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广西教育厅: 以点带面 助力忻城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1-01-06 09:43:13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于小尘 史玥琦

忻城县素有“桑蚕之乡”美誉,桑蚕产业历史悠久,全县养蚕农户70759户,产业覆盖率为54.93%,是贫困户产业收入的主渠道。但多年来,传统养殖蚕病多,蚕茧质量差,群众增收难等问题始终影响着桑蚕产业健康发展。2018年,定点帮扶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在粤桂扶贫、保利集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共投入和争取资金900万元,建成“红渡镇六纳村和古蓬镇上浪村”两个标准化桑蚕培育示范基地,并引进龙头企业与高校河池学院的技术成果,建设“智慧蚕业云平台”,在线帮助蚕农解决桑蚕种养问题,成功打造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忻城模式”。

微信图片_20210106093014.png

六纳基地的标准化蚕房 忻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创新打造“六纳模式” 种养分离

红渡镇六纳村是广西教育厅定点帮扶的七个贫困村之一,村民大多以种桑养蚕为生,但因种养技术落后,蚕病多,经常导致蚕农减产欠收。

2018年,六纳村定点帮扶单位广西教育厅经反复调研,决心开创标准化种养模式,推动六纳村桑蚕产业复兴。通过当地党委政府和后盾单位获得68万元资金支持后,教育厅派驻红渡镇六纳村第一书记吴桂彬带领村民建设第一期标准化桑蚕示范基地,配备3栋标准化蚕房和自动化养蚕设备。为标准化养蚕顺利实施,吴桂彬还先后两次自掏腰包共6500元,为愿意进驻蚕房进行标准化养蚕的带头人解决用工难题。经过两年探索实践,标准化养蚕取得良好成效,不仅蚕死亡率从30%降至1%以内,每年还帮助蚕农增加养蚕2批次。

目前,教育厅共争取330.6万元资金对六纳基地进行改建扩建,同时引入桑蚕产业龙头企业与提供技术支撑的河池学院,采取“龙头企业+高校+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经营管理方式,创新发展“种养分离、桑叶商品化及二次分红”的六纳模式。有效破解蚕农参与现代桑蚕种养的组织管理及利益分配等难题。

群众可通过出售桑叶、车间务工、饲养优质四龄蚕售茧、合作社分红、政府给予的桑蚕产业补贴获得“五金”收益。覆盖带动贫困户蚕农300户1100人,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同时,龙头企业每年按财政总投入经费一定比例和收益分红向村委支付租金,增强村集体经济的自我“造血”功能。

因临近红水河畔,基地还因地制宜采取船运方式为蚕农“送蚕到户”。“水运除方便快捷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河面凉爽、船行平稳,能减少很多陆运中不确定因素,提高蚕成活率。”吴桂彬说。

来自六蝶村48岁的贫困户樊秀云边装船边说,她在基地务工每月收入3000多元,爱人在家里养从基地买回去的四龄蚕,既能照看农田每月也有2000块左右的收入。“真是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脱贫!”樊秀云高兴地说。

微信图片_20210106093032.png

上浪基地蚕农排队领取四龄蚕 摄影 李景裕

再创“上浪模式” 以点带面

上浪村浪升屯58岁的易地搬迁户蓝爱球自搬到忻城县的安置小区后,家里没有地方养蚕,2020年,她仅凭为上浪基地供应桑叶就收入7000多元。“我又加种一亩桑田,2021年至少收入一万元以上。”蓝爱球高兴地说。

在“六纳模式”示范引领下,教育厅又联合粤桂扶贫、保利集团和各级党委政府,建设古蓬镇上浪村标准化桑蚕培育示范基地,以点带面,不断增强标准化种养的辐射带动力。教育厅驻上浪村第一书记祥立胜介绍,上浪基地共投入487.5万元建设资金,实现小蚕共育、大蚕养殖、上簇、摘茧一体化饲养,满足从蚕种孵化到出茧的一条龙产业生产,体现了更强更广的辐射带动功能。

2020年,上浪基地生产四龄蚕价值达155万元,蚕种存活率提升30%,增加农户收入46.5万元。2021年,上浪村增种桑园200亩,村民种桑养蚕热情高涨。基地优质四龄蚕和跟踪服务覆盖了古蓬、北更、遂意、红渡4个乡镇的4000多户蚕农。其中,200多户贫困户通过采摘、售卖桑叶及务工获得稳定收益。“合作社用标准化蚕房共育小蚕,成活率高达98%以上。每到发蚕日,蚕农们都会排起长队早早来等候。”忻城飞翔桑蚕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克敏说,以2亩桑园计算,每户贫困户“五金 ”叠加全年获得稳定收入超3万元,单月最多可获6000元。“一传十,十传百,现虽是冬季,但蚕农已争相抢定2021年春天的蚕种了。”

“六纳”和“上浪”的成功实践,带动忻城桑蚕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红渡镇三合村,马泗乡联团村以及古蓬镇上浪村的板内屯等,纷纷因地制宜,建设标准化蚕房复制“两基地”的发展模式,目前,忻城县已有近万名蚕农参与标准化种桑养蚕,古老的桑蚕产业在红水河畔焕发出新生机。

微信图片_20210106093044.png

上浪村贫困户韦凤彬饲养优质四龄蚕十天后产优质蚕 李景裕摄

“智慧蚕业云平台” 授人以渔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标准化种养可持续推广的关键在于人才培育。‘智慧蚕业云平台’不仅有效解决蚕桑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也可培育本土专家,助力传统产业行稳致远。”广西教育厅驻忻城县扶贫工作队队长王华说。

“智慧蚕业云平台”是由河池学院与广西时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旨在通过远程可视及语音交互等方式,由专家实时指导农户在自家蚕房进行标准化养蚕,在线解决桑蚕种养问题。“专家可以通过平台开展标准化养蚕远程技术培训,培养出本土专家再面对面指导和带动养蚕户开展标准化种养。”河池学院的桑蚕技术专家安慧介绍说,“智慧蚕业云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实时帮助农户解决桑蚕种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目前,蚕死亡率由原来的30%降到5%以内,蚕茧质量可以达到缫制5A级生丝标准,彻底解决影响桑蚕产业发展的技术壁垒,蚕农户均年增收5000至8000元。

栽桐引凤。桑蚕产业“忻城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忻城桑蚕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目前,忻城县成功引进桑蚕茧丝绸全产业链项目,该项目占地1610亩,建成投产后,年耗茧达10万吨,年产生丝1.5万吨,可实现年产值超百亿元,将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的茧丝绸产业园区,可提供15000个直接就业岗位,预计带动引领全县15万人从业。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林凡建
标签巩固衔接    
资讯播报

广西教育厅: 以点带面 助力忻城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1-01-06 09:43:13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于小尘 史玥琦

忻城县素有“桑蚕之乡”美誉,桑蚕产业历史悠久,全县养蚕农户70759户,产业覆盖率为54.93%,是贫困户产业收入的主渠道。但多年来,传统养殖蚕病多,蚕茧质量差,群众增收难等问题始终影响着桑蚕产业健康发展。2018年,定点帮扶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在粤桂扶贫、保利集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共投入和争取资金900万元,建成“红渡镇六纳村和古蓬镇上浪村”两个标准化桑蚕培育示范基地,并引进龙头企业与高校河池学院的技术成果,建设“智慧蚕业云平台”,在线帮助蚕农解决桑蚕种养问题,成功打造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忻城模式”。

微信图片_20210106093014.png

六纳基地的标准化蚕房 忻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创新打造“六纳模式” 种养分离

红渡镇六纳村是广西教育厅定点帮扶的七个贫困村之一,村民大多以种桑养蚕为生,但因种养技术落后,蚕病多,经常导致蚕农减产欠收。

2018年,六纳村定点帮扶单位广西教育厅经反复调研,决心开创标准化种养模式,推动六纳村桑蚕产业复兴。通过当地党委政府和后盾单位获得68万元资金支持后,教育厅派驻红渡镇六纳村第一书记吴桂彬带领村民建设第一期标准化桑蚕示范基地,配备3栋标准化蚕房和自动化养蚕设备。为标准化养蚕顺利实施,吴桂彬还先后两次自掏腰包共6500元,为愿意进驻蚕房进行标准化养蚕的带头人解决用工难题。经过两年探索实践,标准化养蚕取得良好成效,不仅蚕死亡率从30%降至1%以内,每年还帮助蚕农增加养蚕2批次。

目前,教育厅共争取330.6万元资金对六纳基地进行改建扩建,同时引入桑蚕产业龙头企业与提供技术支撑的河池学院,采取“龙头企业+高校+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经营管理方式,创新发展“种养分离、桑叶商品化及二次分红”的六纳模式。有效破解蚕农参与现代桑蚕种养的组织管理及利益分配等难题。

群众可通过出售桑叶、车间务工、饲养优质四龄蚕售茧、合作社分红、政府给予的桑蚕产业补贴获得“五金”收益。覆盖带动贫困户蚕农300户1100人,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同时,龙头企业每年按财政总投入经费一定比例和收益分红向村委支付租金,增强村集体经济的自我“造血”功能。

因临近红水河畔,基地还因地制宜采取船运方式为蚕农“送蚕到户”。“水运除方便快捷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河面凉爽、船行平稳,能减少很多陆运中不确定因素,提高蚕成活率。”吴桂彬说。

来自六蝶村48岁的贫困户樊秀云边装船边说,她在基地务工每月收入3000多元,爱人在家里养从基地买回去的四龄蚕,既能照看农田每月也有2000块左右的收入。“真是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脱贫!”樊秀云高兴地说。

微信图片_20210106093032.png

上浪基地蚕农排队领取四龄蚕 摄影 李景裕

再创“上浪模式” 以点带面

上浪村浪升屯58岁的易地搬迁户蓝爱球自搬到忻城县的安置小区后,家里没有地方养蚕,2020年,她仅凭为上浪基地供应桑叶就收入7000多元。“我又加种一亩桑田,2021年至少收入一万元以上。”蓝爱球高兴地说。

在“六纳模式”示范引领下,教育厅又联合粤桂扶贫、保利集团和各级党委政府,建设古蓬镇上浪村标准化桑蚕培育示范基地,以点带面,不断增强标准化种养的辐射带动力。教育厅驻上浪村第一书记祥立胜介绍,上浪基地共投入487.5万元建设资金,实现小蚕共育、大蚕养殖、上簇、摘茧一体化饲养,满足从蚕种孵化到出茧的一条龙产业生产,体现了更强更广的辐射带动功能。

2020年,上浪基地生产四龄蚕价值达155万元,蚕种存活率提升30%,增加农户收入46.5万元。2021年,上浪村增种桑园200亩,村民种桑养蚕热情高涨。基地优质四龄蚕和跟踪服务覆盖了古蓬、北更、遂意、红渡4个乡镇的4000多户蚕农。其中,200多户贫困户通过采摘、售卖桑叶及务工获得稳定收益。“合作社用标准化蚕房共育小蚕,成活率高达98%以上。每到发蚕日,蚕农们都会排起长队早早来等候。”忻城飞翔桑蚕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克敏说,以2亩桑园计算,每户贫困户“五金 ”叠加全年获得稳定收入超3万元,单月最多可获6000元。“一传十,十传百,现虽是冬季,但蚕农已争相抢定2021年春天的蚕种了。”

“六纳”和“上浪”的成功实践,带动忻城桑蚕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红渡镇三合村,马泗乡联团村以及古蓬镇上浪村的板内屯等,纷纷因地制宜,建设标准化蚕房复制“两基地”的发展模式,目前,忻城县已有近万名蚕农参与标准化种桑养蚕,古老的桑蚕产业在红水河畔焕发出新生机。

微信图片_20210106093044.png

上浪村贫困户韦凤彬饲养优质四龄蚕十天后产优质蚕 李景裕摄

“智慧蚕业云平台” 授人以渔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标准化种养可持续推广的关键在于人才培育。‘智慧蚕业云平台’不仅有效解决蚕桑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也可培育本土专家,助力传统产业行稳致远。”广西教育厅驻忻城县扶贫工作队队长王华说。

“智慧蚕业云平台”是由河池学院与广西时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旨在通过远程可视及语音交互等方式,由专家实时指导农户在自家蚕房进行标准化养蚕,在线解决桑蚕种养问题。“专家可以通过平台开展标准化养蚕远程技术培训,培养出本土专家再面对面指导和带动养蚕户开展标准化种养。”河池学院的桑蚕技术专家安慧介绍说,“智慧蚕业云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实时帮助农户解决桑蚕种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目前,蚕死亡率由原来的30%降到5%以内,蚕茧质量可以达到缫制5A级生丝标准,彻底解决影响桑蚕产业发展的技术壁垒,蚕农户均年增收5000至8000元。

栽桐引凤。桑蚕产业“忻城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忻城桑蚕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目前,忻城县成功引进桑蚕茧丝绸全产业链项目,该项目占地1610亩,建成投产后,年耗茧达10万吨,年产生丝1.5万吨,可实现年产值超百亿元,将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的茧丝绸产业园区,可提供15000个直接就业岗位,预计带动引领全县15万人从业。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林凡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