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圪梁梁上尽锐出战 凯歌楼前不胜不还——来自榆林的脱贫攻坚实战报告

时间:2020-12-03 14:01:52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本刊记者 张丽荣 通讯员 高瑞婕

111.jpg

位于陕西省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的榆林市,系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6月,记者行进在榆林的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回想起10年前来这里采访的经历,最鲜明的对比是——过往的“黄”和如今的“绿”。在这两种色调之外,还有一抹历史的“红”韵,震撼人心。这视觉变迁的基底,正是脱贫攻坚坚实的脚步。它踏过的每一寸山河,皆成风景。

榆林12个县市区全部是革命老区,其中有8个国家级贫困县。除定边县外,其他7个县区属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2020年2月27日,随着佳县、清涧、子洲3县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榆林市8个贫困县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穷县”清零,在榆林有特殊的意义。

就在这陕北高原的圪梁梁上,曾传唱出那曲响彻神州的《东方红》。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挡在榆林脱贫攻坚面前的一座座大山。在翻越这座座大山的进程中,榆林干部群众战贫、治沙、亮红、挖潜,把新时代脱贫攻坚可歌可泣的旋律荡漾在同一片圪梁梁上。

战贫样本

驶进谢家沟的地头看搬迁富民

驱车行进在佳县方塌镇谢家沟村的坝地间,时不时冒出一些造型拽酷的稻草人,惹得路人会心一笑——光靠种高粱年收入就能达到10万元的农民,当然有情致摆弄它们。

谢家沟村,158户685人曾经分散居住在东西间距10公里的多个山头上。从土窑洞到排排独栋小楼房,2014年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整村搬迁,不仅赢得了生活空间的巨大改善,更迎来了走向富裕的生产经营空间。

坚持“大平台赋能小前端”的核心理念,他们在小小的村庄,拓展出大大的产业。

翻翻谢家沟村书写在大地上的“账本”:400亩山地苹果,每亩每年收入可达8000元;2000亩有机小杂粮基地,除土地流转费外,产出价格约为普通杂粮的5~6倍;100亩葡萄园在建,投产后预计收入300万元;

现有大棚31座,四季瓜果蔬菜轮作,每年可实现收入20万元;“红枣饲料配方”示范羊场羊子饲养量300只;全村高粱年产量280万斤,与西凤酒厂合作实行订单包销;农机专业合作社50台大中型机械,为周边区县、乡镇机播、整地、收割作业,多年来实现纯利润总计670万元;扶贫光伏电站已完成全量并网,年经济效益可达20万元。

一个小村庄,靠扎扎实实的产业带动,迸发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致富能量。

与此同时,村民们的精神富足也没有落下。

农家书屋藏书丰富,活动室里笑声荡漾。“这里是我们村里的红白理事会,看这大厅墙上的制度,烟不超10元,酒不超40元,礼金不超200元,你要想抽高档烟喝高档酒我们这里不让办的。这边还有雅座,这是消毒柜,我们的压面机还是液压的呢!”村支部书记谢万生语气自豪。他又指着隔壁陈列着燃气灶的房间说:“今年村里安装了天然气,设施费用全部是村集体出钱,老百姓只要自己买燃气灶。这是各品牌送来的样品,想用哪一款,完全自主选择。”

十五六岁念初中的时候,谢万生就认定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他2012年当上村支书,2013年就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一开始是村民自带小型机械加入合作社,赚钱了再买大型机械,再后来村集体买联合收割机,“周边十几个乡镇都靠我们合作社的农机团队出去劳作嘞!每年光农机合作社收入就100多万了,每个机手一天还有300元工资,出去干活都有保险。村里的就业问题根本就不用担心。”“村集体的纯收入用来扩大生产,钱生钱。其实我们的老百姓也聪明着嘞,集体产业上挣钱了,他们就愿意把钱再投进来搞大棚等,扩大生产,来年再挣更多的钱!”谢万生说。

谢家沟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33人,目前已经脱贫12户31人。“村里最穷的就是需要靠政府兜底的贫困户了,但现在村里最穷的年收入也在7000~8000元。”谢万生说。

记者随机问到在大棚区务工的妇女高美莲,她连声说:“日子好!我们村特别好!现在孩子在外面上学,家里还装了天然气,做饭都不用烧火了。我们家养羊、种玉米,加上村里大棚的收入,有时候还在外面打工,一年能收入十来万呢!”

图片7.png

佳县木头峪镇王宁山村红枣丰收,群众在筛选优质红枣准备出售。

爬上王宁山的圪梁看久久为功

都说王宁山的枣,经历了“三生三世”的变迁:曾经一枣独大,后来枣不“红”了,如今枣又“红”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杜军锋就是在枣不“红”的时候来到王宁山,带着村民们干到了枣又“红”。

黄河沿岸的佳县王宁山村,全村有501户159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241人,在册贫困户5户11人。杜军锋刚来时,村里产业单一,还遭遇了行业的下行期,一斤红枣只能卖3毛钱。整村基础设施薄弱,没有硬化路,没有卫生室,村民住破烂不堪的土窑洞,吃水靠自己打井,村里只剩下60岁以上的老人,土地撂荒。

“要怎么做才能改善这种局面?我觉得关键要有产业支撑。”杜军锋入户调查,发现很多人家上一年的红枣还在院子里堆着。他立刻联系企业订购,一下卖出去90多万斤,但价格低,眼瞅着老百姓收入上不去,心里急得很。想另谋产业出路,但耕地6000多亩、枣林就占了4500亩的王宁山村,大船难调头。

杜军锋是佳县林业局副局长,也是陕西省12个红枣专家之一,个人拥有沿黄老枣园综合改造技术和陕北有机红枣标准化生产集成技术两项科研成果。他就把自己的经验、成果和资源一起注入到有机红枣产业中,不仅枣树的优果量和抗裂果能力有效提高,“有机红枣—红枣原浆酒—酒糟—原生态土猪—发酵有机肥—有机红枣”的循环经济也逐渐形成,还把解决贫困户增收牢牢嵌入了红枣产业链。自从酿造红枣酒以后,一斤枣的价格一下子涨了10倍,还特别畅销。“去年,我们光收购农户的红枣酒,老百姓就收入了100多万元!”杜军锋说。

王宁山目前在产业上打造的是“一园一厂一站三基地”:有机红枣园、佳州红酒厂、光伏发电站,以及猪、羊、驴养殖基地。每个基地自成一个扶贫车间,推进扶贫农场,进行产权制度改革。2019年,集体经济合作社升级为股份制经济合作社。今年,村集体经济规模已经超过100万元。村民住上了新修的房子,通村路问题全部解决,安了太阳能路灯,安全饮水问题也解决了。产业发展起来,基础设施跟上,就有人返乡创业了。3位村民回来合伙养驴,一位村民回来带动养鸡,还有一位城里人投资100万元建起了农家乐。长效扶贫产业的建立让王宁山村村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2019年贫困户人均收入9300元,贫困发生率降为0.69%。如今,每天晚上7点钟,很多村民准时聚集在村里新建的文化广场上,跟随音乐扭起具有黄河风情的伞头秧歌,幸福的心情溢于言表。

“我来王宁山村已经整6年了,下来的时候40多岁,今年12月就53周岁了。实际上我自己也不愿意离开这里了,现在虽然是把产业干上去了,可我还没有给老百姓干完啊,我不放心走的。我想把这个事情做到底、做好。国家说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队伍,我现在就想把这里打造成即使我走了,王宁山依然能很好地发展下去。”杜军锋表示。

杜军锋表达了他对家人的愧疚。妻子2014年脑梗导致半身不遂,现在虽能走路了,但左半身不灵活。80多岁的老母亲去年10月确诊为癌症晚期,怕儿子分心瞒着他。“母亲去世当天反复告诉我,儿子你今天不要去王宁山扶贫。”“我觉得母亲有好多话都没有跟我说,这是我一生的遗憾。”杜军锋说着,流下泪来。

初心似火,红了王宁山的枣子;久久为功,火了老百姓的日子。

登上赵家峁的高坡看“三变”能量

这是大学生村官高娜返乡的第5年。5年间她见证并参与了村里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作为西安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她说自己的职业理想还是在基层。“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读书的时候心想肯定不会回来。现在,每个村民对你的认可,领导的重视,使我特别有存在感、幸福感。”

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耕地面积5300亩,有居民216户754人。村支书张春平说,他回村任职时,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贫困发生率81.7%。目前在册贫困户6户6人,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8%。老百姓分红+工资+经营性收入,2019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373元,实现了贫困村高质量退出,成为陕西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和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赵家峁村村主任赵双娃,还受邀登上了庆祝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希望田野”的彩车,站在改革的潮头向祖国致敬。

这片不肥沃的土地经过了如何深刻的变革?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党建引领、市场主导、产权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产业融合。

2013年初,榆林市优秀民营企业家张春平返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建立村委会议事小组,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带领大家在发展集体经济、探索农业农村改革上发力。通过“确权确股不确地”,赵家峁村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建立起现代农村产权关系。改革初始,面对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群众颇有思想顾虑,村党支部动员全体党员带头流转土地、参股集体经济,又在股份设置上创造性地执行中央政策精神,创新推出股权设置模式,即土地股(38%)、人口股(22%)、劳龄股(5%)、旧房产股(12%)为基础股和保障股,资金股(23%)为发展股。正是这一创新,打破了当时群众重重顾虑造成的僵持瓶颈。全村累计土地入股5300亩、现金入股432.5万元,总股本1890万元的连股、连利、连心的利益共同体,以“股份经济合作社”为纽带诞生了!

今年五一期间,赵家峁村又迎来了5万名游客,仅门票收入一项就达200多万元。500亩“设施农业及时令水果采摘区”和“现代生态养殖小区”、1000亩旱作农业体验区、300亩葡萄酒庄基地、1500亩杏树文化观光区和休闲度假区令人流连忘返,空中滑索、花岗岩滑道、玻璃栈桥、水上漂流、森林穿越、沙滩浴场、知青窑洞、休闲书吧、农家小院、小吃一条街等娱乐项目更是引人入胜。好一派“杏花溪谷·峁上人家”的“老家记忆·难忘乡愁”!赵家峁村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打造的“文化+”休闲农业,仅2019年上半年就创收620万元,村集体收入260万元。与此同时,村里投资实施集中移民搬迁,建成美丽农居112套,配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使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村党支部的领导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下,赵家峁村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升,邻里间更是遇事共同商量、相互帮忙。

近年来,榆林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脱贫攻坚彻底扭转干部作风,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村村过硬、户户过硬、人人过硬”要求,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市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48.6万人减

少到2019年底的1.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6.3%降到0.6%,89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区域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运车,所有贫困村实现通生产生活用电、动力电和宽带网络覆盖。贫困人口收入稳步增加,人均纯收入由2017年底的6057元增长到10206元,年均递增29.8%。

一个又一个谢家沟、王宁山、赵家峁如雨后春笋般崛起,通过脱贫攻坚政策的带动,竞相效仿、竞相超越,一个个村庄内生与帮扶、一次次效应聚合又叠加,富了村民,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激活了一个又一个圪梁梁,涌动起乡村振兴的滚滚春潮……

战贫力量

出击——组织保障尽锐出战

尽锐出战,是记者此行榆林采访期间对其扶贫干部队伍整体风貌深切直观的感受。

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脱贫攻坚是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选优配强干部是攻坚胜利的政治保证。榆林市坚持四级书记集中精力抓扶贫,党政主要领导坚决扛起“第一责任人”责任,县委书记当好“一线总指挥”,下派1333支驻村工作队、948名第一书记,把“最能打硬仗的人”派到脱贫攻坚一线,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

为了确保实现尽锐出战,榆林市首先从强化脱贫攻坚指挥系统做起。强化市县扶贫机构,将扶贫部门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通过基层选调一批、行业部门抽调一批优秀干部,充实加强了扶贫力量;经过扶贫指挥系统锻炼的干部,再下派到县一级从事脱贫攻坚工作,实现了人才的双向互动,调动起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同时,正确处理领导干部的稳定和调整关系,凡是脱贫攻坚工作不力、履职尽责不到位的坚决调整,坚决把有能力、作风硬的干部调整到脱贫攻坚一线。全面优化“四支队伍”,下派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全部调整为处科级干部和后备干部,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定边县创新“职级抵押”办法,把所有新提拔干部全部派到脱贫一线担任第一书记。榆林市还坚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提拔使用干部663人,通报表彰先进个人86名。脱贫攻坚以来从市县部门、乡镇交流提拔“80后”干部到县级党政领导班子任职20名,其中在贫困县任职15名,切实配强了贫困县领导班子。

在干部队伍强有力的带动下,榆林的脱贫攻坚一线,涌动而起的“榆林智慧”百花齐放。

尔林兔镇“土地幼儿园”上岗

农忙时节,神木市尔林兔镇的田间地头机器声轰鸣。全镇整合2.4万亩农田,将其放进“托管班”,由一个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分别为300多户农户提供“全托”或“半托”服务。

“你的地,我来种,管理归我,粮食归你。”今年开展生产托管试点工作以来,石板太村村民按照明码标价的托管收费标准购买服务后,就当起了“甩手掌柜”,专心搞副业、坐等收获。

尔林兔镇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和产粮大镇,近年来,随着农民进城务工、外出打工人员增多,农村劳动力严重紧缺。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就如何破解农业现代化瓶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该镇不断探索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我们镇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平坦且集中连片,水资源丰富,便于开展集中机械化作业。2019年底,全镇机耕、机播、机收率均在94%以上。此外,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全镇共有农机专业合作社3家,都拥有耕、种、防、收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机械,具备农业生产托管的各项便利条件。”镇党委书记焦艳霞说。农田托管模式,就是尔林兔镇的攻坚方案。

佳县“扶贫农场”竞技

“甘肃中盛集团湖羊养殖项目已经和我们签订协议了,一年210万元承包费,方塌镇17个村每个村的扶贫农场平均至少收入10万元,还能给其他乡镇再贡献40万元。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搞扶贫农场,使佳县每个村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佳县县委书记刘生胜告诉记者。

去年起,佳县每个村都成立了村集体合作社。今年佳县把大力发展扶贫农场(工厂)当作主抓手,按照“东枣西果北蔬菜,旅游畜牧杂粮中药材”产业布局,整合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资源、扶贫产业资金,大面积推广建设扶贫农场,依托种养+、乡村旅游+、集中建设光伏电站3种模式,切实解决产业扶贫项目小散弱等问题。黄河沿岸的村子因为土地局限,就做“酸枣+远志”扶贫农场,地上种酸枣、地下种远志,搞立体农业。

“全县一共324个行政村,今年村集体经济上10万元的村子预计能达到200多个。将来每个乡镇至少也要有一个扶贫农场,把本乡镇带动起来。今年乡镇就要把项目选好、把地方选好、把机构机制建起来,明年要见效果。”刘生胜说。扶贫农场竞技,就是佳县的攻坚方案。

榆阳模式、横山梯田、定边驭马……尽锐出战的榆林各级扶贫干部,在火热的脱贫攻坚实践中,带动当地群众生发出数不胜数、生机勃勃的“榆林方案”。榆林建成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先进县区、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县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区等多个国家级示范样板,深化农村改革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的“榆阳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图片8.png

邗江区帮扶绥德县建成的毛绒玩具社区工厂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携手——东西协作北助南兴

2017年2月,东西部协作扬州与榆林携手结对帮扶。截至目前,5.8亿元苏陕协作资金采取股权投入、资金直补两种形式注入实施项目200个,主要用于小杂粮种植加工、牛羊养殖、山地苹果、黄芪、手工挂面、扶贫车间、劳务培训等项目,组合运用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劳务用工、农特产品定向收购等多种联结纽带,建立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与贫困人口稳定、紧密、互利的利益联结关系,带动榆林市9.5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7800余万元。江苏悦达集团、扬杰电子科技公司、金橡塑新材料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落户榆林,累计完成投资7.2亿元,吸纳1469名贫困人口就业,带动2.56万余贫困人口增收。2018年起,榆林8个对口协作县区的28个乡镇、28个村、15所医院、28所学校与扬州对口镇村医院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实现市、县、乡、村四级结对帮扶全覆盖。“组团式”教育帮扶、医疗帮扶,县乡援助资金3291万元,实施项目94个,带动12889名贫困人口增收2359万元。与此同时,市级部门开展交流并建立合作关系、双向选派人才挂职学习交流。举办扬榆协作各类就业创业培训班102期,组织扬榆协作招聘会58场,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就业2899人。吴堡枣芽茶和绥德、子洲山地苹果下扬州,扬州榆林非遗“文化走亲”,广陵—佳县协作杂粮加工项目,榆佳经开区的佳县—扬州产业园在全省苏陕共建“区中园”,清涧打造的“苏陕社区扶贫一条街”,朗森特科技公司在榆林组织实施的可覆盖12个县市区的“互联网+”健康精准扶贫项目,成为苏陕协作推广典型案例被广为传扬。

东西部协作之手,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先富带后富的能量和温暖,一并带到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心间,也萌芽了贫困地区内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的机制。

南北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导致了榆林市南北部经济发展的分化态势,资源匮乏的南6县恰恰都是贫困县。2005年起,榆林市就启动了扶持南部县发展战略,之后又出台了《榆林市扶持南部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6年,为加快实现南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榆林市委、市政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总原则,决定将振南专项资金纳入市本级财政事项扶贫资金,切块下达南部各县。2018年,2亿元振南资金向绥德、米脂、吴堡倾斜;2019年,1.91亿元振南资金向佳县、清涧、子洲倾斜。吴堡的城乡综合供水工程顺利推进了,绥德职教中心建成招生了,子洲几家医院都改扩建了,各县特色产业优化升级了,文化旅游品牌带着清涧13000余名贫困群众增收了……

治沙——精神密码风采焕发

地处毛乌素沙地腹地的榆林市,沙区占全市面积的56.1%。“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风沙与贫穷,像一对儿孪生兄弟。

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史前龙山时期至夏的遗址——石峁遗址,矗立在此4000余年,印证着远古时期的水草丰美。史料显示,秦汉时期毛乌素地区还是“沃野千里,谷稼殷积。牛马衔尾,群羊塞道”,之后榆林便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火弥漫,加之长期滥垦滥牧,生态环境恶化。新中国成立之前,毛乌素沙化程度达历史之最,流沙不断侵蚀,榆林古城也岌岌可危。

转变始于上世纪50年代。在国家的支持下,当地人开始了近70年的治沙造林历程。种树,种能活下来的杨树;种树,种生态价值更高的樟子松;种树,种有产出的经济林;伴生,生态恢复滋生出野生菌;系统重建,林地中出现了“固碳”现象;种瓜种菜种庄稼……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的老人回忆说,四五十年前村子周边都是黄沙,有时候一场风刮过,地里的庄稼就被沙子全埋了,村里人吃饭烧柴都很困难。如今的毛团村不仅不再惧怕风沙侵袭,还在政府引导下,发展成远近闻名的蔬菜基地,蔬菜销售到广东、云南、浙江、四川等省区,还出口韩国和越南。

历史的镜像何其相似:1985年,在政策支持下,榆林44万户农民承包“五荒地”900多万亩,涌现出不少千亩、万亩的个人承包造林治沙大户。当时年过花甲的郭成旺承包了村子周边的4.5万亩沙地,带着儿子、孙子、曾孙子们一代一代“愚公移山”,黄沙变成了林区。上世纪60年代,榆林市在全国首创飞播造林技术。治沙研究所的技术人员背着铺盖到沙区蹲点,和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筛选出合适的沙生植物,还总结出“障蔽造林”“开壕栽柳”等治沙经验。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自1974年起至今,先后入连的300位姑娘与当地群众一道持续奋斗40余年,在荒滩大漠上建起片片沙海绿洲。最初54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如今已步入古稀之年,但她们的精神,分明已经渗透在榆林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灵魂血脉,在传承中熠熠生辉。这份精神,见证了榆林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巨变,诠释了无论面临环境艰苦、劳动艰辛、家庭困难还是经济体制转轨带来的利益冲突,一代又一代治沙姑娘从未动摇的征服沙漠、改善生态的初心。

这怎不是今日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之再现!上一次是战沙,这一次是战贫。同样是引领者担当、典型人物奉献、专业干部探索、先行者带动、老百姓自强。战天斗地的勇气和精神未曾改变,生态问题与贫穷问题同步解决是迭代,精准施策志智双扶是升华。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毛乌素黄沙已被绿色植被所缚,而对那些誓将沙漠变绿洲的人们来说,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榆林人治沙战贫的精神密码,亦同样会在决胜全面小康的那一刻,于中华民族共同富裕的新起点上继续传承。

图片9.png

亮红——信仰底色历久弥坚

1947年3月18日傍晚,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直到1948年3月23日,从吴堡县的川口村东渡黄河,共计行程2000余里,历时一年零五天,途经榆林8县33个村,最终兑现了毛泽东当初“不打败胡宗南不过黄河”的豪迈誓言。

转战期间,党中央和毛主席运筹帷幄,在最小的司令部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社论稿,就从佳县神泉堡的几孔窑洞中发出,通过文件、广播、电报等媒体迅速传播给全国人民。

从安塞到靖边,在小河,在天赐湾,在佳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多次遇险,却总是逢凶化吉,这些都与陕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密不可分。正如彭德怀所说:“没有陕北群众的支持,没有干部战士的前赴后继,2.5万人怎能打败25万强敌呢?”

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也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在新的历史时代,脱贫攻坚战,这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对绝对贫困发起的歼灭战,这场和平环境中的主动作为,令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民才是铜墙铁壁,要永远“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为人民,念好“真”字诀。

在脱贫村,在移民搬迁的新居,在病房中,记者曾无数次听到“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我们的好干部”这些发自群众内心的话语。

“各级扶贫干部把国家的扶贫政策精准落实,贫困户苦干实干,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榆林市扶贫办主任王志强说,“贫困群众面临的问题,扶贫干部甚至比贫困户自己都清楚,这是长时间工作生活在基层一线才能做到的。”

真抓、真帮、真干。榆林市出台多个提高脱贫质量的意见,创新贫困对象遍访行动落实办法,解决问题2.86万件;下硬茬扭转扶贫领域干部作风,仅

2019年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291件,处理397人;下足“绣花功夫”发展产业,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项目全覆盖、技术帮扶全覆盖、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吴堡县通过“农光互补”实现了电站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从育秧、插秧到栽种,横山区靠着一粒米撬动了一个产业;靖边县引进种植杞柳示范田,建起了柳编厂和展馆,帮着农户争取订单,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没落的柳编产业重新焕发生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榆林市更是派出工作组蹲点服务复工复产,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行动吸纳贫困人口就近就业,推动消费扶贫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

“家里的事我啥也顾不上管,就光管集体这些事。其实我觉得一个家庭、一个村和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你得能把它带动得转起来才行。走,我带你到大棚看看!我每天都要上来检查,要看一看才放心。”记者耳边回响起谢家沟村支书谢万生的话。原来,所有的“真”,背后都是“情”,都是“心”。

图片10.png

榆林市民购买消费扶贫展销会上的扶贫产品。郝彦丰/摄

为胜利,念好“合”字诀。

鱼河镇“联合舰队”出征。

被誉为“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榆阳区鱼河镇,是农业农村部命名的“全国一乡一业示范镇”,省级优势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当地设施蔬菜产业参与群众达1.6万人,占总人口的80%。去年11月,鱼河镇成立了榆林市首个镇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和榆林市首个乡镇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这支由全镇16个村级合作社组成的“联合舰队”甫一出征市场,便以规模化效应全面盘活全镇资源资产,撬动社会资本。同期启动运营的鱼河蔬菜批发市场,集农副产品集散交易、仓储保鲜、检验检测、加工包装、冷链配送、线上销售、信息服务功能为一体,一头连农户、一头接市场,让全镇农副产品统购直销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目前日均面向市场销售约60至70吨本地蔬菜,销售额逾20万元。

“国企合力团”上阵。

2017年9月,由陕西省国资委汇聚国企合力成立、陕煤集团担任团长单位的“陕西省助力脱贫攻坚榆林合力团”成立了。国企合力团创新推进“市级开发平台+县区扶贫项目+产业发展基金”三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模式。陕煤集团牵头,设立规模5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联合陕西秦风气体、华能西安热工研究院等注资、捐资,成立榆林合力公司,在榆林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各实施一个以上产业扶贫项目,重点支持贫困县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目前已完成投资9530万元。

社会合力登场。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榆林市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扎实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动员民营企业270家,实施帮扶项目218个;社会组织参与扶贫达到450家,实施帮扶

项目172个,带动贫困人口1.8万人。大力实施“村企共建”专项行动,要求是建成一个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一个收益明显的现代农业项目;吸纳一批贫困户就业;实施一轮基础设施完善工程。

榆林市社会扶贫网注册总量达到105.9万人,需求对接总量11.34万条,综合对接成功率98.19%。2019年,榆林出台消费扶贫实施意见,搭建扶贫产品销售服务新平台,19家企业确定第一批国家级贫困县重点扶贫产品供应商名录,全年开展消费扶贫助销贫困地区农产品共计金额2.6亿元,带动贫困户2.79万

户7.78万人增收。

市政府常年和扶贫干部一起下乡的公车司机,从深为工作劳顿逃避、牢骚,到深为脱贫攻坚感动、助力;扶贫干部家上小学的孩子,会在学校认真聆听老师讲教育扶贫,然后回家告诉妈妈贫困户的孩子可以享受的政策。

他们主动了解扶贫形势,他们积极参与扶贫行为,他们热情购买扶贫产品……他们,是一位又一位普通的榆林市民。

2020年,待脱贫攻坚战完美收官,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当黄土高原上的圪梁梁不再与贫穷对等,当赵家峁燃起的改革星火在深化农村改革的劲风中形成燎原之势,榆林尽锐出战的扶贫人啊,凯歌楼前尽相约,共唱新时代的东方红!

(榆林市扶贫办刘利虹、马蓓对本文亦有贡献,特别鸣谢)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搬迁后扶    
资讯播报

圪梁梁上尽锐出战 凯歌楼前不胜不还——来自榆林的脱贫攻坚实战报告

时间:2020-12-03 14:01:52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本刊记者 张丽荣 通讯员 高瑞婕

111.jpg

位于陕西省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的榆林市,系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6月,记者行进在榆林的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回想起10年前来这里采访的经历,最鲜明的对比是——过往的“黄”和如今的“绿”。在这两种色调之外,还有一抹历史的“红”韵,震撼人心。这视觉变迁的基底,正是脱贫攻坚坚实的脚步。它踏过的每一寸山河,皆成风景。

榆林12个县市区全部是革命老区,其中有8个国家级贫困县。除定边县外,其他7个县区属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2020年2月27日,随着佳县、清涧、子洲3县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榆林市8个贫困县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穷县”清零,在榆林有特殊的意义。

就在这陕北高原的圪梁梁上,曾传唱出那曲响彻神州的《东方红》。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挡在榆林脱贫攻坚面前的一座座大山。在翻越这座座大山的进程中,榆林干部群众战贫、治沙、亮红、挖潜,把新时代脱贫攻坚可歌可泣的旋律荡漾在同一片圪梁梁上。

战贫样本

驶进谢家沟的地头看搬迁富民

驱车行进在佳县方塌镇谢家沟村的坝地间,时不时冒出一些造型拽酷的稻草人,惹得路人会心一笑——光靠种高粱年收入就能达到10万元的农民,当然有情致摆弄它们。

谢家沟村,158户685人曾经分散居住在东西间距10公里的多个山头上。从土窑洞到排排独栋小楼房,2014年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整村搬迁,不仅赢得了生活空间的巨大改善,更迎来了走向富裕的生产经营空间。

坚持“大平台赋能小前端”的核心理念,他们在小小的村庄,拓展出大大的产业。

翻翻谢家沟村书写在大地上的“账本”:400亩山地苹果,每亩每年收入可达8000元;2000亩有机小杂粮基地,除土地流转费外,产出价格约为普通杂粮的5~6倍;100亩葡萄园在建,投产后预计收入300万元;

现有大棚31座,四季瓜果蔬菜轮作,每年可实现收入20万元;“红枣饲料配方”示范羊场羊子饲养量300只;全村高粱年产量280万斤,与西凤酒厂合作实行订单包销;农机专业合作社50台大中型机械,为周边区县、乡镇机播、整地、收割作业,多年来实现纯利润总计670万元;扶贫光伏电站已完成全量并网,年经济效益可达20万元。

一个小村庄,靠扎扎实实的产业带动,迸发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致富能量。

与此同时,村民们的精神富足也没有落下。

农家书屋藏书丰富,活动室里笑声荡漾。“这里是我们村里的红白理事会,看这大厅墙上的制度,烟不超10元,酒不超40元,礼金不超200元,你要想抽高档烟喝高档酒我们这里不让办的。这边还有雅座,这是消毒柜,我们的压面机还是液压的呢!”村支部书记谢万生语气自豪。他又指着隔壁陈列着燃气灶的房间说:“今年村里安装了天然气,设施费用全部是村集体出钱,老百姓只要自己买燃气灶。这是各品牌送来的样品,想用哪一款,完全自主选择。”

十五六岁念初中的时候,谢万生就认定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他2012年当上村支书,2013年就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一开始是村民自带小型机械加入合作社,赚钱了再买大型机械,再后来村集体买联合收割机,“周边十几个乡镇都靠我们合作社的农机团队出去劳作嘞!每年光农机合作社收入就100多万了,每个机手一天还有300元工资,出去干活都有保险。村里的就业问题根本就不用担心。”“村集体的纯收入用来扩大生产,钱生钱。其实我们的老百姓也聪明着嘞,集体产业上挣钱了,他们就愿意把钱再投进来搞大棚等,扩大生产,来年再挣更多的钱!”谢万生说。

谢家沟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33人,目前已经脱贫12户31人。“村里最穷的就是需要靠政府兜底的贫困户了,但现在村里最穷的年收入也在7000~8000元。”谢万生说。

记者随机问到在大棚区务工的妇女高美莲,她连声说:“日子好!我们村特别好!现在孩子在外面上学,家里还装了天然气,做饭都不用烧火了。我们家养羊、种玉米,加上村里大棚的收入,有时候还在外面打工,一年能收入十来万呢!”

图片7.png

佳县木头峪镇王宁山村红枣丰收,群众在筛选优质红枣准备出售。

爬上王宁山的圪梁看久久为功

都说王宁山的枣,经历了“三生三世”的变迁:曾经一枣独大,后来枣不“红”了,如今枣又“红”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杜军锋就是在枣不“红”的时候来到王宁山,带着村民们干到了枣又“红”。

黄河沿岸的佳县王宁山村,全村有501户159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241人,在册贫困户5户11人。杜军锋刚来时,村里产业单一,还遭遇了行业的下行期,一斤红枣只能卖3毛钱。整村基础设施薄弱,没有硬化路,没有卫生室,村民住破烂不堪的土窑洞,吃水靠自己打井,村里只剩下60岁以上的老人,土地撂荒。

“要怎么做才能改善这种局面?我觉得关键要有产业支撑。”杜军锋入户调查,发现很多人家上一年的红枣还在院子里堆着。他立刻联系企业订购,一下卖出去90多万斤,但价格低,眼瞅着老百姓收入上不去,心里急得很。想另谋产业出路,但耕地6000多亩、枣林就占了4500亩的王宁山村,大船难调头。

杜军锋是佳县林业局副局长,也是陕西省12个红枣专家之一,个人拥有沿黄老枣园综合改造技术和陕北有机红枣标准化生产集成技术两项科研成果。他就把自己的经验、成果和资源一起注入到有机红枣产业中,不仅枣树的优果量和抗裂果能力有效提高,“有机红枣—红枣原浆酒—酒糟—原生态土猪—发酵有机肥—有机红枣”的循环经济也逐渐形成,还把解决贫困户增收牢牢嵌入了红枣产业链。自从酿造红枣酒以后,一斤枣的价格一下子涨了10倍,还特别畅销。“去年,我们光收购农户的红枣酒,老百姓就收入了100多万元!”杜军锋说。

王宁山目前在产业上打造的是“一园一厂一站三基地”:有机红枣园、佳州红酒厂、光伏发电站,以及猪、羊、驴养殖基地。每个基地自成一个扶贫车间,推进扶贫农场,进行产权制度改革。2019年,集体经济合作社升级为股份制经济合作社。今年,村集体经济规模已经超过100万元。村民住上了新修的房子,通村路问题全部解决,安了太阳能路灯,安全饮水问题也解决了。产业发展起来,基础设施跟上,就有人返乡创业了。3位村民回来合伙养驴,一位村民回来带动养鸡,还有一位城里人投资100万元建起了农家乐。长效扶贫产业的建立让王宁山村村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2019年贫困户人均收入9300元,贫困发生率降为0.69%。如今,每天晚上7点钟,很多村民准时聚集在村里新建的文化广场上,跟随音乐扭起具有黄河风情的伞头秧歌,幸福的心情溢于言表。

“我来王宁山村已经整6年了,下来的时候40多岁,今年12月就53周岁了。实际上我自己也不愿意离开这里了,现在虽然是把产业干上去了,可我还没有给老百姓干完啊,我不放心走的。我想把这个事情做到底、做好。国家说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队伍,我现在就想把这里打造成即使我走了,王宁山依然能很好地发展下去。”杜军锋表示。

杜军锋表达了他对家人的愧疚。妻子2014年脑梗导致半身不遂,现在虽能走路了,但左半身不灵活。80多岁的老母亲去年10月确诊为癌症晚期,怕儿子分心瞒着他。“母亲去世当天反复告诉我,儿子你今天不要去王宁山扶贫。”“我觉得母亲有好多话都没有跟我说,这是我一生的遗憾。”杜军锋说着,流下泪来。

初心似火,红了王宁山的枣子;久久为功,火了老百姓的日子。

登上赵家峁的高坡看“三变”能量

这是大学生村官高娜返乡的第5年。5年间她见证并参与了村里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作为西安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她说自己的职业理想还是在基层。“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读书的时候心想肯定不会回来。现在,每个村民对你的认可,领导的重视,使我特别有存在感、幸福感。”

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耕地面积5300亩,有居民216户754人。村支书张春平说,他回村任职时,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贫困发生率81.7%。目前在册贫困户6户6人,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8%。老百姓分红+工资+经营性收入,2019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373元,实现了贫困村高质量退出,成为陕西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和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赵家峁村村主任赵双娃,还受邀登上了庆祝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希望田野”的彩车,站在改革的潮头向祖国致敬。

这片不肥沃的土地经过了如何深刻的变革?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党建引领、市场主导、产权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产业融合。

2013年初,榆林市优秀民营企业家张春平返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建立村委会议事小组,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带领大家在发展集体经济、探索农业农村改革上发力。通过“确权确股不确地”,赵家峁村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建立起现代农村产权关系。改革初始,面对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群众颇有思想顾虑,村党支部动员全体党员带头流转土地、参股集体经济,又在股份设置上创造性地执行中央政策精神,创新推出股权设置模式,即土地股(38%)、人口股(22%)、劳龄股(5%)、旧房产股(12%)为基础股和保障股,资金股(23%)为发展股。正是这一创新,打破了当时群众重重顾虑造成的僵持瓶颈。全村累计土地入股5300亩、现金入股432.5万元,总股本1890万元的连股、连利、连心的利益共同体,以“股份经济合作社”为纽带诞生了!

今年五一期间,赵家峁村又迎来了5万名游客,仅门票收入一项就达200多万元。500亩“设施农业及时令水果采摘区”和“现代生态养殖小区”、1000亩旱作农业体验区、300亩葡萄酒庄基地、1500亩杏树文化观光区和休闲度假区令人流连忘返,空中滑索、花岗岩滑道、玻璃栈桥、水上漂流、森林穿越、沙滩浴场、知青窑洞、休闲书吧、农家小院、小吃一条街等娱乐项目更是引人入胜。好一派“杏花溪谷·峁上人家”的“老家记忆·难忘乡愁”!赵家峁村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打造的“文化+”休闲农业,仅2019年上半年就创收620万元,村集体收入260万元。与此同时,村里投资实施集中移民搬迁,建成美丽农居112套,配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使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村党支部的领导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下,赵家峁村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升,邻里间更是遇事共同商量、相互帮忙。

近年来,榆林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脱贫攻坚彻底扭转干部作风,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村村过硬、户户过硬、人人过硬”要求,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市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48.6万人减

少到2019年底的1.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6.3%降到0.6%,89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区域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运车,所有贫困村实现通生产生活用电、动力电和宽带网络覆盖。贫困人口收入稳步增加,人均纯收入由2017年底的6057元增长到10206元,年均递增29.8%。

一个又一个谢家沟、王宁山、赵家峁如雨后春笋般崛起,通过脱贫攻坚政策的带动,竞相效仿、竞相超越,一个个村庄内生与帮扶、一次次效应聚合又叠加,富了村民,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激活了一个又一个圪梁梁,涌动起乡村振兴的滚滚春潮……

战贫力量

出击——组织保障尽锐出战

尽锐出战,是记者此行榆林采访期间对其扶贫干部队伍整体风貌深切直观的感受。

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脱贫攻坚是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选优配强干部是攻坚胜利的政治保证。榆林市坚持四级书记集中精力抓扶贫,党政主要领导坚决扛起“第一责任人”责任,县委书记当好“一线总指挥”,下派1333支驻村工作队、948名第一书记,把“最能打硬仗的人”派到脱贫攻坚一线,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

为了确保实现尽锐出战,榆林市首先从强化脱贫攻坚指挥系统做起。强化市县扶贫机构,将扶贫部门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通过基层选调一批、行业部门抽调一批优秀干部,充实加强了扶贫力量;经过扶贫指挥系统锻炼的干部,再下派到县一级从事脱贫攻坚工作,实现了人才的双向互动,调动起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同时,正确处理领导干部的稳定和调整关系,凡是脱贫攻坚工作不力、履职尽责不到位的坚决调整,坚决把有能力、作风硬的干部调整到脱贫攻坚一线。全面优化“四支队伍”,下派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全部调整为处科级干部和后备干部,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定边县创新“职级抵押”办法,把所有新提拔干部全部派到脱贫一线担任第一书记。榆林市还坚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提拔使用干部663人,通报表彰先进个人86名。脱贫攻坚以来从市县部门、乡镇交流提拔“80后”干部到县级党政领导班子任职20名,其中在贫困县任职15名,切实配强了贫困县领导班子。

在干部队伍强有力的带动下,榆林的脱贫攻坚一线,涌动而起的“榆林智慧”百花齐放。

尔林兔镇“土地幼儿园”上岗

农忙时节,神木市尔林兔镇的田间地头机器声轰鸣。全镇整合2.4万亩农田,将其放进“托管班”,由一个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分别为300多户农户提供“全托”或“半托”服务。

“你的地,我来种,管理归我,粮食归你。”今年开展生产托管试点工作以来,石板太村村民按照明码标价的托管收费标准购买服务后,就当起了“甩手掌柜”,专心搞副业、坐等收获。

尔林兔镇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和产粮大镇,近年来,随着农民进城务工、外出打工人员增多,农村劳动力严重紧缺。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就如何破解农业现代化瓶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该镇不断探索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我们镇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平坦且集中连片,水资源丰富,便于开展集中机械化作业。2019年底,全镇机耕、机播、机收率均在94%以上。此外,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全镇共有农机专业合作社3家,都拥有耕、种、防、收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机械,具备农业生产托管的各项便利条件。”镇党委书记焦艳霞说。农田托管模式,就是尔林兔镇的攻坚方案。

佳县“扶贫农场”竞技

“甘肃中盛集团湖羊养殖项目已经和我们签订协议了,一年210万元承包费,方塌镇17个村每个村的扶贫农场平均至少收入10万元,还能给其他乡镇再贡献40万元。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搞扶贫农场,使佳县每个村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佳县县委书记刘生胜告诉记者。

去年起,佳县每个村都成立了村集体合作社。今年佳县把大力发展扶贫农场(工厂)当作主抓手,按照“东枣西果北蔬菜,旅游畜牧杂粮中药材”产业布局,整合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资源、扶贫产业资金,大面积推广建设扶贫农场,依托种养+、乡村旅游+、集中建设光伏电站3种模式,切实解决产业扶贫项目小散弱等问题。黄河沿岸的村子因为土地局限,就做“酸枣+远志”扶贫农场,地上种酸枣、地下种远志,搞立体农业。

“全县一共324个行政村,今年村集体经济上10万元的村子预计能达到200多个。将来每个乡镇至少也要有一个扶贫农场,把本乡镇带动起来。今年乡镇就要把项目选好、把地方选好、把机构机制建起来,明年要见效果。”刘生胜说。扶贫农场竞技,就是佳县的攻坚方案。

榆阳模式、横山梯田、定边驭马……尽锐出战的榆林各级扶贫干部,在火热的脱贫攻坚实践中,带动当地群众生发出数不胜数、生机勃勃的“榆林方案”。榆林建成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先进县区、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县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区等多个国家级示范样板,深化农村改革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的“榆阳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图片8.png

邗江区帮扶绥德县建成的毛绒玩具社区工厂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携手——东西协作北助南兴

2017年2月,东西部协作扬州与榆林携手结对帮扶。截至目前,5.8亿元苏陕协作资金采取股权投入、资金直补两种形式注入实施项目200个,主要用于小杂粮种植加工、牛羊养殖、山地苹果、黄芪、手工挂面、扶贫车间、劳务培训等项目,组合运用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劳务用工、农特产品定向收购等多种联结纽带,建立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与贫困人口稳定、紧密、互利的利益联结关系,带动榆林市9.5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7800余万元。江苏悦达集团、扬杰电子科技公司、金橡塑新材料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落户榆林,累计完成投资7.2亿元,吸纳1469名贫困人口就业,带动2.56万余贫困人口增收。2018年起,榆林8个对口协作县区的28个乡镇、28个村、15所医院、28所学校与扬州对口镇村医院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实现市、县、乡、村四级结对帮扶全覆盖。“组团式”教育帮扶、医疗帮扶,县乡援助资金3291万元,实施项目94个,带动12889名贫困人口增收2359万元。与此同时,市级部门开展交流并建立合作关系、双向选派人才挂职学习交流。举办扬榆协作各类就业创业培训班102期,组织扬榆协作招聘会58场,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就业2899人。吴堡枣芽茶和绥德、子洲山地苹果下扬州,扬州榆林非遗“文化走亲”,广陵—佳县协作杂粮加工项目,榆佳经开区的佳县—扬州产业园在全省苏陕共建“区中园”,清涧打造的“苏陕社区扶贫一条街”,朗森特科技公司在榆林组织实施的可覆盖12个县市区的“互联网+”健康精准扶贫项目,成为苏陕协作推广典型案例被广为传扬。

东西部协作之手,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先富带后富的能量和温暖,一并带到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心间,也萌芽了贫困地区内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的机制。

南北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导致了榆林市南北部经济发展的分化态势,资源匮乏的南6县恰恰都是贫困县。2005年起,榆林市就启动了扶持南部县发展战略,之后又出台了《榆林市扶持南部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6年,为加快实现南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榆林市委、市政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总原则,决定将振南专项资金纳入市本级财政事项扶贫资金,切块下达南部各县。2018年,2亿元振南资金向绥德、米脂、吴堡倾斜;2019年,1.91亿元振南资金向佳县、清涧、子洲倾斜。吴堡的城乡综合供水工程顺利推进了,绥德职教中心建成招生了,子洲几家医院都改扩建了,各县特色产业优化升级了,文化旅游品牌带着清涧13000余名贫困群众增收了……

治沙——精神密码风采焕发

地处毛乌素沙地腹地的榆林市,沙区占全市面积的56.1%。“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风沙与贫穷,像一对儿孪生兄弟。

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史前龙山时期至夏的遗址——石峁遗址,矗立在此4000余年,印证着远古时期的水草丰美。史料显示,秦汉时期毛乌素地区还是“沃野千里,谷稼殷积。牛马衔尾,群羊塞道”,之后榆林便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火弥漫,加之长期滥垦滥牧,生态环境恶化。新中国成立之前,毛乌素沙化程度达历史之最,流沙不断侵蚀,榆林古城也岌岌可危。

转变始于上世纪50年代。在国家的支持下,当地人开始了近70年的治沙造林历程。种树,种能活下来的杨树;种树,种生态价值更高的樟子松;种树,种有产出的经济林;伴生,生态恢复滋生出野生菌;系统重建,林地中出现了“固碳”现象;种瓜种菜种庄稼……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的老人回忆说,四五十年前村子周边都是黄沙,有时候一场风刮过,地里的庄稼就被沙子全埋了,村里人吃饭烧柴都很困难。如今的毛团村不仅不再惧怕风沙侵袭,还在政府引导下,发展成远近闻名的蔬菜基地,蔬菜销售到广东、云南、浙江、四川等省区,还出口韩国和越南。

历史的镜像何其相似:1985年,在政策支持下,榆林44万户农民承包“五荒地”900多万亩,涌现出不少千亩、万亩的个人承包造林治沙大户。当时年过花甲的郭成旺承包了村子周边的4.5万亩沙地,带着儿子、孙子、曾孙子们一代一代“愚公移山”,黄沙变成了林区。上世纪60年代,榆林市在全国首创飞播造林技术。治沙研究所的技术人员背着铺盖到沙区蹲点,和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筛选出合适的沙生植物,还总结出“障蔽造林”“开壕栽柳”等治沙经验。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自1974年起至今,先后入连的300位姑娘与当地群众一道持续奋斗40余年,在荒滩大漠上建起片片沙海绿洲。最初54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如今已步入古稀之年,但她们的精神,分明已经渗透在榆林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灵魂血脉,在传承中熠熠生辉。这份精神,见证了榆林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巨变,诠释了无论面临环境艰苦、劳动艰辛、家庭困难还是经济体制转轨带来的利益冲突,一代又一代治沙姑娘从未动摇的征服沙漠、改善生态的初心。

这怎不是今日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之再现!上一次是战沙,这一次是战贫。同样是引领者担当、典型人物奉献、专业干部探索、先行者带动、老百姓自强。战天斗地的勇气和精神未曾改变,生态问题与贫穷问题同步解决是迭代,精准施策志智双扶是升华。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毛乌素黄沙已被绿色植被所缚,而对那些誓将沙漠变绿洲的人们来说,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榆林人治沙战贫的精神密码,亦同样会在决胜全面小康的那一刻,于中华民族共同富裕的新起点上继续传承。

图片9.png

亮红——信仰底色历久弥坚

1947年3月18日傍晚,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直到1948年3月23日,从吴堡县的川口村东渡黄河,共计行程2000余里,历时一年零五天,途经榆林8县33个村,最终兑现了毛泽东当初“不打败胡宗南不过黄河”的豪迈誓言。

转战期间,党中央和毛主席运筹帷幄,在最小的司令部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社论稿,就从佳县神泉堡的几孔窑洞中发出,通过文件、广播、电报等媒体迅速传播给全国人民。

从安塞到靖边,在小河,在天赐湾,在佳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多次遇险,却总是逢凶化吉,这些都与陕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密不可分。正如彭德怀所说:“没有陕北群众的支持,没有干部战士的前赴后继,2.5万人怎能打败25万强敌呢?”

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也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在新的历史时代,脱贫攻坚战,这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对绝对贫困发起的歼灭战,这场和平环境中的主动作为,令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民才是铜墙铁壁,要永远“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为人民,念好“真”字诀。

在脱贫村,在移民搬迁的新居,在病房中,记者曾无数次听到“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我们的好干部”这些发自群众内心的话语。

“各级扶贫干部把国家的扶贫政策精准落实,贫困户苦干实干,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榆林市扶贫办主任王志强说,“贫困群众面临的问题,扶贫干部甚至比贫困户自己都清楚,这是长时间工作生活在基层一线才能做到的。”

真抓、真帮、真干。榆林市出台多个提高脱贫质量的意见,创新贫困对象遍访行动落实办法,解决问题2.86万件;下硬茬扭转扶贫领域干部作风,仅

2019年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291件,处理397人;下足“绣花功夫”发展产业,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项目全覆盖、技术帮扶全覆盖、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吴堡县通过“农光互补”实现了电站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从育秧、插秧到栽种,横山区靠着一粒米撬动了一个产业;靖边县引进种植杞柳示范田,建起了柳编厂和展馆,帮着农户争取订单,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没落的柳编产业重新焕发生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榆林市更是派出工作组蹲点服务复工复产,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行动吸纳贫困人口就近就业,推动消费扶贫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

“家里的事我啥也顾不上管,就光管集体这些事。其实我觉得一个家庭、一个村和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你得能把它带动得转起来才行。走,我带你到大棚看看!我每天都要上来检查,要看一看才放心。”记者耳边回响起谢家沟村支书谢万生的话。原来,所有的“真”,背后都是“情”,都是“心”。

图片10.png

榆林市民购买消费扶贫展销会上的扶贫产品。郝彦丰/摄

为胜利,念好“合”字诀。

鱼河镇“联合舰队”出征。

被誉为“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榆阳区鱼河镇,是农业农村部命名的“全国一乡一业示范镇”,省级优势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当地设施蔬菜产业参与群众达1.6万人,占总人口的80%。去年11月,鱼河镇成立了榆林市首个镇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和榆林市首个乡镇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这支由全镇16个村级合作社组成的“联合舰队”甫一出征市场,便以规模化效应全面盘活全镇资源资产,撬动社会资本。同期启动运营的鱼河蔬菜批发市场,集农副产品集散交易、仓储保鲜、检验检测、加工包装、冷链配送、线上销售、信息服务功能为一体,一头连农户、一头接市场,让全镇农副产品统购直销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目前日均面向市场销售约60至70吨本地蔬菜,销售额逾20万元。

“国企合力团”上阵。

2017年9月,由陕西省国资委汇聚国企合力成立、陕煤集团担任团长单位的“陕西省助力脱贫攻坚榆林合力团”成立了。国企合力团创新推进“市级开发平台+县区扶贫项目+产业发展基金”三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模式。陕煤集团牵头,设立规模5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联合陕西秦风气体、华能西安热工研究院等注资、捐资,成立榆林合力公司,在榆林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各实施一个以上产业扶贫项目,重点支持贫困县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目前已完成投资9530万元。

社会合力登场。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榆林市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扎实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动员民营企业270家,实施帮扶项目218个;社会组织参与扶贫达到450家,实施帮扶

项目172个,带动贫困人口1.8万人。大力实施“村企共建”专项行动,要求是建成一个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一个收益明显的现代农业项目;吸纳一批贫困户就业;实施一轮基础设施完善工程。

榆林市社会扶贫网注册总量达到105.9万人,需求对接总量11.34万条,综合对接成功率98.19%。2019年,榆林出台消费扶贫实施意见,搭建扶贫产品销售服务新平台,19家企业确定第一批国家级贫困县重点扶贫产品供应商名录,全年开展消费扶贫助销贫困地区农产品共计金额2.6亿元,带动贫困户2.79万

户7.78万人增收。

市政府常年和扶贫干部一起下乡的公车司机,从深为工作劳顿逃避、牢骚,到深为脱贫攻坚感动、助力;扶贫干部家上小学的孩子,会在学校认真聆听老师讲教育扶贫,然后回家告诉妈妈贫困户的孩子可以享受的政策。

他们主动了解扶贫形势,他们积极参与扶贫行为,他们热情购买扶贫产品……他们,是一位又一位普通的榆林市民。

2020年,待脱贫攻坚战完美收官,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当黄土高原上的圪梁梁不再与贫穷对等,当赵家峁燃起的改革星火在深化农村改革的劲风中形成燎原之势,榆林尽锐出战的扶贫人啊,凯歌楼前尽相约,共唱新时代的东方红!

(榆林市扶贫办刘利虹、马蓓对本文亦有贡献,特别鸣谢)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