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培育特色产业助贫困村长效脱贫——广西教育厅定点帮扶忻城县培育“一村一品”发展纪实

时间:2020-12-17 23:08:50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于小尘 史玥琦

“种桑养蚕几十年了,我们家终于退出低保了。今年,还买回来五头牛,多条腿走路发展致富。”人逢喜事精神爽,日前,忻城县古蓬镇上浪村桑蚕产业示范基地的工人蓝秀四笑呵呵地说。自200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定点帮扶广西忻城县以来,他们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大力打造“种养式”“居家式”“旅游式”等“一村一品”特色扶贫产业,不仅助力贫困村长效脱贫,也解开了贫弱群体就业难题。

微信图片_20201217230543.png

古逢镇上浪村标准化养蚕示范基地 蒋汉辉 摄

“两基地一平台”助力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

忻城县素有“桑蚕之乡”的美誉,桑蚕产业是忻城最大的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粗放型生产、成活率低和产业链延伸不广等问题一直制约着该产业健康发展。为此,广西教育厅联合结对帮扶单位广东信宜市和保利集团,引进龙头企业与高校的技术成果,打造红渡镇六纳村、古逢镇上浪村两个标准化养蚕示范基地和提供技术支撑的“智慧蚕业云平台”。

“两基地一平台”的种桑养蚕“忻城模式”,从技术和生产方式上破解影响桑蚕产业发展的技术壁垒。贫困户可以通过出售桑叶、车间务工、合作社分红、饲养高标准四龄蚕售茧、政府桑蚕产业补贴等,获得“五金”收益。“我在基地打工每月有3000块钱的收入,我爱人身体不太好,在家饲养四龄蚕每月也收入1000-2000元。”蓝秀四说,新的桑蚕种养模式让她们家过上了好日子。

种桑养蚕作为六纳村与上浪村的特色支柱产业,目前,已带动439户1786人实现标准化桑蚕种养,4900多户蚕农增收致富。同时,因为标准化种养蚕病死率低蚕茧质量高,目前,基地培育的优质四龄蚕可谓一“种”难求,订单已排到了2021年。

微信图片_20201217230558.png

古蓬镇板内村林下长势喜人的草珊瑚 蒋汉辉摄

特色种养助力村集体经济腾飞

在古蓬镇板内村,草珊瑚已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法宝。“草珊瑚投资成本低,市场需求大。同时,草珊瑚喜阴,适合林下种植。发展草珊瑚种植,不仅可以壮大村集体经济,还可以带动村民就业。”板内村党总支部书记蓝建民介绍,板内村虽土地贫瘠,但林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林下经济”,2019年,在对口帮扶单位广西教育厅的大力帮助下,他们成立“板内村草珊瑚种植合作社”,目前首批120亩草珊瑚已种植成功。

“自治区教育厅不仅投入13万元资金帮我们购买苗木,还依托高校的技术支持,提高草珊瑚的成活率。”蓝建民说,今年4月份种植的草珊瑚,目前成活率高达90%以上。

广西教育厅派驻板内村第一书记胡建雄介绍,草珊瑚种植一次可收割20年,每亩每年可增收3000元左右,属长效经济作物。“今年,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确保草珊瑚成活,再带动更多村民加入其中,把中草药产业做大做强,提高板内村和周边村民致富的内生动力。”胡建雄说。

目前,板内村聘用12户贫困户护理草珊瑚,每天务工费80元,村民们生产生活热情高涨。“我家只有一亩多耕地,要供两个孩子读书,生活十分困难,想出去打工却因为照顾残疾的哥哥走不开。自从村里种了草珊瑚,我每月有一两千块钱的务工收入,日子好过多了”。古蓬镇板内村村民蓝秀林,经过一个月的劳作领到第一笔工资高兴地说。

微信图片_20201217230612.png

红渡镇马蹄村义丰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一角 李景裕 摄

红渡镇马蹄村是广西教育厅挂点帮扶的自治区深度贫困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在广西教育厅的帮扶下,马蹄村大力培育“党员+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建起义丰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教育厅先后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4.2万元、贴息贷款30万元、育牛设备补贴5.86万元支持合作社发展生产、提升效益。并以贫困户入股的方式,发展肉牛养殖产业。”教育厅派驻马蹄村第一书记马月好介绍说,合作社已吸纳带动50户贫困户20余万元资金入社,每户获得入股资金8%的现金分红。同时,传帮带111户贫困家庭发展育肥牛产业。目前,合作社年出栏122头牛,年收入达100多万元。

“在广西教育厅的帮扶下,我非常有信心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带动更多的农户和贫困户发展致富。”合作社负责人罗旭欣说。

微信图片_20201217230622.png

红渡镇雷洞村竹编车间 蒋汉辉 摄

“居家式”扶贫车间促弱劳动力就业

“以前编篮子背篓是自家使用,现在竹编车间开到家门口,我们可以靠一门手艺赚钱补贴家用。”雷洞村众兴工艺品有限公司“竹编扶贫车间”技术员潘淑珍说。

红渡镇雷洞村是广西教育厅定点帮扶的七个贫困村之一,几年来,雷洞村把教育厅的帮扶事迹编成顺口溜,口口相传。“蓝雁路、万春楼、亚光书记的鸡和牛。”而蓝雁、万春和亚光,都是教育厅历届第一书记的名字。他们修路建房发展产业,为村民带来实惠和幸福。2020年,教育厅根据雷洞村贫弱劳动力较多的实际,又引进竹编扶贫车间。同时,落实“公司+扶贫车间+党支部+贫困户”的扶贫模式,解决农闲时节无收入或弱劳动力就业难题,并助推村集体经济增收。

微信图片_20201217230630.png

红渡镇雷洞村竹编车间一角 李景裕 摄

据广西教育厅派驻雷洞村的第一书记黄云振介绍,2020年8月,村两委联系竹编专家到村里开展竹编技能培训,目前,已有70位村民(建档立卡贫困户18人)参加培训获得证书并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每人每月增收300-1000元不等。不仅盘活村里70余名贫弱和闲置劳动力,也为小山村增添了“竹编”活力。

“我在家里,动动手指就能赚钱,比每个月领养老补贴踏实多了。”雷洞村弄亮屯82岁的老人林玉芳,以前空有一身竹编技能却无处施展,现在,竹编车间开到家门口,老人不仅坐在家里就能赚钱贴补家用,还成为10月份的编织“冠军”,老人乐得合不拢嘴。

除竹编产业外,雷洞村的特色农产品电商销售也初见成效,今年,该村自有品牌雷洞村土蜂蜜和桑葚酒等,销售额已达4万元余元。

微信图片_20201217230641.png

游客在“鱼乐园”休闲娱乐 六蝶村村委供图

打造“农旅融合”产业 助贫困村长效脱贫

忻城县红渡镇六蝶村的红水河畔,因上游乐滩水电站的修筑,呈现“高峡出平湖”的壮观场面,下游沿河两岸翠竹成行,碧树婀娜,河水宛若玉带飘飘,风光旖旎,“鱼乐园”休闲农庄应运而生。

“鱼乐园”是广西教育厅定点帮扶的扶贫车间。主要以经营餐饮、游船及龟类养殖等项目为主,已带动7名贫困户就业。同时,还不定期收购当地群众绿色蔬菜和河虾等水产品促农增收。六蝶村贫困村民樊国琡每天向农庄供应河虾,每月至少收入2000元。

据“鱼乐园”负责人蓝小红介绍,她家四口人不到两亩耕地,是2016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16年,通过教育厅的帮助,她们家获得贴息贷款成立了“鱼乐园”扶贫车间。目前,该“旅游式”扶贫车间每年营业收入达十几万元,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带动十余人就业增收。

微信图片_20201217230653.png

游客在“鱼乐园”休闲娱乐 六蝶村村委供图

据广西教育厅派驻到六蝶村第一书记邓学铭介绍,近年来,广西教育厅投入资金和技术,先后在六蝶村建设手工制品加工、旅游农家乐和种养式三家扶贫车间,实现红渡镇扶贫车间零突破,也助力六蝶村长效脱贫。

“自从教育厅来帮扶,我们村变化可大了,现在有了致富的产业,让我们感到从未有过的踏实和幸福。”蓝小红说。

广西教育厅驻忻城扶贫工作队队长王华说,发展产业是贫困村长效脱贫的根本之策。2018年以来,教育厅为定点帮扶的七个贫困村筹措各类产业扶贫资金1269万余元,发展7个特色产业扶贫车间。同时,逐户核查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落实产业奖补政策,确保脱贫路上不漏一人。2018年,教育厅帮扶的七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1727户6391人全部脱贫。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林凡建
标签乡村建设    

培育特色产业助贫困村长效脱贫——广西教育厅定点帮扶忻城县培育“一村一品”发展纪实

时间:2020-12-17 23:08:50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于小尘 史玥琦

“种桑养蚕几十年了,我们家终于退出低保了。今年,还买回来五头牛,多条腿走路发展致富。”人逢喜事精神爽,日前,忻城县古蓬镇上浪村桑蚕产业示范基地的工人蓝秀四笑呵呵地说。自200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定点帮扶广西忻城县以来,他们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大力打造“种养式”“居家式”“旅游式”等“一村一品”特色扶贫产业,不仅助力贫困村长效脱贫,也解开了贫弱群体就业难题。

微信图片_20201217230543.png

古逢镇上浪村标准化养蚕示范基地 蒋汉辉 摄

“两基地一平台”助力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

忻城县素有“桑蚕之乡”的美誉,桑蚕产业是忻城最大的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粗放型生产、成活率低和产业链延伸不广等问题一直制约着该产业健康发展。为此,广西教育厅联合结对帮扶单位广东信宜市和保利集团,引进龙头企业与高校的技术成果,打造红渡镇六纳村、古逢镇上浪村两个标准化养蚕示范基地和提供技术支撑的“智慧蚕业云平台”。

“两基地一平台”的种桑养蚕“忻城模式”,从技术和生产方式上破解影响桑蚕产业发展的技术壁垒。贫困户可以通过出售桑叶、车间务工、合作社分红、饲养高标准四龄蚕售茧、政府桑蚕产业补贴等,获得“五金”收益。“我在基地打工每月有3000块钱的收入,我爱人身体不太好,在家饲养四龄蚕每月也收入1000-2000元。”蓝秀四说,新的桑蚕种养模式让她们家过上了好日子。

种桑养蚕作为六纳村与上浪村的特色支柱产业,目前,已带动439户1786人实现标准化桑蚕种养,4900多户蚕农增收致富。同时,因为标准化种养蚕病死率低蚕茧质量高,目前,基地培育的优质四龄蚕可谓一“种”难求,订单已排到了2021年。

微信图片_20201217230558.png

古蓬镇板内村林下长势喜人的草珊瑚 蒋汉辉摄

特色种养助力村集体经济腾飞

在古蓬镇板内村,草珊瑚已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法宝。“草珊瑚投资成本低,市场需求大。同时,草珊瑚喜阴,适合林下种植。发展草珊瑚种植,不仅可以壮大村集体经济,还可以带动村民就业。”板内村党总支部书记蓝建民介绍,板内村虽土地贫瘠,但林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林下经济”,2019年,在对口帮扶单位广西教育厅的大力帮助下,他们成立“板内村草珊瑚种植合作社”,目前首批120亩草珊瑚已种植成功。

“自治区教育厅不仅投入13万元资金帮我们购买苗木,还依托高校的技术支持,提高草珊瑚的成活率。”蓝建民说,今年4月份种植的草珊瑚,目前成活率高达90%以上。

广西教育厅派驻板内村第一书记胡建雄介绍,草珊瑚种植一次可收割20年,每亩每年可增收3000元左右,属长效经济作物。“今年,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确保草珊瑚成活,再带动更多村民加入其中,把中草药产业做大做强,提高板内村和周边村民致富的内生动力。”胡建雄说。

目前,板内村聘用12户贫困户护理草珊瑚,每天务工费80元,村民们生产生活热情高涨。“我家只有一亩多耕地,要供两个孩子读书,生活十分困难,想出去打工却因为照顾残疾的哥哥走不开。自从村里种了草珊瑚,我每月有一两千块钱的务工收入,日子好过多了”。古蓬镇板内村村民蓝秀林,经过一个月的劳作领到第一笔工资高兴地说。

微信图片_20201217230612.png

红渡镇马蹄村义丰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一角 李景裕 摄

红渡镇马蹄村是广西教育厅挂点帮扶的自治区深度贫困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在广西教育厅的帮扶下,马蹄村大力培育“党员+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建起义丰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教育厅先后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4.2万元、贴息贷款30万元、育牛设备补贴5.86万元支持合作社发展生产、提升效益。并以贫困户入股的方式,发展肉牛养殖产业。”教育厅派驻马蹄村第一书记马月好介绍说,合作社已吸纳带动50户贫困户20余万元资金入社,每户获得入股资金8%的现金分红。同时,传帮带111户贫困家庭发展育肥牛产业。目前,合作社年出栏122头牛,年收入达100多万元。

“在广西教育厅的帮扶下,我非常有信心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带动更多的农户和贫困户发展致富。”合作社负责人罗旭欣说。

微信图片_20201217230622.png

红渡镇雷洞村竹编车间 蒋汉辉 摄

“居家式”扶贫车间促弱劳动力就业

“以前编篮子背篓是自家使用,现在竹编车间开到家门口,我们可以靠一门手艺赚钱补贴家用。”雷洞村众兴工艺品有限公司“竹编扶贫车间”技术员潘淑珍说。

红渡镇雷洞村是广西教育厅定点帮扶的七个贫困村之一,几年来,雷洞村把教育厅的帮扶事迹编成顺口溜,口口相传。“蓝雁路、万春楼、亚光书记的鸡和牛。”而蓝雁、万春和亚光,都是教育厅历届第一书记的名字。他们修路建房发展产业,为村民带来实惠和幸福。2020年,教育厅根据雷洞村贫弱劳动力较多的实际,又引进竹编扶贫车间。同时,落实“公司+扶贫车间+党支部+贫困户”的扶贫模式,解决农闲时节无收入或弱劳动力就业难题,并助推村集体经济增收。

微信图片_20201217230630.png

红渡镇雷洞村竹编车间一角 李景裕 摄

据广西教育厅派驻雷洞村的第一书记黄云振介绍,2020年8月,村两委联系竹编专家到村里开展竹编技能培训,目前,已有70位村民(建档立卡贫困户18人)参加培训获得证书并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每人每月增收300-1000元不等。不仅盘活村里70余名贫弱和闲置劳动力,也为小山村增添了“竹编”活力。

“我在家里,动动手指就能赚钱,比每个月领养老补贴踏实多了。”雷洞村弄亮屯82岁的老人林玉芳,以前空有一身竹编技能却无处施展,现在,竹编车间开到家门口,老人不仅坐在家里就能赚钱贴补家用,还成为10月份的编织“冠军”,老人乐得合不拢嘴。

除竹编产业外,雷洞村的特色农产品电商销售也初见成效,今年,该村自有品牌雷洞村土蜂蜜和桑葚酒等,销售额已达4万元余元。

微信图片_20201217230641.png

游客在“鱼乐园”休闲娱乐 六蝶村村委供图

打造“农旅融合”产业 助贫困村长效脱贫

忻城县红渡镇六蝶村的红水河畔,因上游乐滩水电站的修筑,呈现“高峡出平湖”的壮观场面,下游沿河两岸翠竹成行,碧树婀娜,河水宛若玉带飘飘,风光旖旎,“鱼乐园”休闲农庄应运而生。

“鱼乐园”是广西教育厅定点帮扶的扶贫车间。主要以经营餐饮、游船及龟类养殖等项目为主,已带动7名贫困户就业。同时,还不定期收购当地群众绿色蔬菜和河虾等水产品促农增收。六蝶村贫困村民樊国琡每天向农庄供应河虾,每月至少收入2000元。

据“鱼乐园”负责人蓝小红介绍,她家四口人不到两亩耕地,是2016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16年,通过教育厅的帮助,她们家获得贴息贷款成立了“鱼乐园”扶贫车间。目前,该“旅游式”扶贫车间每年营业收入达十几万元,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带动十余人就业增收。

微信图片_20201217230653.png

游客在“鱼乐园”休闲娱乐 六蝶村村委供图

据广西教育厅派驻到六蝶村第一书记邓学铭介绍,近年来,广西教育厅投入资金和技术,先后在六蝶村建设手工制品加工、旅游农家乐和种养式三家扶贫车间,实现红渡镇扶贫车间零突破,也助力六蝶村长效脱贫。

“自从教育厅来帮扶,我们村变化可大了,现在有了致富的产业,让我们感到从未有过的踏实和幸福。”蓝小红说。

广西教育厅驻忻城扶贫工作队队长王华说,发展产业是贫困村长效脱贫的根本之策。2018年以来,教育厅为定点帮扶的七个贫困村筹措各类产业扶贫资金1269万余元,发展7个特色产业扶贫车间。同时,逐户核查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落实产业奖补政策,确保脱贫路上不漏一人。2018年,教育厅帮扶的七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1727户6391人全部脱贫。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林凡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