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山海协作二十年

对推进杭州都市圈与山海协作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的策略思考

时间:2021-06-26 09:22:51来源:杭州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作者:

山海协作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杭州都市圈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组成,自2018年浙江省将打造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列入山海协作升级版工程体系以来,杭州市已在淳安、衢州等地建设28个乡村振兴示范点,涌现了“智多张西”等一批乡村精品。本文旨在进一步深入探索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发展的特色路径,通过杭州都市圈和山海协作的双引擎驱动,在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集聚资源和凝聚合力,持续推动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乡村活化和价值转化,为杭州都市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实践案例和贡献力量。

对于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工作核心原则的思考

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必须要有全局观、总体观,不能流于形式主义,总体的核心原则可将其总结为“助有本源、建有主题、村有特色、力有协同、产有绩效”。

助有本源: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导向,协同助力“五大振兴”,把增进村集体和老百姓收入作为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打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建有主题:以突出杭州都市圈与山海协作的双引擎赋能助力为主题,持续推动和整体赋能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建设。

村有特色:因地制宜把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优势和长板拉长,持续激活乡村情结、乡村魅力、乡村体验,发挥乡村特色,逐步推动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连点成线、串线成面,从单点建设向连片打造迭代升级。

力有协同:通过杭州都市圈网络和山海协作对口地区按需匹配和导入资源,协同各方帮扶资源力量,以乡村现实需求和建设目标为方向,优化山海协作乡村振兴援建资金投向,加强资金、项目、资源一体化配置,为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按需赋能和导流助力。

产有绩效:注重山海协作援建资金项目的投入产出绩效,建设山海协作赋能乡村振兴数字化应用平台,开展数字化赋能和治理服务。促进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与运营协同结合、硬件与软件协调兼顾、线上与线下协助联动,不断迭代升级和持续增强乡村振兴示范点活力。

 对于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工作具体内容的思考

(一)突出“主题+文创+人气”。因地制宜确定乡土独特主题,深挖乡村优势特色,讲好乡村风情故事,通过文创楔入乡村价值并向纵横两端拓展延伸价值,吸引特色细分人群;突出地方乡土味、乡愁味、历史味,集聚特色要素吸引更多人气;加强文创与研学等新型文教产业的结合和合作;发挥互联网企业“弱地域”特点,构建乡村新基建配套和信息网络,探索让乡村成为数字经济和绿色科技企业的拓展地,逐步探索拓展乡村创客空间、创造力孵化器、高科技企业卫星工作室等创新载体,激活乡村新兴产业持续活力。

(二)做宽“特色+产品+农业”。按需匹配和全面赋能乡村产业链条,打造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区域形象标志,对特色农产品开展分类归集和量质帮扶,实施设计包装、质量品控、营销拓展等关键环节的全方位助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化、精品化、多样化,形成具有山海协作特色的农产品集合。创新乡村经营模式,组建运营村集体公司、健全完善农村合作社,推广和健全“大手拉小手”村企抱团公司等合作方式,最大程度将山海协作赋能形成的价值增量一杆子惠及村集体和农民。

(三)丰富“乡旅+吃住+游乐”。通过结合串联,打包营销乡旅景点、农家乐、民宿等乡村体验点,引导组合形成具有市场导向的农文旅套餐产品,通过渠道精准投放和引流。设计和推动各类主题活动,让游客和新乡人节奏慢下来、步伐停下来,深入感受不一样的乡村文化的乡村体验,提升乡村活动参与度和体验度,通过吃穿住行激发更大消费动力。

(四)构建“智慧+治理+乡情”。搭建山海协作赋能乡村振兴的数字化应用平台,纳入对应层级的数字化改革总体框架和功能体系,通过数字化平台动态反映乡村振兴示范点价值活化和业态动态发展状况,逐步细化形成乡村振兴示范点的方位布点和业态分布基础数字地图的“一张图”,动态反映各乡村振兴示范点综合情况和乡村示范点产业发展的“一本帐”和产业村情有事大家帮的“一张网”,推动形成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数字赋能和整体智治系统能力的提升。

对于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具体举措的思考

(一)加强协调。树立“上下贯通、条抓块统,统筹推进”的工作组织原则,加强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的组织协调保障,建立“3+4+N”组织协调工作机制。“3”为在市县层面建立三个联动机制;“4”为针对四条主线脉络,组成的的四个专项工作推动小组;“N”为建立健全互派挂职干部挂联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机制。

(二)摸清底数。通过各县各镇各村,全面调查和摸清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基本情况。包括各村空间形态、村情村貌、产业业态,村集体收入、人口结构、资源资产、市场主体、村品文化等基本要素构成,建立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村情基本情况库,开展要素配置和业态发展的动态监测,探索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活化指数研究。

(三)健全规划。健全完善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乡村规划和村庄规划,融入到当地乡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彰显乡村的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确立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清晰的功能定位,明确的发展目标,清楚的路径模式。

(四)整合力量。组建“研究团”、“指导团”、“合作团”、“数字团”,协同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条块力量和各类帮扶力量,市县一体、同向发力,串线成绳、组团联动。

(五)叠加资源。加强和发挥山海协作援建资金的杠杆作用和帮扶力量的撬动作用,协同推进政府各类资源的统筹配置和同向发力,引导和带动社会和市场资源参与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建设帮扶。发挥杭州都市圈协调和网络平台作用,推动各方帮扶任务、帮扶模式与八八战略、共同富裕目标要求的有机结合。

(六)确立标准。确立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的标准要求,系统推动乡村振兴示范点的规划、建设、运营,纵向延伸、横向放大,通过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由点及片的优化,提升乡村产业要素的配置范围和配置效率,统一设置援建项目的标志和内容规范。确立援建项目评审监管规则要求,确立山海协作特色农产品品种归集和品控标准。

(七)把握时点。按“目标明确时间倒排、过程管理时点控制、责任落实条块合作、结果验收绩效评估”的工作推进原则,把乡村振兴示范点各项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把握重点工作项目的时效性、针对性、落地性、普惠性。

(八)开放共建。发挥山海协作赋能乡村振兴数字化平台的整体性、牵动性和撬动性特点,加强数智驱动。以活动带取动,加强政企社村多方联动,畅通各类主体参与渠道,建立群众评价机制,不断提高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获得感、体验感和参与度。

(九)鼓励创新。建立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经验案例的探索、总结、评选和推广机制。循序推动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建设发展和迭代升级。探索阵容型矩阵式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创新联合共同体项目建设,按片区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并迭代升级,探索 “专业运营团队+村集体管理服务公司”组合模式,联动提升运营能力,以“内容+流量+产品+文创+活动”进行片区农文旅运营。

(十)数字赋能。主动适应“5G+”时代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围绕乡村新消费、新模式、新产业,健全信息基础配套设施,优化推广村播、直播等消费模式。依托省市数字化改革总体架构,建设运行山海协作赋能乡村振兴数字化应用平台,精准定位、精确赋能、精细运作,管好资金项目,探索推行“山海协作码”。

对于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实施步骤的思考

逐步推动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从硬件建设投入向建管经营转变、从单点打造向连片打造转变、从项目资金拨付管理向全过程赋能服务转变。

 到2021底,各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运营更具山海协作的辨识度和竞争力,按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思路提质升级、按需扩面,探索形成一批山海协作乡村振兴资源赋能提升和价值活化的创新实践案例;启动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创新联合共同体的项目探索建设;山海协作赋能乡村振兴的数字化应用平台一期建设完成并在“浙里办”、“浙里钉”等终端上线运行,综合应用总体框架基本形成,基本建成乡村业态“一屏掌控”、项目资金“一键直达”、营销帮扶“一码互联”等功能模块,运行成效显现发挥。

到2022年底,各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运营更加深化,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创新联合共同体探索建设取得较好进展,

形成更富山海协作主题和价值特点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关联片区,各乡村振兴示范点的活力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性明显提升;特色农产品和乡旅体验路线持续丰富发展,特色文化持续挖掘转化,在杭州都市圈和山海协作范围的供需渠道不断拓宽,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明显提高,乡村振兴示范点活跃度明显提升。

到2023年底,各乡村振兴示范点内生活力巩固形成,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创新联合共同体建设成效明显,各类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案例丰富拓展,基本形成杭州都市圈和山海协作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为杭州都市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提供有益实践成果。 

结语:

把乡村振兴摆在杭州都市圈建设和杭州山海协作工程的重要位置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杭州都市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浙江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使命。希望在长三角一体化和杭州都市圈发展格局下推进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协同整合杭州都市圈合作资源和山海协作结对资源,加强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点的产业兴旺和价值活化提供有益的帮助,能够更大程度挖掘和发挥乡村特色资源和特色价值,为在新发展阶段下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实践范例,走出具有都市圈合作示范和山海协作主题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振兴论坛    
聚焦两会

对推进杭州都市圈与山海协作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的策略思考

时间:2021-06-26 09:22:51

来源:杭州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

作者:

山海协作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杭州都市圈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组成,自2018年浙江省将打造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列入山海协作升级版工程体系以来,杭州市已在淳安、衢州等地建设28个乡村振兴示范点,涌现了“智多张西”等一批乡村精品。本文旨在进一步深入探索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发展的特色路径,通过杭州都市圈和山海协作的双引擎驱动,在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集聚资源和凝聚合力,持续推动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乡村活化和价值转化,为杭州都市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实践案例和贡献力量。

对于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工作核心原则的思考

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必须要有全局观、总体观,不能流于形式主义,总体的核心原则可将其总结为“助有本源、建有主题、村有特色、力有协同、产有绩效”。

助有本源: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导向,协同助力“五大振兴”,把增进村集体和老百姓收入作为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打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建有主题:以突出杭州都市圈与山海协作的双引擎赋能助力为主题,持续推动和整体赋能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建设。

村有特色:因地制宜把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优势和长板拉长,持续激活乡村情结、乡村魅力、乡村体验,发挥乡村特色,逐步推动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连点成线、串线成面,从单点建设向连片打造迭代升级。

力有协同:通过杭州都市圈网络和山海协作对口地区按需匹配和导入资源,协同各方帮扶资源力量,以乡村现实需求和建设目标为方向,优化山海协作乡村振兴援建资金投向,加强资金、项目、资源一体化配置,为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按需赋能和导流助力。

产有绩效:注重山海协作援建资金项目的投入产出绩效,建设山海协作赋能乡村振兴数字化应用平台,开展数字化赋能和治理服务。促进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与运营协同结合、硬件与软件协调兼顾、线上与线下协助联动,不断迭代升级和持续增强乡村振兴示范点活力。

 对于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工作具体内容的思考

(一)突出“主题+文创+人气”。因地制宜确定乡土独特主题,深挖乡村优势特色,讲好乡村风情故事,通过文创楔入乡村价值并向纵横两端拓展延伸价值,吸引特色细分人群;突出地方乡土味、乡愁味、历史味,集聚特色要素吸引更多人气;加强文创与研学等新型文教产业的结合和合作;发挥互联网企业“弱地域”特点,构建乡村新基建配套和信息网络,探索让乡村成为数字经济和绿色科技企业的拓展地,逐步探索拓展乡村创客空间、创造力孵化器、高科技企业卫星工作室等创新载体,激活乡村新兴产业持续活力。

(二)做宽“特色+产品+农业”。按需匹配和全面赋能乡村产业链条,打造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区域形象标志,对特色农产品开展分类归集和量质帮扶,实施设计包装、质量品控、营销拓展等关键环节的全方位助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化、精品化、多样化,形成具有山海协作特色的农产品集合。创新乡村经营模式,组建运营村集体公司、健全完善农村合作社,推广和健全“大手拉小手”村企抱团公司等合作方式,最大程度将山海协作赋能形成的价值增量一杆子惠及村集体和农民。

(三)丰富“乡旅+吃住+游乐”。通过结合串联,打包营销乡旅景点、农家乐、民宿等乡村体验点,引导组合形成具有市场导向的农文旅套餐产品,通过渠道精准投放和引流。设计和推动各类主题活动,让游客和新乡人节奏慢下来、步伐停下来,深入感受不一样的乡村文化的乡村体验,提升乡村活动参与度和体验度,通过吃穿住行激发更大消费动力。

(四)构建“智慧+治理+乡情”。搭建山海协作赋能乡村振兴的数字化应用平台,纳入对应层级的数字化改革总体框架和功能体系,通过数字化平台动态反映乡村振兴示范点价值活化和业态动态发展状况,逐步细化形成乡村振兴示范点的方位布点和业态分布基础数字地图的“一张图”,动态反映各乡村振兴示范点综合情况和乡村示范点产业发展的“一本帐”和产业村情有事大家帮的“一张网”,推动形成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数字赋能和整体智治系统能力的提升。

对于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具体举措的思考

(一)加强协调。树立“上下贯通、条抓块统,统筹推进”的工作组织原则,加强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的组织协调保障,建立“3+4+N”组织协调工作机制。“3”为在市县层面建立三个联动机制;“4”为针对四条主线脉络,组成的的四个专项工作推动小组;“N”为建立健全互派挂职干部挂联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机制。

(二)摸清底数。通过各县各镇各村,全面调查和摸清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基本情况。包括各村空间形态、村情村貌、产业业态,村集体收入、人口结构、资源资产、市场主体、村品文化等基本要素构成,建立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村情基本情况库,开展要素配置和业态发展的动态监测,探索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活化指数研究。

(三)健全规划。健全完善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乡村规划和村庄规划,融入到当地乡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彰显乡村的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确立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清晰的功能定位,明确的发展目标,清楚的路径模式。

(四)整合力量。组建“研究团”、“指导团”、“合作团”、“数字团”,协同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条块力量和各类帮扶力量,市县一体、同向发力,串线成绳、组团联动。

(五)叠加资源。加强和发挥山海协作援建资金的杠杆作用和帮扶力量的撬动作用,协同推进政府各类资源的统筹配置和同向发力,引导和带动社会和市场资源参与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建设帮扶。发挥杭州都市圈协调和网络平台作用,推动各方帮扶任务、帮扶模式与八八战略、共同富裕目标要求的有机结合。

(六)确立标准。确立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的标准要求,系统推动乡村振兴示范点的规划、建设、运营,纵向延伸、横向放大,通过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由点及片的优化,提升乡村产业要素的配置范围和配置效率,统一设置援建项目的标志和内容规范。确立援建项目评审监管规则要求,确立山海协作特色农产品品种归集和品控标准。

(七)把握时点。按“目标明确时间倒排、过程管理时点控制、责任落实条块合作、结果验收绩效评估”的工作推进原则,把乡村振兴示范点各项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把握重点工作项目的时效性、针对性、落地性、普惠性。

(八)开放共建。发挥山海协作赋能乡村振兴数字化平台的整体性、牵动性和撬动性特点,加强数智驱动。以活动带取动,加强政企社村多方联动,畅通各类主体参与渠道,建立群众评价机制,不断提高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获得感、体验感和参与度。

(九)鼓励创新。建立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经验案例的探索、总结、评选和推广机制。循序推动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建设发展和迭代升级。探索阵容型矩阵式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创新联合共同体项目建设,按片区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并迭代升级,探索 “专业运营团队+村集体管理服务公司”组合模式,联动提升运营能力,以“内容+流量+产品+文创+活动”进行片区农文旅运营。

(十)数字赋能。主动适应“5G+”时代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围绕乡村新消费、新模式、新产业,健全信息基础配套设施,优化推广村播、直播等消费模式。依托省市数字化改革总体架构,建设运行山海协作赋能乡村振兴数字化应用平台,精准定位、精确赋能、精细运作,管好资金项目,探索推行“山海协作码”。

对于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实施步骤的思考

逐步推动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从硬件建设投入向建管经营转变、从单点打造向连片打造转变、从项目资金拨付管理向全过程赋能服务转变。

 到2021底,各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运营更具山海协作的辨识度和竞争力,按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思路提质升级、按需扩面,探索形成一批山海协作乡村振兴资源赋能提升和价值活化的创新实践案例;启动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创新联合共同体的项目探索建设;山海协作赋能乡村振兴的数字化应用平台一期建设完成并在“浙里办”、“浙里钉”等终端上线运行,综合应用总体框架基本形成,基本建成乡村业态“一屏掌控”、项目资金“一键直达”、营销帮扶“一码互联”等功能模块,运行成效显现发挥。

到2022年底,各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运营更加深化,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创新联合共同体探索建设取得较好进展,

形成更富山海协作主题和价值特点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关联片区,各乡村振兴示范点的活力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性明显提升;特色农产品和乡旅体验路线持续丰富发展,特色文化持续挖掘转化,在杭州都市圈和山海协作范围的供需渠道不断拓宽,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明显提高,乡村振兴示范点活跃度明显提升。

到2023年底,各乡村振兴示范点内生活力巩固形成,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创新联合共同体建设成效明显,各类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案例丰富拓展,基本形成杭州都市圈和山海协作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为杭州都市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提供有益实践成果。 

结语:

把乡村振兴摆在杭州都市圈建设和杭州山海协作工程的重要位置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杭州都市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浙江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使命。希望在长三角一体化和杭州都市圈发展格局下推进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协同整合杭州都市圈合作资源和山海协作结对资源,加强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点的产业兴旺和价值活化提供有益的帮助,能够更大程度挖掘和发挥乡村特色资源和特色价值,为在新发展阶段下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实践范例,走出具有都市圈合作示范和山海协作主题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