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刺绣出山,打通指尖上的振兴路

时间:2021-05-10 11:44:18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杨丽芳 辉树翔 余学明 杨舒捷

QQ截图20210510114202.jpg

7个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辐射带动全县1000多人从事刺绣产业的发展,年增加收入近100万元。

在祥云禾甸、米甸、普淜、东山等深山里,在淳朴的白族、彝族、汉族等民族妇女的手中,有一种令人惊叹的指尖文化——民族刺绣,一种藏在大山深处的“指尖经济”,悄然打开了一条民族手工技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出彩工程,非遗入村进校园

“刺绣搭桥开富路,非遗入校好传承。”5月7日,非遗省级、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城西社区幼儿园老师,刺绣爱好者欢聚祥云县禾甸镇大营村,绣花鞋、绣花枕头、绣花围腰布满现场,仿佛一片刺绣的汪洋。

“非遗‘出彩工程’培训有利于妇女同志致富增收掌握新的技能,为民族手工业发展撑起半边天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祥云县文旅局副局长赵林静动员讲话的深入,2021年祥云县非遗“出彩工程”传承人技能培训启动仪式缓缓拉开了序幕。

作为云南省旅游名村,大营村民族工艺品种类繁多,妇女手工技艺基础良好。祥云县文体局、祥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结合旅游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依托大营村丰富的民族特色刺绣资源,把大营村打造成祥云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基地。

县乡两级不断创新刺绣学习培训载体,通过“传承人+学校+村民”的叠加培训法,形成了“请进与走出共抓、集中与个体并存、作坊和空间互动、传承与探索同步”的非遗“出彩工程”培训“祥云模式”。

培训当天,聘请远在昆明刺绣产业做得风生水起的刺绣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娟娟,对祥云刺绣产业发展进行现场指导,提升刺绣人才的综合素质,并教会大家“打籽绣”针法。共培训39人,其中刺绣县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幼儿园老师15人、大营村七宣村民小组村民20人。

“这次培训提升了我对家乡非遗的深刻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这些美丽的刺绣带到教学中,开拓孩子的眼界,把非遗的种子播种在幼儿幼小的心田。”城西社区幼儿园老师张丽热情洋溢地说。 QQ截图20210510114228.jpg

刺绣引路,贫困户变传承人

鸳鸯绣枕、龙凤帐沿、牡丹围腰、福娃抱枕、荷花绣鞋……近日,一场刺绣非遗产品盛宴在大营村七宣村民小组闪亮登场。

刺绣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熊桂存坐在绣品旁边,时而飞针走线,时而指导前来学习的人们如何下针,如何配色。熟练的针法、高超的技艺、精美的绣品,丝毫不会让人察觉到,几年前的她深陷贫困的泥沼不能自拔,是刺绣让她脱胎换骨,不仅让她家脱了贫,还成为全县为数不多的7个刺绣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以前因为生病,两个娃娃都小,家里又没有什么经济收入,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性格开朗、待人热情的熊桂存毫不避讳以前的窘迫,她话锋一转,感激地说道:“多亏有党的好政策,让我走出了刺绣脱贫的道路。”

据熊桂存介绍,彝家人自古就有刺绣的传统,但以前都是绣了自己用,因为刺绣技艺差,产品质量不高,拿出去也买不掉。

祥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绣娘设计能力弱、市场信息不足等短板,充分利用地理条件优势,深挖刺绣技术资源,大力培养传承人。

有了资源和平台,积极上进的熊桂存,刺绣的技术和绣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她“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边努力学习,一边热心帮助别人,从贫困户变成了祥云县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还学会了快手和微信销售,让非遗产品插上了电商的翅膀。

“我家2016年就脱贫了,增收致富的办法还是多呢,种植、养殖,特别是刺绣,单刺绣一年就能苦到一万多块钱,不出门就可以赚钱补贴家用!”熊桂存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QQ截图20210510114143.jpg

品牌创建,指尖经济促振兴

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坚持把打造新产品、提升“祥云印象·云南源”非遗制品品位作为文旅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做实刺绣等“指尖经济”,走品牌化路子。

实施“绣娘工程”“锦绣计划”和“巾帼脱贫行动”,出台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通过互助社、小额信贷、创业就业等资金扶持方式,扶持妇女创办微型企业。

“大营村成立了集刺绣技术培训、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祥云县盛营商贸有限公司,涌现出杨左会等一批妇女手工产业创业带头人。”大营村党总支书记王先发介绍,全村共有60多个刺绣能手,通过“党支部+妇女+刺绣”手工产业,不仅持续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还解决了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遗留问题,为推动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祥云县以大营村为原点,依托1名省级、6名县级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技术资源,积极引导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妇女从分散生产转向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辐射带动全县1000多名妇女从事民族手工刺绣、民族服饰加工,形成了“开发设计——生产加工——市场交易”的完整产业链。

围绕“刺绣出山”项目的实施,通过“旅游+产业+乡村振兴”的方式,引进新理念新技术,促进祥云非遗手工技艺与时尚高端产品完美结合,创建了“云乡舞绣”祥云非遗刺绣品牌。

针尖上的刺绣,带着独有的魅力在时光中穿梭,伴随着祥云古远的传承,长久不衰。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每年刺绣产业增收100万元左右。(作者单位云南省祥云县扶贫办)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文化振兴    
乡村发展

刺绣出山,打通指尖上的振兴路

时间:2021-05-10 11:44:18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杨丽芳 辉树翔 余学明 杨舒捷

QQ截图20210510114202.jpg

7个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辐射带动全县1000多人从事刺绣产业的发展,年增加收入近100万元。

在祥云禾甸、米甸、普淜、东山等深山里,在淳朴的白族、彝族、汉族等民族妇女的手中,有一种令人惊叹的指尖文化——民族刺绣,一种藏在大山深处的“指尖经济”,悄然打开了一条民族手工技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出彩工程,非遗入村进校园

“刺绣搭桥开富路,非遗入校好传承。”5月7日,非遗省级、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城西社区幼儿园老师,刺绣爱好者欢聚祥云县禾甸镇大营村,绣花鞋、绣花枕头、绣花围腰布满现场,仿佛一片刺绣的汪洋。

“非遗‘出彩工程’培训有利于妇女同志致富增收掌握新的技能,为民族手工业发展撑起半边天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祥云县文旅局副局长赵林静动员讲话的深入,2021年祥云县非遗“出彩工程”传承人技能培训启动仪式缓缓拉开了序幕。

作为云南省旅游名村,大营村民族工艺品种类繁多,妇女手工技艺基础良好。祥云县文体局、祥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结合旅游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依托大营村丰富的民族特色刺绣资源,把大营村打造成祥云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基地。

县乡两级不断创新刺绣学习培训载体,通过“传承人+学校+村民”的叠加培训法,形成了“请进与走出共抓、集中与个体并存、作坊和空间互动、传承与探索同步”的非遗“出彩工程”培训“祥云模式”。

培训当天,聘请远在昆明刺绣产业做得风生水起的刺绣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娟娟,对祥云刺绣产业发展进行现场指导,提升刺绣人才的综合素质,并教会大家“打籽绣”针法。共培训39人,其中刺绣县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幼儿园老师15人、大营村七宣村民小组村民20人。

“这次培训提升了我对家乡非遗的深刻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这些美丽的刺绣带到教学中,开拓孩子的眼界,把非遗的种子播种在幼儿幼小的心田。”城西社区幼儿园老师张丽热情洋溢地说。 QQ截图20210510114228.jpg

刺绣引路,贫困户变传承人

鸳鸯绣枕、龙凤帐沿、牡丹围腰、福娃抱枕、荷花绣鞋……近日,一场刺绣非遗产品盛宴在大营村七宣村民小组闪亮登场。

刺绣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熊桂存坐在绣品旁边,时而飞针走线,时而指导前来学习的人们如何下针,如何配色。熟练的针法、高超的技艺、精美的绣品,丝毫不会让人察觉到,几年前的她深陷贫困的泥沼不能自拔,是刺绣让她脱胎换骨,不仅让她家脱了贫,还成为全县为数不多的7个刺绣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以前因为生病,两个娃娃都小,家里又没有什么经济收入,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性格开朗、待人热情的熊桂存毫不避讳以前的窘迫,她话锋一转,感激地说道:“多亏有党的好政策,让我走出了刺绣脱贫的道路。”

据熊桂存介绍,彝家人自古就有刺绣的传统,但以前都是绣了自己用,因为刺绣技艺差,产品质量不高,拿出去也买不掉。

祥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绣娘设计能力弱、市场信息不足等短板,充分利用地理条件优势,深挖刺绣技术资源,大力培养传承人。

有了资源和平台,积极上进的熊桂存,刺绣的技术和绣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她“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边努力学习,一边热心帮助别人,从贫困户变成了祥云县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还学会了快手和微信销售,让非遗产品插上了电商的翅膀。

“我家2016年就脱贫了,增收致富的办法还是多呢,种植、养殖,特别是刺绣,单刺绣一年就能苦到一万多块钱,不出门就可以赚钱补贴家用!”熊桂存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QQ截图20210510114143.jpg

品牌创建,指尖经济促振兴

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坚持把打造新产品、提升“祥云印象·云南源”非遗制品品位作为文旅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做实刺绣等“指尖经济”,走品牌化路子。

实施“绣娘工程”“锦绣计划”和“巾帼脱贫行动”,出台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通过互助社、小额信贷、创业就业等资金扶持方式,扶持妇女创办微型企业。

“大营村成立了集刺绣技术培训、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祥云县盛营商贸有限公司,涌现出杨左会等一批妇女手工产业创业带头人。”大营村党总支书记王先发介绍,全村共有60多个刺绣能手,通过“党支部+妇女+刺绣”手工产业,不仅持续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还解决了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遗留问题,为推动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祥云县以大营村为原点,依托1名省级、6名县级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技术资源,积极引导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妇女从分散生产转向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辐射带动全县1000多名妇女从事民族手工刺绣、民族服饰加工,形成了“开发设计——生产加工——市场交易”的完整产业链。

围绕“刺绣出山”项目的实施,通过“旅游+产业+乡村振兴”的方式,引进新理念新技术,促进祥云非遗手工技艺与时尚高端产品完美结合,创建了“云乡舞绣”祥云非遗刺绣品牌。

针尖上的刺绣,带着独有的魅力在时光中穿梭,伴随着祥云古远的传承,长久不衰。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每年刺绣产业增收100万元左右。(作者单位云南省祥云县扶贫办)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