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不断拓展脱贫产业成果,激发产业兴旺“内动力”

时间:2021-05-18 19:39:00来源:中安在线作者:邓创 熊文田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经济兴。淮南潘集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基础,立足潘集实际,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加大政策扶持和项目资金支持,加快培育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等产业。

  在祁集镇陈湖村,正赶上安徽鑫满楼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牛羊交易,远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牛经济”,在这里买牛卖牛,络绎不绝。

  企业按照“公司+基地+贫困村+贫困户”经营模式,积极打造产业扶贫平台,主动参与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村发展特色种养业,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积极为贫困户安排合适岗位,扩大就业机会,组织就业前培训,大力打造就业扶贫基地。

  “公司积极参与贫困村发展特色种养产业,累计投入160万元扶贫资金参与公司发展,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1.2万元。租用陈湖村投资59万扶贫资金建设的养殖圈舍1600平方米,年增加村集体收入4.2万元。公司累计吸纳了124户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61.3万元入股企业发展肉牛养殖,可有效增加贫困户的收入,改善贫困户的生活。”祁集镇负责同志介绍,公司在种、养、加、收、储、运、销、管等工作环节,每天需要工人近20人,在雇佣工人时,优先考虑脱贫,日工资80元,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实现了稳定脱贫。

  潘集区区委、区政府明确了产业扶贫优先投入的思路,以产业扶贫项目为抓手,进一步筑牢脱贫攻坚基石。2016年以来,全区共计投入财政资金875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扶贫项目13140个,其中到户项目12997个,到村项目143个。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有效提高了贫困村、贫困户收入。

  在潘集区架河镇小郢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立富扶贫产业园。按照“新型经营主体+脱贫户+园区引领”经营模式,产业园积极打造扶贫平台,通过技术培训、劳务用工、土地流转和带资入股等方式,扶持发展养殖、种植、沼气(液)、光伏、休闲采摘于一体的农业生态产业,带动了部分群众增收和60户脱贫户实现脱贫。

  他记者走进这个占地1500亩的架河立富扶贫产业园,看到一个集“蔬菜瓜果区、绿都养光互补生态区、垂钓区、葡萄采摘区、育种展示区”等为一体的综合园区。园区拥有高标准猪舍14栋8800平方米,蔬菜大棚220亩,标准化果园1000亩,其中设施大棚油桃面积20亩,农产品加工包装车间720平方米,冷库200立方米。基本实现了园区内道路循环、水系相通、绿树成荫,各种基础设施完善。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了,但对留下来的宝贵的脱贫产业不能束之高阁,要继续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作用。”驾河镇负责同志介绍,今年,当地政府投资的360万元的1000立方秸秆沼气发电项目已实施完成总工程量的90%以上,计划6月能投入运营。今年第一批区级扶贫资金又投入了95万元,建设蔬菜烘干一体化厂房,作为村集体资产租赁给园区。脱贫户张敬国、张敬明等人成为绿都养殖场的骨干力量,月工资3000元左右。园区建成运营以来,长期雇佣贫困人口在园区工作,为他们提供了就业门路。在农作物种植、瓜果上市等农忙季节,再增加脱贫户零时就业岗位,促进了增收。

  “扶上马,再送一程”,潘集区坚定不移把发展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一环来抓,以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名义聘用了42名扶贫驻村工作队人员作为产业指导员,建立了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区农业农村局成立了特色种养业扶贫专家组,并组织专家组开展特色种养业扶贫调研、指导等工作。区农业农村局结合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活动,组织80名农技人员对贫困户开展“一对一”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工作,每名农技人员联系2户脱贫户,将技术送上门。

  在淮潘公路上,淮南市潘集区消费扶贫地方馆聚名优馆一直都是人头攒动。地方馆名优馆是该区建设的第8家消费扶贫馆,也是全区目前规模最大、扶贫产品最多、辐射面最广的地方馆。该馆位于潘集区经济开发区(北区),展馆面积650平方米,毗邻淮潘公路,周边有潘集经济开发区、滨河新村、平圩电厂有近百家招商引资企业,数万外地人员工作生活。同时,通过抖音、淘宝、京东、拼多多、电视购物等线上团队推广销售,并同步筹建潘集区云物流,全面发挥了龙头企业带销、商场超市直销、电商扶贫营销等综合营销模式,打通了田间到餐桌的供应链条,建设起互利互惠的贸易平台,掀起了全市消费扶贫新高潮。

  让困难群众的生产力直接“变现”,让“卖货”这事儿不再难!潘集区采用“线上+线下”消费模式,想出好法子,走出新路子,鼓起钱袋子,让越来越多的特色农副产品走向大江南北,在不断丰富消费选择的同时,还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如今,消费扶贫,正在为潘集区贫困群众打开一条脱贫增收的新路子。

  “产业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企业走到哪里,我们就服务到哪里。”潘集区扶贫办主任汪诗明告诉我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对脱贫地区产业要长期培育和支持,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乡村建设    

不断拓展脱贫产业成果,激发产业兴旺“内动力”

时间:2021-05-18 19:39:00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邓创 熊文田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经济兴。淮南潘集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基础,立足潘集实际,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加大政策扶持和项目资金支持,加快培育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等产业。

  在祁集镇陈湖村,正赶上安徽鑫满楼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牛羊交易,远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牛经济”,在这里买牛卖牛,络绎不绝。

  企业按照“公司+基地+贫困村+贫困户”经营模式,积极打造产业扶贫平台,主动参与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村发展特色种养业,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积极为贫困户安排合适岗位,扩大就业机会,组织就业前培训,大力打造就业扶贫基地。

  “公司积极参与贫困村发展特色种养产业,累计投入160万元扶贫资金参与公司发展,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1.2万元。租用陈湖村投资59万扶贫资金建设的养殖圈舍1600平方米,年增加村集体收入4.2万元。公司累计吸纳了124户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61.3万元入股企业发展肉牛养殖,可有效增加贫困户的收入,改善贫困户的生活。”祁集镇负责同志介绍,公司在种、养、加、收、储、运、销、管等工作环节,每天需要工人近20人,在雇佣工人时,优先考虑脱贫,日工资80元,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实现了稳定脱贫。

  潘集区区委、区政府明确了产业扶贫优先投入的思路,以产业扶贫项目为抓手,进一步筑牢脱贫攻坚基石。2016年以来,全区共计投入财政资金875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扶贫项目13140个,其中到户项目12997个,到村项目143个。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有效提高了贫困村、贫困户收入。

  在潘集区架河镇小郢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立富扶贫产业园。按照“新型经营主体+脱贫户+园区引领”经营模式,产业园积极打造扶贫平台,通过技术培训、劳务用工、土地流转和带资入股等方式,扶持发展养殖、种植、沼气(液)、光伏、休闲采摘于一体的农业生态产业,带动了部分群众增收和60户脱贫户实现脱贫。

  他记者走进这个占地1500亩的架河立富扶贫产业园,看到一个集“蔬菜瓜果区、绿都养光互补生态区、垂钓区、葡萄采摘区、育种展示区”等为一体的综合园区。园区拥有高标准猪舍14栋8800平方米,蔬菜大棚220亩,标准化果园1000亩,其中设施大棚油桃面积20亩,农产品加工包装车间720平方米,冷库200立方米。基本实现了园区内道路循环、水系相通、绿树成荫,各种基础设施完善。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了,但对留下来的宝贵的脱贫产业不能束之高阁,要继续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作用。”驾河镇负责同志介绍,今年,当地政府投资的360万元的1000立方秸秆沼气发电项目已实施完成总工程量的90%以上,计划6月能投入运营。今年第一批区级扶贫资金又投入了95万元,建设蔬菜烘干一体化厂房,作为村集体资产租赁给园区。脱贫户张敬国、张敬明等人成为绿都养殖场的骨干力量,月工资3000元左右。园区建成运营以来,长期雇佣贫困人口在园区工作,为他们提供了就业门路。在农作物种植、瓜果上市等农忙季节,再增加脱贫户零时就业岗位,促进了增收。

  “扶上马,再送一程”,潘集区坚定不移把发展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一环来抓,以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名义聘用了42名扶贫驻村工作队人员作为产业指导员,建立了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区农业农村局成立了特色种养业扶贫专家组,并组织专家组开展特色种养业扶贫调研、指导等工作。区农业农村局结合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活动,组织80名农技人员对贫困户开展“一对一”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工作,每名农技人员联系2户脱贫户,将技术送上门。

  在淮潘公路上,淮南市潘集区消费扶贫地方馆聚名优馆一直都是人头攒动。地方馆名优馆是该区建设的第8家消费扶贫馆,也是全区目前规模最大、扶贫产品最多、辐射面最广的地方馆。该馆位于潘集区经济开发区(北区),展馆面积650平方米,毗邻淮潘公路,周边有潘集经济开发区、滨河新村、平圩电厂有近百家招商引资企业,数万外地人员工作生活。同时,通过抖音、淘宝、京东、拼多多、电视购物等线上团队推广销售,并同步筹建潘集区云物流,全面发挥了龙头企业带销、商场超市直销、电商扶贫营销等综合营销模式,打通了田间到餐桌的供应链条,建设起互利互惠的贸易平台,掀起了全市消费扶贫新高潮。

  让困难群众的生产力直接“变现”,让“卖货”这事儿不再难!潘集区采用“线上+线下”消费模式,想出好法子,走出新路子,鼓起钱袋子,让越来越多的特色农副产品走向大江南北,在不断丰富消费选择的同时,还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如今,消费扶贫,正在为潘集区贫困群众打开一条脱贫增收的新路子。

  “产业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企业走到哪里,我们就服务到哪里。”潘集区扶贫办主任汪诗明告诉我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对脱贫地区产业要长期培育和支持,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