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萧县:接续奋斗不停歇,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精准脱贫攻坚战以来,萧县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安排部署,攻坚克难、不胜不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用奋斗书写出战胜贫困、共奔小康的动人篇章。
接续奋斗,巩固拓展攻坚成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落实‘四个不摘’,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深入研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年来,萧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不摘”重要指示和“扶上马送一程”的要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洪灾双重影响,萧县坚持一手抓防汛抗疫,一手抓脱贫攻坚,全力答好收官之年的“加试题”;紧盯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和脱贫成果巩固,瞄准薄弱环节,逐村逐项、逐户逐人查漏补缺;接续推进产业就业扶贫提档升级,不断巩固脱贫质量,提升脱贫成色。
就业是第一民生工程,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萧县根据农村剩余贫困劳动力因自身或家庭原因无法外出打工的实际情况,按照“送厂子进村子,送岗位进农户”总体思路,突出抓好扶贫工厂建设,方便群众就近就业,实现挣钱顾家看娃“三不误”。
“我在厂子里上班已经三年多了,不仅能照顾家里、看孩子上学,一个月还能有3000多的收入,多好的事儿啊。”杜楼镇郝新庄村的脱贫户李秀芳逢人就夸赞。“厂里跟我说了,只要厂子里有订单,我就可以一直在这干,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大家一起奔小康!”
玫瑰服饰是杜楼镇朱谢庄村的一个扶贫工厂,主营床单、被罩、枕套等床上用品出口,优先吸纳周边村庄贫困户进厂务工,累计帮助10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接下来,我们将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用好五年过渡期政策,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大力发展萧县葡萄、白山羊、胡萝卜等特色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通过劳务输出、以工代赈、公益岗位等多种途径,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等等举措,确保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有机并轨。”县分管扶贫工作副县长李红玲介绍道。
精准发力,推进全面衔接
顺利实现摘帽以后,萧县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融入具体的脱贫攻坚行动,全面谋划,接续推进机制衔接、规划衔接、政策衔接和投入衔接,加快形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
突出重点,培育和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着重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确保脱贫后能发展、可持续。”
乡村振兴,“振心”是关键,让群众动起来是根本。萧县紧紧抓住激发民心这个关键点,持续改善双基建设,推动移风易俗,着力提升乡村文化软环境,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
“你看,现在村里的水泥路修好了,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扶贫工厂就建在家门口,挣钱顾家两不误,日子过得是真舒心。”新庄镇沟头村一位村民高兴的说道。几年前还是镇里有名的“贫困村”“后进村”,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风民俗明显改观、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完美蜕变成了全县有名的“示范村”“幸福村”。
沟头村的变化,是萧县众多乡村这几年的一个缩影。广袤的乡村,摆脱了贫困,稳步走向共同富裕。
砥砺奋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要先行。萧县坚持立足本地特色资源禀赋,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扶贫产业提档升级,让农民更多享受产业发展红利。
“五彩产业”之一的萧县葡萄种植已有1000多年历史,2018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效提升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县城东南山区白土、永堌等乡镇尤其适合葡萄种植。白土镇张村在第一书记李勇驻村以来,做规划,找技术,寻销路,桩桩件件,他都亲自去推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张村现代葡萄示范园收获了系列荣誉,也带富了一方百姓。
谈起张村今后的发展,李勇有自己的想法: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这两年葡萄效益很不错,为了规避单一种植可能带来的风险,今年村里又增加了草莓和车厘子种植,都是智慧农业系统,不仅优化了种植结构,还能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
“接下来,我们将用好5年过渡期,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长效机制,保证帮扶资源和帮扶力量的总体稳定,推动主要政策的平稳过渡,同时,加强扶贫项目和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县扶贫开发局负责同志介绍道。
开好局,起好步。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新起点,萧县将继续发扬在脱贫攻坚中养成的干事创业的锐气、攻坚克难的勇气、善打胜仗的豪气,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进十争百”发展目标、加快新阶段现代化美好萧县建设而接续奋斗。
安徽萧县:接续奋斗不停歇,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时间:2021-02-19 16:43:38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朱花花
精准脱贫攻坚战以来,萧县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安排部署,攻坚克难、不胜不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用奋斗书写出战胜贫困、共奔小康的动人篇章。
接续奋斗,巩固拓展攻坚成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落实‘四个不摘’,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深入研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年来,萧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不摘”重要指示和“扶上马送一程”的要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洪灾双重影响,萧县坚持一手抓防汛抗疫,一手抓脱贫攻坚,全力答好收官之年的“加试题”;紧盯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和脱贫成果巩固,瞄准薄弱环节,逐村逐项、逐户逐人查漏补缺;接续推进产业就业扶贫提档升级,不断巩固脱贫质量,提升脱贫成色。
就业是第一民生工程,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萧县根据农村剩余贫困劳动力因自身或家庭原因无法外出打工的实际情况,按照“送厂子进村子,送岗位进农户”总体思路,突出抓好扶贫工厂建设,方便群众就近就业,实现挣钱顾家看娃“三不误”。
“我在厂子里上班已经三年多了,不仅能照顾家里、看孩子上学,一个月还能有3000多的收入,多好的事儿啊。”杜楼镇郝新庄村的脱贫户李秀芳逢人就夸赞。“厂里跟我说了,只要厂子里有订单,我就可以一直在这干,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大家一起奔小康!”
玫瑰服饰是杜楼镇朱谢庄村的一个扶贫工厂,主营床单、被罩、枕套等床上用品出口,优先吸纳周边村庄贫困户进厂务工,累计帮助10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接下来,我们将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用好五年过渡期政策,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大力发展萧县葡萄、白山羊、胡萝卜等特色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通过劳务输出、以工代赈、公益岗位等多种途径,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等等举措,确保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有机并轨。”县分管扶贫工作副县长李红玲介绍道。
精准发力,推进全面衔接
顺利实现摘帽以后,萧县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融入具体的脱贫攻坚行动,全面谋划,接续推进机制衔接、规划衔接、政策衔接和投入衔接,加快形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
突出重点,培育和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着重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确保脱贫后能发展、可持续。”
乡村振兴,“振心”是关键,让群众动起来是根本。萧县紧紧抓住激发民心这个关键点,持续改善双基建设,推动移风易俗,着力提升乡村文化软环境,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
“你看,现在村里的水泥路修好了,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扶贫工厂就建在家门口,挣钱顾家两不误,日子过得是真舒心。”新庄镇沟头村一位村民高兴的说道。几年前还是镇里有名的“贫困村”“后进村”,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风民俗明显改观、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完美蜕变成了全县有名的“示范村”“幸福村”。
沟头村的变化,是萧县众多乡村这几年的一个缩影。广袤的乡村,摆脱了贫困,稳步走向共同富裕。
砥砺奋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要先行。萧县坚持立足本地特色资源禀赋,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扶贫产业提档升级,让农民更多享受产业发展红利。
“五彩产业”之一的萧县葡萄种植已有1000多年历史,2018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效提升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县城东南山区白土、永堌等乡镇尤其适合葡萄种植。白土镇张村在第一书记李勇驻村以来,做规划,找技术,寻销路,桩桩件件,他都亲自去推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张村现代葡萄示范园收获了系列荣誉,也带富了一方百姓。
谈起张村今后的发展,李勇有自己的想法: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这两年葡萄效益很不错,为了规避单一种植可能带来的风险,今年村里又增加了草莓和车厘子种植,都是智慧农业系统,不仅优化了种植结构,还能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
“接下来,我们将用好5年过渡期,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长效机制,保证帮扶资源和帮扶力量的总体稳定,推动主要政策的平稳过渡,同时,加强扶贫项目和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县扶贫开发局负责同志介绍道。
开好局,起好步。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新起点,萧县将继续发扬在脱贫攻坚中养成的干事创业的锐气、攻坚克难的勇气、善打胜仗的豪气,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进十争百”发展目标、加快新阶段现代化美好萧县建设而接续奋斗。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