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王臣亮:当好村民致富的“领头雁”

时间:2021-03-18 15:38:31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王磊

在安徽省萧县杜楼镇杜集村,有一个充满凝聚力、战斗力的村委会,提到村里的“两委”干部,就不能不提到村书记王臣亮,这位土生土长的基层人大人表、村干部敢闯敢干,在创业成功后,为改变家乡贫穷面貌,他牢记党员、企业家职责,带领村民一步步摆脱贫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春节前夕,安徽明亮面业股份有限公司院内一派忙碌的景象:3台挖掘机开足马力施工作业,院内一栋占地10000平米的8层加工厂房里机器轰鸣,一粒粒小麦在振动、去石、擦打等一系列程序后,研磨成雪白的面粉进入“配粉仓”。“这些年村里贫困户能甩掉‘帽子’,除了自身努力外,离不开老王的付出。”镇人大主席许剑深有感触地说。

2000年,35岁的王臣亮筹集5万元资金回村创办了这家面粉厂。他坚持“秤杆子”实诚,无论是上门收粮还是为村民存粮,他宁可自己亏点儿,也不会让农户受损失。凭借着好口碑和能吃苦的品质,几年间王臣亮把一个小面粉厂经营的红红火火,成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安徽省先进集体。2014年,他当选村党总支书记。从此,他便一直奔走在带民致富、为民谋发展的路上。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如何增强“两委”干部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成为摆在王臣亮面前的第一道难题。谋定而后动。针对村情民情,王臣亮烧起了“三把火”。第一把火,整章建制,建强战斗堡垒。召开党支部会议7次,完善“行政问责”“限时办结”等制度;落实“三会一课”,专题学习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党风廉政建设等各级文件精神,营造“比超赶学”的氛围。第二把火,破除“陈规陋俗”,狠抓作风建设。把群众“请进来”,建立了党员联系群众的平台,敞开大门办实事;让干部“走出去”,和村民面对面交流,增进干群感情,推动政策落实。第三把火,发挥模范作用,激发担当作为。通过设立“干部接待日”、实行党员网格化管理、吸纳优秀村民入党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了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带领党员在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中,冲在一线、干在一线。

提到王臣亮,村民薛天秀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早年间,老薛家里的三亩麦子只抽穗不结粒儿,眼瞅着大半年的辛苦投入要打水漂,老人心里非常难过。王臣亮得知后联系了县农技专家,诊断出麦子得了枯萎病。他一边劝慰老人一边帮他联系保险公司申请理赔金,经过多方协调,最后把三百元的保险赔付金争取到了一千元。领到钱后的老薛激动地说:“这样干实事的好干部在俺村里,他把村里老少爷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俺们信任他,尊敬他。”

杜集村有267户515名贫困户,让所有贫困群众摘穷帽,是王臣亮这些年思考最多的问题。考虑到小村庄缺乏产业项目,村民缺少产业生产技术的实际情况。王臣亮依托面粉厂,采取“公司+”的利益联结方式与村民和贫困群众建立紧密的产销关系。他实行优先收购小麦、优先加工小麦的“双优模式”,以高于市场价格和周边村民、贫困户签订“粮食订单”,让大家实现种粮增收。针对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按照“龙头企业+贫困户”的运作模式,通过优先务工、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小额贷款合伙经营等方式带动近200户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脱贫。

贫困户脱了贫如何确保不返贫?王臣亮提出“村集体+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培育优质小麦良种基地、转包林地发展村集体经济,多途径增加村民经济来源;注册了“皖强”品牌商标,联系合肥农学院定期对村民开展“技术充电”,形成“龙头”连着基地、基地连着贫困户的专业化、商品化、规范化生产经营格局,让村民充分融入企业发展链条中,实现持续增产增收。“播种时每亩用16—20斤粮种,收成时能增加400斤产量。以前老法子是每亩用种30斤,造成小麦密度高反而容易倒伏,降低产量。”脱贫户张全治告诉笔者,经过培训后,他7亩地小麦年产量增加近6000斤。

6年来,杜集村集体经济总量从负债壮大到12.4万元,全村267户贫困户实现清零,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多,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能力全面提升。

“原来村子到处是垃圾,与乡邻富了伴随而来的是村容美了。”利用开展“争创星级党员党组织”活动契机,王臣亮带领村民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开展河道清淤、垃圾清理等活动,清除村沟塘周边垃圾20余吨。解决了表面的“脏乱差”,王臣亮又全力推进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村路通道路硬化6400多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00多盏,完成村主要干线亮化工程以及123户危房改造项目,改造、新建桥涵61座,疏通沟渠4725米,修建农田建设路2764米,建成水冲式公厕5座,垃圾中转站1座,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投资修建村文体中心,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进万家等服务活动,引导村民移风易俗,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村庄环境美丽“蝶变”。

多年来,王臣亮更是主动承担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尽力帮扶乡邻。2011年他成为县人大代表后,在村里无论村民有困难,还是各类公益事业,他都是慷慨解囊。捐款数额从1000到5000,再到三万元不断增多,但对各类账目清晰的王臣亮,却总是记不住这一笔笔善款的数额。

今年,乡村振兴的进军号角吹响后,王臣亮的干劲更足了,激情更高了,他决心让更多的村民脱了贫还要能致富。“这几年累计投入了5000多万元对面粉厂进行了全自动化升级,今年围绕产品开发、服务体系的建设,我准备再增加10万吨的粮食收储库,开发粮食深加工产业,让更多的村民在深加工产业链上实现小康梦。”王臣亮说道。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帮扶人物    

王臣亮:当好村民致富的“领头雁”

时间:2021-03-18 15:38:31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王磊

在安徽省萧县杜楼镇杜集村,有一个充满凝聚力、战斗力的村委会,提到村里的“两委”干部,就不能不提到村书记王臣亮,这位土生土长的基层人大人表、村干部敢闯敢干,在创业成功后,为改变家乡贫穷面貌,他牢记党员、企业家职责,带领村民一步步摆脱贫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春节前夕,安徽明亮面业股份有限公司院内一派忙碌的景象:3台挖掘机开足马力施工作业,院内一栋占地10000平米的8层加工厂房里机器轰鸣,一粒粒小麦在振动、去石、擦打等一系列程序后,研磨成雪白的面粉进入“配粉仓”。“这些年村里贫困户能甩掉‘帽子’,除了自身努力外,离不开老王的付出。”镇人大主席许剑深有感触地说。

2000年,35岁的王臣亮筹集5万元资金回村创办了这家面粉厂。他坚持“秤杆子”实诚,无论是上门收粮还是为村民存粮,他宁可自己亏点儿,也不会让农户受损失。凭借着好口碑和能吃苦的品质,几年间王臣亮把一个小面粉厂经营的红红火火,成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安徽省先进集体。2014年,他当选村党总支书记。从此,他便一直奔走在带民致富、为民谋发展的路上。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如何增强“两委”干部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成为摆在王臣亮面前的第一道难题。谋定而后动。针对村情民情,王臣亮烧起了“三把火”。第一把火,整章建制,建强战斗堡垒。召开党支部会议7次,完善“行政问责”“限时办结”等制度;落实“三会一课”,专题学习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党风廉政建设等各级文件精神,营造“比超赶学”的氛围。第二把火,破除“陈规陋俗”,狠抓作风建设。把群众“请进来”,建立了党员联系群众的平台,敞开大门办实事;让干部“走出去”,和村民面对面交流,增进干群感情,推动政策落实。第三把火,发挥模范作用,激发担当作为。通过设立“干部接待日”、实行党员网格化管理、吸纳优秀村民入党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了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带领党员在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中,冲在一线、干在一线。

提到王臣亮,村民薛天秀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早年间,老薛家里的三亩麦子只抽穗不结粒儿,眼瞅着大半年的辛苦投入要打水漂,老人心里非常难过。王臣亮得知后联系了县农技专家,诊断出麦子得了枯萎病。他一边劝慰老人一边帮他联系保险公司申请理赔金,经过多方协调,最后把三百元的保险赔付金争取到了一千元。领到钱后的老薛激动地说:“这样干实事的好干部在俺村里,他把村里老少爷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俺们信任他,尊敬他。”

杜集村有267户515名贫困户,让所有贫困群众摘穷帽,是王臣亮这些年思考最多的问题。考虑到小村庄缺乏产业项目,村民缺少产业生产技术的实际情况。王臣亮依托面粉厂,采取“公司+”的利益联结方式与村民和贫困群众建立紧密的产销关系。他实行优先收购小麦、优先加工小麦的“双优模式”,以高于市场价格和周边村民、贫困户签订“粮食订单”,让大家实现种粮增收。针对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按照“龙头企业+贫困户”的运作模式,通过优先务工、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小额贷款合伙经营等方式带动近200户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脱贫。

贫困户脱了贫如何确保不返贫?王臣亮提出“村集体+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培育优质小麦良种基地、转包林地发展村集体经济,多途径增加村民经济来源;注册了“皖强”品牌商标,联系合肥农学院定期对村民开展“技术充电”,形成“龙头”连着基地、基地连着贫困户的专业化、商品化、规范化生产经营格局,让村民充分融入企业发展链条中,实现持续增产增收。“播种时每亩用16—20斤粮种,收成时能增加400斤产量。以前老法子是每亩用种30斤,造成小麦密度高反而容易倒伏,降低产量。”脱贫户张全治告诉笔者,经过培训后,他7亩地小麦年产量增加近6000斤。

6年来,杜集村集体经济总量从负债壮大到12.4万元,全村267户贫困户实现清零,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多,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能力全面提升。

“原来村子到处是垃圾,与乡邻富了伴随而来的是村容美了。”利用开展“争创星级党员党组织”活动契机,王臣亮带领村民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开展河道清淤、垃圾清理等活动,清除村沟塘周边垃圾20余吨。解决了表面的“脏乱差”,王臣亮又全力推进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村路通道路硬化6400多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00多盏,完成村主要干线亮化工程以及123户危房改造项目,改造、新建桥涵61座,疏通沟渠4725米,修建农田建设路2764米,建成水冲式公厕5座,垃圾中转站1座,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投资修建村文体中心,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进万家等服务活动,引导村民移风易俗,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村庄环境美丽“蝶变”。

多年来,王臣亮更是主动承担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尽力帮扶乡邻。2011年他成为县人大代表后,在村里无论村民有困难,还是各类公益事业,他都是慷慨解囊。捐款数额从1000到5000,再到三万元不断增多,但对各类账目清晰的王臣亮,却总是记不住这一笔笔善款的数额。

今年,乡村振兴的进军号角吹响后,王臣亮的干劲更足了,激情更高了,他决心让更多的村民脱了贫还要能致富。“这几年累计投入了5000多万元对面粉厂进行了全自动化升级,今年围绕产品开发、服务体系的建设,我准备再增加10万吨的粮食收储库,开发粮食深加工产业,让更多的村民在深加工产业链上实现小康梦。”王臣亮说道。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