劳动能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就业难度大,收入不稳定,子女赡养及抗风险实力弱。如何建立贫困边缘户帮扶和增收长效机制,激发其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有效防止致贫的活力,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建议:

一是建立技能培训机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建议涉农部门以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为主要内容,制定贫困边缘人口技能培训方案,定期入村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农村创业指导,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边缘人口实现全覆盖式培训,使之掌握一定的谋生技能,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建立有效帮扶机制。要逐户明确帮扶责任人,政府应出台一些针对贫困“边缘户”在社保、就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鼓励农村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吸纳贫困边缘人口就业,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人士以来料加工、订单收购等方式,组织贫困边缘人口从事手工工艺品加工、农产品简单加工等力所能及的工作;对村集体企业吸纳贫困边缘人口就业的,享受国家相应优惠政策;对有能力和意愿开办便民商店、网店,需要资金扶持的,比照贫困户帮扶政策,由银行及时提供小额贷款。

三是建立完善防贫保障机制。村级要强化干部定期摸排和问题反馈责任,完善防范“边缘户”致贫监测预警机制;民政部门的低保制度要与边缘户扶持政策有效衔接,对边缘人口中符合低保、特困供养条件的,应及时纳入低保和特困范围,采取低保、特困兜底保障措施,做到应保尽保。发改、扶贫部门要搞好贫困“边缘户”脱贫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的有机衔接,保持各项扶贫政策的持续性,保障贫困边缘户家庭年人均收入稳定增长。

贫困“边缘”群体是一个社会问题。在政府扶持救助的同时,也要充分发动社会力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通过帮扶、共建、献爱心等多种渠道或方式,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精准提供“一对一”“点对点”“定制化”等贴心帮扶,真正拉他们一把,远离贫困“边缘”。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林凡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