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陕西佳县:深化组织保障,锻造脱贫攻坚之战的“主心骨”

时间:2020-12-25 12:49:17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安然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佳县立足山区农业县、革命老区县和吕梁山片区县的国定贫困县实际,深化组织保障,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头作用,精准施策,埋头苦干,构建出了一套“党建引领、龙头带动、科技增效、产业支撑”的长效增收机制,高质量完成了102村17831户45682人的脱贫任务,2019年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19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综合评价好的县市区”,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18、2019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县区”、“2020年榆林市脱贫攻坚特别贡献奖”。

“五支队伍”撑起扶贫第一梯队

“五面红旗”激励能人建设乡村

走进佳县通镇往东5公里的向阳湾村,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装袋、烘干、运送枣木香菇,脸上洋溢着幸福。村支部书记贺建强和其他几个村干部正站在村民中间,大家正愉快地讨论着这套去年10月由村干部们组队实地考察后从湖北引进的枣树循环生态系统。

(向阳湾扶贫车间)

如今村风和谐、村干部务实的向阳湾,2015年之前还是县里出了名的“烂杆村”。“那时候村民之间拉帮结派,两个委员会(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不怎么管事的,就像一团散沙。”村民回忆2015年以前的向阳湾。

在过去的佳县,类似的“问题村”不止向阳湾一个,脱贫工作举步维艰。为此,佳县县委确立了党委主导、政府主抓、乡镇主战、村户主干的脱贫攻坚机制,坚持抓党建促脱贫,创新开展基层党建“555”工程创建活动,即建强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产业带头人、道德模范等“五支队伍”作为扶贫的中坚力量,推广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社会治理“五面红旗”评分制度,从而实现党建引领中心工作、党建品牌创建、实现乡村振兴、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励保障等“五个突破”。

以基层党建为抓手,佳县创新性地将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结合了起来。基层干部需要接受定期的监督考核,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不仅受村民监督,也要接受县里的巡查小组的监督,充分激发了村党支部书记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积极性。

此外,通过吸收大学生村官和致富能人回乡助力脱贫,佳县基层干部的素质也明显提高。“现在不同了,村里来了不少‘能人’,干部们亲身到外地考察,把挣钱的好项目引进来了,很贴心。”另一位村民向如今村里的干部们竖起了大拇指。

(向阳湾扶贫农场蘑菇生产基地)

引入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五面红旗”制度将村治理实绩与村干部嘉奖挂钩,每获得一面“红旗”,村支部书记报酬标准每月上调500元,其他村干部每人每月上调300元。而对于向阳湾的贺建强来说,这项制度更是他突破文凭限制的重要推力。由于在脱贫工作中表现出色,为村里摘得了“红旗”,贺建强于2018年被推荐参加了公务员考试,“这是只有高中文凭的我从来都没想到的事。”他难掩激动。

目前,佳县已评选出“五面红旗村”25个,回引128名致富能人和194名大学生担任村支部书记和村级后备干部,占行政村的60%,“一肩挑”行政村占比达100%;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86个,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坚强,组织力显著提升。

建设扶贫农场

推动产业扶贫

顺着沿黄路一路向南,便来到了佳县的红枣名乡木头峪镇王宁山村。这几年,王宁山村建起了以“枣”字为核心的扶贫农场,红枣白酒、果酒、红枣醋等十余种红枣系列产品正是从这小小的农场出发,走向了全国各地。

(王宁山扶贫农场红枣酒加工厂)

一踏上王宁村的土地,枣香沁人心脾,枣树排列整齐,赏心悦目。但据驻村第一书记杜军锋介绍,以前王宁山的面貌可不是这样。

“几年前,受市场挤压和气候变化影响,本地产的红枣卖不上好价钱,老百姓们逐渐失去了希望,放弃了枣园管理,有的毁林还田,有的外出打工,或者干脆任枣园自生自灭。”杜军锋介绍到。

看着曾经辉煌的红枣产业逐渐显出颓势,驻村扶贫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开会讨论如何救活村里的红枣产业。

“红枣是我们的传统优势产业,是农民心中最愿意、最认可的。既然红枣品种变不了,种植面积变不了,就只能改变过去的生产方式,改变过去的管理模式,改变过去的经营形式,改变过去的红枣商品经济思路。”杜军锋向记者介绍了经多次讨论后形成的扶贫产业发展思路。

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和村两委班子的引领下,王宁山村与佳县枣员外枣业有限公司合作,改造了4500亩有机红枣,建起了围绕红枣做文章的扶贫农场,5条红枣深加工生产线投入运转,红枣系列的白酒、果酒、醋饮、浓缩汁等十多个产品走入市场,大大提升了红枣的附加值。不仅如此,用红枣酿酒的酒糟制成猪饲料还被用于养殖原生态红枣黑毛土猪,猪场产出发酵有机肥又能被用在枣树上。

(佳县王宁山扶贫农场标准化枣园)

(王宁山扶贫农场储酒窖)

就这样,王宁山村围绕红枣形成了一条绿色生态循环产业链。这条绿色产业链带动全村173户建档立卡户实现稳定增增收。据杜军锋介绍,今年年底王宁山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0万。

在佳县,还有好多个像这样的贫困村正在发生着蝶变,而催生这种蝶变的,正是全县扶贫农场的巨大带动效应。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佳县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以发展扶贫农场为主抓手,整合村集体合作社资源和产业扶贫资金,切实解决产业扶贫项目小散弱等问题,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个扶贫农场,把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按照“东枣西果北蔬菜、旅游畜牧杂粮中药材”产业布局,依托“3+X”产业,推广“村集体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种养加产业、乡村旅游、光伏电站等多种模式的扶贫农场。目前已建成7个扶贫农场和东方红扶贫工厂,提供就业岗位1355个,带动6.1万农民增收。在建扶贫农场、工厂17个,预计可提供40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18万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峪口村广佳协作小杂粮加工扶贫产业)

推动产权制度改革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让“扶贫农场”等产业扶贫机制平稳运行并持续释放“红利”,离不开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支撑。近年来,佳县不断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济带贫益贫作用充分显现。

“我想都没想到,这么快就给分红了,原先还想着13只羊入股后,起码要等一两年,没想到今天就能分红。”拿着今年入股村里红枣羊项目的第一笔2600元分红,乔家枣坪贫困户曹艳平十分高兴。

(曹艳平等贫困户领取分红)

曹艳平所入股红枣羊养殖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研发,以当地的特产红枣饲养的红枣羊肉质鲜美,味道回甘,市场反应热烈。经过充分考察,乔家枣坪村决定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管理模式,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定位高标准建设养殖场。项目由村党支部牵头实施,并负责后期监督、核算和红利兑现,合作社具体经营,贫困户入股分红。

2019年,由48户贫困户组成的玉高养殖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合作社运行明晰了各方的责权利,约定贫困户每户5000元的养羊产业扶持资金全部入股养殖场建设,与村集体共同拥有养殖场股份。由县政府投入30万元为每户贫困户购置13只羊以入股的方式由合作社统一托管经营,连续3年为每户贫困户每年分红至少3000元。

脱贫攻坚以来,佳县大力推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生产要素,实现资产资源资本化、资本股权化、股权市场化,即将村集体或个体拥有的各类资源资产使用权,以及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等资金和所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为村集体和各成员持有的股权,引导农民自愿投资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等各类市场主体,按股分享收益;村集体和农民所持有的股权,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实现转让,获得收益,不断推动农村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和“谁来种地”的问题。

(佳县东奥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标准化养殖基地)

现在,各类村级枣畜业股份经济合作社在佳县遍地开花。县委书记刘生胜向记者介绍了股份制合作社与扶贫农场相结合迸发出的更为强大的致富力量:“土地流转租给给农场,资金入股到合作社,自己进入农场务工,这样算下来,租金、股金、薪金,贫困户一年能挣三份钱。自己的利益与农场、合作社的效益挂钩,贫困户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大幅提升。”

多项科技成果推广落地

科技助农提升脱贫效益

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落地,是佳县提升脱贫攻坚效益的重要举措。乔家枣坪村的红枣羊项目,便是由佳县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成果之一。

羊产业是佳县的重要传统产业。为促进羊产业创新发展,围绕解决传统羊产业“生得少,长得慢,卖得差”问题,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佳县邀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畜禽专项相关专家组建科技助力团推动相关科技成果在佳县的落地转化。

(佳县红枣羊在杨凌农高会上展出)

9月18日,在科技助力佳县羊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暨羊疫病防控专题培训会上,县政府聘任10位专家作为佳县羊产业创新发展科技助力团成员;“陕西省肉羊体系试验示范站”揭牌;承担畜禽专项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发团队人员分别与县内3家合作单位进行签约;6位专家就羊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等内容进行了专题培训。

“通过高规格、高水准的行业专家、高校及科研院所教授的科学研讨和防疫讲座,推广高效安全的养殖技术,深入产学研合作,为佳县羊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不少‘妙药良方’。”佳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徐辉介绍到。截至目前,佳县已发展养殖协会、合作社等畜牧业产业化组织209个,存栏30只以上的养羊户近1600户,羊子饲养量达42.05万只。

(佳县红枣系列产品在杨凌农高会展览)

除羊产业之外,县委县政府还积极推进与高校在更广阔的领域内的合作,推进多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与西北大学合作开展枣花蜜生产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与生物活性研究,建成生产线并获得了SC认证;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启动红枣防僵尸果与防裂果试验,开展土壤综合治理;2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0余座大棚安放近5000个控根栽培器,建成陕西最大的控根栽培试验示范基地。为进一步凝聚科技与人才资源,佳县还建成了东方红小杂粮国家级星创天地,采用“公司+创客+基地+农户(重点贫困户)”模式,为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农村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开辟新天地,现已培育创客99名,转化科技成果9项,研发杂粮新产品7个,带动820余户农户户均年增收1000多元。

干部培训不松懈

基层调研常态化

凝聚脱贫共识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逐步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针对扶贫工作中部分干部思想认识不足、战斗意识松懈、履职担当不够问题,举办各类培训12期,培训帮扶干部7000余人次,实现帮扶干部培训全覆盖。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真要发现扶贫工作中的不足,了解基层群众的需要,还得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基层调研。”参加完刘家山村的党员干部座谈会后,县委书记刘生胜感慨道。

(佳县盘山公路)

在县委县政府的倡导下,“走基层”成为了常态,佳县各级党员干部纷纷深入一线开展基层调研,共形成调研报告256篇。村级党组织弱化、帮扶干部管理不严、村集体经济减贫带贫效果不佳……这些调研报告指出了佳县扶贫工作中的真问题,发现了贫困户的真需要,并在随后一一进行专项整治。

针对部分村级党组织弱化边缘化、村干部队伍年龄老化问题,佳县开展基层党建“555”工程创建活动,回引128名致富能人、194名大学生回村任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32名,发展预备党员400名,储备村级后备干部587名,基层战斗堡垒更加稳固;针对帮扶干部管理不严的问题,佳县开展“百日督导”专项行动,发现并指导整改各类问题55条,下发督办单6件,举办培训会6场,印发通报5期,通报批评140余人次,“四支队伍”管理全面加强;针对部分村集体经济减贫带贫效果不佳问题,佳县县级领导及各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全部沉到包抓点进村入户督导工作,大力发展“3+X”产业,引进培育市场主体,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致富。

(佳县春晓园移民安置小区)

专项整治件件有着落,基层需要事事都有回应。通过一次次调研,一场场培训,佳县的党员干部们“上紧了弦”,政治站位不断提升,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不断增强,成为了群众脱贫之路上真正的“主心骨”。

砥砺奋进正当时,跃上战马再出发。“帮扶引领,献计献策,在脱贫攻坚战中,党员干部是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锐意创新、因地制宜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狠抓问题整改和扶贫政策落实,坚持党建引领,深化组织保障,强化能人带动,进一步夯实基层精准扶贫战斗堡垒,夯实稳定脱贫根基,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团结带领27万佳县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幸福大门。”县委书记刘生胜信心满满地说到。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林凡建
标签巩固衔接    
资讯播报

陕西佳县:深化组织保障,锻造脱贫攻坚之战的“主心骨”

时间:2020-12-25 12:49:17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安然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佳县立足山区农业县、革命老区县和吕梁山片区县的国定贫困县实际,深化组织保障,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头作用,精准施策,埋头苦干,构建出了一套“党建引领、龙头带动、科技增效、产业支撑”的长效增收机制,高质量完成了102村17831户45682人的脱贫任务,2019年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19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综合评价好的县市区”,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18、2019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县区”、“2020年榆林市脱贫攻坚特别贡献奖”。

“五支队伍”撑起扶贫第一梯队

“五面红旗”激励能人建设乡村

走进佳县通镇往东5公里的向阳湾村,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装袋、烘干、运送枣木香菇,脸上洋溢着幸福。村支部书记贺建强和其他几个村干部正站在村民中间,大家正愉快地讨论着这套去年10月由村干部们组队实地考察后从湖北引进的枣树循环生态系统。

(向阳湾扶贫车间)

如今村风和谐、村干部务实的向阳湾,2015年之前还是县里出了名的“烂杆村”。“那时候村民之间拉帮结派,两个委员会(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不怎么管事的,就像一团散沙。”村民回忆2015年以前的向阳湾。

在过去的佳县,类似的“问题村”不止向阳湾一个,脱贫工作举步维艰。为此,佳县县委确立了党委主导、政府主抓、乡镇主战、村户主干的脱贫攻坚机制,坚持抓党建促脱贫,创新开展基层党建“555”工程创建活动,即建强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产业带头人、道德模范等“五支队伍”作为扶贫的中坚力量,推广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社会治理“五面红旗”评分制度,从而实现党建引领中心工作、党建品牌创建、实现乡村振兴、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励保障等“五个突破”。

以基层党建为抓手,佳县创新性地将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结合了起来。基层干部需要接受定期的监督考核,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不仅受村民监督,也要接受县里的巡查小组的监督,充分激发了村党支部书记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积极性。

此外,通过吸收大学生村官和致富能人回乡助力脱贫,佳县基层干部的素质也明显提高。“现在不同了,村里来了不少‘能人’,干部们亲身到外地考察,把挣钱的好项目引进来了,很贴心。”另一位村民向如今村里的干部们竖起了大拇指。

(向阳湾扶贫农场蘑菇生产基地)

引入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五面红旗”制度将村治理实绩与村干部嘉奖挂钩,每获得一面“红旗”,村支部书记报酬标准每月上调500元,其他村干部每人每月上调300元。而对于向阳湾的贺建强来说,这项制度更是他突破文凭限制的重要推力。由于在脱贫工作中表现出色,为村里摘得了“红旗”,贺建强于2018年被推荐参加了公务员考试,“这是只有高中文凭的我从来都没想到的事。”他难掩激动。

目前,佳县已评选出“五面红旗村”25个,回引128名致富能人和194名大学生担任村支部书记和村级后备干部,占行政村的60%,“一肩挑”行政村占比达100%;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86个,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坚强,组织力显著提升。

建设扶贫农场

推动产业扶贫

顺着沿黄路一路向南,便来到了佳县的红枣名乡木头峪镇王宁山村。这几年,王宁山村建起了以“枣”字为核心的扶贫农场,红枣白酒、果酒、红枣醋等十余种红枣系列产品正是从这小小的农场出发,走向了全国各地。

(王宁山扶贫农场红枣酒加工厂)

一踏上王宁村的土地,枣香沁人心脾,枣树排列整齐,赏心悦目。但据驻村第一书记杜军锋介绍,以前王宁山的面貌可不是这样。

“几年前,受市场挤压和气候变化影响,本地产的红枣卖不上好价钱,老百姓们逐渐失去了希望,放弃了枣园管理,有的毁林还田,有的外出打工,或者干脆任枣园自生自灭。”杜军锋介绍到。

看着曾经辉煌的红枣产业逐渐显出颓势,驻村扶贫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开会讨论如何救活村里的红枣产业。

“红枣是我们的传统优势产业,是农民心中最愿意、最认可的。既然红枣品种变不了,种植面积变不了,就只能改变过去的生产方式,改变过去的管理模式,改变过去的经营形式,改变过去的红枣商品经济思路。”杜军锋向记者介绍了经多次讨论后形成的扶贫产业发展思路。

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和村两委班子的引领下,王宁山村与佳县枣员外枣业有限公司合作,改造了4500亩有机红枣,建起了围绕红枣做文章的扶贫农场,5条红枣深加工生产线投入运转,红枣系列的白酒、果酒、醋饮、浓缩汁等十多个产品走入市场,大大提升了红枣的附加值。不仅如此,用红枣酿酒的酒糟制成猪饲料还被用于养殖原生态红枣黑毛土猪,猪场产出发酵有机肥又能被用在枣树上。

(佳县王宁山扶贫农场标准化枣园)

(王宁山扶贫农场储酒窖)

就这样,王宁山村围绕红枣形成了一条绿色生态循环产业链。这条绿色产业链带动全村173户建档立卡户实现稳定增增收。据杜军锋介绍,今年年底王宁山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0万。

在佳县,还有好多个像这样的贫困村正在发生着蝶变,而催生这种蝶变的,正是全县扶贫农场的巨大带动效应。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佳县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以发展扶贫农场为主抓手,整合村集体合作社资源和产业扶贫资金,切实解决产业扶贫项目小散弱等问题,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个扶贫农场,把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按照“东枣西果北蔬菜、旅游畜牧杂粮中药材”产业布局,依托“3+X”产业,推广“村集体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种养加产业、乡村旅游、光伏电站等多种模式的扶贫农场。目前已建成7个扶贫农场和东方红扶贫工厂,提供就业岗位1355个,带动6.1万农民增收。在建扶贫农场、工厂17个,预计可提供40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18万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峪口村广佳协作小杂粮加工扶贫产业)

推动产权制度改革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让“扶贫农场”等产业扶贫机制平稳运行并持续释放“红利”,离不开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支撑。近年来,佳县不断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济带贫益贫作用充分显现。

“我想都没想到,这么快就给分红了,原先还想着13只羊入股后,起码要等一两年,没想到今天就能分红。”拿着今年入股村里红枣羊项目的第一笔2600元分红,乔家枣坪贫困户曹艳平十分高兴。

(曹艳平等贫困户领取分红)

曹艳平所入股红枣羊养殖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研发,以当地的特产红枣饲养的红枣羊肉质鲜美,味道回甘,市场反应热烈。经过充分考察,乔家枣坪村决定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管理模式,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定位高标准建设养殖场。项目由村党支部牵头实施,并负责后期监督、核算和红利兑现,合作社具体经营,贫困户入股分红。

2019年,由48户贫困户组成的玉高养殖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合作社运行明晰了各方的责权利,约定贫困户每户5000元的养羊产业扶持资金全部入股养殖场建设,与村集体共同拥有养殖场股份。由县政府投入30万元为每户贫困户购置13只羊以入股的方式由合作社统一托管经营,连续3年为每户贫困户每年分红至少3000元。

脱贫攻坚以来,佳县大力推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生产要素,实现资产资源资本化、资本股权化、股权市场化,即将村集体或个体拥有的各类资源资产使用权,以及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等资金和所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为村集体和各成员持有的股权,引导农民自愿投资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等各类市场主体,按股分享收益;村集体和农民所持有的股权,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实现转让,获得收益,不断推动农村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和“谁来种地”的问题。

(佳县东奥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标准化养殖基地)

现在,各类村级枣畜业股份经济合作社在佳县遍地开花。县委书记刘生胜向记者介绍了股份制合作社与扶贫农场相结合迸发出的更为强大的致富力量:“土地流转租给给农场,资金入股到合作社,自己进入农场务工,这样算下来,租金、股金、薪金,贫困户一年能挣三份钱。自己的利益与农场、合作社的效益挂钩,贫困户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大幅提升。”

多项科技成果推广落地

科技助农提升脱贫效益

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落地,是佳县提升脱贫攻坚效益的重要举措。乔家枣坪村的红枣羊项目,便是由佳县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成果之一。

羊产业是佳县的重要传统产业。为促进羊产业创新发展,围绕解决传统羊产业“生得少,长得慢,卖得差”问题,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佳县邀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畜禽专项相关专家组建科技助力团推动相关科技成果在佳县的落地转化。

(佳县红枣羊在杨凌农高会上展出)

9月18日,在科技助力佳县羊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暨羊疫病防控专题培训会上,县政府聘任10位专家作为佳县羊产业创新发展科技助力团成员;“陕西省肉羊体系试验示范站”揭牌;承担畜禽专项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发团队人员分别与县内3家合作单位进行签约;6位专家就羊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等内容进行了专题培训。

“通过高规格、高水准的行业专家、高校及科研院所教授的科学研讨和防疫讲座,推广高效安全的养殖技术,深入产学研合作,为佳县羊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不少‘妙药良方’。”佳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徐辉介绍到。截至目前,佳县已发展养殖协会、合作社等畜牧业产业化组织209个,存栏30只以上的养羊户近1600户,羊子饲养量达42.05万只。

(佳县红枣系列产品在杨凌农高会展览)

除羊产业之外,县委县政府还积极推进与高校在更广阔的领域内的合作,推进多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与西北大学合作开展枣花蜜生产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与生物活性研究,建成生产线并获得了SC认证;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启动红枣防僵尸果与防裂果试验,开展土壤综合治理;2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0余座大棚安放近5000个控根栽培器,建成陕西最大的控根栽培试验示范基地。为进一步凝聚科技与人才资源,佳县还建成了东方红小杂粮国家级星创天地,采用“公司+创客+基地+农户(重点贫困户)”模式,为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农村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开辟新天地,现已培育创客99名,转化科技成果9项,研发杂粮新产品7个,带动820余户农户户均年增收1000多元。

干部培训不松懈

基层调研常态化

凝聚脱贫共识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逐步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针对扶贫工作中部分干部思想认识不足、战斗意识松懈、履职担当不够问题,举办各类培训12期,培训帮扶干部7000余人次,实现帮扶干部培训全覆盖。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真要发现扶贫工作中的不足,了解基层群众的需要,还得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基层调研。”参加完刘家山村的党员干部座谈会后,县委书记刘生胜感慨道。

(佳县盘山公路)

在县委县政府的倡导下,“走基层”成为了常态,佳县各级党员干部纷纷深入一线开展基层调研,共形成调研报告256篇。村级党组织弱化、帮扶干部管理不严、村集体经济减贫带贫效果不佳……这些调研报告指出了佳县扶贫工作中的真问题,发现了贫困户的真需要,并在随后一一进行专项整治。

针对部分村级党组织弱化边缘化、村干部队伍年龄老化问题,佳县开展基层党建“555”工程创建活动,回引128名致富能人、194名大学生回村任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32名,发展预备党员400名,储备村级后备干部587名,基层战斗堡垒更加稳固;针对帮扶干部管理不严的问题,佳县开展“百日督导”专项行动,发现并指导整改各类问题55条,下发督办单6件,举办培训会6场,印发通报5期,通报批评140余人次,“四支队伍”管理全面加强;针对部分村集体经济减贫带贫效果不佳问题,佳县县级领导及各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全部沉到包抓点进村入户督导工作,大力发展“3+X”产业,引进培育市场主体,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致富。

(佳县春晓园移民安置小区)

专项整治件件有着落,基层需要事事都有回应。通过一次次调研,一场场培训,佳县的党员干部们“上紧了弦”,政治站位不断提升,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不断增强,成为了群众脱贫之路上真正的“主心骨”。

砥砺奋进正当时,跃上战马再出发。“帮扶引领,献计献策,在脱贫攻坚战中,党员干部是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锐意创新、因地制宜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狠抓问题整改和扶贫政策落实,坚持党建引领,深化组织保障,强化能人带动,进一步夯实基层精准扶贫战斗堡垒,夯实稳定脱贫根基,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团结带领27万佳县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幸福大门。”县委书记刘生胜信心满满地说到。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林凡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