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广东乡村振兴专题

巩固脱贫成果的“就业方”

时间:2021-08-26 12:39:42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本刊记者 张津津

三年前,家住粤北山区的陆上厚走出家门,走进“粤菜师傅”培训班并顺利毕业后,靠着在村里开的农家乐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

三年前,李力挖夫妻鼓足勇气,走出四川大凉山,走进广东佛山的一家电子企业,打工挣钱的愿望得以实现。

两年前,当广西富川县的贫困妇女走出大山,走进深圳的居民家成为一名家政人员时,“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的愿望成真。

作为全国用工大省和经济大省,2016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聚焦省内就业帮扶和东西部劳务协作,全力以赴把省内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解决好,把外省在广东就业的贫困劳动力稳在岗位、稳在企业、稳在当地,取得积极成效。截至去年底,广东省内41万名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解决外省贫困劳动力就业约387万人,其中帮扶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四省区在粤务工贫困劳动力达220万人,约占外省在粤务工贫困劳动力总数的六成。这些群众走出了家门,走出了家乡,走进了幸福新生活。就业成为巩固这些群众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一剂良方。

技术傍身,脚步充满力量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曾是粤北一个落后的山区市,但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广东省珠海市,位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聚集,用工需求量极大。两地在就业扶贫工作中,“擦”出了火花。

2017年春天,英德市连樟村贫困户陆鹏离开了家乡,来到珠海一家制衣厂,成为一名流水线工人。陆鹏家有五口人,父母年老体弱干不了重活,妻子在家照顾年幼的孩子,一家人的开销全要靠陆鹏种几亩田来维持。前些年,即便家中生活略显拮据,陆鹏也从未想过外出务工。“那时候不知道外面什么形势,村里消息也闭塞,没有接到过招工信息。”陆鹏说。

2017年新年刚过,连樟村村委会前的信息栏上时不时就会张贴一些珠海的招工宣传单。宣传单上“月工资5000元以上”“贫困群众优先聘用”等信息让以往“心如止水”的陆鹏动了心。在向村干部详细了解相关情况后,陆鹏向村里报了名,成为连樟村第一批到珠三角地区务工的村民之一。陆鹏勤劳肯干,第一个月就挣了5300元,留下1000元生活费,剩余的全部寄回家。想到自己的工资能改善家中老小的生活状况,陆鹏干劲更足了。

一家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2018年初,陆鹏又接到好消息:村里建起了扶贫车间,妻子在扶贫车间务工,在家门口当起了工人,挣上了钱。“前几年都是待业在家,带带小孩,现在工作方便了,生活变好了,当然开心啦!”陆鹏妻子告诉记者,在村里扶贫车间工作,一天8小时,一个月能拿两三千元工资。

劳务1.jpg

到珠海务工的省外劳动力为珠海企业点赞。

据扶贫车间组长冯彩霞介绍,连樟村过去就业机会不多,村内不少留守妇女无事可做。2018年起,政府为了解决留守妇女就业问题,开展“万企扶万村”扶贫行动,帮助村里筹措了50万元,建成佳美达玩具公司扶贫车间,车间总员工高峰时超过100人。“我们员工每月工资收入最高达3000元以上。”

和陆鹏夫妻的选择不同,同村的陆上厚到村里举办的“粤菜师傅”培训班上课,掌握了一门挣钱的手艺。“三天学了八道硬菜,可以开农家乐了!”陆上厚很兴奋,村里和他一起毕业、就业的还有30人。“以前想搞农家乐,但饭菜做得不好吃,客人不爱来。”陆上厚说。在厨房里,他穿着厨师服,一手颠锅一手掌勺,三两下一盘春笋炒五花肉就出了锅,香气四溢。大厅里,来他家吃午饭的游客排起了长队,好一番红火景象。

广东省在解决省内贫困群众务工就业时,因人施策,给了群众不同选择。

对有外出意愿及能力的贫困群众,积极发挥珠三角结对帮扶粤东粤西粤北的机制优势,密切加强人员求职信息和岗位需求信息的定向对接。大力推进就业扶贫基地创建,加大组织输出和接收力度。开展“南粤春暖就业服务”“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帮扶”等系列活动,优先帮助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截至目前,全省外出就业脱贫劳动力达27.9万人。

对不适合外出就业的,通过积极协调企业将简单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延伸到乡村设立扶贫车间,以及开发保洁、保安、护林等公益性岗位等渠道,开展兜底帮扶,帮助就地就近就业。目前广东省共建成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1103个,累计开发1.78万个公益性岗位。

结合“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以及“农村电商”“乡村工匠”等特色培训项目实施,积极开展送教上门、送教下乡等订单式培训,提升技能并帮助就业,近年来累计培训省内贫困劳动力42.9万人次,实现素质就业。

“走出去”的希望之路

佛山市三水区某电子品生产车间内,李力挖正在组装机器零件。虽然个头不高且身患残疾,但李力挖动作熟练,是全车间的组装能手。在不远处的另一个车间内,李力挖的妻子也在埋头苦干着。这对夫妻的家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那曾是一个藏在大山中的深度贫困县。在来珠海打工之前,李力挖夫妻甚至连村子都没有出过。

过去,李力挖夫妻都没上过学,只能靠在家中种些土豆玉米过活,可大凉山本就贫瘠,辛辛苦苦干一年的收成仅够饱腹,两个娃娃上学的生活费李力挖都要东拼西凑。劳务2.jpg

珠海某制衣企业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工作。

2018年,广东省作为对口帮扶凉山州的省份带着企业到盐源县招工,李力挖看到了机会。“我虽然没有文化,可我之前听帮扶干部讲过:出路出路,只有走出去才能找到另外一条活路。”李力挖说。

这个决定,改变了李力挖一家的命运。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勤学好问的他很快学会了生产线上的操作,没多久就把欠亲戚朋友的债都还了。现在他们夫妻一起打工,一年能有8万元左右的收入。“不欠别人钱了,很有安全感,要是早点出来就好了。”李力挖笑着说。

和李力挖同一批来佛山务工的一共有150人,他们刚到佛山不久就遇到了难题。原来,彝族属于“直过民族”,社会发育程度低,外出务工人员文化水平低,甚至多数都听不懂普通话。再加上气候不适、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工作难上手等诸多因素,不少人当了“逃兵”。“他们来了不到两个月,只剩下不到20人。”说起当时的情况,佛山市相关人员记忆犹新。

如何将这批省外来粤务工人员留住,成为广东省省际劳务协作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回流问题,广东各地专门设立了“员工之家”,为各省来粤贫困劳动力免费提供吃、住、培训、求职等服务,对工作岗位不适应的还可以回到这里重新择业。另外广东省各级政府给出了大力度的支持政策:贫困务工人员在广东务工达到一定条件,直接发放务工补贴;企业每招聘一名贫困务工人员并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对企业实施补贴;实行岗位余缺调剂制度,确保贫困务工人员始终有岗位选择……

2020年起,广东省又将“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导入省际扶贫协作。据统计,近年来,广东省累计为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中西部省区培养“粤菜师傅”1.1万人;实施“家政服务劳务对接扶贫”行动计划,举办“南粤家政”“壮家女”培训班,培养家政服务人员3万余名。

广州市人社部门也充分发挥广州职业教育优势,开展校企合作技能帮扶,提供“扶志扶智”的广州经验。

在广州港,身着反光衣、头戴安全帽的贵州小伙秦鹏正在独立操作大型港口吊机。2019年7月,他从“广东技工广州港班”毕业,考取了专业操作证书,正式成为一名产业工人。

秦鹏来自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普底乡跑马村,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广州市和毕节市两地政府的“牵线”下,广州港集团和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开设与港口有关专业,贫困家庭学生通过两年的理论学习后,再到广州港进行为期一年的专项技能培训,毕业后优先入职。和秦鹏一起毕业的还有33名毕节学生,就职于港口大型机械操作等技术岗位,成为新一代的城市产业工人。有了广州港的成功经验,广州市其他企业也纷纷试水,探索校企合作。

据介绍,2016年以来,广州市采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方式,通过广州港、广汽、广州地铁、岭南集团、雪松控股等大型企业以及市属技工院校,分别与对口帮扶地区创办各类扶贫订单班共67个,招收学生近2700人,其中超过半数为贫困家庭的学生。

就业乃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百姓的“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广东省将就业作为省内帮扶与省际协作的关键之策,给了群众走出去的机会,让他们更加有勇气拥抱美好未来,敲开幸福之门。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广东乡村振兴专题    
聚焦两会

巩固脱贫成果的“就业方”

时间:2021-08-26 12:39:42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本刊记者 张津津

三年前,家住粤北山区的陆上厚走出家门,走进“粤菜师傅”培训班并顺利毕业后,靠着在村里开的农家乐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

三年前,李力挖夫妻鼓足勇气,走出四川大凉山,走进广东佛山的一家电子企业,打工挣钱的愿望得以实现。

两年前,当广西富川县的贫困妇女走出大山,走进深圳的居民家成为一名家政人员时,“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的愿望成真。

作为全国用工大省和经济大省,2016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聚焦省内就业帮扶和东西部劳务协作,全力以赴把省内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解决好,把外省在广东就业的贫困劳动力稳在岗位、稳在企业、稳在当地,取得积极成效。截至去年底,广东省内41万名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解决外省贫困劳动力就业约387万人,其中帮扶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四省区在粤务工贫困劳动力达220万人,约占外省在粤务工贫困劳动力总数的六成。这些群众走出了家门,走出了家乡,走进了幸福新生活。就业成为巩固这些群众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一剂良方。

技术傍身,脚步充满力量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曾是粤北一个落后的山区市,但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广东省珠海市,位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聚集,用工需求量极大。两地在就业扶贫工作中,“擦”出了火花。

2017年春天,英德市连樟村贫困户陆鹏离开了家乡,来到珠海一家制衣厂,成为一名流水线工人。陆鹏家有五口人,父母年老体弱干不了重活,妻子在家照顾年幼的孩子,一家人的开销全要靠陆鹏种几亩田来维持。前些年,即便家中生活略显拮据,陆鹏也从未想过外出务工。“那时候不知道外面什么形势,村里消息也闭塞,没有接到过招工信息。”陆鹏说。

2017年新年刚过,连樟村村委会前的信息栏上时不时就会张贴一些珠海的招工宣传单。宣传单上“月工资5000元以上”“贫困群众优先聘用”等信息让以往“心如止水”的陆鹏动了心。在向村干部详细了解相关情况后,陆鹏向村里报了名,成为连樟村第一批到珠三角地区务工的村民之一。陆鹏勤劳肯干,第一个月就挣了5300元,留下1000元生活费,剩余的全部寄回家。想到自己的工资能改善家中老小的生活状况,陆鹏干劲更足了。

一家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2018年初,陆鹏又接到好消息:村里建起了扶贫车间,妻子在扶贫车间务工,在家门口当起了工人,挣上了钱。“前几年都是待业在家,带带小孩,现在工作方便了,生活变好了,当然开心啦!”陆鹏妻子告诉记者,在村里扶贫车间工作,一天8小时,一个月能拿两三千元工资。

劳务1.jpg

到珠海务工的省外劳动力为珠海企业点赞。

据扶贫车间组长冯彩霞介绍,连樟村过去就业机会不多,村内不少留守妇女无事可做。2018年起,政府为了解决留守妇女就业问题,开展“万企扶万村”扶贫行动,帮助村里筹措了50万元,建成佳美达玩具公司扶贫车间,车间总员工高峰时超过100人。“我们员工每月工资收入最高达3000元以上。”

和陆鹏夫妻的选择不同,同村的陆上厚到村里举办的“粤菜师傅”培训班上课,掌握了一门挣钱的手艺。“三天学了八道硬菜,可以开农家乐了!”陆上厚很兴奋,村里和他一起毕业、就业的还有30人。“以前想搞农家乐,但饭菜做得不好吃,客人不爱来。”陆上厚说。在厨房里,他穿着厨师服,一手颠锅一手掌勺,三两下一盘春笋炒五花肉就出了锅,香气四溢。大厅里,来他家吃午饭的游客排起了长队,好一番红火景象。

广东省在解决省内贫困群众务工就业时,因人施策,给了群众不同选择。

对有外出意愿及能力的贫困群众,积极发挥珠三角结对帮扶粤东粤西粤北的机制优势,密切加强人员求职信息和岗位需求信息的定向对接。大力推进就业扶贫基地创建,加大组织输出和接收力度。开展“南粤春暖就业服务”“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帮扶”等系列活动,优先帮助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截至目前,全省外出就业脱贫劳动力达27.9万人。

对不适合外出就业的,通过积极协调企业将简单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延伸到乡村设立扶贫车间,以及开发保洁、保安、护林等公益性岗位等渠道,开展兜底帮扶,帮助就地就近就业。目前广东省共建成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1103个,累计开发1.78万个公益性岗位。

结合“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以及“农村电商”“乡村工匠”等特色培训项目实施,积极开展送教上门、送教下乡等订单式培训,提升技能并帮助就业,近年来累计培训省内贫困劳动力42.9万人次,实现素质就业。

“走出去”的希望之路

佛山市三水区某电子品生产车间内,李力挖正在组装机器零件。虽然个头不高且身患残疾,但李力挖动作熟练,是全车间的组装能手。在不远处的另一个车间内,李力挖的妻子也在埋头苦干着。这对夫妻的家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那曾是一个藏在大山中的深度贫困县。在来珠海打工之前,李力挖夫妻甚至连村子都没有出过。

过去,李力挖夫妻都没上过学,只能靠在家中种些土豆玉米过活,可大凉山本就贫瘠,辛辛苦苦干一年的收成仅够饱腹,两个娃娃上学的生活费李力挖都要东拼西凑。劳务2.jpg

珠海某制衣企业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工作。

2018年,广东省作为对口帮扶凉山州的省份带着企业到盐源县招工,李力挖看到了机会。“我虽然没有文化,可我之前听帮扶干部讲过:出路出路,只有走出去才能找到另外一条活路。”李力挖说。

这个决定,改变了李力挖一家的命运。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勤学好问的他很快学会了生产线上的操作,没多久就把欠亲戚朋友的债都还了。现在他们夫妻一起打工,一年能有8万元左右的收入。“不欠别人钱了,很有安全感,要是早点出来就好了。”李力挖笑着说。

和李力挖同一批来佛山务工的一共有150人,他们刚到佛山不久就遇到了难题。原来,彝族属于“直过民族”,社会发育程度低,外出务工人员文化水平低,甚至多数都听不懂普通话。再加上气候不适、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工作难上手等诸多因素,不少人当了“逃兵”。“他们来了不到两个月,只剩下不到20人。”说起当时的情况,佛山市相关人员记忆犹新。

如何将这批省外来粤务工人员留住,成为广东省省际劳务协作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回流问题,广东各地专门设立了“员工之家”,为各省来粤贫困劳动力免费提供吃、住、培训、求职等服务,对工作岗位不适应的还可以回到这里重新择业。另外广东省各级政府给出了大力度的支持政策:贫困务工人员在广东务工达到一定条件,直接发放务工补贴;企业每招聘一名贫困务工人员并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对企业实施补贴;实行岗位余缺调剂制度,确保贫困务工人员始终有岗位选择……

2020年起,广东省又将“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导入省际扶贫协作。据统计,近年来,广东省累计为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中西部省区培养“粤菜师傅”1.1万人;实施“家政服务劳务对接扶贫”行动计划,举办“南粤家政”“壮家女”培训班,培养家政服务人员3万余名。

广州市人社部门也充分发挥广州职业教育优势,开展校企合作技能帮扶,提供“扶志扶智”的广州经验。

在广州港,身着反光衣、头戴安全帽的贵州小伙秦鹏正在独立操作大型港口吊机。2019年7月,他从“广东技工广州港班”毕业,考取了专业操作证书,正式成为一名产业工人。

秦鹏来自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普底乡跑马村,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广州市和毕节市两地政府的“牵线”下,广州港集团和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开设与港口有关专业,贫困家庭学生通过两年的理论学习后,再到广州港进行为期一年的专项技能培训,毕业后优先入职。和秦鹏一起毕业的还有33名毕节学生,就职于港口大型机械操作等技术岗位,成为新一代的城市产业工人。有了广州港的成功经验,广州市其他企业也纷纷试水,探索校企合作。

据介绍,2016年以来,广州市采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方式,通过广州港、广汽、广州地铁、岭南集团、雪松控股等大型企业以及市属技工院校,分别与对口帮扶地区创办各类扶贫订单班共67个,招收学生近2700人,其中超过半数为贫困家庭的学生。

就业乃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百姓的“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广东省将就业作为省内帮扶与省际协作的关键之策,给了群众走出去的机会,让他们更加有勇气拥抱美好未来,敲开幸福之门。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