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陈润儿:翻越脱贫路上六盘山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时间:2020-11-27 13:54:10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马丽文

2020.jpg

2020年1月18日,陈润儿(中)在西吉县偏城乡高崖村看望困难群众海占川一家。

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夏脱贫攻坚高度重视,2016年7月视察宁夏时指出,“就像六盘山是当年红军长征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一样,让全国现有5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只有翻越了这座山,扶贫开发的万里长征才能取得最后胜利。”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宁夏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以顽强意志、坚定信心,翻越脱贫路上六盘山,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甩掉绝对贫困帽子,奋力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近日,本刊记者就宁夏脱贫攻坚工作,采访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润儿。

《中国扶贫》:陈书记您好,我们注意到,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宁夏各项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就、贫困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陈润儿首先,感谢《中国扶贫》杂志社长期以来对宁夏脱贫攻坚的关心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中国道路,创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减贫奇迹。宁夏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西海固地区历史上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总书记非常牵挂、非常惦念,4次宁夏之行都深入西海固地区,1997年到西海固地区,部署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008年到西海固地区,深入贫困乡村了解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情况;2016年视察宁夏第一站就到西海固地区,随后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2020年6月视察宁夏首站到的还是贫困地区、看的还是贫困群众。20多年来,总书记的足迹遍布了宁夏的山山水水、真情温暖了宁夏的家家户户,彰显了人民领袖坚定的人民立场、真挚的为民情怀、醇厚的宁夏情结。这些年,宁夏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方略,做到尽锐出战,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成果。全区绝对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1.35万人减少到2019年的1.8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2.9%下降到2019年的0.47%,8个贫困县完成摘帽任务,110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856元增加到2019年的10415元、年均增长11%。宁夏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可以用“四个根本性变化”来概括。

第一,贫困地区的整体面貌有了根本性变化。坚持既立足当下,围绕保基本、兜底线,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又着眼长远,围绕打基础、可持续,统筹抓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各项工作,实现了短期与长期衔接、重点与全面兼顾、治标与治本并重,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基础设施大幅改善。行政村道路硬化、动力电、光纤宽带、4G网络实现全覆盖,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成投用,110多万贫困群众告别了苦咸水、喝上了安全水,“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土”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尤其是一条一条致富路连通大山内外,把乡村特色农产品送进超市、送上餐桌,把外面的观念、信息、资源带进农家、带给农民,贫困地区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二是民生服务大幅改善。宁夏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贫困人口健康扶贫政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全覆盖,危房危窑改造让170万贫困群众住进了安心房,很多贫困群众过上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三是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固原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4.2%提高到现在的28.4%,年降水量从200毫米以下增加到400毫米左右,过去的黄土坡现在天高云淡、气候宜人,抬头见绿、处处是景,昔日的贫困地区已成为休闲度假旅游景区。

第二,支撑脱贫的动力源泉有了根本性变化。坚持从脱贫攻坚一开始,就注重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把产业扶贫作为拔穷根、开富源的治本之策和长久之计,下功夫抓出了一些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好产业,有力地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贫困地区发展。全区80%以上的贫困人口都有产业项目、80%以上的贫困村都有一到两个支柱产业、贫困家庭80%以上的收入来自特色产业和劳务收入,产业已成为支撑稳定脱贫的动力源泉。在发展脱贫致富产业中,注重以下三点:一是注重实际。立足贫困地区实际,尊重贫困群众意愿,因地制宜选择产业,既防止上水土不服的产业,也避免一窝蜂搞雷同产业,实现县有主导产业、乡有特色产业、村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盐池滩羊、泾源肉牛、原州冷凉蔬菜、红寺堡黄花菜等产业利用当地资源禀赋、符合当地气候条件、顺应当地群众意愿,已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和铁杆庄稼。二是注重市场。坚持市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贫困地区有什么、贫困群众能干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培育什么、支持什么,持续实施100个扶贫示范村、100家扶贫龙头企业、1000家扶贫合作社、10000名致富带头人“四个一”示范工程,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企业有利润、群众得实惠、地方有发展。这几年,我们瞄准广东、香港等市场对菜心、冷凉蔬菜需求旺盛的机遇,通过市场订单、企业带动,建立外销蔬菜基地136个,组织贫困群众规模化种植29万亩,让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让许多“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好产品走向大市场、卖上好价钱。三是注重服务。全力做好技术提供、人员培训、品种改良、品牌打造、市场营销、法律保障等服务工作,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无后顾之忧。这两年,我们围绕农产品卖难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实现了家门到市场的精准对接,全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82.9亿元,带动1.5万贫困群众就业。

第三,贫困群众的精神状态有了根本性变化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正向激励、教育引导、反向约束并举,实现了“富脑袋”与“富口袋”双丰收。一是坚持正向激励。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办法,提倡多劳多得,让贫困群众主动干。二是坚持教育引导。办好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强化典型引路,让贫困群众愿意干。三是坚持反向约束。对好吃懒做、等靠要、骗取扶持、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该收回的扶贫资金收回、该暂缓的帮扶措施暂缓、该取消的扶持政策取消,让贫困群众想着干。现在“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越来越少了,用双手勤劳致富、过上幸福好日子的越来越多了,很多贫困户都发自肺腑地感念总书记、感恩共产党,“共产党亲、黄河水甜”在塞上大地传唱。

第四,基层组织的带动作用有了根本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政策实施、

工作推进,都要靠基层党组织来落实。我们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夯实脱贫攻坚基础出发,把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抓得紧而又紧,努力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具体工作中,突出做好“建、带、治”的文章。一是在“建”上下功夫。实施“三大三强”和“两个带头人”工程,选优配强贫困村“两委”班子,探索建立“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模式。现在,全区村党组织书记中致富带头人占45%、农村致富带头人中党员占42.1%。二是在“带”上下功夫。建立向所有贫困县、深度贫困乡镇选派党委副书记,向所有行政村选派第一书记机制,累计选派县乡党委副书记107名,选派村第一书记1773名、工作队员4203名,这些同志既在一线抓脱贫攻坚,也帮基层抓党的建设,有力带动了基层党的建设。三是在“治”上下功夫。结合共产党员不准信仰宗教和参与宗教活动专项整治,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2017年以来共整顿基层党组织1233个,清理不合格“两委”班子成员1181名,基层党组织的纯洁性、战斗力明显提升。

宁夏西海固地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贫困程度闻名遐迩,国际国内社会非常关注。宁夏的脱贫质量和成效直接关系着我国国家形象、直接体现着我国减贫成效、直接展示着我国制度优势。我们始终站位全国脱贫攻坚大局、站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来推动脱贫攻坚,用最大心思、下最大功夫、花最大代价,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群众评判、中央考核、舆论监督。在这个过程中,也创出了一些经验做法。在闽宁扶贫协作上,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导和建立的5项机制,24年来一年一度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从未间断,协作力度、合作领域不断加大,已经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命名的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被列为全国“两县一镇三村”脱贫攻坚典型,“闽宁示范村”经验被写入《中央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在扶贫工作方式上,创造了易地扶贫搬迁、金融扶贫“盐池模式”、产业扶贫“华润模式”、乡村振兴“一村一年一事”等做法。在激发内生动力上,创造了乡村治理积分卡、文明实践积分、“红黑榜”和评选表彰脱贫光荣户等做法。对这些做法和经验,我们将认真总结、不断完善、继续坚持。

《中国扶贫》:与时间赛跑,与贫困较量。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出了一道加试题,宁夏是如何答好战“疫”战“贫”这两道题的?是怎样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的?

陈润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庄严承诺。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年、收官年、交账年,脱贫攻坚到了“临门一脚”“冲刺撞线”的关键时刻,又遭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贫困群众务工受阻、扶贫产业发展受限、困难群众收入受损。对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发力防松劲、严把标准防闯关、巩固成果防返贫,全面开展“四查四补”工作,有效对冲疫情带来的影响。目前,共查出各类问题5.4万个、已全部整改。

一是查损补失。重点查找疫情给企业发展、群众增收、项目建设造成的损失,及时出台应对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20条”,落实支持促进贫困群众务工就业、加大援企稳岗补贴力度、组织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积极开展消费扶贫等措施,实施“建设扶贫车间就近就业、开发公益岗位托底就业、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就业、鼓励移民创业带动就业”四大行动,全面恢复了生产生活秩序,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复工复产。尤其是把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作为重中之重,建立“点对点”护送贫困户返岗就业服务保障机制,做到从家门到厂门无缝对接。目前,包车包机434辆(架)次、输送14815人,最大限度减少中间环节、减少人员接触、减少感染风险。现在,全区返岗务工贫困人口22.51万人,扶贫车间开工复工307家,扶贫项目开工复工11376个,开发公益性岗位3.81万个,认定扶贫产品687个、销售额11.2亿元。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看了红寺堡区弘德村扶贫车间,对宁夏兴办扶贫车间,坚持扶贫性质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二是查漏补缺。重点查找漏统、漏项、漏扶、漏管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把漏洞补上。针对贫困户漏评错评错退的漏统问题,坚持大数据“自上而下”筛查与村民“自下而上”申报相结合,应统尽统、应纳尽纳、应评尽评,做到信息及时、数据精准、台账准确。针对“两不愁三保障”中的漏项问题,坚持缺什么补什么,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因贫失学辍学、贫困户存量危房动态清零,贫困患者救治比例99%以上。针对扶持政策、项目、资金落实中的漏扶问题,认真分析、找准症结、打通环节,确保各项政策、项目、资金精准落地,发挥最大效应。针对因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漏管问题,包括未脱贫户、易返贫户、新致贫户问题,丧失劳动能力、无力脱贫的特困群体问题,综合运用各类保障措施,一人一策精准帮扶,做到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三是查短补齐。重点查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专门召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会议,认真查找短板,制定任务分工,分类施策,着力补齐。针对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事业等方面的问题,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弱项,保证力度不减、投入不降,提升硬件支撑能力、软件保障水平,补齐公共服务的短板,今年上半年全区77.7%的财力用于民生事业,累计安排扶贫资金62.1亿元。针对水、电、路、网等方面的问题,坚持骨干工程、入户工程同步实施,畅通“主干大动脉”、疏通“毛细小血管”、打通“最后一公里”,补齐基础设施的短板。针对基层治理方面的薄弱环节,专门召开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次全会进行安排部署,出台了1个《若干意见》和6个《实施意见》,对乡村、社区、宗教、校园、企业、社团6个领域的基层治理提出明确要求。针对农村环境整治、污染治理、垃圾处理等方面的问题,持续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乡村生活品质,补齐人居环境的短板。

四是查弱补强。重点查找贫困村、贫困户中的弱项,采取一系列补强政策措施,确保不达标的千方百计达标,已达标的向更高水平努力。针对增收产业发展不稳的问题,注重市场引领、企业带动、服务支撑,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了一批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农产加工、电子商务、绿色生态等产业,稳定了群众增收的渠道。针对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的问题,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在帮助龙头企业、扶贫车间、种养基地加快复工复产的同时,加强与光明乳业、伊赛集团等农业龙头洽谈合作,以企业带动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努力把优质粮食、瓜果蔬菜产业打造的更“绿色”,把葡萄酒、枸杞产业打造的更“红火”,把肉牛、奶牛产业打造的更“牛劲”,把滩羊产业打造的更“洋气”,让产业成为脱贫的“硬核保障”。针对致富技能不高的问题,根据群众意愿、发展形势、用工需求,开展实用型、订单式培训,提升群众技能本领,出台真金白银的“双创”支持政策,鼓励返乡人员在当地兴办实业、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今年已开展技术培训2.36万人,并给首次创业的农民工发放1万元创业补贴。

《中国扶贫》:防止返贫与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在全面实现脱贫的情况下,宁夏如何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巩固脱贫成果?对于已经脱贫人口如何确保其不出现返贫现象?

陈润儿: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只是第一步,脱贫后的问题并不比脱贫前少、困难并不比脱贫前小、任务并不比脱贫前轻,产业发展不足、就业途径不畅、增收渠道不宽问题依然存在,因疫返贫、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不摘”要求,坚持“三个不减、三个防止”,确保数量完得成、质量过得硬、发展可持续。一是坚持攻坚责任不减,防止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和一把手负责制,压紧市县主体责任、部门协调责任、乡村主力责任、社会帮扶责任、督查巡查责任,开展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增补措施迅速解决。9名省级领导一对一联系贫困县,厅处级干部点对点联系贫困乡、贫困村,保持领导带头、干部跟进、党员冲锋合力攻坚的势头不弱。二是坚持工作力度不减,防止盲目乐观、松劲懈怠。对已经摘帽的县、退出的村、脱贫的群众,思想上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工作中不急刹车、不撤摊子、不换频道,既保持政策连续不断、扶贫力量不减、帮扶关系不变,也不盲目提高标准、过度承诺、随意搭车,真正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脱贫质量高、成色足、可持续。对存在返贫风险的1.47万人、存在致贫风险的2.58万人,实行动态监测,强化产业就业、社会保障和金融信贷等措施,切实筑牢预防返贫风险堤坝,坚决防止掉入贫困线下。三是坚持后续扶持不减,防止一搬了之、一安了之。宁夏从上世纪80年代经过6次移民,123.26万群众从南部山区搬到黄河灌区,时间跨度长、数量占比高、涉及范围广、安置形式多,一些移民存在稳不住、融不进、富不快的问题。我们聚焦产业、就业、社会融入3件事,全面开展问题大排查、大起底,坚持迁入区和迁出区共同发力,对自发移民、生态移民、劳务移民全面梳理、摸清底数,把产业发展作为根本之策,把就业保障作为关键之举,把社会融入作为稳定之基,安排3.6亿元实施贫困人口、零就业家庭、住房困难家庭等7项清零行动,新建了一批扶贫车间、养殖圈棚、设施温棚,做到干部帮扶、产业发展、培训就业、政策落实全覆盖,引导移民群众与当地群众融为一体,变“外来人”为“当地人”,真正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摘“穷帽”。

《中国扶贫》:西吉县是全区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座堡垒。您主动挂牌督战,今年多次实地调研督战,您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督”和“战”的关系?

陈润儿: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这一重要指示,是精准方略在脱贫攻坚即将收官之时的更生动体现,为攻克最后堡垒、啃下最硬骨头、攻破最难关口开出了良方。宁夏还有1.88万贫困人口、西吉县1个贫困县,虽然数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我们充分运用挂牌督战这一有力武器,抓住堡垒县、关键乡、薄弱村、重点户,使出“洪荒之力”,拿出硬招实招,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帮扶,坚决确保县摘帽、乡清零、村出列、户达标、人脱贫。一是各级领导带头督战。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挂牌督战责任制,对西吉县和80个薄弱村实行挂牌督战,我挂牌督战西吉县,所有薄弱村由市县领导双挂帅、双督战,精准作战、精准到人、精准到户,及时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专业力量全程督战。自治区向西吉县派驻工作专班冲锋在前、全程指导、协调督战,强化政策供给和要素保障,集结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攻坚、精准出击,全力以赴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今年安排西吉县扶贫资金12.8亿元、增幅50.6%,目前,1200个扶贫项目已全部开工复工。三是盯住重点精准督战。西吉县8377名干部帮扶到户、联系到户、落实到户,盯住重点问题、重点对象、重点环节,一户一策、一人一策、一事一策,一村一村盯着推进、一户一户盯着帮扶、一人一人盯着脱贫。在挂牌督战中,我们正确处理“督”和“战”的关系,注意方式方法,坚持“三个决不能”,实现以督促战、以督促改、以督促干。其一,决不能督而不战。坚持督战结合,既挂帅又出征,既全程“督”又亲自“战”,迈开步子、扑下身子、甩开膀子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战”,形成“督”与“战”的协同高效、有机统一,杜绝督多战少、只督不战。其二,决不能督而不细。明确“督哪里、战什么,怎么督、怎么战”,坚持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干群同心,采取定点督战、巡回督战、精准督战等方式,下沉一线“督”、带着任务“战”,既下“苦功”又使“巧劲”,逐乡驻村逐户逐人逐项筛查过关,坚决防止走马观花式“督”、蜻蜓点水式“战”。其三,决不能督而不实。以问题、效果、目标为导向,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一竿子插到底解剖麻雀,帮助基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决不能以下去了代替督导了,以说过了代替干好了,严防“督”的形式主义而影响“战”的实际效果。

《中国扶贫》:脱贫攻坚到了最后时刻,比的是干劲,拼的是作风。对于宁夏来讲,在进一步压实责任的同时,如何关心和激励基层扶贫干部更加拼出意志,拼出精神,拼出勇气,拼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气,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陈润儿: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视察宁夏时强调,要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奋斗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克难制胜不竭的动力源泉。现在,脱贫攻坚到了“入之愈深,其进愈难”的紧要关头,到了聚力冲刺、攻城拔寨的决胜关口。越是决战时刻、越要斗志高昂,越是棋到终盘、越要竭尽全力。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锤炼“四个意识”的大熔炉、转变工作作风的突破口、检验干部能力的新标杆、推进发展的好机遇,再紧弦、再加油、再鼓劲,全力攻坚、持续攻坚、精准攻坚,翻越脱贫路上“六盘山”,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是坚定攻坚之志。贫困就是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六盘山”。我们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教育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保持一股拼劲、一股韧劲、一股狠劲,真抓实干、全力以赴往前推,矢志不渝、不留退路往前走,鼓足干劲、坚定勇敢往前冲,向总书记、向党中央、向老百姓交出合格答卷。

二是提高攻坚之能。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后关头,我们更加注重干部能力建设,坚持集中培训与实践锻炼并重,着力提高干部政治引领、政策落实、攻坚克难、依法治理、群众工作等能力,让他们以精通“十八般武艺”的硬功夫,“十个手指弹钢琴”的真本领,全力抓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今年以来,全区集中培训扶贫干部2.5万人,实现了新任驻村干部和乡村干部轮训全覆盖。近期,自治区党委又举办决战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对挂职县委副书记、乡镇党委副书记进行了全面培训。

三是激发攻坚之力。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有效激发基层干部积极主动投身攻坚一线的动力和活力。今年5月,自治区党委召开全会,决定对乡镇干部实行工资待遇要优厚、选拔使用要优先、生活条件要优待“三优”政策,在全区树立了重视基层干部、关心基层干部、爱护基层干部的导向,让基层干部工作上有劲头、待遇上有甜头、事业上有奔头。其一,提高政治待遇。注重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选拔干部,对群众认可、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的干部提拔就地使用。2018年以来,全区提拔使用在脱贫一线成绩突出的干部1608名,其中驻村干部379人。近期,又提拔使用了12名贫困县区党政正职,晋升了符合条件的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职级,充分调动了县乡干部的积极性。其二,提高经济待遇。在落实乡镇工作补贴、艰边地区津贴、伙食交通补助、经费待遇保障等基础上,将现行乡镇干部月工资水平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的4.7%提高到20%,使4.85万多名乡镇干部受益、月人均增资914元。其三,提高社会待遇。对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的优秀干部、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已表彰奖励了第一书记867人、驻村工作队员264人,引导广大干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在脱贫攻坚大战中接受考验、锤炼意志、砥砺品格。

《中国扶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既有效衔接,也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宁夏在这方面有什么谋划?

陈润儿: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视察宁夏时指出,要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抓好美丽乡村建

设,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赛,是一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根本的重大决策部署。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个是重点任务,一个是重点战略,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乡村振兴才有稳固的基础,只有乡村全面振兴、脱贫成果才能巩固。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抓手,以消除绝对贫困为新起点,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抓紧研究、抓紧谋划、抓紧部署,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好,融入继续建设美丽新宁夏、努力建设先行区全过程,形成整体联动效应,真正让农业成为大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家园,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工作中,重点做到“四个衔接”。一是促进体制机制衔接。坚持体制机制先行,对脱贫攻坚中形成的经验做法、推进机制,总结凝练固化为制度,推动聚焦个体化发展转变为支持多元化发展、特惠性扶贫政策转变为普惠性民生政策、日常性帮扶措施转变为常态化扶持措施,实现贫困人口持续增收、村居环境整体改善、贫困地区全面发展。二是促进产业发展衔接。坚持长短结合、大小结合、扶引结合,发挥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的作用,做大做强乡村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扶贫产业向特色产业转变、向优势产业转变、向致富产业转变,把更多农民稳定嵌入产业链,让他们通过参与发展产业获得持久受益,走出一条产业兴旺、质量兴农之路。三是促进乡村建设衔接。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措施,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的出列村作为试点,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优先支持,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打造一批生态宜居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让乡村生活比城里还好,让农民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四是促进基层治理衔接。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培养更多新时代乡土人才,推动服务重心向乡村下沉、服务资源向乡村倾斜、服务功能向乡村延伸,实现治理理念由管理向服务转变、治理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治理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让农村发展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高端视点    
高端视点

陈润儿:翻越脱贫路上六盘山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时间:2020-11-27 13:54:10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马丽文

2020.jpg

2020年1月18日,陈润儿(中)在西吉县偏城乡高崖村看望困难群众海占川一家。

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夏脱贫攻坚高度重视,2016年7月视察宁夏时指出,“就像六盘山是当年红军长征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一样,让全国现有5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只有翻越了这座山,扶贫开发的万里长征才能取得最后胜利。”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宁夏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以顽强意志、坚定信心,翻越脱贫路上六盘山,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甩掉绝对贫困帽子,奋力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近日,本刊记者就宁夏脱贫攻坚工作,采访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润儿。

《中国扶贫》:陈书记您好,我们注意到,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宁夏各项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就、贫困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陈润儿首先,感谢《中国扶贫》杂志社长期以来对宁夏脱贫攻坚的关心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中国道路,创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减贫奇迹。宁夏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西海固地区历史上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总书记非常牵挂、非常惦念,4次宁夏之行都深入西海固地区,1997年到西海固地区,部署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008年到西海固地区,深入贫困乡村了解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情况;2016年视察宁夏第一站就到西海固地区,随后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2020年6月视察宁夏首站到的还是贫困地区、看的还是贫困群众。20多年来,总书记的足迹遍布了宁夏的山山水水、真情温暖了宁夏的家家户户,彰显了人民领袖坚定的人民立场、真挚的为民情怀、醇厚的宁夏情结。这些年,宁夏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方略,做到尽锐出战,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成果。全区绝对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1.35万人减少到2019年的1.8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2.9%下降到2019年的0.47%,8个贫困县完成摘帽任务,110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856元增加到2019年的10415元、年均增长11%。宁夏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可以用“四个根本性变化”来概括。

第一,贫困地区的整体面貌有了根本性变化。坚持既立足当下,围绕保基本、兜底线,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又着眼长远,围绕打基础、可持续,统筹抓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各项工作,实现了短期与长期衔接、重点与全面兼顾、治标与治本并重,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基础设施大幅改善。行政村道路硬化、动力电、光纤宽带、4G网络实现全覆盖,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成投用,110多万贫困群众告别了苦咸水、喝上了安全水,“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土”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尤其是一条一条致富路连通大山内外,把乡村特色农产品送进超市、送上餐桌,把外面的观念、信息、资源带进农家、带给农民,贫困地区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二是民生服务大幅改善。宁夏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贫困人口健康扶贫政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全覆盖,危房危窑改造让170万贫困群众住进了安心房,很多贫困群众过上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三是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固原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4.2%提高到现在的28.4%,年降水量从200毫米以下增加到400毫米左右,过去的黄土坡现在天高云淡、气候宜人,抬头见绿、处处是景,昔日的贫困地区已成为休闲度假旅游景区。

第二,支撑脱贫的动力源泉有了根本性变化。坚持从脱贫攻坚一开始,就注重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把产业扶贫作为拔穷根、开富源的治本之策和长久之计,下功夫抓出了一些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好产业,有力地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贫困地区发展。全区80%以上的贫困人口都有产业项目、80%以上的贫困村都有一到两个支柱产业、贫困家庭80%以上的收入来自特色产业和劳务收入,产业已成为支撑稳定脱贫的动力源泉。在发展脱贫致富产业中,注重以下三点:一是注重实际。立足贫困地区实际,尊重贫困群众意愿,因地制宜选择产业,既防止上水土不服的产业,也避免一窝蜂搞雷同产业,实现县有主导产业、乡有特色产业、村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盐池滩羊、泾源肉牛、原州冷凉蔬菜、红寺堡黄花菜等产业利用当地资源禀赋、符合当地气候条件、顺应当地群众意愿,已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和铁杆庄稼。二是注重市场。坚持市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贫困地区有什么、贫困群众能干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培育什么、支持什么,持续实施100个扶贫示范村、100家扶贫龙头企业、1000家扶贫合作社、10000名致富带头人“四个一”示范工程,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企业有利润、群众得实惠、地方有发展。这几年,我们瞄准广东、香港等市场对菜心、冷凉蔬菜需求旺盛的机遇,通过市场订单、企业带动,建立外销蔬菜基地136个,组织贫困群众规模化种植29万亩,让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让许多“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好产品走向大市场、卖上好价钱。三是注重服务。全力做好技术提供、人员培训、品种改良、品牌打造、市场营销、法律保障等服务工作,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无后顾之忧。这两年,我们围绕农产品卖难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实现了家门到市场的精准对接,全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82.9亿元,带动1.5万贫困群众就业。

第三,贫困群众的精神状态有了根本性变化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正向激励、教育引导、反向约束并举,实现了“富脑袋”与“富口袋”双丰收。一是坚持正向激励。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办法,提倡多劳多得,让贫困群众主动干。二是坚持教育引导。办好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强化典型引路,让贫困群众愿意干。三是坚持反向约束。对好吃懒做、等靠要、骗取扶持、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该收回的扶贫资金收回、该暂缓的帮扶措施暂缓、该取消的扶持政策取消,让贫困群众想着干。现在“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越来越少了,用双手勤劳致富、过上幸福好日子的越来越多了,很多贫困户都发自肺腑地感念总书记、感恩共产党,“共产党亲、黄河水甜”在塞上大地传唱。

第四,基层组织的带动作用有了根本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政策实施、

工作推进,都要靠基层党组织来落实。我们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夯实脱贫攻坚基础出发,把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抓得紧而又紧,努力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具体工作中,突出做好“建、带、治”的文章。一是在“建”上下功夫。实施“三大三强”和“两个带头人”工程,选优配强贫困村“两委”班子,探索建立“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模式。现在,全区村党组织书记中致富带头人占45%、农村致富带头人中党员占42.1%。二是在“带”上下功夫。建立向所有贫困县、深度贫困乡镇选派党委副书记,向所有行政村选派第一书记机制,累计选派县乡党委副书记107名,选派村第一书记1773名、工作队员4203名,这些同志既在一线抓脱贫攻坚,也帮基层抓党的建设,有力带动了基层党的建设。三是在“治”上下功夫。结合共产党员不准信仰宗教和参与宗教活动专项整治,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2017年以来共整顿基层党组织1233个,清理不合格“两委”班子成员1181名,基层党组织的纯洁性、战斗力明显提升。

宁夏西海固地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贫困程度闻名遐迩,国际国内社会非常关注。宁夏的脱贫质量和成效直接关系着我国国家形象、直接体现着我国减贫成效、直接展示着我国制度优势。我们始终站位全国脱贫攻坚大局、站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来推动脱贫攻坚,用最大心思、下最大功夫、花最大代价,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群众评判、中央考核、舆论监督。在这个过程中,也创出了一些经验做法。在闽宁扶贫协作上,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导和建立的5项机制,24年来一年一度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从未间断,协作力度、合作领域不断加大,已经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命名的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被列为全国“两县一镇三村”脱贫攻坚典型,“闽宁示范村”经验被写入《中央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在扶贫工作方式上,创造了易地扶贫搬迁、金融扶贫“盐池模式”、产业扶贫“华润模式”、乡村振兴“一村一年一事”等做法。在激发内生动力上,创造了乡村治理积分卡、文明实践积分、“红黑榜”和评选表彰脱贫光荣户等做法。对这些做法和经验,我们将认真总结、不断完善、继续坚持。

《中国扶贫》:与时间赛跑,与贫困较量。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出了一道加试题,宁夏是如何答好战“疫”战“贫”这两道题的?是怎样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的?

陈润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庄严承诺。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年、收官年、交账年,脱贫攻坚到了“临门一脚”“冲刺撞线”的关键时刻,又遭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贫困群众务工受阻、扶贫产业发展受限、困难群众收入受损。对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发力防松劲、严把标准防闯关、巩固成果防返贫,全面开展“四查四补”工作,有效对冲疫情带来的影响。目前,共查出各类问题5.4万个、已全部整改。

一是查损补失。重点查找疫情给企业发展、群众增收、项目建设造成的损失,及时出台应对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20条”,落实支持促进贫困群众务工就业、加大援企稳岗补贴力度、组织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积极开展消费扶贫等措施,实施“建设扶贫车间就近就业、开发公益岗位托底就业、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就业、鼓励移民创业带动就业”四大行动,全面恢复了生产生活秩序,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复工复产。尤其是把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作为重中之重,建立“点对点”护送贫困户返岗就业服务保障机制,做到从家门到厂门无缝对接。目前,包车包机434辆(架)次、输送14815人,最大限度减少中间环节、减少人员接触、减少感染风险。现在,全区返岗务工贫困人口22.51万人,扶贫车间开工复工307家,扶贫项目开工复工11376个,开发公益性岗位3.81万个,认定扶贫产品687个、销售额11.2亿元。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看了红寺堡区弘德村扶贫车间,对宁夏兴办扶贫车间,坚持扶贫性质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二是查漏补缺。重点查找漏统、漏项、漏扶、漏管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把漏洞补上。针对贫困户漏评错评错退的漏统问题,坚持大数据“自上而下”筛查与村民“自下而上”申报相结合,应统尽统、应纳尽纳、应评尽评,做到信息及时、数据精准、台账准确。针对“两不愁三保障”中的漏项问题,坚持缺什么补什么,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因贫失学辍学、贫困户存量危房动态清零,贫困患者救治比例99%以上。针对扶持政策、项目、资金落实中的漏扶问题,认真分析、找准症结、打通环节,确保各项政策、项目、资金精准落地,发挥最大效应。针对因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漏管问题,包括未脱贫户、易返贫户、新致贫户问题,丧失劳动能力、无力脱贫的特困群体问题,综合运用各类保障措施,一人一策精准帮扶,做到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三是查短补齐。重点查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专门召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会议,认真查找短板,制定任务分工,分类施策,着力补齐。针对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事业等方面的问题,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弱项,保证力度不减、投入不降,提升硬件支撑能力、软件保障水平,补齐公共服务的短板,今年上半年全区77.7%的财力用于民生事业,累计安排扶贫资金62.1亿元。针对水、电、路、网等方面的问题,坚持骨干工程、入户工程同步实施,畅通“主干大动脉”、疏通“毛细小血管”、打通“最后一公里”,补齐基础设施的短板。针对基层治理方面的薄弱环节,专门召开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次全会进行安排部署,出台了1个《若干意见》和6个《实施意见》,对乡村、社区、宗教、校园、企业、社团6个领域的基层治理提出明确要求。针对农村环境整治、污染治理、垃圾处理等方面的问题,持续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乡村生活品质,补齐人居环境的短板。

四是查弱补强。重点查找贫困村、贫困户中的弱项,采取一系列补强政策措施,确保不达标的千方百计达标,已达标的向更高水平努力。针对增收产业发展不稳的问题,注重市场引领、企业带动、服务支撑,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了一批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农产加工、电子商务、绿色生态等产业,稳定了群众增收的渠道。针对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的问题,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在帮助龙头企业、扶贫车间、种养基地加快复工复产的同时,加强与光明乳业、伊赛集团等农业龙头洽谈合作,以企业带动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努力把优质粮食、瓜果蔬菜产业打造的更“绿色”,把葡萄酒、枸杞产业打造的更“红火”,把肉牛、奶牛产业打造的更“牛劲”,把滩羊产业打造的更“洋气”,让产业成为脱贫的“硬核保障”。针对致富技能不高的问题,根据群众意愿、发展形势、用工需求,开展实用型、订单式培训,提升群众技能本领,出台真金白银的“双创”支持政策,鼓励返乡人员在当地兴办实业、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今年已开展技术培训2.36万人,并给首次创业的农民工发放1万元创业补贴。

《中国扶贫》:防止返贫与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在全面实现脱贫的情况下,宁夏如何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巩固脱贫成果?对于已经脱贫人口如何确保其不出现返贫现象?

陈润儿: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只是第一步,脱贫后的问题并不比脱贫前少、困难并不比脱贫前小、任务并不比脱贫前轻,产业发展不足、就业途径不畅、增收渠道不宽问题依然存在,因疫返贫、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不摘”要求,坚持“三个不减、三个防止”,确保数量完得成、质量过得硬、发展可持续。一是坚持攻坚责任不减,防止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和一把手负责制,压紧市县主体责任、部门协调责任、乡村主力责任、社会帮扶责任、督查巡查责任,开展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增补措施迅速解决。9名省级领导一对一联系贫困县,厅处级干部点对点联系贫困乡、贫困村,保持领导带头、干部跟进、党员冲锋合力攻坚的势头不弱。二是坚持工作力度不减,防止盲目乐观、松劲懈怠。对已经摘帽的县、退出的村、脱贫的群众,思想上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工作中不急刹车、不撤摊子、不换频道,既保持政策连续不断、扶贫力量不减、帮扶关系不变,也不盲目提高标准、过度承诺、随意搭车,真正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脱贫质量高、成色足、可持续。对存在返贫风险的1.47万人、存在致贫风险的2.58万人,实行动态监测,强化产业就业、社会保障和金融信贷等措施,切实筑牢预防返贫风险堤坝,坚决防止掉入贫困线下。三是坚持后续扶持不减,防止一搬了之、一安了之。宁夏从上世纪80年代经过6次移民,123.26万群众从南部山区搬到黄河灌区,时间跨度长、数量占比高、涉及范围广、安置形式多,一些移民存在稳不住、融不进、富不快的问题。我们聚焦产业、就业、社会融入3件事,全面开展问题大排查、大起底,坚持迁入区和迁出区共同发力,对自发移民、生态移民、劳务移民全面梳理、摸清底数,把产业发展作为根本之策,把就业保障作为关键之举,把社会融入作为稳定之基,安排3.6亿元实施贫困人口、零就业家庭、住房困难家庭等7项清零行动,新建了一批扶贫车间、养殖圈棚、设施温棚,做到干部帮扶、产业发展、培训就业、政策落实全覆盖,引导移民群众与当地群众融为一体,变“外来人”为“当地人”,真正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摘“穷帽”。

《中国扶贫》:西吉县是全区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座堡垒。您主动挂牌督战,今年多次实地调研督战,您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督”和“战”的关系?

陈润儿: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这一重要指示,是精准方略在脱贫攻坚即将收官之时的更生动体现,为攻克最后堡垒、啃下最硬骨头、攻破最难关口开出了良方。宁夏还有1.88万贫困人口、西吉县1个贫困县,虽然数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我们充分运用挂牌督战这一有力武器,抓住堡垒县、关键乡、薄弱村、重点户,使出“洪荒之力”,拿出硬招实招,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帮扶,坚决确保县摘帽、乡清零、村出列、户达标、人脱贫。一是各级领导带头督战。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挂牌督战责任制,对西吉县和80个薄弱村实行挂牌督战,我挂牌督战西吉县,所有薄弱村由市县领导双挂帅、双督战,精准作战、精准到人、精准到户,及时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专业力量全程督战。自治区向西吉县派驻工作专班冲锋在前、全程指导、协调督战,强化政策供给和要素保障,集结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攻坚、精准出击,全力以赴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今年安排西吉县扶贫资金12.8亿元、增幅50.6%,目前,1200个扶贫项目已全部开工复工。三是盯住重点精准督战。西吉县8377名干部帮扶到户、联系到户、落实到户,盯住重点问题、重点对象、重点环节,一户一策、一人一策、一事一策,一村一村盯着推进、一户一户盯着帮扶、一人一人盯着脱贫。在挂牌督战中,我们正确处理“督”和“战”的关系,注意方式方法,坚持“三个决不能”,实现以督促战、以督促改、以督促干。其一,决不能督而不战。坚持督战结合,既挂帅又出征,既全程“督”又亲自“战”,迈开步子、扑下身子、甩开膀子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战”,形成“督”与“战”的协同高效、有机统一,杜绝督多战少、只督不战。其二,决不能督而不细。明确“督哪里、战什么,怎么督、怎么战”,坚持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干群同心,采取定点督战、巡回督战、精准督战等方式,下沉一线“督”、带着任务“战”,既下“苦功”又使“巧劲”,逐乡驻村逐户逐人逐项筛查过关,坚决防止走马观花式“督”、蜻蜓点水式“战”。其三,决不能督而不实。以问题、效果、目标为导向,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一竿子插到底解剖麻雀,帮助基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决不能以下去了代替督导了,以说过了代替干好了,严防“督”的形式主义而影响“战”的实际效果。

《中国扶贫》:脱贫攻坚到了最后时刻,比的是干劲,拼的是作风。对于宁夏来讲,在进一步压实责任的同时,如何关心和激励基层扶贫干部更加拼出意志,拼出精神,拼出勇气,拼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气,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陈润儿: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视察宁夏时强调,要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奋斗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克难制胜不竭的动力源泉。现在,脱贫攻坚到了“入之愈深,其进愈难”的紧要关头,到了聚力冲刺、攻城拔寨的决胜关口。越是决战时刻、越要斗志高昂,越是棋到终盘、越要竭尽全力。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锤炼“四个意识”的大熔炉、转变工作作风的突破口、检验干部能力的新标杆、推进发展的好机遇,再紧弦、再加油、再鼓劲,全力攻坚、持续攻坚、精准攻坚,翻越脱贫路上“六盘山”,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是坚定攻坚之志。贫困就是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六盘山”。我们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教育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保持一股拼劲、一股韧劲、一股狠劲,真抓实干、全力以赴往前推,矢志不渝、不留退路往前走,鼓足干劲、坚定勇敢往前冲,向总书记、向党中央、向老百姓交出合格答卷。

二是提高攻坚之能。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后关头,我们更加注重干部能力建设,坚持集中培训与实践锻炼并重,着力提高干部政治引领、政策落实、攻坚克难、依法治理、群众工作等能力,让他们以精通“十八般武艺”的硬功夫,“十个手指弹钢琴”的真本领,全力抓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今年以来,全区集中培训扶贫干部2.5万人,实现了新任驻村干部和乡村干部轮训全覆盖。近期,自治区党委又举办决战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对挂职县委副书记、乡镇党委副书记进行了全面培训。

三是激发攻坚之力。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有效激发基层干部积极主动投身攻坚一线的动力和活力。今年5月,自治区党委召开全会,决定对乡镇干部实行工资待遇要优厚、选拔使用要优先、生活条件要优待“三优”政策,在全区树立了重视基层干部、关心基层干部、爱护基层干部的导向,让基层干部工作上有劲头、待遇上有甜头、事业上有奔头。其一,提高政治待遇。注重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选拔干部,对群众认可、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的干部提拔就地使用。2018年以来,全区提拔使用在脱贫一线成绩突出的干部1608名,其中驻村干部379人。近期,又提拔使用了12名贫困县区党政正职,晋升了符合条件的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职级,充分调动了县乡干部的积极性。其二,提高经济待遇。在落实乡镇工作补贴、艰边地区津贴、伙食交通补助、经费待遇保障等基础上,将现行乡镇干部月工资水平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的4.7%提高到20%,使4.85万多名乡镇干部受益、月人均增资914元。其三,提高社会待遇。对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的优秀干部、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已表彰奖励了第一书记867人、驻村工作队员264人,引导广大干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在脱贫攻坚大战中接受考验、锤炼意志、砥砺品格。

《中国扶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既有效衔接,也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宁夏在这方面有什么谋划?

陈润儿: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视察宁夏时指出,要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抓好美丽乡村建

设,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赛,是一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根本的重大决策部署。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个是重点任务,一个是重点战略,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乡村振兴才有稳固的基础,只有乡村全面振兴、脱贫成果才能巩固。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抓手,以消除绝对贫困为新起点,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抓紧研究、抓紧谋划、抓紧部署,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好,融入继续建设美丽新宁夏、努力建设先行区全过程,形成整体联动效应,真正让农业成为大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家园,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工作中,重点做到“四个衔接”。一是促进体制机制衔接。坚持体制机制先行,对脱贫攻坚中形成的经验做法、推进机制,总结凝练固化为制度,推动聚焦个体化发展转变为支持多元化发展、特惠性扶贫政策转变为普惠性民生政策、日常性帮扶措施转变为常态化扶持措施,实现贫困人口持续增收、村居环境整体改善、贫困地区全面发展。二是促进产业发展衔接。坚持长短结合、大小结合、扶引结合,发挥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的作用,做大做强乡村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扶贫产业向特色产业转变、向优势产业转变、向致富产业转变,把更多农民稳定嵌入产业链,让他们通过参与发展产业获得持久受益,走出一条产业兴旺、质量兴农之路。三是促进乡村建设衔接。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措施,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的出列村作为试点,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优先支持,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打造一批生态宜居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让乡村生活比城里还好,让农民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四是促进基层治理衔接。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培养更多新时代乡土人才,推动服务重心向乡村下沉、服务资源向乡村倾斜、服务功能向乡村延伸,实现治理理念由管理向服务转变、治理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治理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让农村发展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