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柳编“非遗+”决胜脱贫攻坚的临沭实践——以临沂市临沭县柳编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为例

时间:2020-12-31 17:34:46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季德山

QQ截图20201231173700.jpg

非遗文化传承人杨进邦在指导群众柳编技艺

临沭县是全国著名的“柳编之都”、“杞柳之乡”,植柳编柳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柳毅植柳,为民造福”的神话传说赋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植柳而生、编柳而富,临沭柳编已形成一种灿烂而独特的柳文化。“闯东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学会柳编这一行,三年五年盖楼房”。临沭县结合本地柳编产业特色,通过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农村设立加工点,让贫困群众实现就地转移就业和居家灵活就业脱贫致富取得了突出成效。目前,临沭全县从事柳编产业10万余人、5万多户,是全国最大的柳编产业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2019年11月,临沭县顺利通过“中国柳编之都”称号复评。

主要做法:

 一、大力挖掘非遗资源,在做大做强上谋发展

(一)组织引领,节会带动。2020年10月9日,临沭县中国农民丰收节•第七届中国(临沭)柳编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柳博会”)在临沭县曹庄镇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落下帷幕。至此,临沭县已先后举办“柳博会”七届之多。围绕柳编产业的发展与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临沭县成立了“临沭县柳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文件,有力推动了柳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强化扶持,实现多赢。脱贫攻坚以来,临沭县充分发挥柳编产业的优势,投入重资开展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和电商扶贫相结合,在这一传统产业上强强联合,肩并肩共同助力脱贫攻坚,先后通过第一书记、包户干部、帮扶企业、技术培训和扶贫车间建设助力柳编产业扶持贫困对象成农村致富带头人或产业工人;先后发放柳编产业小额信贷贷款27745.92万元:其中,涉农企业784万元用于224户低收入农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7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6961.92万元、共帮扶贫困户5394人,44家企业为4470户贫困户发放帮扶资金、实现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三)精准措施,做大做强。临沭县委、县政府把“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柳编企业,组建柳编联合体,充分利用集体闲置土地、房屋等创办扶贫车间(柳编加工点),设置多个分散加工的居家式扶贫车间,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就业。目前,全县共有杞柳种植基地面积10万亩,农村家庭编织户达5万户,柳编从业人员20万人,柳编企业128家,其中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96家。2019年,实现出口14.6亿元,同比增长7%,占全国的32.7%,较2018年占比提高了8.2个百分点。

二、设立非遗扶贫站点,在谋篇布局上下功夫

(一)谋篇布局,网格化覆盖。为更好地发挥柳编非遗助力脱贫攻坚的效应,临沭县在9个镇街设立了柳编布艺加工车间14处,扶持柳编扶贫加工点1300多个,已有2万多农户(含贫困户)在车间、站点通过柳编加工创业就业,实现稳定脱贫致富。其中,全县规模以上柳编加工企业就有柳编加工企业187家,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20多家、有出口实绩企业就有111家,拥有工作室160余家,专业加工点1300余家。

(二)多措扶持,全方面助力。以临沭县青云镇华山社区柳编加工点为例。该站点电商刘长龙2010年开始办柳编加工组,通过淘宝销售柳制品。去年以来销售收入达200多万元。他主动与村里的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并动员其他电商实施爱心救助。每天有60多名壮劳力在自己的柳编加工组编制样品,月收入3000多元,有20多位老年人给柳筐吊里子,月收入1500多元。对7名贫困群众,刘长龙给予提高20%的加工收入。他们高兴地说:“生活有保障,进了柳编加工组就象进了自己的家。”目前,临沭已形成了完善的杞柳种植、编织加工、产品研发、出口销售的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基地农户、内联电商平台、外联国际市场的特色产业集群,为膨胀扩大柳编非遗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QQ截图20201231173717.jpg

临沭县柳编技艺展示

三、强化非遗人才培养,在传承发展上打基础

(一)一技之长,脱贫不返贫。俗话说得好,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近期,以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技之长”为主的临沭县曹庄镇朱村柳编培训班正式开班。来自该镇周边村庄的20多名贫困群众参加培训。围绕本地特色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遗留,临沭县做大做强“非遗+”一技之长脱贫致富,先后投入1800多万元培训资金,全力助推柳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帮助3万多贫困人口通过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或创业脱贫,取得了非遗保护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多赢。

(二)非遗嫁接,多模式发展。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根据国家、省、市扶贫政策,临沭县以传承临沭优秀文化基因,助力文化扶贫为依托,先后组织“非遗+”技能培训、“非遗+”创业就业、“非遗+”

产业扶贫等模式引导全县已有的非遗项目做大做强,逐步向传承弘扬“非遗文化”助力脱贫攻坚倾斜,全方位对接县人社局、文广新局等相关部门协作助力,对“非遗+”一技之长培训进行补贴补助,进一步推动“非遗+”脱贫模式纵深发展。据统计,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临沭县人社局、扶贫办开展“非遗+”技能培训、“非遗+”创业就业、“非遗+”产业扶贫等系列活动近百次,近万人次群众在此获益。

QQ截图20201231173732.jpg

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高端培育,储存人才库。围绕柳编非遗文化遗产继承发展,临沭县加大了柳编技能、工艺创新等方面培训、研发,注重非遗人才培养、高端人才培育。其中,柳编技师刘德全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县内还拥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10人,县级工艺美术师20余人,山东省“齐鲁工匠”2人,“创新能手”1人,过3万农民熟练掌握杞柳编加工工艺。

四、强化产学研发非遗,在动能转换上求突破

(一)提档升级,柳编产业实现“三级跳”。从单打独斗的家庭作坊到十几户、几十户一起的加工组,从加工组到精准调研建设的扶贫车间,从扶贫车间到规模发展的知名柳编企业,从柳编龙头企业再到柳编博物馆、博览会,临沭县的柳编产业经历了规模质量、产品转型的“三级跳”。目前,柳编龙头企业发展到百余家,近年来自营出口额稳定在2亿美元上下,占全国柳编出口的四分之一。拒不完全统计,临沭间接或直接受益于该产业的人员超过20万人,其中贫困人口达7000余人,且柳编从业者人均年收入过万元。

(二)强化研发,动能转换实现“三步走”。一是建立研发实习基地。依托临沂大学的艺术设计、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资源优势,与临沂大学、中央美院等15所国内知名学院机构联合筹建了艺术实践基地和研究院,建立和完善服务平台,实现传统艺术和当代科技和审美潮流融合发展。二是壮大柳编技师队伍。对县内从事柳编行业的1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0名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和20名县级工艺美术大师进行资金奖补,吸引更多人员从事柳编编织。三是加大产品研发投入。

(三)政企联合,产学研结合实现“多渠道”。政府搭台,企业唱戏。2020年10月,临沭县朱村成功举办第七届国际柳博会,7年时间,临沭县的扶贫产业联同柳编传统工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柳编工艺品行业实现税收8143万元,线上销售涌现出了“宜然家居旗舰店”“金柳家居旗舰店”等品牌网商和青云镇1个“淘宝镇”、6个柳编“淘宝村”,年实现柳编国内线上零售额过2亿元。

五、实现文旅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做文章

临沭县柳编非遗物质文化发展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以柳编非遗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了临沭县最具生命力的产业。 

(一)节会融合,壮大非遗文旅大产业。一根小柳条、一把小剪刀,一会时间一个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婀娜多姿的小葫芦、小饰物就呈现群众面前,小柳条变成了“宝葫芦”。每年农历3月3日,临沭县青云镇柳庄村都要迎来声势浩大、传承乡土文明的柳老爷庙会。以柳会友、以柳载道、以柳商旅……,如今临沭县的柳编产业已不仅仅是一个特色工艺品行业,已发展为融经贸商业、文化旅游、文明传承集一体的综合性产业。

(二)线上线下,多渠道发展成特色。围绕“特色产业文化+非遗”柳编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临沭县不仅建设了中国柳编文化艺术馆,还成立了柳编工艺品研究所,召开了多届全国柳博会,更撰写了长篇小说《柳王》拍成电视剧播出;在国内著名的“柳编发源地”青云镇白旄西居不仅获得中国“淘宝村”荣誉称号,更是临沂市首个“淘宝村”,成为“沂蒙第一淘宝村”,该村现已发展柳编工艺品加工企业3家,物流快递公司4家,注册淘宝网店158家,电商年营业额近3000万元,成为临沭柳编与电子商务结合的典范。

(三)一二三产,接续振兴铸品牌。在临沭县曹庄镇红色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以柳条种植为基础,柳编产业为支撑,结合朱村红色文化、临沭柳编文化、沭河国家湿地公园和岌山省级地质公园等自然人文资源,打造出以农业现代化生产、农事体验、工艺品生产和销售、工艺品展览、乡村旅游、产业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等“三产融合”田园综合体强村富民。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临沭精准扶贫源头活水不仅让贫困人口阴霾尽消,更浇灌出传统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满园繁花,硕果累累。

经验与启示:

一、政府搭台,企业拓路,积极做好引领服务。发展非遗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积极引导转变传统营销观念,运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建设电子商务营销平台,“产销不愁”。

二、加大扶持力度。临沭县进一步加大了对柳编产业及电子商务的资金投入力度,及时调整相关政策扶持力度,提升柳编产业竞争力。出台政策扶持发展,降低涉外贸易风险;推动贸易便利化,提高产品通关放行效率,改善贸易自由便利化条件;优化发展服务环境,实现内商与外商的法律和政策平等等措施。

三、进一步拓宽电子商务。传授电子商务营销知识,鼓励开设电子商务平台,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大力推进柳编网商的发展,在柳编重点镇青云镇白旄西居建成“柳编小镇”孵化园区,同时,通过广泛培训,发展村级网店,以点带面,推动柳编网商全面发展,助力构建“园区+平台+网商”的线上销售体系。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调查研究    
观察思考

柳编“非遗+”决胜脱贫攻坚的临沭实践——以临沂市临沭县柳编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为例

时间:2020-12-31 17:34:46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季德山

QQ截图20201231173700.jpg

非遗文化传承人杨进邦在指导群众柳编技艺

临沭县是全国著名的“柳编之都”、“杞柳之乡”,植柳编柳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柳毅植柳,为民造福”的神话传说赋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植柳而生、编柳而富,临沭柳编已形成一种灿烂而独特的柳文化。“闯东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学会柳编这一行,三年五年盖楼房”。临沭县结合本地柳编产业特色,通过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农村设立加工点,让贫困群众实现就地转移就业和居家灵活就业脱贫致富取得了突出成效。目前,临沭全县从事柳编产业10万余人、5万多户,是全国最大的柳编产业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2019年11月,临沭县顺利通过“中国柳编之都”称号复评。

主要做法:

 一、大力挖掘非遗资源,在做大做强上谋发展

(一)组织引领,节会带动。2020年10月9日,临沭县中国农民丰收节•第七届中国(临沭)柳编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柳博会”)在临沭县曹庄镇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落下帷幕。至此,临沭县已先后举办“柳博会”七届之多。围绕柳编产业的发展与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临沭县成立了“临沭县柳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文件,有力推动了柳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强化扶持,实现多赢。脱贫攻坚以来,临沭县充分发挥柳编产业的优势,投入重资开展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和电商扶贫相结合,在这一传统产业上强强联合,肩并肩共同助力脱贫攻坚,先后通过第一书记、包户干部、帮扶企业、技术培训和扶贫车间建设助力柳编产业扶持贫困对象成农村致富带头人或产业工人;先后发放柳编产业小额信贷贷款27745.92万元:其中,涉农企业784万元用于224户低收入农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7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6961.92万元、共帮扶贫困户5394人,44家企业为4470户贫困户发放帮扶资金、实现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三)精准措施,做大做强。临沭县委、县政府把“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柳编企业,组建柳编联合体,充分利用集体闲置土地、房屋等创办扶贫车间(柳编加工点),设置多个分散加工的居家式扶贫车间,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就业。目前,全县共有杞柳种植基地面积10万亩,农村家庭编织户达5万户,柳编从业人员20万人,柳编企业128家,其中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96家。2019年,实现出口14.6亿元,同比增长7%,占全国的32.7%,较2018年占比提高了8.2个百分点。

二、设立非遗扶贫站点,在谋篇布局上下功夫

(一)谋篇布局,网格化覆盖。为更好地发挥柳编非遗助力脱贫攻坚的效应,临沭县在9个镇街设立了柳编布艺加工车间14处,扶持柳编扶贫加工点1300多个,已有2万多农户(含贫困户)在车间、站点通过柳编加工创业就业,实现稳定脱贫致富。其中,全县规模以上柳编加工企业就有柳编加工企业187家,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20多家、有出口实绩企业就有111家,拥有工作室160余家,专业加工点1300余家。

(二)多措扶持,全方面助力。以临沭县青云镇华山社区柳编加工点为例。该站点电商刘长龙2010年开始办柳编加工组,通过淘宝销售柳制品。去年以来销售收入达200多万元。他主动与村里的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并动员其他电商实施爱心救助。每天有60多名壮劳力在自己的柳编加工组编制样品,月收入3000多元,有20多位老年人给柳筐吊里子,月收入1500多元。对7名贫困群众,刘长龙给予提高20%的加工收入。他们高兴地说:“生活有保障,进了柳编加工组就象进了自己的家。”目前,临沭已形成了完善的杞柳种植、编织加工、产品研发、出口销售的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基地农户、内联电商平台、外联国际市场的特色产业集群,为膨胀扩大柳编非遗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QQ截图20201231173717.jpg

临沭县柳编技艺展示

三、强化非遗人才培养,在传承发展上打基础

(一)一技之长,脱贫不返贫。俗话说得好,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近期,以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技之长”为主的临沭县曹庄镇朱村柳编培训班正式开班。来自该镇周边村庄的20多名贫困群众参加培训。围绕本地特色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遗留,临沭县做大做强“非遗+”一技之长脱贫致富,先后投入1800多万元培训资金,全力助推柳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帮助3万多贫困人口通过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或创业脱贫,取得了非遗保护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多赢。

(二)非遗嫁接,多模式发展。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根据国家、省、市扶贫政策,临沭县以传承临沭优秀文化基因,助力文化扶贫为依托,先后组织“非遗+”技能培训、“非遗+”创业就业、“非遗+”

产业扶贫等模式引导全县已有的非遗项目做大做强,逐步向传承弘扬“非遗文化”助力脱贫攻坚倾斜,全方位对接县人社局、文广新局等相关部门协作助力,对“非遗+”一技之长培训进行补贴补助,进一步推动“非遗+”脱贫模式纵深发展。据统计,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临沭县人社局、扶贫办开展“非遗+”技能培训、“非遗+”创业就业、“非遗+”产业扶贫等系列活动近百次,近万人次群众在此获益。

QQ截图20201231173732.jpg

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高端培育,储存人才库。围绕柳编非遗文化遗产继承发展,临沭县加大了柳编技能、工艺创新等方面培训、研发,注重非遗人才培养、高端人才培育。其中,柳编技师刘德全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县内还拥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10人,县级工艺美术师20余人,山东省“齐鲁工匠”2人,“创新能手”1人,过3万农民熟练掌握杞柳编加工工艺。

四、强化产学研发非遗,在动能转换上求突破

(一)提档升级,柳编产业实现“三级跳”。从单打独斗的家庭作坊到十几户、几十户一起的加工组,从加工组到精准调研建设的扶贫车间,从扶贫车间到规模发展的知名柳编企业,从柳编龙头企业再到柳编博物馆、博览会,临沭县的柳编产业经历了规模质量、产品转型的“三级跳”。目前,柳编龙头企业发展到百余家,近年来自营出口额稳定在2亿美元上下,占全国柳编出口的四分之一。拒不完全统计,临沭间接或直接受益于该产业的人员超过20万人,其中贫困人口达7000余人,且柳编从业者人均年收入过万元。

(二)强化研发,动能转换实现“三步走”。一是建立研发实习基地。依托临沂大学的艺术设计、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资源优势,与临沂大学、中央美院等15所国内知名学院机构联合筹建了艺术实践基地和研究院,建立和完善服务平台,实现传统艺术和当代科技和审美潮流融合发展。二是壮大柳编技师队伍。对县内从事柳编行业的1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0名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和20名县级工艺美术大师进行资金奖补,吸引更多人员从事柳编编织。三是加大产品研发投入。

(三)政企联合,产学研结合实现“多渠道”。政府搭台,企业唱戏。2020年10月,临沭县朱村成功举办第七届国际柳博会,7年时间,临沭县的扶贫产业联同柳编传统工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柳编工艺品行业实现税收8143万元,线上销售涌现出了“宜然家居旗舰店”“金柳家居旗舰店”等品牌网商和青云镇1个“淘宝镇”、6个柳编“淘宝村”,年实现柳编国内线上零售额过2亿元。

五、实现文旅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做文章

临沭县柳编非遗物质文化发展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以柳编非遗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了临沭县最具生命力的产业。 

(一)节会融合,壮大非遗文旅大产业。一根小柳条、一把小剪刀,一会时间一个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婀娜多姿的小葫芦、小饰物就呈现群众面前,小柳条变成了“宝葫芦”。每年农历3月3日,临沭县青云镇柳庄村都要迎来声势浩大、传承乡土文明的柳老爷庙会。以柳会友、以柳载道、以柳商旅……,如今临沭县的柳编产业已不仅仅是一个特色工艺品行业,已发展为融经贸商业、文化旅游、文明传承集一体的综合性产业。

(二)线上线下,多渠道发展成特色。围绕“特色产业文化+非遗”柳编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临沭县不仅建设了中国柳编文化艺术馆,还成立了柳编工艺品研究所,召开了多届全国柳博会,更撰写了长篇小说《柳王》拍成电视剧播出;在国内著名的“柳编发源地”青云镇白旄西居不仅获得中国“淘宝村”荣誉称号,更是临沂市首个“淘宝村”,成为“沂蒙第一淘宝村”,该村现已发展柳编工艺品加工企业3家,物流快递公司4家,注册淘宝网店158家,电商年营业额近3000万元,成为临沭柳编与电子商务结合的典范。

(三)一二三产,接续振兴铸品牌。在临沭县曹庄镇红色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以柳条种植为基础,柳编产业为支撑,结合朱村红色文化、临沭柳编文化、沭河国家湿地公园和岌山省级地质公园等自然人文资源,打造出以农业现代化生产、农事体验、工艺品生产和销售、工艺品展览、乡村旅游、产业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等“三产融合”田园综合体强村富民。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临沭精准扶贫源头活水不仅让贫困人口阴霾尽消,更浇灌出传统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满园繁花,硕果累累。

经验与启示:

一、政府搭台,企业拓路,积极做好引领服务。发展非遗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积极引导转变传统营销观念,运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建设电子商务营销平台,“产销不愁”。

二、加大扶持力度。临沭县进一步加大了对柳编产业及电子商务的资金投入力度,及时调整相关政策扶持力度,提升柳编产业竞争力。出台政策扶持发展,降低涉外贸易风险;推动贸易便利化,提高产品通关放行效率,改善贸易自由便利化条件;优化发展服务环境,实现内商与外商的法律和政策平等等措施。

三、进一步拓宽电子商务。传授电子商务营销知识,鼓励开设电子商务平台,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大力推进柳编网商的发展,在柳编重点镇青云镇白旄西居建成“柳编小镇”孵化园区,同时,通过广泛培训,发展村级网店,以点带面,推动柳编网商全面发展,助力构建“园区+平台+网商”的线上销售体系。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